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经济学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经济学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经济学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2 第一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第二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络 第三节 货币经济学课程框架
2009 SUHUA TIAN 2 2

3 第一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一、两个问题 二、美国金融危机与经济事实 三、货币与经济波动 四、货币与通货膨胀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两个问题 二、美国金融危机与经济事实 三、货币与经济波动 四、货币与通货膨胀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9 SUHUA TIAN 3 3

4 (1)货币对经济活动有影响吗? (2)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两个问题 (1)货币对经济活动有影响吗? (2)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2009 SUHUA TIAN 4 4

5 争论 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货币是交易媒介,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货币是众多资产中的一种,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政府需要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条件的干预 2009 SUHUA TIAN 5 5

6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 市场价格调节过程比较缓慢,政府干预可以缩短经济活动恢复到有效均衡状态的时间,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1)个体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使得经济均衡过程和达到均衡的时序千差万别,并且会相互影响。 (2)个体经济的最优化行为,往往难以达到社会整体所期待的最优状态。 2009 SUHUA TIAN 6 6

7 干预时机 家庭和企业都会有(买者和卖者)大量的货物贮存和金融资产贮存。经济体系对大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和对小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取决于存货调整对经济波动的吸收能力,并有均衡收敛和非均衡收敛两种调整情形。 缓冲存货与莱琼赫夫沃德(A.Leijonhufvud) “走廊 ” 。在“走廊”之外,当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已被挤干时,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对产出水平会有显著影响。 2009 SUHUA TIAN 7 7

8 短期与长期 2009 SUHUA TIAN 8 8

9 2009 SUHUA TIAN 9 9

10 2009 SUHUA TIAN 10 10

11 政策工具(1) 在经济正常运转时期,货币政策可起到经济运行润滑剂的作用,是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
在经济非正常时期,货币政策的运用要区分实际经济运行状态,并要与财政政策等其它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加以比较后加以运用。 2009 SUHUA TIAN 11 11

12 政策工具(2) 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可能没有效力,因为它虽然能使流动资产存货增加,但它不能把这些流动资产置于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交易者手中。 在货币政策可能有效的经济波动范围以内,因为存在着较大的缓冲存货,在中央银行能够将注入的流动资产通过金融市场流入到需要用钱的交易者手中时,市场机制本身也能够在交易者之间调剂缓冲存货。 2009 SUHUA TIAN 12 12

13 政策工具(3) 在实际经济中,世界各国有的以财政政策为主,有的以货币政策为主,并没有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
但是,我们不能用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私人部门的生产活动,政府的公共支出只能充当经济运行的起动作用。 政府政策要做的是,在经济的各个不同部门中正确地分配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增加需求。 2009 SUHUA TIAN 13 13

14 政策工具(4) 在实践当中,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货币政策都会影响实际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货币总量规模,会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经营活动发生变化,并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过程和银行信息管理等渠道,使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发生变动,进而引起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发生均衡调节。 2009 SUHUA TIAN 14 14

15 政策工具(5) 影响货币政策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效果的因素很多,比如,要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要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体系,以及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等。 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作用会有不同。 2009 SUHUA TIAN 15 15

16 政策工具(6) 1984年,中国开始将商业银行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
1995年,中国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进一步强调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年,中国陆续地将金融市场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剥离出来,使得中国人民银行能够集中精力从事货币政策的管理工作。 2009 SUHUA TIAN 16 16

17 政策工具(7)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陆续完成,以及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功运行,众多外资银行的进入,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等等,都为中国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管理实际经济运行提供了必须的市场基础。 市场成分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与管理也在逐渐与市场接轨,货币因素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明显增强,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9 SUHUA TIAN 17 17

18 货币与总产出波动 2009 SUHUA TIAN 18 18

19 货币与总产出波动(3) 经济活动经常表现出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等周期性的波动特征。
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宏观经济为什么会经常大起大落呢? 2009 SUHUA TIAN

20 图1-1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 说明:货币范畴包括货币和准货币,相当于广义M2。
图1-1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 说明:货币范畴包括货币和准货币,相当于广义M2。 数据来源:IMF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09 SUHUA TIAN

21 货币与总产出波动(5)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 其他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2009 SUHUA TIAN

22 货币与总产出波动(6) 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周期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呢?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引起了经济周期性变化,还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顺周期变化呢? 需要研究货币数量变化对总体经济(总产出)运行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分析货币供应量顺周期变化特征,以及货币流通速度顺周期变化特征,并将分析政府实施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2009 SUHUA TIAN

23 货币与通货膨胀 2009 SUHUA TIAN 23 23

24 货币与通货膨胀(1) 经济学家把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发生以后会给经济生活带来许多影响。 通货膨胀的反面是通货紧缩。
“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2009 SUHUA TIAN 24 24

25 图1-2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动 -5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货币和准货币增长率(%) CPI年增长率(%) 说明:(1)此处为名义GDP,货币范畴包括货币和准货币,相当于广义M2。(2) 年的CPI为零售价格指数年度变化率。 数据来源:零售价格指数来自《中国数据在线》,其余数据来自IMF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09 SUHUA TIAN 25 25

26 货币与通货膨胀(2) 需要结合各种通货膨胀现象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 特别需要分析货币供应量变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需要分析政府部门管理通货膨胀的各种可能措施。 2009 SUHUA TIAN

27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009 SUHUA TIAN 27 27

28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政府部门管理现代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而在现实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使用频繁程度要超过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政府部门管理现代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而在现实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使用频繁程度要超过财政政策。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部门往往会紧缩银根,以减少经济中的流动性。 货币政策多与财政政策搭配使用。 2009 SUHUA TIAN 28 28

29 (1)利率是利用资金所支付的价格,是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2) 利率调整 (1)利率是利用资金所支付的价格,是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在短期会引起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一段时间后引起物价水平普遍上涨时,则会引起市场利率水平上升。 2009 SUHUA TIAN 29 29

30 图1-3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存款基准利率水平
图1-3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存款基准利率水平 说明:(1)货币范畴包括货币和准货币,相当于广义M2。(2)存款年基准利率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数据来源:IMF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09 SUHUA TIAN 30 30

3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3) 我们将分析货币需求问题和货币供给过程,研究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措施,并对货币当局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者之间的权衡进行讨论;我们将讨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并将结合主要国家的实践经验做案例分析。 我们还要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选择问题,以及在经济正常运转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货币政策实施战略问题。 2009 SUHUA TIAN 31 31

3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4)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压力
(1)财政赤字(Budget Deficit)指在某一时期中(如一年),政府的支出对其税收收入的超过部分。 (2)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渠道主要有三种。第一,向居民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在将来通过增加税收收入来偿还;第二,增加税收收入来弥补公共开支的短期扩大;第三,通过向货币当局借入资金来筹集流动性。 (3)财政赤字往往会诱发通货膨胀。在尚未根本解决中央银行从属于政府财政这一问题的情形下,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即相当于向中央银行透支。 2009 SUHUA TIAN 32 32

33 图1-4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政府财政赤字 2009 SUHUA TIAN 33 33
图1-4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政府财政赤字 说明:货币主要指狭义货币M1。数据来源:(1)税收来自《中国数据在线》;(2)其余数据来自IMF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09 SUHUA TIAN 33 33

34 控制通货膨胀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运行目标。为了管理通货膨胀必须掌握财政赤字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机制。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5) 控制通货膨胀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运行目标。为了管理通货膨胀必须掌握财政赤字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机制。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将介绍政府部门不同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讨论政府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特别是政府财政赤字引发货币投放增加的机制和导致利率上升的原因。 2009 SUHUA TIAN 34 34

35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
第二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络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 2009 SUHUA TIAN 35 35

36 第二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络 货币理论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为一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另一个时期。
其标志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金属货币流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开始实行纸币流通制度。 尽管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确定了“双挂钩制度”,但只是维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水平的一种措施。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已经完全不再代表黄金价值。 2009 SUHUA TIAN 36 36

37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1) 20世纪30年代以前,纸币通常是以足额兑换的方式附属于金属货币,在此时期的货币理论以金属货币为主要讨论对象。 早期的货币理论,倾向于把货币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开,并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 B. Say)的“货币面纱观”最具有代表性。 2009 SUHUA TIAN 37 37

38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2) “货币面纱观”认为,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商品供给所取得的货币可自动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能够自动相等,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货币的使用只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而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货币面纱观认为,商品交易总量由外生因素决定,不受货币因素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只与货币总量有关,社会总产量变化与货币供应量变化无关。 2009 SUHUA TIAN 38 38

39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3)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起什么作用? (3)货币的价值如何决定? (4)货币价值的变化对财富分配有何影响? (5)怎样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 2009 SUHUA TIAN 39 39

40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4) (一)货币起源理论 早期的货币理论认为,物物交换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导致货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使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其收益远大于因引入货币而增加的各种费用总和。 (二)货币职能理论 亚当·斯密(A. Smith)认为,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职能。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储蓄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009 SUHUA TIAN 40 40

41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5) (三)货币本质理论——金属主义货币论 金属主义货币论也称货币金属论。金属主义货币论认为:
(1)应将货币和货币金属等同,强调货币金属的使用价值; (2)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由货币材料的价值决定; (3) 重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 (4) 反对铸币减重和不兑换纸币流通。 2009 SUHUA TIAN 41 41

42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6) (三)货币本质理论——名目主义货币论 名目主义货币论认为:
(1) 货币仅是一种符号,本身不一定是商品,也不一定具有价值; (2) 币材的价值不等于货币的价值(也称货币国定论),货币的价值由国家规定或在流通中形成,取决于发行者信用(也称职能价值论); (3) 重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流通手段看作为货币的本质; (4) 要求摆脱金属材料对货币的束缚。 2009 SUHUA TIAN 42 42

43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7) (四)货币价值理论 早期流行的货币价值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认为:(1)货币只有通过流通才有价值,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2)可将货币归结为流通手段,贮藏货币对货币流通数量不具有调节作用;(3)货币数量等同于商品数量。 ·费雪(Fisher,1911)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2009 SUHUA TIAN 43 43

44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货币理论(8) (五)货币制度理论 ·货币本位(Standard)是指以什么作为价值尺度。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本位制度包括: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等。 ·最理想的货币本位制度是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有三个标准:(1)主币可自由铸造和自由销毁。(2)黄金可自由输出和输入。(3)区分主币和辅币,主币为无限法偿。在金本位制度下也可以发行纸币,但纸币必须能够足额兑现。 2009 SUHUA TIAN 44 44

45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1) ·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流通成为常态。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反对将货币问题和经济问题实行两分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新的货币理论,使货币经济学科的创立有了现实的可能。 2009 SUHUA TIAN 45 45

46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2) ·魏克塞尔的观点 (1)反对货币面纱观,认为货币的使用会显著地影响实体经济运行。 (2) 自然利率理论。自然利率为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利率。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水平时,并会缩减生产规模,经济活动进入到累积下降过程;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水平时,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使经济活动进入到累积上升过程。 (3)为了使经济保持均衡运行状态,应设法使货币保持中立。 (4)废除金本位制,实行纸币流通制度。 2009 SUHUA TIAN 46 46

47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3) (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各国虽然没有公开废除金本位制,但它们纷纷对黄金跨国流动实行了管制,或是背离黄金储备基础,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维持战争开支。 ·在战争结束以后,各国又都希望重建金本位货币体系。美国在一战期间从债务国变为最大的债权国。在美国拒绝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英、法、意、日等国于1922年在热那亚达成全面恢复金本位制度的协议。为了解决黄金产量不足问题,其它国家同意以英镑作为储备货币,并把英镑储备存放在伦敦。 2009 SUHUA TIAN 47 47

48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4) (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续)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纷纷放弃英镑储备,增加黄金持有。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度,葡萄牙、爱尔兰、埃及、日本等国紧随其后,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2009 SUHUA TIAN 48 48

49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5)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 1.货币本质和货币职能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成为流通手段,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被归纳为两个方面: (1)商品交换媒介,其中包括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充当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为狭义货币M1。 (2)价值贮藏手段。充当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范畴从M1拓展到了广义货币M2和M3。 2009 SUHUA TIAN 49 49

50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6) 2.货币供给理论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遵循“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货币供应量由存款供给、贷款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共同决定。 菲利普斯研究发现,当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且居民只持有活期存款时,活期存款增加额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额乘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2009 SUHUA TIAN 50 50

51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6) 3.货币需求理论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将人们保存货币的动机归纳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并给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M. Friedman,1956)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以下因素: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债券投资预期回 报率、股票投资预期回报率、预期通胀率和永久性收入水平等因素。 2009 SUHUA TIAN 51 51

52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7)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早期观点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休谟(D.Hume)认为,在货币数量增加以后,物价上涨会从局部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引起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在此期间,劳动就业和产出水平等会有增加。 · 亚当·期密(Adam Smith)认为,一国增加纸币供应时,多余的金银会流往国外,用于进口外国货物,并会促使本国生产发展。 ·费雪(Iving Fisher)认为,当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物价水平变动时,利率、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长期,货币数量变化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2009 SUHUA TIAN 52 52

53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8)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现代观点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1)货币与劳动就业关系 ·凯恩斯认为,劳动就业主要决定于企业的投资需求。企业的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水平有关,利率水平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参见图1-5)。 ·弗里德曼(Friedman,1956)认为,经济在长期中存在的“自然失业率”,不可能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解决。 ·希克斯(John R. Hicks)以古典利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LL(货币需求曲线)-IS(投资储蓄曲线)模型,汉森(A.H. Hansen)则进一步将LL-IS模型发展成了IS-LM模型。 2009 SUHUA TIAN 53 53

54 2009 SUHUA TIAN 54 54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资本边际效率 利率 企业投资需求 劳动就业
图1-5 货币因素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机制 2009 SUHUA TIAN 54 54

55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9)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现代观点 (2)货币与物价关系而言 · 凯恩斯认为:(1) 在存在大量的劳动失业和闲置资源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只会使产出水平增加而不会造成物价上涨和引发通货膨胀。(2)当存在劳动非充分就业且资源供应不足时,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半通货膨胀。(3)当劳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并会引发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2009 SUHUA TIAN 55 55

56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 货币理论(10) (二)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续)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现代观点 (2)货币与物价关系而言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会引起物价水平变化,但非线形关系。物价水平变化既决定于总产出变动,也决定于居民愿意保持的现金余额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长期,货币供应量增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在纸币流通时期,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通货贬值。现代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主要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2009 SUHUA TIAN 56 56

57 第三节 货币经济学课程框架 一、货币经济学课程内容 二、货币经济学课程安排 三、教材与阅读材料 2009 SUHUA TIAN 57 57

58 一、货币经济学课程内容 《货币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货币基本理论; (2)货币需求理论; (3)货币供给理论; (4)利率和汇率理论; (5)货币与经济均衡及经济波动理论; (6)通货膨胀理论; (7)货币政策理论。 2009 SUHUA TIAN 58 58

59 图1-6 货币经济活动的理论逻辑与课程结构安排
二、货币经济学课程安排(1) 第一部分 货币理论 第七章 利率 第八章 汇率 第三章 货币供应理论 第四章 货币供应控制 第五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六章 货币需求实证 第二章 货币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经济效应 第九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十章 经济均衡与宏观经济管理 第三部分 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工具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规则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图1-6 货币经济活动的理论逻辑与课程结构安排 2009 SUHUA TIAN 59 59

60 三、教材与阅读材料 ·田素华:《货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材讲义。
(一)教材 ·田素华:《货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材讲义。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阅读材料 · The Economist · The Financial Time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The New York Times · China Daily · 《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 (三)其它阅读材料(课堂提供) 2009 SUHUA TIAN 60 60

61 本讲总结 2009 SUHUA TIAN 61 61

62 总结(1) 货币经济学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1)货币是什么? (2)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学习货币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货币对实际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有助于理解货币政策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 2009 SUHUA TIAN 62 62

63 总结(2) 1.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无处不在,货币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经济现象密切相关。
2.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标志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主要国家对金本位制的摈弃与纸币流通制度的盛行。 2009 SUHUA TIAN 63 63

64 总结(3) 3.20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货币本质的理解主要有金属主义货币论和名目主义货币论两种观点,且价值论和货币问题的“两分”研究方法盛行。 4.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流通成为常态。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彻底抛弃了对货币问题和经济问题实行两分的研究方法,为货币经济学科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009 SUHUA TIAN 64 64

65 参考材料 马涛:《货币经济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Woodford, Michael, Revolution and 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June 1999. Morgan,Brian,1978. Monatarists and Keynesians: Their Contribution to Monetary Polic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中文本,布赖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它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Greenwald, Bruce and Joseph E. Stiglitz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Monetary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SUHUA TIAN 65 65

66 思考题 1 .简述货币供应量变动的顺经济周期现象。 2.列举生活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危害性。
3.货币面纱观的内容如何?它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得到的结论? 4.列举出对货币经济学科建立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五位经济学家,并对其主要贡献加以评价。 2009 SUHUA TIAN 66 66


Download ppt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经济学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