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徐志摩 介紹 我所知道的康橋
2
家世背景─首富之子,恩寵備至 出身於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
父親徐申如 是當地首富,擁有發電廠、梅醬廠、絲綢莊,在上海還經營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 長孫又是獨子的身分讓他自小備受寵愛
3
改名緣由─麒麟再生,必成大器 徐志摩原名「章垿(古代宴會時放置酒杯的土臺)」
週歲時,法名「志恢」的和尚在其頭上仔細撫摸後說:「阿彌陀佛!此子係麒麟再生,將來必成大器。」 在徐志摩赴美前夕,父親將其改名,顯然是記下「志恢」和尚「摩頂」祝福的預言,期望志摩能成大器吧!
4
生平簡介─聰穎過人,學貫中西 四歲,接受私塾教育,奠下堅實的「舊學」基礎。
十二歲,進入硤石第一所新式學堂─開智學堂,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十五歲考進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成績名列前茅 郁達夫曾提到:「而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那個頭大尾巴小,帶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而考起試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的最多的一個。」
5
畢業後,徐志摩到北京求學。 民國四年(二十歲)回家與張幼儀結婚。 民國七年,拜梁啟超為師。在恩師的建議下,他遠赴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學習,成績優異,畢業時還獲得一等榮譽獎。 接著,他以一年的時間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自許:「我父親送我出洋留學,是要我將來進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個中國的漢密頓。」 (Alexander Hamilton是美國偉大的政治家,建國後第一任財政部長。)
6
生平簡介─投奔英國,轉商為文 基於對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景仰,民國九年(一九二○年)九月,離美赴英。轉往英國劍橋大學就讀,開始研究文學。
次年初,因林長民(林徽音之父)而認識劍橋王家學院的作家狄更生,終於轉學劍橋大學做特別生,並與夫人幼儀移居離康橋六英里的鄉下地方沙士頓。 夏天即與才女林徽音熱戀,感受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開始了新詩寫作。
7
生平簡介─返回中國,獻身文教 為了林徽音,民國十一年,徐志摩在德國與張幼儀離婚,並於十月返抵上海,後加入「文學研究會」。
民國十三年九月擔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同年,認識上海名旦且已婚的陸小曼,陷入熱戀。 民國十四年十月小曼與王賡(音ㄍㄥ)離婚,十五年十月三日徐、陸在北京結婚。
8
婚後回上海生活,民國十六年任教上海光華大學,並籌辦新月月刊,於十七年三月創刊;同時也兼任大夏大學英語系教授。
民國十八年,兼任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教授,上海南京兩地奔波。 民國十九年八月任光華大學英文系主任,應胡適之邀去北大任教,其間去瀋陽探林徽音病。 民國二十年一月,主編詩刊、季刊在上海創刊。二月辭去光華、大夏及南京中央等大學教職。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上午八時持前北大同學贈送的免費機票搭「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往北京,不幸在濟南附近黨家莊遇上大霧,飛機誤觸開山失事,遇難身亡,英年三十六。
9
生平簡介─浪漫愛情,戲劇結局 (一)名門閨秀─張幼儀 張幼儀是政經名流張君勱、張公權的妹妹,四哥張嘉璈做過中國銀行的總裁。
民國四年奉父母之命結褵,在民國十一年二人協議離異,共育二子。
10
張幼儀是理財高手,卻不懂文學。徐志摩以「小腳和西服」比喻兩人的婚姻不合適,並迫她簽字離婚,成為「中國現代第一件離婚案」。
徐志摩離婚的信上寫著:「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 他反對的是非由自我奮鬥求得的婚姻,而非張幼儀本人。 張幼儀與徐志摩
11
離婚後,張幼儀仍繼續侍奉公婆,撫養他們的孩子,兩人仍有通信往來,始終維持良好的友誼關係,甚至在徐志摩不幸遇難後,還出面處理後事。
幼儀穿著黑色綢衫 於上海拍下這張肖像(約一九三七年), 當時她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12
生平簡介─浪漫愛情,戲劇結局 (二)第一才女─林徽音 林徽音的父親林長民曾任民國司法總長,和徐志摩是忘年之交。
林徽音與徐志摩相識時,才十五歲,丰姿綽約、多才多藝,印度詩人泰戈爾甚至稱她為「中國第一才女」。
13
當時,林徽音與志摩恩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已有婚約,梁思成還是志摩的好友
為了順利與林徽音交往,徐志摩不惜與當時懷有身孕的張幼儀離婚,還引發各方人士強烈不滿。怕輿論、怕譴責的林徽音,忍痛拒絕了志摩,並嫁給梁思成。
14
1916 林徽音(右一)與表姐妹們。 她們統一的服裝是當年女子中學的校服。 1916 林徽音於北京
15
↑1916 林徽音與父親林長民 →1922~1925 前後林長民訪歐 回國後,住在北京景山後街雪池。 這是林徽音在雪池家中,當時正在和 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戀愛。 雪池是梁思成經常去看望林徽音的地方。
16
←1928年3月 梁思成與林徽音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 婚禮在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館中舉行。 這是他們的結婚照。 林徽音不願穿西方式的婚紗, 而穿了由她自己設計的帶有東方色彩的結婚禮服。這張結婚照片當時曾引起當地新聞界很大興趣。
17
著名小詩偶然,為林徽音而寫: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白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18
這段戀情雖無疾而終,但兩人的友誼始終持續著,徐志摩至死仍視她為「唯一的靈魂伴侶」,而林徽音也將徐志摩空難後現場撿回的飛機殘骸掛在臥室裡,直到其病逝。
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徐志摩由上海搭上死亡飛機飛往北京,為的是幫林徽音修正當晚要為外國人演講中國建築的英文稿。
19
林徽音之墓,梁思成設計, 石刻花圈圖案上方刻著 「建築師林徽音之墓」 墓碑上的石刻花圈圖是林徽音 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 1930 林徽音與母親、丈夫和女兒
20
生平簡介─浪漫愛情,戲劇結局 (三)交際名花─陸小曼 陸小曼是徐志摩友人王賡ㄍㄥ之妻,也是北京有名的交際花。
陸家為常州書香望族,其父從事外交工作,小曼自小接受琴棋書畫薰陶,更精通英、法文。 能唱京戲,擅長繪畫,又曾寫過小說,天生麗質,舉措得體,稱得上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 。
21
十七歲時,奉父母命嫁給年長的無錫人王賡。兩人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產生極大的差異。
那時,王賡因忙於工作,常叫志摩陪小曼一同玩樂,兩人漸漸迸出火花。
22
徐志摩堅持服膺羅素的主張:「浪漫的愛的本質,在於把愛的對象視為一種極難得到、而且十分珍貴的東西。因此,人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贏得所愛的對象的愛。(語出羅素《婚姻的革命》一書)
徐志摩、陸小曼認為:「真愛不是罪惡,在必須時未嘗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來爭取,與烈士殉國、教徒殉道,同是一理。」
23
陸小曼在民國十四年十月與王賡離婚,到北京尋找徐志摩。
徐志摩以死要脅,他的父親才有條件的同意他們結婚,三個條件分別是: 第一、結婚費用自理,家庭概不負擔;第二、婚禮必須由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證婚;第三、婚後兩人必須回南方,守分過日。
24
結婚當天,證婚人梁啟超在大庭廣眾下痛罵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徐志摩、陸小曼,你們聽著!你們都是離過婚,又重結婚的,都是過來人了!這全是由於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我送你們一句話,祝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結婚!」這場喜慶自然是被這一大篇訓詞弄得不歡而散。
25
婚後不久,兩人遷居上海,喜好熱鬧的陸小曼再度投身社交圈,過著奢靡的生活,甚至染上鴉片。
為了供應妻子無底的揮霍,徐志摩四處兼課賺錢,時而上海,時而北京,兩頭奔忙,浪漫的愛情自此陷入現實的泥淖。
26
民國十七年,徐志摩再度歐遊(此際寫下〈再別康橋〉一詩),本來希望用這暫時的分手期待陸小曼的驚醒 , 但陸小曼卻與上海伶人翁瑞午傳出曖昧。
民國二十年,徐志摩到北京任教,本來想換個環境,但陸小曼執意不肯離開上海,徐志摩只好獨身前往。 半年之間,便在上海、北京來回奔波八次,不厭其煩地開導陸小曼。
27
陸小曼在志摩逝後,逐漸振作起來,她戒除鴉片,專心繪畫藝術,她對徐志摩仍一往情深,每日供徐志摩遺像,給他上鮮花,搜編徐志摩的遺作,匯成《志摩全集》四大冊
28
公視─人間四月天 黃磊飾演徐志摩、劉若英飾演張幼儀、周迅飾演林徽音、伊能靜飾演陸小曼
29
3.徐志摩:「你來就不許走!你走就再不要來見我!你以為你拉鋸子一樣扯的是什麼?是我肉做的心!」
戲中充滿情感的臺詞 1.徐志摩:「我知道我生就是為了來遇你的,我只遵循我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它告訴我,是你是你!那個以靈魂和我相遇,讓我願意交付生命以求的人是你!」 2.徐志摩:「我將尋訪我人生之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3.徐志摩:「你來就不許走!你走就再不要來見我!你以為你拉鋸子一樣扯的是什麼?是我肉做的心!」
30
4.徐志摩:「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我在你手中非生即死。」
林徽音:「我許你我整個人!你擁有我的靈魂,就擁有了我一切,我再沒別的可以給出去了!」 5.林徽音:「有你關心,有你懂得,在我,這是多麼珍惜感激,這是求不來的福氣!你給,我便富有;否則,我也只能傻想傻盼─」 6.張幼儀:「你向一個沒有半點自由的人要自由,對不起,你要的自由,我無能為力。」
31
7.梁思成:「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不再問了。為什麼是我?」
林徽音:「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長,我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你準備聽了嗎?」 8.張幼儀:「我還是感謝命運讓我遇到你。」 9.陸小曼:「沒心好好的,為什麼你偏要為我安上一顆心?那酸痛麻癢,我一股腦兒全明白了!」 徐志摩:「小曼,你難道不知道嗎?在這五味雜陳的背後,是愛啊!」
32
為人個性─誠懇熱情,知交滿世 他為人誠懇、熱情、天真,只要是結識的人都能成為知己。方令孺女士形容:「志摩是人人的朋友。」
狄更生、羅素、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 張幼儀的兄長君勱與徐志摩是莫逆之交; 梁啟超對徐志摩,依舊未改愛重之心; 林徽音和梁思成與徐志摩的友誼如故; 其他如 凌叔華、梁實秋、胡適等等。
33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說:「志摩所以能使朋友這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
梁實秋:「我數十年奔走四方,遇見的人也不算少,但是還沒有見到一個比徐志摩更討人歡喜。討人歡喜不是一件容易事,須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強造作出來的。必其人本身充實,有豐富的感情,有活潑的頭腦,有敏銳的機智,有廣泛的興趣,有洋溢的生氣,然後才容光煥發,腳步矯健,然後才能引起別人的一團高興。志摩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34
徐志摩在英國全盤接受了羅素「反對抑塞天性」的思想,並恪守一生,他對朋友的熱情出自天性,對真善美的追尋出自天性,連對愛情的執著,也絕不抑塞地出自天性。
徐志摩的理想信念十分單純,他一生執著地相信人生是愛、自由、美的三位一體,其中又以愛占首位。志摩對浪漫之愛,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
35
文學成就─文風華美,詩起康橋 徐志摩曾被喻為「當代第一才子」、「中國的雪萊」
林語堂曾評論他說:「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以詩著,更以散文著。」 沈從文說:「徐志摩的作品給我們的感覺是『動』,文字的動、情感的動,活潑而輕盈,如一盤圓臺珠子,在陽光下轉個不停,色彩交錯,變幻眩目。」
36
徐志摩的創作深受推崇與喜愛,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文風華麗 有人以「濃得化不開」作為徐志摩散文的特點,但徐志摩的很多散文「濃卻化得開」,如我所知道的康橋等文,雖仍鋪張,但沒有雕琢和多餘的感覺。 用沈從文所說的「華麗」一詞概括徐志摩的文風,大概較為確切一些。
37
(二)結合自然與自我 徐志摩寫散文多用第一人稱,這樣更便於直接、強烈地剖露自我感情。 他的散文長於流露自己的感情,而拙於描寫社會生活。 最擅長把對現實人生的思考,以詩的語言、詩的情緒編織在優美豔麗的自然背景上。因此他的散文具有詩的意境美、韻律美和語言美,獨樹一幟。
38
(三)建構新詩美學 糅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洋浪漫詩歌的精華 一九二六年,在晨報副刊宣告:「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一件認真事情做。」這是新月社詩人提倡新格律詩的宣言 在新月社與友人發表的詩,被統稱為「新月派」,作品講究形式齊整和辭藻美麗 這種作品形式固然遭到「豆腐乾」、「帶上腳鐐跳舞」的訕笑,然而在新月詩人的努力之下,一批又一批精緻的詩作,確實把白話新詩的藝術大大地推進。
39
徐志摩與康橋 西元一九二○年十月到一九二二年八月,詩人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度過他人生中最美麗的兩年。
西元一九二八年,詩人重回劍橋,在回程的路途上,他憑著對康橋滿心的眷戀與懷念,寫下了名作再別康橋。 二○○八年七月八日,於再別康橋誕生八十周年之際,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為徐志摩在康河河畔立下了一座大理石詩碑。其上以中文鐫刻著詩中最著名的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40
在康橋度過的日子,是徐志摩人生的轉捩點。
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一文中:「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在二十四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康橋對徐志摩一生影響之鉅,他在這裡接受了文學的洗禮,進入了文學極宏大的殿堂,並且在這裡,遇見了林徽音。
41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42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