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羿扎 桂 Modified 7年之前
1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2
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3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悲痛欲绝。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4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
5
195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后来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6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7
《老人与海》精彩语言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8
《老人与海》 评价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9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 陈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1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象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读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 我總試著以冰山原則寫作。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所知道的東西,都能刪去;刪去的是水底看不見的部分,是足以強化你的冰山。 --海明威, 1958
11
苏轼人格魅力漫谈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词典) 。
魅力不是一个定量的概念,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他因喜欢一位先生的文章而喜欢先生这个人,终至于连这位先生的笔误也喜欢。魅力有时就像流行一样是不可思议无可理喻的。 人格: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 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漫谈: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
12
苏轼其人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
13
“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余秋雨
14
一、童年至青年时代(25岁以前) 1036——1061 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 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宋史·苏轼列传》) 兄弟情谊深 家中陪他成长、学习、一辈子和他最亲近的是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 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 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 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娶王弗 1054年 苏轼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15
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轼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第一步,苏轼与苏辙首先参加了当年七月京城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顺利通过。 第二步,兄弟俩参加了次年正月由朝廷礼部(相当于今教育部)组织的省试。礼部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 考试是名列第二。 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苏轼兄弟在388位举子中名列前茅。这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是说五十岁中进士都不算老,苏轼兄弟俩名副其实的少年成名! 丁母忧 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 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返回复职。
16
二、壮年时期(26岁—43岁) (1062—1079)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年,北宋王朝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制举考试举行,苏轼通过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和陈太守的故事——凌虚台记——陈慥 王安石变法 关于王安石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1)。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 )、徐州( )(抗洪救城 黄楼)、湖州(1079)等地,任知州。
17
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余秋雨
18
三、成熟期(44岁-57岁) ( ) 东坡居士谪居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职位低微,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为自己起的。 前、后《赤壁赋》 进京任三品翰林 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1085)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
19
自退之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杭州太守 元佑四年(1089)7月,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就是著名的“苏堤”。 回京,又知颍州、扬州 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扬州(1092,3-8)。
20
四、流放生涯(57岁-65岁) ( ) 丧妻 太后驾崩(1093) 谪居惠州( ) 谪居海南儋州( ) 北返 往常州 仙逝(1001)
21
人格魅力 魅力之表现: 魅力形成之原因: 之一:率真天然,表里澄澈 之二:直面人生,随遇而安 之三:心系民事,体恤百姓
之一:幼年时代所受的成才教育 之二:盖世才华 之三:注重修养的不断提升和善于撷取道家、佛家、儒家三教之精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