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孔乙己 鲁 迅
2
检查预习: 侍候 舀出 荐头 乱蓬蓬 绰号 绽出 间或 不屑置辩 颓唐 哄笑 蘸酒 打折腿 门槛
3
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4
解读第一部分(1—3) 1、齐读第一段,勾画: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
5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末经革新的古国里。
6
解读第一部分(1—3)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踱”字写出了什么?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
7
解读第一部分(1—3) 4、朗读第2、3段,思考: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
8
解读第一部分(1—3) 小说一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9
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结合课文相关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10
深入探究 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 小说有几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变化?各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
11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12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13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奚落他连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绝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14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15
主题探讨 讨论活动:本文的写作用意? (从文中找到依据作答) 提示:1、众人的笑 2、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 3、掌柜的言行
16
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17
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18
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丁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 这一重要情节,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
19
从掌柜对“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念念不忘中,读出了什么?
20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因为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21
且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2
小说创作背景介绍: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2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拓展:鲁迅式语言风格 《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25
扩展引申,比较阅读 请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26
作业布置 1、完成《文科》相应作业。 2、小练笔:请充分调动你的想象,续写“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孔乙己……
27
附:语句赏析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酒。”
三个逗号一个冒号说明了句间关系的直接性,表意流畅,通达。而开头一句还另有作用——对后文具有渗透作用和铺垫作用。大柜台的“大”字,不仅写柜台宽,而且写高。这与后文的描写相合。“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望,朝上看,“弯”,“直”写动态都是柜台高大所使然。
28
附:语句赏析 “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 “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穿
长衫的”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这一长一短,一里一外, 一坐一站的鲜明对照,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对立,贫富 的悬殊。
29
附:语句赏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的地位同短衣帮一样,都是穷苦人;而“穿衫”又说明他同时又是不同于短衣帮的读书人;他明明是处于社会最低层,任人嘲笑,任人鞭打的可怜的小人物,都硬要摆出与众不同的架势。整天穿着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死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不放,梦寐以求的是沿着科举的路爬上去,像丁举人那样飞黄腾达;而现实却使他惨遭丁举人的残害,绝了一切生路,直到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声无息地离开人世间。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运用互相矛盾的词语构成警句,进而使矛盾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得到深刻的表现。
30
附:语句赏析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作者采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鲁迅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这里“引用”描红纸上半懂不懂的话,给孔乙己起了个半懂不懂的绰号,概括和凝聚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个绰号本身就是生动形象而高度凝炼的语言。
31
附:语句赏析 “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的这个付钱的动作和他那斯文、郑重、认真而又透出几分拘谨和朴实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同时我们从孔乙己付钱的郑重、认真的神情中也感觉到这九文大钱来之不易!象孔乙己这种悲若无告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的灵魂深处本来是诚实与洁白的,偷窃并不是他的本性,但社会把他剥得一干二净,他是被逼无奈走上偶尔偷窃的路的,孔乙己在那种不正常的社会中不得不逆转自已灵魂的方向,演出灵魂的悲剧。 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诎笑,嘲弄而陷于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伙计要酒要茴香豆同时发生的,他面对短衣帮的嘲笑,他表面表现出不予理会而镇定的样子,实是用来掩饰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他象是在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他是清白的不做假的。
32
附:语句赏析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当酒客故意揭他偷东西时,孔乙己要竭力争辩。但话刚说出口,便被抢白打断了。所以,这句话里的省略号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
33
附:语句赏析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四、六两段结句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用的是反复修辞方法,它有力的渲染了哄笑的气氛,清晰的表现出人们麻木的嘴脸,强烈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同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文势跌岩有致。
34
附:语句赏析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 这里的省略号反映说话的断续,表示赞赏后在思索新的问题。
上文中的“窃书不能称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称偷么?”其中省略号的用法也属此类。即用以拨出他张口结舌,又要努力思索出辩词借以搪塞的心境。
35
附:语句赏析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很显然作者采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暗引”。是为塑造人们形象服务的,作者曾深有感触地说:“创作难,就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这里暗引自《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闻之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原意是说:“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在身吗?我想是不多的。”这是孔子听到太宰(官名)赞美自己时自谦的话。孔乙己在“着了慌”的场合,急不择言,于是“半懂不懂”引用了孔子的话,但却不是指“技艺”,而是指“茴香豆”。这样一来,孔乙己的“迂腐无能”,便和盘托出了。
36
附:语句赏析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孔乙己已长久没有来,掌柜只是在中秋结帐时才想起孔乙己来,想起孔乙己只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第二次被打折了腿的孔己乙已经惨不忍睹,可是掌柜见了孔乙己,开口便是付帐,“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次反复更显出掌柜冷酷无情,篇末的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又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偷到丁举人家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终于悲惨死去。从上可知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37
附:语句赏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毫无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始终只是一个笑料,打断腿之前之后都一样。 这句话从结构上看,它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总结上文,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分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的引起下文,把情节引向高潮。
38
附:语句赏析 “跌断,跌,跌……” 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人心情的矛盾。孔乙己死爱面子,想用“跌断”来掩饰。这个饰词连他自己也觉得难以启口,但又不得不说。
39
附:语句赏析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摸出四文大钱”极其精当地写出了孔乙己穷困和买酒的窘态,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孔乙己袋中的钱多,一抓一把,何需下手去摸;退一步说,即使钱少,倘若孔乙己的手腕灵活,一掏就出,也不需手在袋里来回摸索。可是,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心残身废,瘦骨嶙峋,面如焦土,“已经不成样子”!用那只颤抖的手想从口袋里取出恐怕是仅有的四文大钱,必然是要“摸”一番的!这个“摸”字,不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也深刻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总之,这个“摸”字也和前文的“排”字一样,准确而形象,显示语言的凝炼深刻。
40
附:语句赏析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作者善于运用相互矛盾的词语构成警句,进而使矛盾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或故事内容得到深刻的表现。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文中的“大约”表示一种推测。因为出入咸亨酒店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里还可以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等等。这类句子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