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环境保护概论 2013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环境保护概论 2013年8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环境保护概论 2013年8月

2 环境保护概论 目 录 第九章 环境噪声及其控制 第一章 绪论 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目 录 第九章 环境噪声及其控制 第一章 绪论 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十一章 其他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五章 环境法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六章 环境标准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论 1、什么是环境? 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论 1、什么是环境? 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5 第一章 绪论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前)
第一章 绪论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前)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6 第一章 绪论 3、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比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都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比如: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7 第一章 绪论 4、环境污染: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又将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得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当这些污染物数量骤增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就会使环境的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环境污染。

8 第一章 绪论 5、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第一章 绪论 5、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9 第一章 绪论 富山事件 (骨痛病) 米糠油 事件 四日事件 (哮喘病) 水俣事件 伦敦烟雾 事件 多诺拉 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
第一章 绪论 富山事件 (骨痛病) 米糠油 事件 四日事件 (哮喘病) 水俣事件 多氯联苯(1968) SO2,粉尘,重金属(1955) 甲基汞( ) 镉( ) 伦敦烟雾 事件 多诺拉 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 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 烟尘及SO2 (1952) 光化学烟雾(1943) 烟尘及SO2 (1930) 烟尘及SO2 (1948)

10 第一章 绪论 塞维索化学 污染事件 三里岛核电 站泄露事故 墨西哥 液化气爆炸 博帕尔农药 泄露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泄露事故 莱茵河
第一章 绪论 塞维索化学 污染事件 三里岛核电 站泄露事故 墨西哥 液化气爆炸 博帕尔农药 泄露事件 放射性物质(1979) 二恶英(1976) (1984) 甲基异氰酸酯 (1984) 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泄露事故 莱茵河 污染事件 巴西放射性 污染事件 海湾战争灾难 放射性物质(1986) 放射性物质(1987) 放射性物质(1991) 硫、磷、汞(1986)

11 第一章 绪论 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 1、影响范围变大 2、危害后果加重 3、污染来源变得复杂 4、突发性事件增多

12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1、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 B.城市化进程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1、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 B.城市化进程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2、造成次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 。 A.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B.对自然环境过度排放污染物 C.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D.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13 第一章 绪论 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 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 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 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 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

14 第一章 绪论 5、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6、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 A. 影响范围大 B.有公害疾病出现 C.大量人员伤亡 D.形成时间较长 E.影响时间长

15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 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3、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6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5、判断生态平衡失调有两个标志: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5、判断生态平衡失调有两个标志: 第一,结构标志。生态平衡失调首先表现在结构上,一方面是结构缺损,即生态系统的某一个组分成分消失;另一方面是结构变化,即生态系统的组成组分内部发生了变化。 第二,功能标志。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一方面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受阻;另一方面是物质循环中断。

17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6、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一)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及生物评价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污染物质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6、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一)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及生物评价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污染物质 的种类与污染程度。 (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 污染 (三)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四)发展生态农业 (五)发展生态工业

18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习题: 1、下面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 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生态演替 D.信息传递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习题: 1、下面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 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生态演替 D.信息传递 2、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A. 城市内物种的比例严重失调 B.物质流和能量流强度大 C. 分解者进行异地分解 D.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 3、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A. 结构上的标志 B.功能上的标志

19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有 179 个国 家的首脑或高级官员与会,会上通过了 《21 世纪议程 》这一指导人类未来行 为的全球性纲领。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具体中国来讲,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0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们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人口、经济、社 会、环境、资源长期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它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 步,又能满足人类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欲望;在保护好环境使其不超过地 球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其中生态 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21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1、清洁生产的概念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1、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作为预防性的环境管理策略,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 21 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 的基本模式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

22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概念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 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物 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 态系统的模式运行。 2、循环经济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23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节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节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发 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 济发展模式。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四)应尽早安排、部署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4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习题: 习题: 1、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_______ A. 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习题: 习题: 1、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_______ A. 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人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_______ 幻灯片 25 A. 清洁的环境 B.清洁的能源 C. 清洁的产品 D.清洁的生产过程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_______ A. 减量化 B.资源化 C. 再利用 D.无害化

25 清洁的能源:利用 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清洁的生产过程:采用无废、少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生产设备,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有毒有害中间产品,实施科学的生产管理。 清洁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寿命,产品本身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产品失去使用功能后,应便于回收、再生和复用。

26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1、大气圈结构: 非均质层 (气体组成随高度 变化有很大改变) 均质层 (气体组成随高度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1、大气圈结构: 非均质层 (气体组成随高度 变化有很大改变) 暖层(800km) 中间层(85km) 均质层 (气体组成随高度 变化无改变) 平流层(55km) 对流层(12km)

27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的组成

28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物发生机制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物发生机制 1、大气污染:即指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会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或干扰舒适的生活环境,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3、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按其存在状态分: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幻灯片 31 按其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幻灯片 33

29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系指固体、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粒径约为0. 002—100μm的液滴或固态粒子。 按粒子的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小于100μm) 飘尘(小于10μm) 降尘(大于10μm) 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粉尘( 1~200μm ) 烟(小于1μm ) 黑烟( 0.05~1μm ) 雾(小于100μm )

30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 染物,大部分为无机气体。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 染物,大部分为无机气体。 常见的有五大类:以SO2为主的含硫化合物 以NO和NO2为主的含氮化合物 COX 碳氢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等。

31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等。

32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几种大气污染现象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几种大气污染现象 ①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形成: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引起大气逆辐射加剧,使得大气层吸热容易、散热难,造成气温升高。

33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②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冰、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②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冰、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过程: (1) 水蒸汽冷凝在含有硫酸盐、硝酸盐等的凝结核上; (2) 形成云雾时,SO2、NOX 、CO2 等被水滴吸收; (3) 气溶胶颗粒物质和水滴在云雾形成过程中互相碰撞、 聚凝并与雨滴结合在一起; (4) 降水时空气中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被冲洗进入雨中。 世界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中国三个地区。 我国的酸雨类型是由二氧化硫排放而形成的硫酸型,而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则是硝酸型。

34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③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的总称。它是排入大气中的NOX和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其中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此外,还含有酮类、醇类、酸类等。 光化学烟雾对人和动物的伤害:主要是眼睛和粘膜受到刺激,头痛,呼吸障碍,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肺功能异常等。 臭氧对植物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出现斑点。 臭氧、PAN还 能 造成橡胶制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

35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1、大气污染控制的含义 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从立法的角度,指用法律来 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 “控制 ”一词具有防止 的意思。

36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技术 目前大气净化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消烟除尘,降低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含量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技术 目前大气净化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消烟除尘,降低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含量 (1)洁净煤技术 (2)除尘技术 2、消除燃料中硫的污染 (1)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2)干法脱硫: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吸收二氧化硫。 3、从排烟中除去氮氧化合物 (1)降低烟气中NO x排放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控制燃烧过程中 NO x的生成,即低 NO x燃烧技术;二是对已生成的 NO x进行处理,即烟气脱硝技术。 (2)低NO x燃烧技术主要有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低氮燃烧器等;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等。

37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1)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汽车尾气污染现状 汽车尾气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1)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汽车尾气污染现状 汽车尾气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2)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5、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较为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因为植物具有 过滤各种有害气体,净化大气、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森林植被不但可以提供木材,而且还能防止水土流失、预防风沙、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38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习题: 1、平流层上部气温随高度上升而 。 A. 增加 B.降低 C.不变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习题: 1、平流层上部气温随高度上升而 。 A. 增加 B.降低 C.不变 2、什么是空气污染? A.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SO2、NOX、CO、CO2、CHX等)。 B.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SO2、NOX 、 CO 、O2、 CHX等)。 C.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SO2、NOX 、 CO 、O2、烟尘等)。 D.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SO2、NOX 、 CO 、烟尘、碳氢化合物等)。

39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3、以下大气污染物属于一次污染物的是_______ A. 一氧化碳 B.光化学烟雾 C.碳氢化合物 D.一氧化氮 E.氯化氢 4、造成全球气候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________ 。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E.氟氯烃 5、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属于 。 A .一次污染物 B. 二次污染物 6、大气污染主要控制对策与措施是________。 A .加高烟筒向高空释放污染物 B .多设置废气治理设施 C .采用清洁能源及清洁煤技术 D. 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

40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 1、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41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2、水的循环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蒸发和蒸腾到大气中,并在空气中形成云,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传播到不同的地域,再以降水或降雪等形式回到海洋或陆地的表面。水循环见下图1。

42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水质的含义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水质的含义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中所含杂质按其存在状态分为三类: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43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2、水质(污染)指标 通常用水质指标来衡量水质好坏。水质指标项目繁多,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2、水质(污染)指标 通常用水质指标来衡量水质好坏。水质指标项目繁多,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温度、色度、浑浊度、臭和味、透明度、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 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pH、硬度、碱度、全盐量等。 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挥发酚等。 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DO、COD、BOD、TOC等。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 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44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1、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发生不良的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水污染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又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45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常见的化学性污染有: 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 常见的物理性污染有: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常见的化学性污染有: 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 常见的物理性污染有: 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 致病菌与病毒的污染。

46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1)无机无毒物:主要指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1)无机无毒物:主要指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砂粒、矿渣等颗粒状的物质。危害:排入水体后影响水体 外观,增加水体浑浊度,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酸、碱无机盐类。危害:抑制细菌生长、影响水体自净, 腐蚀船舶等。 ③氮、磷的植物营养物质。危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无机有毒物:分为两类:重金属如Pb、Hg、Cd、Cr等。 危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像水俣病、骨痛病都与重金属污染有关。非金属的无机毒性物质如:氰化物等。

47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有机无毒物:主要指需氧有机物。危害: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质恶化。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有机无毒物:主要指需氧有机物。危害: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质恶化。 (4)有机有毒物:这类物质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往往含量低,毒性大,异构体多,毒性大小差别悬殊。常见的有:农药、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PAH)、多氯联苯(PCB)、表面活性剂等。危害:不易被降解,有的已被证明是“三致”物质。 (5)水体中的其他污染物:像石油类污染物排入水体,既会影响水生生物生长,还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消耗水中氧气。 另外还有,如:火电站和核电站大量的热废水排入水体造成的热污染;原子能反应堆、原子能电站等排泄物又引起水体的放射性污染。

48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4、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按作用机理,水体的自净过程可分为: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物理自净: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于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水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使水体得到一定的净化。其中稀释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 物理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水体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流速、流量等,以及污染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形态、粒度等。

49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5、水体中污染物的转化 水体中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可转化为无机物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5、水体中污染物的转化 水体中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可转化为无机物 有机物在水中的降解主要通过化学氧化、光化学氧化和生物化学氧 化来实现,其中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水体中重金属的转化 重金属化合物在水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形态间的相互转 化及分散和富集过程。这些过程通称重金属迁移。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与沉淀、络合、螯合、吸附和氧化还原 等作用有关。

50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6、水体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发生: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6、水体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发生: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的发生。从现象看,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水体中藻类的多寡密切相关。 富营养化的危害与防治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51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 1、废水处理方法 按照处理程度,分为三级: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 1、废水处理方法 按照处理程度,分为三级: 一级处理是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 的PH值。一般经过一级处理后,悬浮物固体的去除率为70%~80%, 而BOD5的去除率为25%~40%左右。废水的净化程度不高,一般达不到 排放标准。对于二级处理来说,一级处理就是预处理。 预处理 一级处理

52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二级处理可以大幅度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金属污染物。生物处理作为污水二级处理的主体工艺。一般通过二级处理后,废水中的BOD5可去除80%~90%,废水基本具备排放标准的要求。但还有部分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机物、氮、磷、病原体及一些无机盐等尚不能除去。 二级处理系统

53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部分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处理,常用超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等。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部分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处理,常用超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等。 三级处理系统

54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2、污水处理技术 一般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处理方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的SS、油类、可溶性盐以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2、污水处理技术 一般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处理方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的SS、油类、可溶性盐以 及其他固体物质分离出来,从而保护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降低 其他处理设施的处理负荷。 废水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 隔滤(如格栅、筛网、过滤、离心等) 分离(如沉淀、上浮等)

55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化学处理方法是向废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化学处理方法是向废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 回收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质,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它的处理对 象主要是水和废水中的无机或有机的(难以生物降解的)溶解物质或 胶体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有:化学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等。

56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生物处理法: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和组合工艺处理。 常用的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生物处理法: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和组合工艺处理。 常用的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是水体自净的人工化,是使微生物群体在曝气池内呈悬浮 状,并与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 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的人工化,是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其它物体表面 上呈膜状,并让它和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 生物处理主要用来去除废水中溶解的和胶体有机物,悬浮物质则可用 沉淀等方法加以去除。

57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厌氧生物处理法,即在无氧条件下,借兼性菌和厌氧菌降解有机污 染物,分解的主要产物是以甲烷为主的沼气。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厌氧生物处理法,即在无氧条件下,借兼性菌和厌氧菌降解有机污 染物,分解的主要产物是以甲烷为主的沼气。 我国农村推广的沼气池,也是利用厌氧处理的原理,以粪便、草禾 茎秆等作为原料抽取沼气,并提高肥效的一种方法。 组合工艺处理法,将多项单元技术优化组合,处理难降解有 机废水。

58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水污染综合防治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是水资源紧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而水环境污染严重使这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3、水污染综合防治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是水资源紧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而水环境污染严重使这 一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二是以点源治理为基础的排污口 净化处理,不能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从区域或水系的整体 出发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由点源治理的尾部控制过渡到源头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污染。

59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习题: 1、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 漂浮物 、 悬浮物 和其他固体物质。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习题: 1、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 漂浮物 、 悬浮物 和其他固体物质。 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_。 A.酸 B.氮 C.BOD D.SS 3、以下属于水的物理性指标有_______ 。 A.pH B.重金属 C.各种阴阳离子 D.温度 4、天然水体中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其主要危害有_____。 A.影响水体的水质 B. 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C. 人畜长期饮用中毒致病

60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5、分析水中金属类污染物,一般可采用_________分析方法。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5、分析水中金属类污染物,一般可采用_________分析方法。 A.原子吸收法 B.气相色谱法 C.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D.极谱法 6、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正确) 7、水体的自净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三种 。(正确) 8、造成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所造成的。(错误)

61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 土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重量的95%。 2、土壤有机质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 土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重量的95%。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死亡后留在土壤里的残体、施入的有机肥 料、微生物、经过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腐殖质等。腐殖质一般占有机质的70%~ 90%,对土壤的肥力影响很大,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3、土壤水和土壤空气 空气和水是自然流入土壤颗粒空隙的成分。 4、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土壤中最多的元素是氧、硅、钙、钠、钾、镁等,通称为常量元素,除硅外,其余几种都是存在于人体的常量元素。

62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土壤污染及危害 污染源 污染物 危害 工业废水废渣 重金属、无机盐、氰化物、有毒有机物、污 泥、垃圾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土壤污染及危害 污染源 污染物 危害 工业废水废渣 重金属、无机盐、氰化物、有毒有机物、污 泥、垃圾 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害人、畜 农药化肥 有机氯、有机磷、DDT、六六六,不合理使用氮、磷化肥 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土壤板结,引 起土壤缺铁、锌等元素 人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病毒 感染各种疾病 大气沉降物 SO2、NOx、颗粒物、放射性物质等通过沉降 和雨水落到地面 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减产、植物富集有毒 物,危害健康、致癌

63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种类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种类 1、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在 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物的分类: 按物质的种类可分为无机废物和有机废物; 按危害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按其来源不同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五类。

64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危害 1、对环境的危害 侵占土地 、严重污染土壤、污染水体 、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卫生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危害 1、对环境的危害 侵占土地 、严重污染土壤、污染水体 、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卫生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传播疾病、危险废物的特殊性质(易燃性、腐蚀性、毒性)

65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1、按处理目的分 预处理 资源化处理 最终处置 压实、破碎、 分选 等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1、按处理目的分 预处理 资源化处理 最终处置 压实、破碎、 分选 等 焚烧、热解、湿 式氧化、好氧堆 肥、厌氧发酵沼 气等 陆地填埋 海洋处置

66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2、按处理原理分 物理处理 化学处理 生物处置 压实、破碎、 分选、沉淀 过滤等 焚烧 热解等 好氧分解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2、按处理原理分 物理处理 化学处理 生物处置 压实、破碎、 分选、沉淀 过滤等 焚烧 热解等 好氧分解 厌氧分解等

67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3、最终处置 处置方法 海洋处置 陆地处置 海洋倾倒 远洋焚烧

68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固体废物 主要分离出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 分 类 焚烧发电供电供热、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气、饲料等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典型的固体废物处理工艺流程 固体废物 主要分离出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 分 类 焚烧发电供电供热、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气、饲料等 资源化利用 灰渣处理 生产建材、公路路基土等 无害化堆埋 垃圾堆埋后,表面覆土绿化

69 第十章 固废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习题: 1、固体废物处置中的陆地处置主要包括_________。 A.土地耕作 B.深井灌注 C.土地填埋 D.修桥铺路 2、危险固体废弃物是放错位置的原料。(正确) 3、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错误) 4、固废处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分类资源化利用、灰渣处理和无害化堆埋。

70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其目的 是在查明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的 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的污染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 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 源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发展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

71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概念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 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 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 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 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 类社会的行为。

72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1、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 2、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1、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 2、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 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 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73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目的 (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4)研究扩散模式 (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74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3、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介质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土壤和固废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等。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3、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介质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土壤和固废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等。 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 (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75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自然性、扩散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自然性、扩散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优先控制污染物 (1) 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 (2) 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 (3) 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76 Thank You!


Download ppt "环境保护概论 2013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