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 一 章 第一節 史前與夏商周三代的傳承
2
第一節 史前與夏商周三代的傳承 學習重點 史前時代的考古 史前時代的文獻傳說 從部落到國家 商代文明的發展 西周的封建社會
3
史前時代的考古 1.人類歷史的發展 A.石器時代─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B.青銅器時代 C.鐵器時代
4
(一)舊石器時代 1.年代:距今約300萬年前到1萬年前 2.文化遺址:遍布東北、陝西到雲南、臺灣
3.較代表的人類: A.早期─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 B.晚期─山頂洞人 元謀人切削器
5
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分布圖 丁村人石器 藍田人下頷骨 元謀人切削器
6
丁村人石器與藍田人下頷骨 丁村人石器 藍田人下頷骨
7
◆舊石器時代早期 1.代表人類: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 2.生活特色: A.穴居 B.打製石器 C.經濟生活─打獵、採集 D.已知用火─燒烤獸肉、取暖、防禦
8
◆舊石器時代晚期 1.代表人類:山頂洞人 2.生活變化與意義: A.經濟生活─打獵、採集、漁撈 →開拓食物來源 B.工具製作─已懂磨製和鑽孔方法 →石器生產更精緻 C.已有埋葬親人習慣→顯示原始宗教萌芽 D.發現八口男女大小骨骸→可能有家庭組織 E.發現骨針、裝飾品→已具有審美觀念
9
(二)新石器時代 1.年代:距今約1萬年前到4千年前 2.文化遺址:遍布全中國
3.文化特徵與意義: A.磨製石器→生產力提高 B.使用陶器→燒熟農作食物、儲存餘糧 C.農業產生→人類定居→形成聚落 D.畜養牲畜→糧食來源穩定 4.學者稱「新石器時代革命」
10
新、舊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11
◆仰韶文化 1.發現: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2.遺址:遍布黃河中上游 3.年代:距今約7千至5千年前 4.文化: A.石器多經過加工磨製 B.燒製陶器→並彩繪圖案(彩陶) C.種植旱作─粟(小米)、黍(大黃米) D.住屋─半地穴
12
船形網紋彩陶壺 陝西寶雞出土的盛水器具,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該壺的腹壁網紋反映撒網捕魚為仰韶文化的一種經濟活動。
13
半地穴式建築示意圖 由於中國北方天氣乾燥寒冷,因此北方原住民多 採用半地穴建築形式。
14
◆龍山文化 1.發現:山東省 章丘市 龍山鎮 2.遺址:北起遼東半島,南至江蘇北部的 沿海地區 3.年代:距今約5千4百年至4千年之間 4.文化: A.陶器─使用輪製法,蛋殼黑陶 B.種植旱作─粟(小米) C.住屋─半地穴 蛋殼黑陶杯
15
輪製法想像圖
16
◆河姆渡文化 1.發現:浙江省 餘姚縣 河姆渡村 2.年代:距今約7千年至5千年 3.文化: A.生活─ a.農作物種植以水稻為主 b.家畜飼養有一定規模 B.住屋─干欄式的木構建築 鹿角錛柄 炭化稻粒
17
干欄式建築示意圖 為了適應中國南方潮溼多雨的天氣,南方居民多採用干欄式建築。河姆渡及良渚文化均有發現此類型建築的遺跡。
18
◆良渚文化 1.發現:浙江省 杭州市 2.年代:距今約5千3百年至4千1百年 3.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繼續發展 A.農業發達: a.農作種類多─稻米、蠶豆、芝麻、菱角 b.農具多且製作精細─三角形犁形器→為 後世耕犁的雛型 B.手工業高度發展─絲織品、麻織品 C.玉器形制多─琮、璧、斧、鉞……
19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器 玉琮、玉璧是神人溝通的工具,是神權的 象徵,玉斧、玉鉞則是軍事權力的象徵。
20
史前時代的文獻傳說 1.文獻傳說 A.由來:出自後人的追述 B.價值:有部分是事實
21
三皇傳說 1.三皇: A.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 B.伏羲氏─教人結網捕魚,飼養家畜 C.神農氏─教人耕種及製藥醫病 2.意義:反映中國先民生活由生食到熟食, 由漁獵、畜牧到農耕的不同文明進 階段
22
五帝傳說 1.黃帝:成北方氏族部落共主→融合成華夏族 A.阪泉之戰─打敗炎帝 B.涿鹿之戰─擊敗東夷集團的蚩尤 2.堯舜時代: A.已有行政組織→可能已具備國家雛形 B.行「禪讓」制度:堯→舜 3.禹:建立夏朝 A.平治洪水 B.征服外患─三苗
23
三大部落集團活動範圍圖 古代中國三大部族集團分別是華夏集團(河洛民族)、東夷集團(海岱民族)和苗蠻集團( 江漢民族)。炎帝與黃帝均屬於華夏集團。
24
從部落到國家 (一)國家的形成 1.部落階段 A.代表: a.傳說─神農氏時代開啟農業聚落時代 b.考古─仰韶文化前期遺址
B.特徵: 社會尚未分化─由半坡村遺址判斷 a.各墓葬規模都不大 b.陪葬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且數量不多
25
半坡遺址模型 聚落中心有一大型房屋或廣場─作為聚會之所
26
人類文明演進示意圖
27
2. 部落聯盟階段 A. 背景:部落間衝突日益激烈─為爭奪資源與 生存空間→推舉有力領導人,社會走 向初步分化 B. 代表: a
2.部落聯盟階段 A.背景:部落間衝突日益激烈─為爭奪資源與 生存空間→推舉有力領導人,社會走 向初步分化 B.代表: a.傳說─黃帝時代 b.考古─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 C.特徵:社會已產生分化─墓葬分大中小三種 a. 大、中型墓陪葬品豐富且品質好,並有代 表權力的禮器(玉鉞) b. 小型墓陪葬品少,且均為生活用品
28
3. 國家階段 A. 代表: a. 傳說─堯舜禹時代 b. 考古─龍山文化遺址 B. 社會特徵: a. 聚落四周築城牆防禦→具城市雛形 b
29
平糧臺古城宮殿遺址
30
(二)夏朝的建立 1.疆域:黃河中下游及漢水流域一部分 2.建立者:禹─平治洪水、征服三苗 3.開啟「家天下」: 禹→啟
4.「少康中興」: A.太康共主地位為有窮氏后羿所篡奪 B.少康恢復夏后氏政權→夏朝政權趨穩固
31
夏代重要都邑圖
32
(三)夏文化的探索 1.考古遺址:二里頭文化 A.年代或分布範圍,都與夏朝大致吻合 B.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C.出土大量農具和家畜遺骨 D.大型宮殿基址的發現→反映國家的形成 2.學者看法不一致
33
二里頭宮殿復原模型
34
商代文明的發展 商代的歷史發展 契 → 湯 → 盤庚 → 紂 始祖 建國 遷殷 亡國
35
商代勢力範圍示意圖
36
(一)商朝的國家體制 1.中央政府機構日漸完善:商王→輔佐大臣→ 貴族職官(史、尹) 2.武裝指揮系統建立:商王擁有強大的軍隊
1.中央政府機構日漸完善:商王→輔佐大臣→ 貴族職官(史、尹) 2.武裝指揮系統建立:商王擁有強大的軍隊 3.王位繼承制確立:抑制王位繼承糾紛 A.前期─兄終弟及 B.後期─父死子繼 4.依靠占卜和神權鞏固王權: A.商王遇事皆占卜求神,求祖宗神明保佑 B.商王擁有最高的權力
37
用錐狀器在甲骨上刻鑿出Ø形的孔 甲骨占卜示意圖 ↓ 用火燒灼刻鑿部分 ,甲骨會出現兆紋 ↓ 由兆紋判斷凶吉,並把結果刻在兆紋附近
38
◆商代的國家性質 1.諸侯國林立: A.各諸侯國多由古代部族發展而來 ─具獨立性 B.各諸侯國與商王國的關係錯綜複雜 ─有與商為敵,有時叛時服,有長期 與商結為同盟 2.鬆散的方國聯盟
39
(二)商代的社會與文化 1.曆法 A.使用陰陽曆: a.一年為十二個月 b.已知置閏 B. 用干支記日:60日為一週期,循環使用
40
2.宗教活動 A.商人重視宗教生活:巫術、祈禳、占卜 、祭祀 B.商王凡事皆進行占卜:上自國家大事, 下至私人生活 C.祭祀對象: a.包括天地、祖先和自然神靈等 b.崇拜祖先→成中華文化的傳統
41
3.工藝 A.手工業種類很多:青銅製造、陶瓷燒製 、玉器加工、紡織、 釀酒、皮革業…… B.青銅製造業最具代表:以禮器和兵器占 比例最大
商朝晚期 雕刻文物上的饕餮圖
42
4. 文字 A. 最重要:甲骨文、金文 a. 甲骨文─刻在龜甲及獸骨上的文字 b. 金文─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B. 甲骨文的演進: a
4.文字 A.最重要:甲骨文、金文 a.甲骨文─刻在龜甲及獸骨上的文字 b.金文─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B.甲骨文的演進: a.造字方法已包含「六書」的造字原則 b.形聲字的出現─說明中國文字在商代 之前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演進過程 殷商甲骨文(中視授權影片)
43
商代的甲骨文字 塗硃牛骨刻辭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牛骨卜辭, 對研究商代社會歷史極具意義。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44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 ,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格大室,即立。宰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銘文部分文字內容) 頌鼎(西周晚期)
45
商代甲骨文舉例
46
(三)青銅文化的歷史意義 1.青銅器的出現 A.考古最早:龍山文化 B.歷史意義:國家與統治階級權力的象徵
47
西周的封建社會 (一)周的建立與分封 1.周的建立 A.始祖:姬棄─曾任舜的農官 B.開始東進:西伯昌─行仁政 a.殷商賢能有德者多投奔於周 b.滅掉商王朝的一些屬國 C.滅商:武王─牧野之戰(1046B.C.E.)
48
利簋及其銘文 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其銘文記述武王伐紂的經過,是目前發現唯一記載此一事件具體日期的器物,對商、周斷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9
西周興起及東進示意圖
50
2.周的分封 A.第一次分封:武王滅商後 a.對商遺民採懷柔政策 (a)封紂的兒子武庚於殷 (b)另封管叔、蔡叔、霍叔「三監」 就近加以監視 b.分封諸弟、功臣於新征服地區 ─進行武裝殖民,鎮壓商遺民
51
B. 第二次分封:周公東征後 a. 重定封國─分封對象 (a)姬姓宗室 (b)姻親功臣 (c)先聖後裔 (d)殷人後裔 b
B.第二次分封:周公東征後 a.重定封國─分封對象 (a)姬姓宗室 (b)姻親功臣 (c)先聖後裔 (d)殷人後裔 b.興建東都雒邑(今河南 洛陽) (a)加強對東方的控制─遷殷「頑民」至 雒邑,就近監視 (b)將雒邑稱「成周」,鎬京稱「宗周」
52
西周初期形勢圖
53
西周封建概念圖
54
(二)封建的意義 1.分封制的實行: A.商代已實行 B.至周代才告完備
55
3.西周初年的封建要件: A.土地的再分封 B.權力的再分化
4.封建下的階級制度: A.身分世襲 B.諸侯的封土與置軍依爵位等級而定 C.諸侯國幾乎自主 a.諸侯對天子有納貢、派兵、朝覲義務 b.諸侯在自己國內,再將土地與人民分 給輔助國政的卿和大夫─稱「采邑」
56
封建制度下的權力層級
57
4. 「國人」與「野人」 A. 國人: a. 居於城郭之內的人 b. 周貴族、平民和原地區統治階層構成 c
4.「國人」與「野人」 A.國人: a.居於城郭之內的人 b.周貴族、平民和原地區統治階層構成 c.具政治力量─重大事件(立君、征戰 、外交、遷都)都要徵求其意見 B.野人: a.居於城郭之外或農村的人 b.從事農業生產與各種勞役 c.自由受極大限制─地位與國人有差距
58
國人與野人示意圖
59
(三)封建與宗法、禮樂的關係 1.「宗法」特徵 A.嫡長子繼承制: a.嫡子為元配所生之子,其餘為庶子 b.嫡子中的長子才有繼承權 B.大宗、小宗的區別: a.天子的嫡長子繼任,為「大宗」,其餘 諸子分封為諸侯,對天子即成「小宗」 b.諸侯在本國為大宗,諸子分封為大夫, 為小宗
60
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關係示意圖
61
周室鞏固政權示意圖
62
2.宗法制度與封建的關係: A.可維繫分封至各地子弟、親戚的向心力 B.各地小宗仰賴大宗賦予權威,必須效忠 周室
a.天子→士 b.不得僭越 B.平民和奴隸階級不得以禮樂舉行婚喪儀式 ─「禮不下庶人」
63
西周社會階層示意圖
64
(四)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制度 1.統治者施政的重要項目:開墾荒野 2.土地所有者: A.名義上─周天子 B.實際上─各級貴族
3.「井田制度」─根據孟子說法 A.以八家為一個單位,有公田與私田之分 a.公田由周圍八家共同義務耕種,收穫歸 公家所有 b.私田的收穫屬於各家 B.農民僅有使用權 C.集體耕作
65
井田示意圖
66
(五)周人的社會生活與人文精神 1.周人的社會生活 A.以禮治國:以禮規範 a.婚姻: (a)講究婚禮─經過「六禮」程序 (b)奉行「同姓百代不婚」原則 b.服飾:各階層按等級序列和貴賤區別 ,穿著不同質地、款式、顏色 的衣服
67
c.飲食: (a)已設立各種管理飲食事務官員 (b)已經形成成熟的調味理論,確立常用 的調味料 (c)飲酒明顯比商人有所節制
d.居住: (a)貴族宮殿建築已普遍使用瓦 (b)民眾大多居住在半地穴的建築 e.交通: (a)修築道路,有可供航行的河流 (b)主要交通工具是舟車
68
2. 周人的人文精神 A. 宗教迷信觀念淡薄 B. 發展出「天命靡常」觀念: a
2.周人的人文精神 A.宗教迷信觀念淡薄 B.發展出「天命靡常」觀念: a.天命會轉移到有德者的人─認為天會 傾聽民意,統治者想要永遠保有天命 ,必須重視人民的反應 b.強調施政要符合人民的願望
69
「定居農業」是孕育人類古文明的主要經濟活動。世界史上,定居農業地區通常是出現在一些大河流域的氾濫平原,而成為古文明的發祥地。下列哪些古文明發祥於大河氾濫平原? (A)古代埃及文明
(B)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C)印度哈拉帕文明 (D)中國華北古文明 (E)美洲馬雅古文明 【99.指考】
70
(A)(B)(C) 試題解析: 題目的關鍵是「大河氾濫平原」,(A)(B)(C)分別有尼羅河、兩河、印度河沖積。中國華北古文明誕生於近水高地,馬雅古文明亦位於高地,並沿之開闢梯田。
71
古董商販售一批聲稱是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書,
指出:這批書寫於牛肩胛骨的文物,主要內容為土地 交易契約。幾位同學發表看法,下列何種說法最可信 ? (A)這批文物從河南安陽出土,又有甲骨文書,應當 是真品 (B)刻寫在牛肩胛骨,而非書寫在龜甲,故極 有可能為贗品 (C)甲骨文直到清末才出土,無法偽造 ,這批文物應為真品 (D)商代並無土地交易行為,自 然不可能有契約, 應為贗品 【101.學測】
72
(D) 試題解析: 商代土地皆為統治者所有,不可能出現土地交易行為,以及載明土地交易契約的甲骨文書。
73
【99.指考】 資料甲:「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 命,興師東征,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
。」資料乙:「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方形的斧)。周公 東征,四國(管蔡商奄)是皇(同惶,恐懼)。哀(可憐 )我人(兵士自稱)斯,亦孔(很)之將(好)。」依據 上述資料,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資料甲出自《史記》,資料乙出自《詩經》,皆述及同 一歷史事件 (B)資料甲出自《史記》,資料乙出自《詩經 》,述及不同歷史事件 (C)資料甲出自《詩經》,資料乙 出自《史記》,皆述及同一歷史事件 (D)資料甲出自《詩 經》,資料乙出自《史記》,述及不同歷史事件 【99.指考】
74
(A) 試題解析: 兩則資料的內容都述及周公東征的史事,其中資料甲只敘述事件的背景、過程與結果,而資料乙卻以詩歌形式呈現,並生動地描繪了戰士的心聲,可判斷前者可能出自《史記》,後者可能出自《詩經》。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