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选文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选文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选文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2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 内容提要 定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样本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例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用件和引子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3 一 课文教学的困境

4 1、语文教学尴尬 1

5 2、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1

6 语文教学内容的审议 学两个月没长进,两个月不学没实质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去深入地考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在发生什么、何以会发生。 这是因为在语文课里本来就没有教什么东西,本来就没教多少有用的东西。或者这样说,教了不少没用的、似是而非的、乃至明显错误的东西。

7 语文教学内容的审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8 3、文选型语文教材所带来的困难 1

9 文选型语文教材 选文 思考和练习

10 问题的集中体现 各版语文教材的追求在语文课堂里基本没有实现。 语文教材的“思考和练习”大多不好用或不足以用。

11 问题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师的备课工作量过重(对付课文) 语文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由语文教师创生

12 问题的集中体现 我们语文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花在: 1、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选文;
2、“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即“思考和练习”题); 3、“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13 问题的集中体现 专门 对付教材 忽视 研究学情

14 问题的集中体现 教学内容僵化 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

15 王荣生等《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编本)》
语文课本的课程研制责任 课程目标内容化 课程内容教材化 教材内容教学化 王荣生等《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编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 4、艰难的处境与自救的出路 1

17 合宜的教学内容 课本:从选文到课文——研制课程 选文的课程内容 依据标准 教师:从课文到课堂——选择教材 课文的教学设计 根据学情

18 5、选文五种教学功能:课文类型及教学内容 1

19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 定篇 样本 例文 用件 引子

20 不同教学功能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功能的课文在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分析 不同教学功能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功能的课文在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21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分析 第一,可以有效地调节语文教育研究中关于选文的种种争执。 第二,可以树立选文的基本准则。
第三,可以打开语文教材的编撰思路,促进我国语文教材质量的提高。 第四,可以为合理地设计选文的教学提供指导。

22 二 定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23 1、定篇类型的课文概说 1

24 定 篇 构成文化、文学素养必须学习的经典文本 让学生“读过”的作品——目的是“了解和欣赏”

25 定篇:透彻的领会课文本身 经典 领会

26 透彻的领会 “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与欣赏”的目的。

27 2、透彻的领会课文本身 1

28 案例: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经典 领会

29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课文(传记)《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后附关于传记内容的四个问题。
克雷洛夫寓言一则《杰米扬的汤》,下附短文“让我们一起理解寓言”,谈论的主题是理解寓言应当了解寓言主人公的性格、态度、企图和在具体情境中的目的,结合课文做简要而富于启发性的讲解;而后是关于寓意和表现主人翁性格和意图的朗读这两道练习题。

30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寓言一则《狼和小羊》,下附活动指导短文“根据寓言排演戏剧”,先讲述寓言与戏剧的相似点——寓言通常由台词组成,要有一些主人公,然后指导角色的分配和道具准备,接着用16个关于课文理解和表演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背诵所扮演角色的台词。

31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寓言一则《演奏》,下附短文“排演广播剧”,先讲述广播剧的特点——台词以及言语的声调是表演的唯一手段,然后有9个关于课文理解和表演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录音带上录上自己表演的广播剧。 尝试写作寓言的一套练习: 阅读五则列·尼·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些是托尔斯泰改写的伊索寓言),要学生区分出这些作品哪些是寓言、哪些是童话。

32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再选托尔斯泰改写的伊索寓言二则,要学生与学过的克雷洛夫寓言进行比较,接着是两道讨论题,
(1)在比照中讨论克雷洛夫寓言的表现力和语言, (2)在比照中讨论克雷洛夫寓言在借鉴中的独创性。 尝试写作。(1)先讲述托尔斯泰改写的作品与克雷洛夫寓言(均没有直接点出寓意),跟伊索寓言(直接点出寓意)的区别,接着让学生分别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写出托、克寓言中的寓意,并与《伊索寓言》、《古代寓言》中的相关作品对照。(2)指导学生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创作寓言,并从5个方面指导作品的改善。

33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伊·安·克雷洛夫寓言音乐会课、竞赛课。
(1)指导学生制作画上克雷洛夫寓言中插画的“邀请票”,并参加音乐会和竞赛。 (2)再提供14则克雷洛夫寓言目录,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些阅读并讲述这些寓言的创作历史或与它的寓意有关的生活情形。

34 透彻地理解课文本身 提供资源 创设情境

35 苏东坡在黄州——《新语文读本》 林语堂 苏东坡传(节选) 苏轼(13诗文) 东坡八首(选三) 南堂五首(选一) 洗儿戏作 东坡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东坡八首(选三) 南堂五首(选一) 洗儿戏作 东坡

36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西江月(野照弥弥浅浪) 念奴娇(大江东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大江东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37 无奈的屈原 司马迁 屈原列传 屈原 湘夫人 湘君(并译文) 山鬼 离骚(选读)

38 陶渊明归隐 (文)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诗) 归园田居 移居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选一) 饮酒(选一) 拟古九首(选二)
(文)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诗) 归园田居 移居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选一) 饮酒(选一) 拟古九首(选二) 杂诗十二首(选四) 拟挽歌辞三首 读《三海经》(选一) 附:朱光潜《陶渊明》(节选)

39 3、名课研习:黄玉峰《世间最美的坟墓》 1

40 一、建立理解的背景 1 导入一:出示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照片和倾向性的介绍文字。 2 导入二:联系《光在黑暗中发亮》介绍托尔斯泰的晚年;边评述边朗读茨威格“逃向苍天”片段。 3 导入三:描述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推测茨威格临近托尔斯泰墓的心理状态。 4 出示篇名“世间最美的坟墓”。 5 自己朗读全文。

41 二、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简短叙述听后“感受”,教师应对;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句。 串讲课文,即边读课文边讲述“教学札记”文本解读部分的内容。 3 自问自答,关于文章的顺序问题。 师生讨论“对比手法”。 三、激情结束语;布置课后阅读相关书籍,要求尝试写一则墓志铭。

42 教学目标: 1 走近托尔斯泰,走近茨威格,了解托翁伟大的人格及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大爱。…… 2、理解文章的写法:无法中有法。行于当行,止与当止。 3、体会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43 引言: 本以为这篇课文很容易教,只要扣住“朴素”二字便可告成。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课文时,却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有很多东西远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便反复阅读、理解字里行间茨威格要表达的情绪,再由此拓展去查阅有关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这才渐渐解开了某些词语背后的谜。

44 4、课例讨论:《劝学》《师说》《石钟山记》
1

45 文选型语文教材 《劝学》 《师说》 《石钟山记》 思考和练习

46 定篇:透彻的领会课文本身 经典 领会

47 三 样本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48 1、样本类型的课文概说 1

49 样 本 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叶圣陶

50 样 本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

51 凭借“样本”学习 面对学生现场产生的困难 解决学生现场发生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52 样本:对“理解不了”、“揣摩不到”的帮助
学情

53 尝试的宗旨 学生学情的变化,要求同一个样本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不同类型的“样本”,有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
但同类的样本具有某种可替换性。 学生学情的变化,要求同一个样本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54 从教学内容及来源与定篇比较 课文的选择:经典 课文的阐释:权威 教学内容是必需学习的

55 2、对“理解不了”、“揣摩不到”的帮助 1

56 我国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57 名课的经验:钱梦龙施教的《死海不死》 二、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
一、请同学们讨论“什么可以不教?” 二、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 三、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58 案例:《小丑的喊叫》导读和练习 样本 学情

59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故事开头就是一个名字:Tom Courtey(汤姆·考尔特)。 你会正确读出来吗?看到这个名字能联想到什么?请给这个人物画一幅肖像和勾勒一幅侧面画像。画好之后就对他进行人物描写。然后相互介绍练习结果,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更符合原著精神。

60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右栏原文是“演出那天晚上,汤姆正在作准备,饲养员忽然跑来,说马群出现异常不安现象,请他速去查看。……”) 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故事继续讲下去。请把间接引语、人物感情用直接引语表达出来,可以采用对话、独白、批评和反驳等语言。……

61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盖特·罗施茨小说《分币痣》 选段“小丑的喊叫” (右栏原文是“汤姆蹬上黑马后,便催马从隔离栏旁边进入跑马场,全场观众登时人头涌动,齐声呼喊,并报以热烈掌声。……”) 研究一下,这段故事是从哪个角度叙述的,怎样看得出是从这个角度叙述的,请从小丑(一个在演出场用手指着汤姆喊了一声“他脸上有一颗痣”,而莫名其妙造成汤姆一蹶不振的人物)的角度叙述这段故事。确定一下,角度的改变对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会有什么影响。

62 样本与评点 金圣叹写道:“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谈快笑之旗鼓。”

63 3、名课研习:步根海《合欢树》 1

64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说过三类(内容,语言,结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 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 生:也是第9页,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师:也就是“孩子”在这篇文章里有什么寓意。 生:题目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大部分都没有讲到合欢树,最后一小部分才讲到合欢树,这合欢树到底代表着什么? 师:包含两个问题:一个结构上的,一个它的内涵。 生:第8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这两处作者心情有何不同? 师:“摇车”,“不想回家”,“悲伤也成享受”,怎么理解? 生:第8页倒数第4段第3行,“‘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母亲提醒是不是他母亲对他的写作实在没有信心? 师:提醒的目的何在? 生:为什么小时候作文获奖,他对母亲说,而母亲急着说她自己,20岁时又说作文获奖的事,而且记得那么清楚?

65 二、建立讨论的基础 我们现在不急于解决问题,先搞清楚什么叫读懂文章。 讨论之前,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一生读全文)
1 懂得文章写了什么,你阅读时在语句上有没有遇到障碍; 2 作者这样讲的意图何在,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3 文章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思想背后有感情因素,感情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讨论之前,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一生读全文) 在我们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再想想,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究竟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66 我们先从对母亲的怀念这个角度入手(联系《秋天的怀念》)。
三、围绕问题理解感受 我们先从对母亲的怀念这个角度入手(联系《秋天的怀念》)。 ………… 当时他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是不理解的。因此刚才某某同学说“有一点愧疚”的理解是对的。由此我们考虑,为什么小时候得第一不管他,只说自己,生病的时候却提醒他小时候作文还得过第一?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就是他的感受。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谁提的,说说看。

67 三、围绕问题理解感受 接下来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要思考这“合欢树”,两个思考,第一个结构上的思考,合欢树为什么放在最后出场。第二个思考,作者通过合欢树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是思想意义上的思考。 ………… 摇车的思考,从不愿意看到后悔没看,都包含着对母亲的这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后又隐藏着什么?孩子看树的事情,作者想以此表达什么? 想象那个孩子,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不知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里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母爱吗?

68 四、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到网上去查一查史铁生的作品,选读《我与地坛》,读完之后,写一篇《重读〈合欢树〉》。

69 “探讨课”——“沉浸、体验、感悟、思辨”
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读懂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包括“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 教学方法,“阅读”、“质疑”和“探讨”。 课堂解读始终是“在文本中”的状态,即使有一处“互文性”解读,也是通过史铁生的另一作品《秋天的怀念》来展开的。

70 两个思考的启示 为什么学生就是这些问题? 为什么老师敢于让学生提问,又不完全是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71 4、教材样章:《人生的境界》 1

72 呈现的结构 准备与预习 课文 整合与建构 应用与拓展 链接 文言练习

73 一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准备与预习 1 这是一篇论述哲学问题的文章。你了解“哲学”吗?说说你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一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准备与预习 1 这是一篇论述哲学问题的文章。你了解“哲学”吗?说说你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2 借助辞书或网络,了解冯友兰及其著作。 3 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74 一 了解文章的内容 整合与建构 1 下面列出的,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词语。同桌的同学互相查一查,这些词语在预习时有没有作过标记。
一 了解文章的内容 1 下面列出的,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词语。同桌的同学互相查一查,这些词语在预习时有没有作过标记。 意义 了解 自觉 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本性 小我 社会 宇宙 2 阅读前4段,对照课文中的解说和举例,用自己的话解释“意义”、“了解”、“自觉”、“境界”的意思,并画出它们的关系图。 关系图:

75 5 写一篇该文的内容概要,或列出内容提纲。 二 理解作者的学说
1 3 阅读讲述人生四类“境界”的部分,画出描述各类“境界”典型特征的语句。然后,参阅链接材料中的相应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类“境界”的含义。 4 阅读文章的后4段,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说:“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 只有努力,才能了解。”这里的“努力”是什么意思? (2)我们如何分辨出不同“境界”的人? 5 写一篇该文的内容概要,或列出内容提纲。 二 理解作者的学说 1 从历史人物中分别举出一个与人生四类“境界”相对应的人物,并说说理由。  2 与周围同学讨论下列问题。注意:对问题的看法务必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必要时还应该参阅链接材料。

76 (1)“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于功利境界。”那么,在冯友兰看来,“芸芸众生”的人生还有没有“意义”?
(2) 既然“功利境界”的人也能为社会服务,“道德境界”的人也是为社会服务,为什么还要做出高下的分别呢?“道德境界”是不是全然不顾及个人的“小我”? (3)有人批评说:“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则道德境界即是至善境界;如果以非道德性的觉解来衡量,则天地境界与道德境界是非同类而比较。因此,所谓的境界高下之分,是难于得到标准的个人信念而已。”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批评的?冯友兰为什么在“道德境界”之上再划出“天地境界”? (4)说一个人是某“境界”,是凡事都在这一“境界”呢?还是此一事是这种境界,彼一事可能变成另一“境界”? 1

77 三 思考自己的人生 1 冯友兰说:“各人有各人的人生,不能笼统地问:人生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因为人生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意义。各人的人生,是各人自己创造的。各人的历史,是各人自己写的。各人向各人自己负责。” 想一想: (1)文章所说的“人生”,与你有关吗?对现在的你来说,有没有人生的“意义”问题呢? (2)按冯友兰的学说,你被划到哪类“境界”?你愿意努力进入哪类“境界”?        1

78 (1)按冯友兰的学说,你周围的人分别被划到哪类“境界”? (2)你希望他们进入哪类“境界”?
2 一位学者说:“人只是因为能由‘所是’知‘所以是’,进而知‘所应当是’,才得以去树立理想。而正因为有理想,人才有文化的生命。”“若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失去了人生的理想,或只有以动物的欲望满足为‘理想’,那么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人生奋斗,即丧失了把自己提升到人的高度和尊严的奋斗,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就处在衰竭之中。” 议一议: (1)按冯友兰的学说,你周围的人分别被划到哪类“境界”? (2)你希望他们进入哪类“境界”?

79 2 组织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会,各自畅谈人生的意义。注意相互之间不要辩驳。
1 应用与拓展 莫蒂默·阿德勒说:“事实上哲学问题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每个人必须自己回答问题。接受其他人的观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但你自己的回答必须要有充分的根据,有论点作为后盾。”  1 收集你喜欢的人生箴言,并与同学交换。 2 组织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会,各自畅谈人生的意义。注意相互之间不要辩驳。 3 有时间的话,以“人生”为主题,进行扩展阅读,材料可以是诗歌、小说或论著。或者,组织一次以“人生”为主题的活动,如朗诵会、表演活动、手抄报展示等。

80 样本:对“理解不了”、“揣摩不到”的帮助
学情

81 四 例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82 1、例文类型的课文概说 1

83 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课文只是个例子——例什么???

84 例 文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 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

85 例文:理解并运用读写知识 知识 学习

86 2、关键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 1

87 语文课程的改革 实质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
语文课程的改革 实质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 解决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人们习惯于“观念”层面的运作,似乎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观念”是由知识支撑的,改变“观念”的呼唤,意味着要求以另一种的“学校知识”来替代这一种的“学校知识”。

88 语文课程的改革 实质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
语文课程的改革 实质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 在新“观念”形诸文字的同时不填充进相应的新知识,或者试图在不触动原有的“学校知识”的情态下覆盖一层新的“观念”,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新“观念”,至少不会有体现新“观念”的课程实践。

89 关键是知识除旧纳新 语文知识重构 学校语文知识的审理

90 案例:黄昌龙老师《哦,香雪》研讨 知识 学习

91 《黄昌龙老师〈哦,香雪〉研讨》 从老师在课堂里实际教学的情况看,教学内容更多地指向一个结论,即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这堂课“实际在教什么”,我做了一些分析。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细节得出结论,比如看火车,有若干细节,那么根据这些细节可以推断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时形成了对主题的某种认识,然后寻找更多的细节来进一步印证该主题——就像黄老师在上课时反复提醒学生的那样:找到了哪些材料?有哪些证据?《哦,香雪》的主题思想是A,还是B?说A,为什么?说B,为什么?

92 在教学的时候,不是先确立某一个观点(即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然后再看有哪些细节可以支撑我的这一观点;而应该倒过来,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说主题的认识),而应该是对作品——这节课是作品中的细节,欣赏理解。 1

93 对作品细节的理解与读者对主题的认识,是双向的关系:细节的理解形成了主题的认识;对主题的感受,又影响着对细节的理解。比如对香雪的自动铅笔盒到底怎么看呢,对香雪夜归时在头上插根枯草应该怎么看呢,这是与预设的主题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的细节,并不是固定的材料,同一个细节可以有多种理解。对主题不同的认识,不仅仅是由于关注了不同的细节,而往往是由于对同一个细节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小说中的细节,本身就含有多种理解的可能。

94 3、关键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 1

95 案例: “阅读故事” 知识 学习

96 从给出的四段文选,让学生研究一个故事的四种不同的开头方法;
让学生填写表格,摘出以上四段文选的细节; 结合上述四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得出知识——说故事人的两个视点(无所不知的作者与第一人称叙述)和两种方式(用书信的形式与用游记、日记形式的讲述); 学生续写故事主角的日记两则; 给出两篇选文,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开头,并说明作者所选择的视点; 1

97 讲解说故事人的其他决策:故事有哪些人物?故事在哪里发生?……故事打算从哪里开始,是按时间顺序还是采用倒叙?
阅读欧·亨利《两块面包》,分析作者采用的多种策略(编撰者在文后提出7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 实践练习——(1)阅读科幻小说一篇,要求说明作者所采用的策略。(2)阅读童话故事一篇,要求说明其意义。 出示一则读书笔记,讲解(故事的)“读书笔记”应包括的四项内容——对人物的看法、故事的地点以及对背景的看法、解释“作者的兴趣是什么”、优秀片段摘录。

98 案例: “阅读故事”讨论 一、学什么?——教什么? 二、学什么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 三、如何学知识?——如何教知识?

99 3、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1

100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一、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二、介绍知识
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产生了分歧,“一种是认为本文批评某些社会现象的,另一种是认为谈用寓言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还有一种意见是认为课文是纠正寓言的幼稚和简单的。” 二、介绍知识 很多时候,仅仅有横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竖着读,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把文章的话题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全文的思路。

101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三、尝试运用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谈谈这篇文章有哪些话题,怎样串起来的。
我们看看,作者“纠正”9个寓言的浅薄,有什么共同点吗? 从这三则寓言看,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的印象:寓言故事和作者所说的社会现象根本是两回事。作者“纠正”这些寓言,目的何在?

102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四、进阶入门 这篇文章是从哪里选出来的?你们猜猜看,《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集子的大环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读〈伊索寓言〉》是讲什么的。

103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五、提炼小结 “现在,我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检测方法。”
“看文章的思路”、“看话题是怎样发展的,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靠近文章,仔细阅读原文,品尝原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拉开距离,看作者的写作背景,看文集里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看文章的环境”。

104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指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既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行为。从始至终,教师都没有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105 4、教材样章:《谈中国诗》 1

106 呈现的结构 准备与预习 课文 整合与建构 应用与拓展 链接 (文言练习)

107 《谈中国诗》 准备与预习 1 想一想:假如请你作《谈高中生》的演讲,你会讲什么、怎么讲?
准备与预习  1  想一想:假如请你作《谈高中生》的演讲,你会讲什么、怎么讲? 2  参看链接材料,认识作者钱钟书。如果有条件,翻一翻链接中所列举的钱钟书著作。 3  默读一遍课文。然后: (1) 如果你还能想起自己阅读时出现回视和受阻的地方,做出记号。 (2)不看课文,回忆其大致内容和你阅读时的感受。

108 一 当作学术演讲来听 (1)听众分析—— (2)希望达到的演讲效果—— 2 活动:假设你是旁听者,正在通过同声翻译听钱钟书的演讲。
1 活动:假设你是准备着这篇演讲辞的钱钟书。 (1)听众分析—— (2)希望达到的演讲效果—— 2 活动:假设你是旁听者,正在通过同声翻译听钱钟书的演讲。 (1)边听课文朗读的录音(或老师的朗读), 边做要点笔记。 (2)请说出: 演讲的要点—— 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09 (1)有教材把“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之前的部分都删去了,你觉得钱钟书讲这一部分有必要吗?
3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讨论: (1)有教材把“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之前的部分都删去了,你觉得钱钟书讲这一部分有必要吗? (2)谈中国诗,作者先扼要讲述其总体特点,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个方面的次序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3)在讲演中,作者用了很多新鲜的比喻,挑出五个,说说它们的意思。这些比喻是不是你听的时候印象深刻或觉得有趣的地方? (4)作者频繁地引用外国学者的言论,他想达到什么样的演讲效果呢? (5)本文虽是演讲辞,但用语典雅,甚至古奥。听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依你想象,钱钟书在演讲时是怎样的神态?

110 二 当作学术文章来读 史诗 戏剧诗 抒情诗 田园诗 古典主义 纯粹诗
1 阅读学术文章,需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请说说下列术语的含义;如果你觉得一时较难说明,则列举出可能会有解释这些术语的词典、辞典或参考书。 史诗 戏剧诗 抒情诗 田园诗 古典主义 纯粹诗 2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加了一些注释。如果你觉得还有人名和专业术语需要注释的,查阅辞典或问老师后,请加在脚注中。

111 3 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是对文学现象的概述,理解这些语句,应该与你的经验关联起来。下面的概述,请各举出一个实例来:
1 3 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是对文学现象的概述,理解这些语句,应该与你的经验关联起来。下面的概述,请各举出一个实例来: (1)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3)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4)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 ……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112 4 作者学贯中西,举例信手拈来;但我们理解的时候,最好能够熟悉摘句所出的诗篇。
1 4 作者学贯中西,举例信手拈来;但我们理解的时候,最好能够熟悉摘句所出的诗篇。 (1)联系诗篇,试一试“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结句的三种标点法,并作相应的解释。 (2) 有条件的话,上网查查下列的摘句出自哪一首诗:“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113 应用与拓展 1 活动:假设你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写一篇关于钱钟书《谈中国诗》演讲活动及演讲要点的报道。
1  活动:假设你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写一篇关于钱钟书《谈中国诗》演讲活动及演讲要点的报道。 2 本文选自《钱钟书散文》,当然也可以当作学者散文来欣赏。 (1)背诵《荷塘月色》的片段,朗读《谈中国诗》的一段,体会学者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区别。 (2)同是学者散文,各人有各人的风采。复读《道士塔》,说说钱钟书散文跟余秋雨散文的不同味道。 (3)再找几篇钱钟书的散文读读,体会他散文的幽默和睿智。 3 参考样例,将《谈中国诗》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作比较。

114 五 用件和引子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

115 1、用件类型的课文概说 1

116 “用件”类型的课文 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也就是文章“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则只关心其逻辑的合理性与否,即说得对不对、说不说得通。 就“语文学习”而言,在这种类型,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是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那东西,或者是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

117 “用件”:语文知识文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怎样写总结》 《语言的演变》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118 “用件”:语文知识文 (1)为什么说目录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请用课文材料加以说明。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课文后只出了两道题: (1)为什么说目录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请用课文材料加以说明。 (2)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初中阶段读过的课外书籍,然后将它们分类,编制一个图书目录。

119 “用件”:提供资料文 同一个话题在不同媒体的反应(德国教材) 1)摘自史料汇编的关于“白玫瑰”的文章一篇
2)1993年回顾这一事件的报纸文章一篇 3)美国故事片《不安的良知》1992剧本选段一篇 4)德国电影《白玫瑰》部分成员的剧照 5)德国电影《白玫瑰》1982剧本剪辑一篇 6)电影《白玫瑰》故事梗概一篇 7)1943年“白玫瑰”的一张传单打字复印件 8)介绍“白玫瑰”成员的辞书说明文字一篇

120 “用件”:引起议题文 《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 《个人与集体》 《讲讲实事求是》

121 2、名课研习:曹勇军《个人与集体》 1

122 《个人与集体》教后谈—曹勇军老师 把握课文的结构思路并概括其主旨 通过对比阅读,学一点辩证分析方法 确定两个教学目标 讨论两个问题
你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截然对立吗?为什么? 你认为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应该是什么关系?

123 (课时一) 课前预习,分析全文12个段落的段落层次;画出课文结构提纲,两人板演,讨论,“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全班齐读10-12段,“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文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师生讨论,明确三点:(略)。概括起来就是:集体需要杰出的个人,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补充王小波《个人尊严》一文,要求课后阅读,概括文中的基本观点。 (课时二) 交流阅读王文的心得体会,师生讨论其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截然对立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年代不同、写作对象不同、写作目的不同、两篇文章的侧重面也不同。 然后提出第二个思考讨论题:“你认为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应该是什么关系?”各小组认真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 留作业《个人与集体新说》,“再一次品尝思想收获的喜悦”。

124 3、引子类型的课文概说 1

125 引子功能的选文 特指: 由选篇引向著作 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

126 《英国国家课程·英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 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由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简·奥斯汀;夏洛特·勃朗蒂;艾米利·勃朗蒂;…………。 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威廉姆·戈尔丁;格林翰姆·格林;詹姆士· 乔伊斯;H· G ·劳伦斯。 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

127 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作品清单”有:
二年级 16世纪和17世纪作家蒙田(作品节选)、帕斯卡(作品节选)、高乃依(《滑稽的幻灭》《西娜》)、莫里哀(《妇女学校》、《伪君子》)、拉辛(《布里塔尼克斯》《贝雷尼克》)。 19世纪巴尔扎克、夏多布里昂、福楼拜、雨果、莫泊桑、梅里美、内格尔、纳第埃、斯汤达、维尼、左拉等12位作家共17部作品(作品略)。 20世纪阿努伊、科可托、科莱特、杜拉斯、法朗士、纪德、莫里亚克、罗曼·罗兰、维尔克夫等22位作家28部作品(作品略)。

128 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经验 中学文学教学的选文,无论是初中单篇的文学作品,还是高中以作家或作品为中心组织的专题,无论是古典(文言文)作品,还是现代作品(语体文),都以“定篇”的面目出现,而且往往指向全书的阅读。

129 1956 “高中文学教学大纲”片段 五、屈原(5课时) 屈原
屈原的社会环境。他改良内政和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楚国同志集团里亲秦派的得势。楚怀王不接受屈原的忠谏,被骗入秦,死于秦国。屈原被放逐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表现屈原的远大政治理想、坚决不同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和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在流放期间的其他抒情诗篇:“天问”“九章”。他的作品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屈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世界上杰出的诗人之一。 “楚辞”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楚辞”的特征。屈原的作品在“楚辞”中的地位。 国殇 “国殇”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这首诗描述古代车战情况和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赞扬战士们英勇无畏、誓死卫国的爱国精神。 涉江 这首诗的写作时期。 作品描述诗人在流放途中的彷徨、悲愤和不同恶势力妥协的决心,体现了他的高洁的志行、远大的理想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文学理论 作品的人民性。

130 案例讨论:由节选引向全书 1

131 课例讨论 邓彤《宝玉挨打》教学实录 1.梳理情节 2.对比鉴赏 3.漫谈感受

132 案例讨论 童志斌 《文学名著选课文教学向原著整体拓展例谈》 适当延伸,加深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体会——《红楼梦》
合理拓展,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雷雨》 适当延伸,加深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体会——《红楼梦》

13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窦桂梅老师 《西游记》之 《三打白骨精》

134 《西游记》之 《三打白骨精》 教学思路: 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 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

135 4、选文功能类型与语文教学设计的灵活性 1

136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 定篇 样本 例文 用件 引子

137 不同教学功能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功能的课文在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分析 不同教学功能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功能的课文在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138 选文的教学功能:课文类型分析 在语文教材尚无大改善的今天,按课文的五种类型,按其性质、功能及功能的发挥方式,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可能是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较可靠选择。

139 选文功能类型与语文教学设计的灵活性 《风筝》 《荷塘月色》

140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与课程 用教材教

141 另一种思路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142 文本的教学解读 文本解读 文本体式

143 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走向虫子》
“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1

144 课例讨论 《七根火柴》

145 另一种思路: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146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147 文本的教学解读 教学内容 学生学情

148 阅读教学的三条线路 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 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49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

150 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 2、指导学生: 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151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152 教学设计 终点:学习目标 起点:学情估量

153 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进作品 2-3个教学环节

154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
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

155 有效的教学设计两个特征 在纵向上 学生的学习有阶梯的递升 或方面的扩展 在横向上 学生们建立相互的关联 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


Download ppt "选文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