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2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在_____、_____层次上研究物质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的科学。 分子 原子 性质 组成 结构 变化规律

3 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 (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________和 ________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了___________并编制出___________,使化 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___________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 的方向发展。 原子论 分子学说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绿色化学”

4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微观 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5 外观 现象 本质 区别 举例 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如水蒸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如蜡烛燃烧、铁的生锈等

6 【思考感悟】有发光、放热等明显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提示: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

7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环节 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2.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8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熔点、沸点、 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 描述物质性质时,需要注明条件。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 化学变化

9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用规则。 ①三不原则 不能_____直接接触药品; 不能__________________闻药品的气味; 不得___任何药品的味道。 用手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10 ②节约原则 未说明药品的用量时,液体取____________,固体取的量为 _____________。 ③防污染原则 剩余药品不能_________,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_________ 中。 (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①块状药品:将容器横放,用_____夹取块状药品放在_______, 再将容器_________,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 ②粉末状药品:首先用药匙或_____取出,将试管_____后,把 药品送到试管_____,然后将试管_________。 1 mL~2 mL 盖满试管底部 放回原瓶 指定容器 镊子 容器口 慢慢竖起 纸槽 倾斜 底部 直立起来

11 (3)液体药品的量取。 ①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 细口瓶 手心 紧挨 倾斜 倒放

12 ②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 胶头滴管 用清水清洗 伸入容器中

13 【思考感悟】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进行判断,如图所示。 俯视时读数偏高,仰视时读数偏低。

14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45° 1/3 中上部 外焰 灯帽 2/3

15 3.连接仪器装置 (1)连接玻璃管与橡胶塞和胶皮管。 把玻璃管分别插入橡胶塞、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__, 然后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_______。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 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________。 用水润湿 容器口 压破容器

16 (3)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单孔装置(如图) a.先_______________, b.双手紧握试管,观察现象。 若导管口有_________,则装置气 密性良好。 将导管放入水中 气泡产生

17 ②双孔装置(如图)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双手紧握锥形瓶,观察,若导管口 有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将导管放入水中 气泡产生

18 4.玻璃仪器的洗涤 (1)普通洗涤(以试管为例)。 用水洗涤,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 (2)难溶物洗涤。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洗去油脂;用_______洗去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最后用水冲洗干净。 (3)洗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________,也不_________。 热的纯碱溶液或去污粉 稀盐酸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19 【甄别·判断】 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 提示: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不需要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有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需要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为避免药品滴到试管外,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液。( ) 提示: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滴加液体。 × ×

20 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将试管直立
加热。( ) 提示: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为避免 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4.40 mL 液体,可以用10 mL的量筒量取4次,这样可以更准确。 ( ) 提示: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本着量取液体的体积与量筒的量程 接近的原则,即量取40 mL的液体应该选择 50 mL的量筒,量 取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 × ×

21 一、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常见误区 误区1: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

22 误区2:物质的性质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因而物质的变化即是 物质的性质。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
“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 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 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 系可以表示为:性质 变化。 决定 反映

23 2.注意事项 (1)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 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生成黑色固体”,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生成四氧化三铁”。 (2)状态变化不包括生成气体或沉淀。 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属于物理变化,而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般是由于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

24 【典例1】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了如下的资料:
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 B.加热到271 ℃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 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酸钠; 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根据上面的描述请你帮小华进行整理(用A、B、C、D填空): (1)物理变化__________(2)化学变化__________ (3)物理性质__________(4)化学性质__________

25 【易错提醒】 1.根据有无关键词判断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物质的变化。 2.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变化种类,根据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判断性质的种类。

26 【我的收获】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的熔化和与稀盐酸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1)B (2)D (3)A (4)C

27 二、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意 外 事 故 处 理 方 法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浓酸、浓碱流到 实验台上 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 用水冲 洗 用抹布擦干 浓碱:加稀醋酸 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

28 意 外 事 故 处 理 方 法 浓酸、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浓酸:大量水冲洗 涂3%~5%的 NaHCO3溶液 浓碱:用较多水冲洗 涂稀硼酸溶液 酸液或碱液 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29 【典例2】(湛江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
A.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浓硫酸冲洗 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 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0 【易错提醒】 1.酸、碱溶液溅到皮肤上或衣服上的处理原则是:先用水洗后中和; 2.酸、碱溅到眼睛中,切忌用手揉搓防止灼伤面积扩大。

31 【我的答案】选A。本题考查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应该用大量的水冲洗,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浓硫酸冲洗,A错误;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B正确;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C正确;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D正确。

32 【变式备选】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33 【解析】选B。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试剂;稀释浓硫酸时若将水倒入浓硫酸,容易导致酸液溅出,发生危险,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方法是用灯帽盖灭,用嘴吹容易点燃灯内酒精引发火灾。

34 三、运用实验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验探究。

35 (5)收集与整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36 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通过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 (1)变化前——关注物质的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37 (2)变化过程中——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是否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3)变化后——关注对于生成物的描述。 如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检验生成物所得的现象等。 (4)对物质在变化前、中、后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38 【典例3】安徽中考)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 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 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 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 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9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1 535 2 750 约1 800 97.8 883 约1 400

4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41 【易错提醒】 1.由金属管导出的物质能被点燃,可以判断出蜡烛火焰上燃烧物质的状态。 2.由气体燃烧产生火焰,及表格中石蜡的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可知,能否产生火焰与燃烧时能否变成气体有关。

42 ==== 【我的收获】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的,蜡烛燃烧时内焰 产生的物质能用金属导管导出,说明内焰产生气体。钠的沸点
是883 ℃,比较低,能产生火焰。木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产 生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答案:(1)3Fe+2O 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4)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点燃 ====

43 【互动探究】你能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的原因吗?
提示:因为铁丝的沸点是2 750 ℃,而铁丝燃烧时的温度是 1 800 ℃,在燃烧时铁丝变成液体而不是气体,所以不会产生火焰。

44 2017/3/10


Download 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