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2 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原始RBC 早幼RBC 中幼RBC 晚幼RBC 网织RBC 红细胞 早期 中期 晚期

3 概 念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
概 念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 男性: Hb<120g/L RBC<4.5×109/L HCT<0.42 女性: Hb<110g/L RBC<4.0×109/L HCT<0.37 孕妇: Hb<100g/L

4 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的因素 性别 年龄 居住地区的纬度 血容量的变化

5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 (fl) MCH (pg)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 贫血 >100 >32
32-35 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MDS、肝疾病 正常细胞 性贫血 80-100 26-32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 <80 <26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6 影响症状的因素 贫血的程度: Hb<80-90g/L→症状 贫血的速度: 苍白 急性贫血 失血量达20% 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贫血的速度: 苍白 急性贫血 失血量达20% 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失血量达50% 严重休克→死亡 慢性贫血 Hb达30-40g/L→症状不明显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年龄,有无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

7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非特异性) : 疲乏、无力→ 最常见和最早出现 皮肤粘膜苍白→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 心脏瓣膜区收缩期杂音 Hb <30g/L持续3个月以上→贫血性心脏病

8 临床表现 3.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衰退、晕厥、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 严重贫血→昏迷 4.消化系统表现:
3.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衰退、晕厥、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耳鸣, 严重贫血→昏迷 4.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厌食→巨幼细胞性贫血早期表现 恶心、腹胀、腹泻、便秘、舌质改变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严重贫血→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 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 6.其他:

9 诊 断 诊断步骤: 1. 确定贫血的类型 2. 查明贫血的原因

10 诊 断 一.病史: 1.贫血的原因或诱因 营养状况, 有无偏食习惯,出血史,周围环境污染,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
诊 断 一.病史: 1.贫血的原因或诱因 营养状况, 有无偏食习惯,出血史,周围环境污染,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 2.贫血的发展过程、严重程度及并发症 症状发生的时间、病程 3.诊断治疗经过,重要检查结果及疗效

11 诊 断 二.体格检查: 皮肤、粘膜: 苍白、黄疸、瘀点 毛发、指甲改变 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  神经系统异常 肛门及妇科盆腔检查

12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 MCHC、WBC、PLT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 MCHC、WBC、PLT 血涂片检查: 形态、有无异常细胞 网织红细胞计数: RC↑→增生性 RC↓→增生减低

13 2.骨髓涂片检查: 观察BM增生程度,各系统细胞的比 例和分类计数,有无异常细胞 骨髓活检: 纤维化、转移癌、肉芽肿 有时需要两者结合

14 3.其他: 1)便常规: 潜血 2)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 Coombs test Ham test 3)营养性贫血相关检查: SI、SF、   VitB12、叶酸等 4)肝肾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6)影像学检查: 钡餐透视,钡灌肠

15 治 疗 一. 病因治疗: 消除贫血的病因是治疗的首要原则 例: 胃肠道肿瘤→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16 治 疗 二.药物治疗 明确病因之前且忌乱投药 1. 铁剂 2. 叶酸、VB12 3. VB6 4. 糖皮质激素: AA、AIHA、PNH
治 疗 二.药物治疗 明确病因之前且忌乱投药 1. 铁剂 2. 叶酸、VB12 3. VB6 4. 糖皮质激素: AA、AIHA、PNH 5. 雄激素: 1)刺激EPO分泌 2)增强BM对EPO的效应 6. EPO: 肾性贫血 7. 免疫抑制剂: ALG、 ATG 、 CsA

17 治 疗 三.输血 避免肝炎、AIDS等并发症 慢性贫血: Hb<60g/L → 输血

18 治 疗 四.手术治疗 1.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慢性ITP
治 疗 四.手术治疗 1.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慢性ITP 2. 胸腺切除:由于胸腺瘤引起的纯红AA,切 除胸腺可使部分患者病情缓解 五.骨髓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19 缺铁性贫血

20 概 念 IDA :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 血红素合成受到影响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贫血,其特征为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性铁,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型 铁缺乏症三个阶段: 早期隐性缺铁期(铁耗减期)(ID) 红细胞内缺铁期(缺铁性RBC生成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 (IDA)

21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全世界约有5亿~10亿人患铁缺乏症,不及半数为缺铁性贫血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妊娠妇女、月经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是高危人群

22 铁缺乏症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国内): 婴幼儿的喂养不当 儿童及青少年的偏食和鼻出血 月经期妇女的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子宫内放置节育环 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量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不够 反复献血 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

23 铁的代谢 铁的分布 铁的总含量 正常成年人 3~5g 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正常人造血需Fe 20-25mg/d,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RBC 铁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组织。分为执行生理功能的铁以及不执行生理功能的非血红素贮存铁

24 功能状态的铁 : ①Hb铁(67%) ② 肌红蛋白铁( 3.5~4%) ③仅极少量铁(约1%)在血浆中与运Fe蛋白结合 (3-4mg),最活跃 ④少量铁参与细胞内的生化活动,细胞中各种酶 所含的Fe<10mg,含量低,但功能极为重要, 包 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 成等 贮存铁:占27%,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男性为1000mg,女性为300~400mg

25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大部分来自衰老RBC破坏后释放的Fe 生理状态 食物中摄取 植物:海带、发菜、紫菜、 木耳、香菇 动物:肝、肉、血
食物中摄取 植物:海带、发菜、紫菜、 木耳、香菇 动物:肝、肉、血 病理状态 来自输血和药物

26 吸收:每天饮食中的铁只有约10%被吸收(1-1.5mg)
1)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2)形式:血红素结合铁 如肉类中的肌红蛋白所含Fe可完整地 直接被吸收,吸收率为20% 二价离子铁 植物中的Fe多为三价高Fe,需还原成 二价的亚Fe,或与Fe螯合物结合后        才易吸收, 吸收率为 1%-7%

27 3)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体内贮存Fe的量 ②胃肠功能 ③食物铁状态 ④药物(如维C) ⑤RBC造血状态

28 铁的运输 经肠黏膜吸收的Fe Fe3++运Fe蛋白进入血浆→骨髓及其他组织→与运Fe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表面) Fe 血红蛋白 铜兰蛋白 氧化 细胞内 线粒体 还原 铁蛋白

29 铁的再利用和贮存: 再利用:RBC正常寿命120天,每天0.8%的红细胞老 化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80%以上的血红素铁被人体重新再利用 贮 存:Fe蛋白和含Fe血黄素的形成贮存于肝、 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30 铁的排泄:生理情况下≤1mg /d ①随肠粘膜脱落细胞、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②尿中(少数) ③随皮肤、汗液、脱落细胞→(极少) ④乳汁

31 铁循环示意图 Fe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slow 运铁蛋白受体 RBC 前体细胞 循环中的 RBC 运铁蛋白 单核-巨噬系统

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铁需求增加和摄入不足: 婴幼儿, 青少年,生育期的妇女,妊娠, 哺乳, PV 铁吸收障碍: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慢性腹泻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IDA最常见原因 ①男:胃肠道失血,其中以痔疮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  出血多见。食道裂孔、消化道憩室、小肠息肉、   食道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和胃粘膜病变均可引起   出血。胃肠道肿瘤 ②女:月经过多 ③其他:慢性血管内溶血,如 PNH、心脏人工瓣膜置     换术后

33 缺Fe 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Hb合成降低→IDA ②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含Fe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使患者 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生 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胃酸分泌减少

34 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贫血症状: 乏力、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 活动后气短等
    活动后气短等 ◆组织缺Fe症状: 儿童、青少年发展迟缓、体力下降、  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燥、易怒或淡     漠 ,异食癖(pica) ◆原发病的症状 :  Plummer-Vinson 综合征:IDA合并有吞咽困难

35 2.体征: ①皮肤粘膜苍白 ②毛发干燥 ③指甲扁平,部分患者呈匙状状(反甲)

36 反甲- IDA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Hb ↓ MCV<80fl MCH <26pg MCHC <31%
RDW ↑ 、RBC小者多见,中心淡染色扩大 RC大多正常或轻度↑ WBC正常或轻度↓ PLT正常或轻度↑

38 缺铁性贫血血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HG)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 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erythrocytes are anisocytosis, poikilocytosis and obviously hypochromatic).

39 骨髓像:增生活跃, 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幼红细胞体积偏小,可出现胞质发育晚于 胞核 - “老核幼浆”,粒、巨核系正常 骨髓可染铁的检查可反映贮存铁,是诊断缺铁的 金标准 Fe染色:铁粒幼细胞少(<15%)或消失 细胞外Fe亦缺少

40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Iron Deficiency Anemia, MG)
1.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s); 2.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s); 3.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4.淋巴细胞(lymphocytes);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41 骨髓铁染色 (铁-) (铁+)

42 铁代谢检查 血清Fe↓<8.95mol/L(500 µg/L) , 总Fe结合力↑>64.44 mol/L(360 µg/L) 血清铁饱和度↓ <15% 血清铁蛋白(SF)↓ <(<12~14 ng/ml) 其他检查: 为明确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还需做尿常规、便潜血、 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及病理等项检查

43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IDA 引起IDA的病因或原发病 1.贮存铁缺乏期 : 有缺铁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铁蛋白↓;骨髓储存
铁↓;Hb和血清铁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 符合1的诊断标准,同时血清铁↓,总铁结 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储存铁↓; Hb正常 3.缺铁性贫血期 : 符合2的诊断标准,同时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4 ·鉴别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等 慢性病性贫血: 多由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引起,大多为正常细胞性,但有时也可以是小细胞性的。但不同的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血清铁饱和度正常或增高血清Fe饱合度↓,无储存铁的减少,铁蛋白常↑

45 治 疗 补充铁剂 1)饮食治疗 2)口服铁剂治疗:首选,餐中和餐后服用,忌与茶同 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治疗有效:1~2
天症状改善,5~10天RC达高峰,2周后Hb↑, 2个 月 后恢复正常。Hb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3-6个月, 或于SF>50μg/L时停药。 3)注射铁剂治疗:副作用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计 算注射铁剂的总剂量。铁的总剂量(mg)=〔150-患者血红蛋白(g/L) 〕 ×患者(kg) ×0.33 病因治疗

46 预 防 对具有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婴幼儿、儿童、生育期妇女等,及时给予含铁量高且易被吸收的饮食,纠正偏食。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引起慢性失血的疾病。 预后:取决于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47 谢 谢

48 巨幼细胞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49 概 述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细胞浆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而形成巨幼细胞
概 述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细胞浆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而形成巨幼细胞 形态学特点:大细胞性贫血,血中可见巨大卵形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巨幼粒细胞 正常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可使髓内细胞死亡增多(红细胞无效造血或原位溶血)

50 流行病学 我国以营养不良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与膳 食质量差,偏食等因素有关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恶性贫血多见
混合性营养缺乏常见,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者伴 有缺铁

51 叶酸、维生素B12代谢 叶酸在新鲜绿色蔬菜、新鲜水果、肝、肉类和食用 菌等食物中含量丰富 叶酸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
食物中摄入吸收的叶酸在肠道上皮细胞内还原 为二氢叶酸盐和四氢叶酸盐。它们与蛋白质结合, 并以甲基四氢叶酸盐形式转运 四氢叶酸盐在嘌呤、嘧啶及氨基酸代谢以及DNA合成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2  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存在于动物食物中。肝、肾、肉类、蛋类、牛奶及海产品中含量丰富。成人需要量为2~5µg/d,贮存量约为3~5mg
吸收部位:回肠远端,需要有内因子(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转运使其透过肠黏膜 VitB12缺乏可使甲基四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使细胞摄取叶酸的量减少,产生巨幼贫 VitB12缺乏可引起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VitB12缺乏症一般需经几个月到几年始可出现

53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叶酸缺乏的病因 分 类 原 因 摂入不足 不新鲜饮食、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中毒、消化道外营养 吸收障碍
原 因 摂入不足 不新鲜饮食、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中毒、消化道外营养 吸收障碍 吸收不良综合征(特别是腹部疾病、口炎性腹泻),药物(苯妥因、匹拉米酮、巴比妥盐、环丝氨酸、口服避孕药)、叶酸吸收不良(先天性、获得性)、盲袢综合征 利用障碍 叶酸拮抗剂(甲氨喋呤、乙胺嘧啶、氨苯喋呤、联脒化合物、甲氧苄氨嘧啶)、抗惊厥药、酶缺乏(先天性、获得性)、维生素B12缺乏、酒精中毒、坏血症 需要增加 妊娠、哺乳、婴儿、恶性疾病(尤其淋巴组织增殖性)、造血增多(特别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代谢增加 排泄增加 肾透析(腹腔或血透析)

54 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 分 类 原 因 饮食不当 长期素食者、慢性酒精中毒(偶见)、偏食 吸收障碍
原 因 饮食不当 长期素食者、慢性酒精中毒(偶见)、偏食 吸收障碍 内因子缺乏(恶性贫血、胃粘膜损害、内分泌疾病)、小肠疾患(回肠切除、节段性回肠炎、口炎性腹泻、乳糜泻以及恶性病变)、结肠憩室、盲袢综合征、Crohn病、药物(新霉素、甲福明、苯乙双胍) 利用障碍 拮抗剂、酶缺乏、内脏病(肝、肾、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先天性运输蛋白异常 需要增加 甲亢、婴儿、寄生虫感染、α-地中海贫血 排出增加 在血清中结合障碍、肝脏疾患、肾脏疾患

55 临床表现 1.血液系统表现 起病缓慢,逐渐发生贫血,苍白、乏力、易 倦、头昏,活动或劳累后心悸气短 由于髓内溶血,可有黄染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血 小板减少者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及牙龈的出 血以及月经过多等出血倾向

56 2.消化道表现 胃肠道症状:包括厌食、间歇性便秘和腹泻,不定位的局部性腹痛。是DNA合成障碍影响口腔粘膜、舌乳突及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使之发生萎缩所致 舌炎:可能为早期症状或急性期表现,舌头烧灼感。急性期舌乳突萎缩,典型者舌面呈苍白光滑或红而光滑称为“牛肉样舌” 肝脾肿大:偶见

57 3.精神神经系统表现 >60岁,外周神经受累很常见,进而可累及脊髓神经系统,是由于髓鞘质合成障碍。侵及脊髓后索及侧索称为脊髓联合变性 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并有位置觉、触觉及痛觉的障碍,以及味觉、嗅觉障碍。以手足麻木、肢端感觉异常或刺痛最多见,其次为振动觉和位置觉的消失,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走路踩棉花感 早期检查:四肢外周定位与振动觉丧失,反射衰弱和消失。后期出现强直状态,巴宾斯基反应,下肢位置和振动觉较严重的丧失

58 精神异常:  兴奋性增高,轻度抑郁症,痴呆甚至偏执狂。晚期可出现精神失常  神经精神的异常可为首发症状。注射VitB12后,精神症状好转快,但神经损伤的恢复很慢,疾病晚期者甚至不能完全恢复。 4.免疫功能下降:易于感染

59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呈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RDW↑, MCH↑,MCHC正常。 RC计数可正常, 重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血涂片: RBC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消失,大椭圆形红细胞。可见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RBC。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为本病的早期表现,亦可见巨型杆状核粒细胞。有者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可见大血小板

60 巨幼细胞贫血血象(Megaloblastic Anemia, HG)
1.淋巴细胞(lymphocyte);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s),分叶过多达7个叶。可见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s) 。

61 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显著并伴巨幼变(胞体大、胞浆较胞核成熟,“老浆幼核”)    粒系也有巨幼变,巨晚幼粒细胞及巨型杆状核粒细胞的体积大,核大且结构疏松、肿胀,中性分叶粒细胞核的分叶增多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测定    血清VitB12<74 pmol/L(100 ng/ml)    叶酸<6.8 nmol/L(3 ng/ml)

62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Megaloblastic Anemia, MG)
1.巨原始红细胞(promegaloblast); 2.巨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megaloblasts); 3.巨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megaloblasts); 4.巨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megaloblast); 5.巨中性晚幼粒细胞(megaloblastic metamyelocytes); 6.淋巴细胞(lymphocyte)

63 其它 (1)除外恶性贫血的检查:  ①胃液分析:胃液PH>6.5,若使用组织胺后,PH值   升至6.8~7.2,则为胃酸缺乏。胃液中无内因子  ②内因子抗体测定:  ③Schiling试验:可测定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维生素   B12的吸收量  ④胃肠道X射线检查 (2)无效红细胞生成(髓内溶血)的检测: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64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营养史或特殊用药史、贫血表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VitB12及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

65 鉴别诊断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型、红血病、MDS,骨髓可见巨幼样改变等病态造血现象,但叶酸、VitB12水平不低 由于消化道症状就诊,易误诊为消化道疾患。首发症状为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疾病。检查骨髓和血清叶酸、VitB12测定可加以鉴别

66 治 疗 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以及骨髓象检查后再开始治疗 1.补充叶酸 叶酸5~10mg,日三次,口服,直至贫血和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治 疗 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以及骨髓象检查后再开始治疗 1.补充叶酸  叶酸5~10mg,日三次,口服,直至贫血和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如同时有维生素B12缺乏,则需同时注射维生素B12,否则维生素B12所致的神经损伤会加重  如同时有缺铁,则需补充叶酸数日后,再给铁剂

67 2.补充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 250µg/d,肌内注射,连用2~3周,然后改为每周2次,至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对病因不能去除者和恶性贫血患者,治疗需持续终身,每月一次  如合并缺铁可于开始治疗约2周后加用口服铁剂  给维生素B12后,精神症状好转快,但神经损伤的恢复较慢,尤其在疾病晚期恢复更慢,甚至不能完全恢复而致残 3.输血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输血。但是当患者贫血严重危及生命时应立即输红细胞 4.严重患者注意补钾

68 预 防 改变饮食习惯,勿偏食,勿将蔬菜烹调时间过长 孕妇、产后及哺乳期妇女要加强营养,合理喂养婴儿
预 防 改变饮食习惯,勿偏食,勿将蔬菜烹调时间过长 孕妇、产后及哺乳期妇女要加强营养,合理喂养婴儿 对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以及素食者,应定期补充相应的维生素B12或叶酸

69 预 后 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但若延误诊断及治疗,则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终身致残。

70 谢 谢

71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72 概   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73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每年0.74/10万(我国) 发病年龄: 双向分布 - 青壮年: 岁 - 老年人: 60岁以上 男性=女性 发病地区: - 亚洲高于北美和欧洲

74 病 因 原发性:>50% 继发性: 1.化学因素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病 因 原发性:>50% 继发性: 1.化学因素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药物:抗肿瘤药、抗生素、非类固醇抗炎药、 抗惊厥药物、抗结核药物等 化学制品:苯及其衍生物 *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无关,而与个人敏感性有关 药物: 氯霉素、磺胺药、保泰松 化学制品: 有机溶剂、金盐、杀虫剂等

75 2. 物理因素 辐射: 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 骨髓对放射敏感,其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 3. 生物因素 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相关性再障 *EB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 *HIV病毒、巨细胞病毒

76 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缺陷: 量和质的异常 CD34+ 细胞减少,培养集落形成能力, 体外对HGFs反应差 造血微环境功能缺陷:
脂肪化,水肿、出血、基质细胞受损 免疫异常:损伤造血干(祖)细胞 Th1、CD8+ 、 CD25+  TC分泌的IL-2 、 IFN- 、 TNF  – TC功能直接杀伤干细胞 – 干细胞凋亡

77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发热与感染 再障的患者厌氧菌感染, 牙龈溃疡出血

78 急性再障患者,女,26岁,颜面部疼痛肿胀1天。由于口周水肿被迫张口。右侧鼻翼旁有一较小瘀斑,穿刺液检查示绿脓杆菌感染

79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RC↓, NAP↑, LC↑ 骨髓象: 增生↓, 穿刺液稀薄,油滴增多,骨髓小粒↓
粒、红及巨核有核细胞↓,脂肪组织↑ 易见非造血细胞团(LC,浆细胞,网状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 ,铁染色含铁蛋白小粒↑ 骨髓活检 红髓 → 黄髓,造血细胞及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80 其他检查: NAP↑, EPO ↑ , CD4+/CD8+↓ Th1/Th2 ↑ CD8+ T抑制细胞↑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骨髓储存铁↑ 溶血检查均(–)

81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plastic Anemia,MG )
1.组织嗜碱细胞(tissue basophil); 2.淋巴细胞(lymphocyte); 3.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82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plastic Anemia,MG )
1.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2.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4.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cell); 5.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6.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 7.淋巴细胞(lymphocyte); 8.浆细胞(plasma cell)

83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A,MG)(400×)
图中有核细胞均为非造血细胞(non-hematopoietic cells)

84 (非造血细胞团,Non-Hematopoietic Cell Group)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AA,MG) (非造血细胞团,Non-Hematopoietic Cell Group) 1. 组织嗜碱细胞(Tissue basophils);2. 浆细胞(Plasma cells);3.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其余均为纤维细胞(fibrocytes).

85 骨髓增生旺盛,细胞数增多,如MDS、脾亢、巨幼贫
骨髓增生减低,细胞数减少,如再障 正常 骨髓增生旺盛,细胞数增多,如MDS、脾亢、巨幼贫

86 诊 断 1、严重贫血、出血、感染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RC,LC 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诊 断 1、严重贫血、出血、感染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RC,LC 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4、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空虚, 非造血细胞 , (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5、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PNH、MDS、恶组、 AL等)

87 再障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分为: 重型(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国内:慢性型(CAA)和重型再障

88 再障的临床分型 SAA NSAA 起病 急 缓 贫血 逐渐发生 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 出血 严重 轻 感染 严重 轻
起病 急 缓 贫血 逐渐发生 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 出血 严重 轻 感染 严重 轻 血象 NEU< NEU>0.5 (×109/L) PLT< PLT>20 RC<15 (绝对值) RC>15 骨髓象 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减低或活跃 预后 不良,<6-12个月 较好

89 鉴别诊断 1、PNH: 血红蛋白尿,黄疸,脾大,Ham试验 (+), 糖水试验(+), Rous试验 (+)
2、MDS: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尤以红系为著,病态造血,染色体异常 3、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明显增多 4、恶性组织细胞病: 高热和衰竭,出血严重,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黄疸,血液和骨髓中有异常组织细胞

90 治 疗 支持治疗: 控制感染、止血、输血(Hb ﹤60g/L →RBC) 雄激素:适用于慢性或轻型再障,有效率50%~60%
治 疗 支持治疗: 控制感染、止血、输血(Hb ﹤60g/L →RBC) 雄激素:适用于慢性或轻型再障,有效率50%~60% 司坦唑醇 2-4mg Tid Po; 丙酸睾酮 mg, Qd or Qod im;疗程至少4个月。雄激素的主要副作用是男性化和肝功能损伤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急性或重型再障治疗,单独或序贯应用,有效率50%~70% SAA: ALG、ATG、 CsA、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造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EPO、G-CSF、GM-CSF、IL-1,3,6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SAA,﹤45岁,早期患者。长期生存率达50%~70%

91 预 后 再障总的疗效不够令人满意,其预后与分型相关
预 后 再障总的疗效不够令人满意,其预后与分型相关 ●重型再障患者多在半年或一年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颅内出血和严重感染。骨髓移植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其预后已有较大改善 ●慢性再障进展缓慢,治疗后70%~80%患者病情改善,少数患者可获完全缓解

92 预 防  本病的病因半数与已知的物理、化学因素有关,因此应强化劳动保护法规、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或杜绝与有害因素的接触。避免应用可能导致再障的药物,预防肝炎等病毒感染

93 谢 谢

94 溶血性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95 · 概 述 概念  溶血:指RBC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
概   述 概念  溶血:指RBC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 发生的贫血(RBC寿命<15-20d) 溶血性疾患:发生溶血骨髓尚能够代偿而不出现贫血时 溶血性黄疸:溶血伴有的黄疸 与溶血性黄疸有关的因素 (是否出现黄疸?) 溶血的程度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96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 RBC内在缺陷 RBC膜异常

97 红细胞骨架蛋白

98 2.RBC酶缺陷: 遗传性 红细胞内糖代谢酶异常 丙酮酸激酶(PK)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嘌呤和嘧啶代谢酶异常 3.珠蛋白异常:遗传性 肽链结构异常→异常Hb病 肽链量合成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海洋性贫血

99 二、RBC外部因素异常 1.免疫因素:抗原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为免疫性溶血。RBC膜吸附有凝集抗体,直接在血管内破坏或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AIHA、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非免疫因素: 物理和创伤性因素: 大面积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HUS,TTP),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 感染因素:见于疟疾、黑热病、败血症等 化学因素:某些药物和毒物, 苯肼、蛇毒等 其他:PNH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的溶血病

100 特点:多为急性溶血,常有全身症状,有Hb血症和Hb尿 慢性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 RBC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脾)中被破坏
三、溶血发生的场所 血管内溶血  见于血型不合输血,PNH等 RBC在血循环中遭到破坏→Hb释放    特点:多为急性溶血,常有全身症状,有Hb血症和Hb尿    慢性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    RBC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脾)中被破坏  如遗球、AIHA(温抗体型)  特点:起病慢、脾大,血清游离胆红素↑, 原位溶血或无效性RBC生成:骨髓内的幼RBC在释放入血前即被破坏,可有黄疸(见于巨幼贫或MDS)

101 按发病和病情: 急性和慢性 按溶血部位: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遗传性和获得性
临床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 急性和慢性 按溶血部位: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遗传性和获得性

102 临床表现 慢性溶血:起病缓,症状轻,三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多为血管外溶血 并发症:胆石症 肝功能损害
急性溶血:起病急,寒战、高热、伴有头痛、呕吐、 腰痛及四肢酸痛,继之血红蛋白尿、 面色苍白、黄疸 并发症: 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功衰竭

103 实验室检查 ①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②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③各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104 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尿胆原(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红细胞肌酸(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RBC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105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HG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象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HG ) 1.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易见小球形红细胞(small spherocytes)

106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MG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髓象 (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MG ) 1. 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s); 2. 早幼红细胞(巨幼样变)(basophilic normoblasts, megaloblastoid); 3.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4.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cell), 其余均为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s),易见小球形红细胞(microspherocytes)

107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实验室检查:RBC破坏↑ 骨髓中幼红细胞代偿性↑ 有Hb尿提示为急性血管内溶血
然后再选择特殊检查以确定溶血的性质和类型

108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1. 有肯定的理化因素接触史或明确的感染及输血史 2. 抗人球蛋白试验(+):AIHA 3. 抗人球蛋白试验(-): AIHA、PNH 外周血RBC畸形(+):遗球、微血管病性溶贫、 地中海贫血   (-):异常Hb病、G6-PD缺乏

109 二、鉴别诊断: ①贫血+RC↑: 失血、缺Fe和巨幼贫恢复早期 ②贫血+非胆红素尿性黄疸: 无效性RBC生成 ③无贫血,有非胆红素尿性黄疸: 家族性非 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 ④贫血、幼红、幼粒、RC轻度↑、RBC有畸形:   骨髓转移瘤

110 治 疗 1、去除病因: 如药物诱发的停药、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脾切除术: 遗球最有效
治 疗 1、去除病因: 如药物诱发的停药、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脾切除术: 遗球最有效 切脾脂征: 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AIHA ②丙酮酸激酶缺乏 ③部分海洋性贫血 4、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5、其他治疗:对于溶血的并发症,如急性肾衰、休克及电解 质紊乱应积极治疗。如患者叶酸缺乏可适当补充叶酸,慢 性血管内溶血患者缺铁可用铁剂治疗

111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概念: 系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Coombs test大多阳性

112 分类: 温抗体型:37℃最活跃,主要是IgG,少数为IgM
(不完全抗体),发生血管外溶血 冷抗体型: 冷凝集素综合征: 0-5℃最活跃,IgM(完全抗体) 原发:老年人多 继发:恶性B-LC疾病和支原体肺炎、传单等 慢性溶血经过,寒冷时加重 阵发性冷性Hb尿症: IgG型(D-L Ab), 0-4℃与RBC结合 继发于病毒、梅毒

113 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L, 淋巴瘤、骨髓瘤)
最常见类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55%) 常继发于: 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L, 淋巴瘤、骨髓瘤) 风湿免疫性疾病 (SLE, 类风湿性关节炎) 感染性疾病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4 慢性血管外溶血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患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型多见于小儿,常继发于病毒感染 如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为Evans综 合征实验室检查除了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一般 性检查之外,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是本病诊断较特异的指标

115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 测定红细胞膜上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 (+) → 90%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测定血清中游离的IgG或C3

116 诊 断 温抗体型AIHA: 溶血性贫血 直接Coombs test(+): IgG或C3型 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可疑用药史
诊 断 温抗体型AIHA: 溶血性贫血 直接Coombs test(+): IgG或C3型 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可疑用药史 冷凝集素效价正常范围 鉴别诊断:Coombs test(-)时 先天性溶血性疾患 非免疫性HA PNH HS

117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Pred 1-1.5mg/kg·d分次口服,RBC正常后逐渐减量
治 疗 一、病因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Pred 1-1.5mg/kg·d分次口服,RBC正常后逐渐减量 小量(5-10 mg/d )维持6个月    如治疗3周无效或≥15mg/d的泼尼松才可维持血象者应换用其他方法治疗    注意骨质疏松、血糖↑、血压↑等副作用 82%获早期CR或PR,13-16%停激素后长期缓解

118 三、脾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较大剂量才能维持,可行脾切除,有效率可达60%
四、免疫抑制剂 适应证:①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能缓解 ②脾切除有禁忌 ③强的松>10mg/d才能维持 药物:环孢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五、其他疗法:丙球和血浆置换

119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PNH) 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 20~40岁多见,男多于女,发病隐匿,病程迁延,轻重不一 临床特点:除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以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尿呈酱油或葡萄酒样。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或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如长期血管内溶血,可并发IDA AA-PNH综合征 诱发因素: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药物

120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全血细胞减少(约1/2) 2、骨髓像:增生活跃,幼红为主 再障危象时增生低下
3、尿液:尿隐血(+), RBC(–) Rous test(+),尿胆原轻度增加 4、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血清游离Hb,非结合胆红素,结合珠蛋白

121 5、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结果是确诊的依据 蔗糖溶血试验:特异性差,可作筛选试验 热溶血试验:特异性差、筛选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敏感性优于Ham test 6、血细胞表型分析:   外周血和骨髓血细胞CD59和CD55阴性

122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诊断性试验中有两项阳性,或只有一项阳性,但两次以上复查阳性或有确切的溶血依据 PNH与再障可互相转化,称为再障-PNH综合征。 鉴别诊断: HS, AIHA,G-6-PD缺乏症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123 治 疗 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1、输血:洗涤RBC,但有时加重溶血 2、控制溶血发作  右旋糖酐
治 疗 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1、输血:洗涤RBC,但有时加重溶血 2、控制溶血发作  右旋糖酐  5%NaHCO3  糖皮质激素 3、促进RBC生成 雄激素 铁剂:小量(1/3-1/10),有溶血停用 4、血管栓塞防治 5、骨髓移植:Allo-BMT

124 预 后  PNH中数生存期10~15年。主要死亡原因是血栓形成、出血和感染。少数患者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不良

125 谢 谢


Download ppt "贫血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樊 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