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蜡烛 西蒙诺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蜡烛 西蒙诺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蜡烛 西蒙诺夫

2 二战风云

3 人类空前浩劫--二战简要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4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27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了150万人,有128万人向中国投降,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了124.7万人。意大利损失了16万余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1945年8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20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

5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
                                                                           

6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7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8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9 顿河前线。1943年。镜头前面的这位士兵已经永远长眠于此了

10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受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1944年,苏联青年在前线劳动的场面。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受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1944年,苏联青年在前线劳动的场面。

11 把弹药运到前线1944摄影:V.Yudin                                                                            

12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斯科。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13 阅读要求: ①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 ②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14 重点字词: fú lì jiào jūgōng chàn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15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到第二天拂晓。
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五个苏联红军(包括烈士契柯拉耶夫) 起因: 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名战斗(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经过: 老妇人掩埋士兵。 一位有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16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

17 蜡 烛 西蒙诺夫

18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19 教你几招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 环境烘托、细致刻画(动作)、细节描写(蜡烛\黑色围巾)

20 对炮火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1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22 对蜡烛的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23 对黑围巾的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24 . . . .

25 2.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老妇人憎恨法西斯,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6 3.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①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7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

28 小小的蜡烛穿透了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
愿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

29

30 找一找: 1.课外阅读《勇气》《生死悠关的烛光》等“二战”故事。 2.进一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集关于战争的相关资料。

31 勇 气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人,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有一次最后的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32 他往回跑,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脸色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这个美国青年的 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原意隐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人没有再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 了他们——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寡妇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三天之后,诺曼底的这块地区解放了,他能够重返部队了。

33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而光荣斗争的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34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35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驱逐侵略者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在危急的状况下,母子三人冷静、机智地周旋于三个德寇之间,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想一想,是什么给了这三个人如此大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又是怎样烘托出那种紧张的气氛的?

36 祈祷和平 祈祷 和平

37 哀思 两国情谊 生命之光


Download ppt "蜡烛 西蒙诺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