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住民藝術之美 起 源 社會型態 分 布 文化祭典 服 飾 藝術表現 居 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住民藝術之美 起 源 社會型態 分 布 文化祭典 服 飾 藝術表現 居 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住民藝術之美 起 源 社會型態 分 布 文化祭典 服 飾 藝術表現 居 住

2 起 源 台灣島上的居民分為漢人及原住民。一般以十七世紀 為界線,十七世紀後自中國大陸陸續遷入者,稱為漢人; 十七世紀前即已久居在島上的人及其後裔,稱之為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移居台灣的年代及過程,尚未有一致的看 法。一般而言,原住民可能分為數批,在不同年代,或由 華南或由南洋諸島渡海來到台灣;最 早遷入者是泰雅族及布農族,距今約 六千五百年到四千五百年間移入,最 晚遷入是雅美族及平埔族群,距今約 一千餘年。

3 分 布 台灣原住民由居住地區的不同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 平埔族--居住西部平原,與漢人接觸已久,大多漢化。 高山族--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仍保有其 文化特質及語言。 高山族依分佈地區與人文差異,又分為十族,北部山地的 泰雅族、賽夏族,中部山地的布農族、鄒族,南部山地的 排灣族、魯凱族,台東平原的卑南族,東海岸的阿美族和 蘭嶼島的達悟族,日月潭的邵族(分佈圖)

4 分布圖

5 社會型態 父系社會--以男子為中心,行嫁娶婚事,男子承家,父 母系社會--大家相信其家系出自一位女性始祖,子女從
台灣原住民社會以嗣系法則分為下列三種--- 父系社會--以男子為中心,行嫁娶婚事,男子承家,父 子相傳,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屬之。 母系社會--大家相信其家系出自一位女性始祖,子女從 母居,行招贅從妻居,妻死從女居或回其母家,阿美族、 卑南族屬之。 併系社會--男女都有同樣的機會作繼承人,排灣族屬之。

6 居 住 居住地區--- 建屋材料:草、木、竹、樹皮、石頭、石板和泥土等。 屋形:泰雅、賽夏、鄒和布農大都為長方形,排灣、魯
                                                                                                               居 住 居住地區--- 平原區--阿美、卑南、達悟等族。 高山區--泰雅、排灣、魯凱、布農、賽夏、邵、鄒等族。 建屋材料:草、木、竹、樹皮、石頭、石板和泥土等。 屋形:泰雅、賽夏、鄒和布農大都為長方形,排灣、魯 凱住屋以石頭堆牆,石片作瓦,阿美與卑南為草木建成 之長屋,達悟則為半穴居之草房。 排灣族石板屋 達悟族半穴草房 鄒族集會所

7 服 飾 常服--日常穿著之衣服,款式及裝飾配件較為簡單
服 飾 台灣原住民一般都有織布機,自己種麻織布,所織花紋形狀,各族雖有差異,但穿著則同樣有常服和盛裝之別。 常服--日常穿著之衣服,款式及裝飾配件較為簡單 盛裝--在喜慶節儀之日才穿著,除衣服華麗之外,並佩戴各種飾物,如頭飾、耳飾、頸飾、腕飾、肩飾等,質料多為獸牙、貝殼、琉璃珠和銀銅之類,五顏六色,甚為美觀,男子佩刀,其狀尤為勇武。 魯凱族盛服 織布機 阿美族女裙

8 文化祭典 阿美族於每年七到九月份,輪流在東海岸各村落辦理豐年祭活動,感謝上天賜福、歡慶豐收,連日歌舞同歡。
(一) 阿美族於每年七到九月份,輪流在東海岸各村落辦理豐年祭活動,感謝上天賜福、歡慶豐收,連日歌舞同歡。 阿美族豐年祭 賽夏族於每奇數年的11月在新竹縣五峰鄉以及苗栗縣的南庄鄉辦理矮靈祭活動。 布農族於每年四月舉辦打耳祭,以箭射鹿耳,以祈求狩獵豐收。 布農族打耳祭

9 文化祭典 (二) 排灣族的豐年祭於每年的七月中旬,於各部落準備年糕、豬肉、以及小米酒齊聚頭目家,由巫師祭神感謝豐收後,在頭目帶領下,展開大聚餐以及歌舞、體能、表演等各項慶祝活動。 卑南族的年祭於每年的十二月由少年猴祭開始,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但如今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 卑南族年祭

10 文化祭典 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兩部落輪流擔任祭典儀式。戰祭祭儀可分四大段落:
(三) 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兩部落輪流擔任祭典儀式。戰祭祭儀可分四大段落: 1.預備活動 (smouyu'ho) 2.正典 (mayasvi) 3.歌舞祭 (pasu-mayasvi) 4.結束祭等。 達悟族於每年四至五月間,在蘭嶼辦理飛魚祭,住在四面環海的達悟人,捕飛魚是年度大事,以舉辦飛魚祭來祈求漁獲豐收。 達悟族 大船下水祭 飛魚祭

11 文化祭典 泰雅族於小米收割後(大約在七月)舉行祖靈祭,並於每年五、六月在竹苗地區舉行收穫祭,以歡慶小米豐收。
(四) 泰雅族於小米收割後(大約在七月)舉行祖靈祭,並於每年五、六月在竹苗地區舉行收穫祭,以歡慶小米豐收。 泰雅族收穫祭 魯凱族在七月作物收成後舉辦豐年祭,由頭目以小米和檳榔向祖靈祭拜而展開,成年禮後的盪鞦韆活動,是專為年輕男女製造的交誼機會,豐年祭的慶祝載歌載舞直到深夜。 魯凱族烤小米儀式

12 藝術表現 雕 刻 織 繡 飾 物 陶 器 編 器

13 藝術表現 編 器 台灣山地盛產竹籐,因此各族都有以竹籐為材料,編成各種日用的盛器,大的如背筐、籮筐,小的如飯盒、首飾盒等,甚為精緻,各族編器以泰雅族最為出色。 編法主要分為兩類--- 編織編法--宜用於竹材,常見有斜紋編法和方格編法 螺旋編法--宜用於籐材,籐比竹少,因此器物較少。 另有用月桃或藺草等為材料,編成盛器或草蓆。 竹編盤 籐 帽

14 藝術表現 雕 刻 石雕最為古老,以排灣,魯凱的石雕祖先像最為精美。
木雕以排灣族和魯凱族最為出色且種類多,大如貴族家的橫樑、壁柱,小如枕頭、煙斗、連杯、梳子、巫師箱、刀鞘等,都飾以雕刻,常見的雕刻紋樣是人頭、百步蛇等。達悟族也精於木雕,常在漁舟、屋柱、壁板、刀鞘及祭杖上刻以各種幾何紋樣,塗上紅白黑三種顏色,給人鮮明的愉悅感。 竹雕和骨角雕,多用於小件的器物,如竹耳 飾、火藥罐、骨製髮簪等。 石雕頭像 木雕圓桶 木雕枕

15 藝術表現 陶 器 排灣族陶罐 達悟族陶碗 台灣原住民中仍能製陶或保留製陶技術的只有達悟和阿美族。
排灣族--製陶技術已完全失傳,現有陶罐為祖先所流傳下來並認為具有靈性,塑有蛇紋或飾以圈形幾何紋,作為婚嫁聘禮或祭祀供器。陶罐大都屬貴族所有,象徵地位和財富。 阿美族--由婦女製陶,主要製陶法為拍托法,沒有陶窯而以露天燒成。有大型的運水罐、飯鍋、蒸鍋、酒瓶、酒杯、碗盤等。 達悟族--由男子製陶,製罐形器用圈泥條法,碗形器用模製法,器杯陰乾後露天燒製,主要陶器為陶罐和陶碗, 及供玩賞用的陶偶,構成達悟族文化的特色。 排灣族陶罐 達悟族陶碗

16 藝術表現 織繡(一) 夾織--是在織布時以苧麻為底,且將毛線解開再捻成色線,在織布時加入織成的紋樣,泰雅、排灣皆有精美的夾織作品。
織繡技術以排灣族和泰雅族最為出色。織繡可以分為夾織、貼飾、珠工、刺繡四項。 夾織--是在織布時以苧麻為底,且將毛線解開再捻成色線,在織布時加入織成的紋樣,泰雅、排灣皆有精美的夾織作品。 貼飾--將布對折,剪成各種對稱或幅射狀的紋樣,再貼縫於衣服上。貼飾以排灣族為主,善以紅色布為紋樣貼在黑色底上,主要紋樣和他們的木雕一樣,有人頭、人像及蛇形諸紋。 貼 飾 夾 織 貼 飾

17 藝術表現 織繡(二) 珠工--盛行於排灣、魯凱和泰雅族。泰雅人將貝殼切成
圓筒形細片,磨成貝珠,用線串成珠串縫在衣服上成為 珠衣或珠群。排灣、魯凱族則用橙、黃、綠等小玻璃珠 為材料,縫於衣服上作為裝飾。 刺繡--各族採用的紋樣不一,魯凱族的繡法有十字繡、 直線繡、緞面繡、鎖鍊繡等多種,紋樣則有菱形、三角、 花葉、階梯形等紋。 緞面繡 十字繡 綴珠布片

18 藝術表現 飾 物 台灣原住民的飾物自頭到腳可有頭飾、耳飾、 頸飾、臂飾及腳飾等,作為盛裝時的搭配物。
飾物意義--具有社會意義,表示性別和地位 ;有些具有宗教意義,表示避邪納福。 飾物材料--取自當地產物,如獸牙、獸骨、獸角、貝片等;有些是與漢人以物易物換來的如:瑪瑙、流蘇等;排灣族的祖傳琉璃珠及其他族的銀器,都是與外人(非漢人)交易而來。 貝鐲和銅鐲 排灣琉璃珠 達悟木頸飾 卑南腳飾 賽夏臂飾


Download ppt "原住民藝術之美 起 源 社會型態 分 布 文化祭典 服 飾 藝術表現 居 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