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二、坏 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最严重的、不可复性的损伤变化。
2
(一)病理变化 镜下: ⑴细胞核:细胞核变化是细胞死亡的标志 表现为: ①核固缩 ②核碎裂 ③核溶解
3
⑵细胞质:嗜酸红染 颗粒状 胞浆呈虫蚀状、空泡化 ⑶间质:基质解聚 胶原肿胀、崩解 无结构红染物质
(4)坏死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 崩解、结构自溶, 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4
坏死组织特点: ①外观无光泽,暗淡混浊; ②失去正常组织弹性 ③无血液供应 ④温度↓ ⑤失去正常感觉及运动功能
5
(二)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呈凝固状。 病理变化: 1)肉眼:干燥、坚实、灰白或灰黄、暗红色边缘 (充血出血带)
2)镜下:坏死区细胞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一段时期
6
干酪样杯死(cascous necrosis):
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是结核病特征性病变 由于坏死组织分解比较沏底,肉眼可见坏死组织质地松软,色淡黄色呈豆腐渣状,状似干酪,故称干酩样坏死
7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分解呈液状。 脑组织 化脓菌感染 阿米巴肝脓肿
8
脂肪性坏死:见于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炎时,胰液溢出,其中胰脂酶释放,将胰周脂肪组织中的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与组织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皂。 钙皂呈混浊石灰样,小白点,质地较硬或透明。 镜下坏死组织有时可见脂肪组织的轮廓,内有散在嗜酸性染色的颗粒状物质(钙皂。)
9
3、坏疽: 大面积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 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称为坏疽。
10
发生机制: H2S + 腐败菌 坏死组织 Fe S (黑褐色) Fe2+ 坏疽(黑褐色)
11
分类: 1)干性坏疽: 多发于四肢。 动脉血流受阻,静脉回流通畅 干燥 ,收缩 , 黑色 明确分界线 感染不严重 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
12
2)湿性坏疽: 发生于与体表相通的内脏; 有动脉阻塞且静脉淤血。 肿胀明显, 呈污黑色或黑绿色 恶臭 分界线不清 感染严重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13
3)气性坏疽:特殊类型的湿性坏疽) 见于深部肌肉开放性损伤 厌氧菌溶解坏死组织, 产生气体,病灶呈蜂窝状, 棕黑色,有奇臭, 按之有捻发音
14
类型 病变部位 原因条件 形态改变 中 毒 四肢末端 A逐渐阻塞V回流通畅 干固皱缩,黑褐色,臭味少,分界清楚
类型 病变部位 原因条件 形态改变 中 毒 干性坏疽 四肢末端 A逐渐阻塞V回流通畅 干固皱缩,黑褐色,臭味少,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 内脏(肠、肺,子宫)四肢 A+V阻塞水分多,腐败菌多,感染严重 软而湿、兰绿(黑)色,恶臭,分界不清 毒血症 气性坏疽 深达肌肉的创伤 厌氧菌感染 湿性坏疽一种,蜂窝状,污秽暗棕色,有捻发感 发展迅速后果严重
15
(三)坏死结局 ⑴溶解、吸收: ⑵分离、排出:形成溃疡及空洞 ⑶机化:肉芽组织逐渐替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⑷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16
(四)坏死后果: ⑴小范围坏死:疼痛及功能↓ ⑵重要器官坏死:功能↓↓及危及生命 ⑶大范围坏死伴感染:即坏疽,全身中毒
17
为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无自溶改变及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为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无自溶改变及炎症反应。 电镜:为有胞膜包绕的细胞器及核碎片,光镜下嗜酸性小体。
18
第 3 节 损伤的修复
19
修复(repair) 是指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 再生与修复 肉芽组织 创伤愈合 骨折愈合
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20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一、再生与修复 (一)概念: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生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 再生 完全性再生 不完全性再生
21
(二)各种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不稳定 细 胞 生理性再生细胞:如被覆上皮、淋巴和造血细胞。 稳 定 细 胞 受损时能再生。如肝、肾、腺细胞、间叶组织细胞 永久性细 胞 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心肌和横纹肌细胞
22
(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 (2)腺上皮再生 2.纤维组织再生
23
3.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24
4.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鞘细胞增生--- 连接毁断神经纤维处---神经轴突长入
4.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鞘细胞增生 连接毁断神经纤维处---神经轴突长入 神经纤维断离,远端及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增生,轴突生长 正常神经纤维 神经轴突达末梢,多余部分消失
25
二、肉芽组织 (一)概念: 即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 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26
肉眼: 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称之为肉芽组织。
27
镜下: 肉芽组织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 (1)新生毛细血管; (2)成纤维细胞; (3)炎性细胞 ( 4 ) 组织间液。 肉芽组织早期不含神经纤维,故无痛觉。
28
(二)功能及作用: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 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三)结局: 老化后变成瘢痕组织
29
瘢痕组织 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 质较硬,缺乏 弹性的组织。
30
肉眼:灰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化无弹性。
31
镜下: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呈均质红染即玻璃样变性。
32
2. 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保持组织器官完整性 保持组织器官坚固性 不利: 瘢痕收缩影响功能 形成瘢痕疙瘩。
33
三、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创口早期变化 局部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充血水肿,炎性渗出 凝块干燥为痂皮
34
2.伤口收缩 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牵拉 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 伤口收缩 创面缩小
35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3天左右: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 5 - 6天: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7 - 12天:胶原纤维合成达高峰 30天左右:瘢痕形成。
36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凝块下伤口边缘基底细胞增生 单层上皮形成覆盖肉芽表面 向中心移动 分化为鳞状上皮
37
(二)类型
38
二期愈合
39
痂下愈合: 皮肤浅表创伤,少量出血后,血凝固结痂覆盖创面,痂下表皮再生后,结痂自行脱落称之。
40
四、骨折愈合: ⒈血肿形成 ⒉纤维性骨痂形成 ⒊骨性骨痂 ⒋骨痂改建或再塑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