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經濟與教育 2017/3/11
2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一、基礎建設 (一)目的 1.進行殖民統治 (以台灣經濟補日本國內的不足) 2.獲取台灣的資源
1.進行殖民統治 (以台灣經濟補日本國內的不足) 2.獲取台灣的資源 (二)土地調查:確定土地所有權,增加田賦稅收。 →台灣財政得以自主,不再需要日本國庫補助 →吸引日本資本家紛紛前來投資 2017/3/11
3
台灣堡圖(明治版) 結合地形圖與行政區劃 2017/3/11
4
高雄州行政區圖 2017/3/11
5
鳳山 2017/3/11
6
☆ 土地狀況: 時間 台灣早期 劉銘傳 (清領後期) 日治 狀況 大租戶、小租戶、佃戶 清丈整賦 土地調查 特色 一田多主 產權不清
雖田賦增加,但隱田仍多 確立「單一的土地所有權制度」 2017/3/11
7
一、基礎建設 2.交通建設 1.鐵路:完成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 ☆台灣最早鐵路的建設:劉銘傳 基隆—台北; 台北—新竹 清領時期興建
日治時期改建 1.鐵路:完成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 ☆台灣最早鐵路的建設:劉銘傳 基隆—台北; 台北—新竹 日治時期興建 2017/3/11
8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一、基礎建設 (三)交通建設 2.公路:可通行汽車 3.港口:整建基隆和高雄港,興建馬公港。 2017/3/11
9
碼頭 高雄港 基隆港 2017/3/11
10
基隆港邊 2017/3/11
11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一、基礎建設 (三)交通建設 4.郵局:辦理郵政、電報、電話等業務。 今台北郵局
★ 貢獻:完成聯絡島內南北的運輸與交通網 →排除了台灣在地理上因溪流橫向切割 所造成南北交通的阻隔 2017/3/11
12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一、基礎建設 (四)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1.成立台灣銀行,台灣開始使用紙幣。 2.比照日本國內的制度。
2017/3/11
13
銀行券 2017/3/11
14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一、基礎建設 (五)人口普查 1.1905年進行台灣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2.1915年以後,每隔5年普查一次。
2017/3/11
15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一)時間:西元1905~1930年
(二)目的:台灣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2017/3/11
16
2017/3/11
17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三)措施 引進農業新技術,改良品種:蓬萊米,帶來台灣稻米生產的劃時代進展。
磯永吉—臺灣蓬萊米之父 2017/3/11
18
2017/3/11
19
今日烏山頭水庫旁尚保存有八田與一的銅像,
是日治時期唯一存留的日人雕像。 2017/3/11
20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三)措施 2. 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嘉南大圳
八田與一引曾文溪建造而成,是日治時期所興建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對嘉南平原貢獻良多 2017/3/11
21
嘉南大圳 2017/3/11
22
2017/3/11
23
2017/3/11
24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 (三)措施 3.設立新式糖廠:高雄橋仔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機器製糖)
2017/3/11
25
橋頭糖廠 2017/3/11
26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 不合理的糖業政策:「採收區域制度」→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秤」、「三個保正八十斤」
2017/3/11
27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四)成效 1.稻米產量大增,大量輸往日本。→解決日本國內糧食不足的問題
2.台灣成為世界「糖業王國」之一、舉辦大型博覽會。 2017/3/11
28
二、農業建設 日治時期臺灣蔗糖生產量圖 2017/3/11
29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臺灣成為「南進基地」 三、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一)時間:西元1930年代起 (二)背景: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需要
① 原因:世界性經濟不佳+美國禁運原料+日本本身資源不足 ② 因應:日本欲以向外侵略來解決國內的經濟不景氣 ③ 目標:南洋(東南亞一帶)有豐富的稻米、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 ④ 最佳的軍事補給基地:是位於東亞中間樞紐的台灣 臺灣成為「南進基地」 2017/3/11
30
三、工業建設 現今日月潭 2017/3/11
31
一、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三、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三)措施 1.電力:西元1934年完成日月潭發電所,成為台灣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2.設立軍需工業:機械、造船、石化等。 3.輕工業成長:紡織、食品加工等。 (四)結果台灣從農業社會逐步向工業社會推進。→半農業半工業 2017/3/11
32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一、目的:作為同化台灣人及推動產業政策的工具 二、原則:差別待遇,隔離政策 三、制度:西式教育制度 2017/3/11
33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學校 小學校 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 學生 在台日人 台人子弟 原住民子弟 待遇 比照日本內地
四、內容 (一)初等教育: 1.種類: 學校 小學校 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 學生 在台日人 台人子弟 原住民子弟 待遇 比照日本內地 師資、課程、設備、升學都比不上小學校 2017/3/11
34
公學校 2017/3/11
35
蕃人公學校 2017/3/11
36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四、內容 (一)初等教育: 2.發展 (1)西元1941年,配合皇民化運動,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
(2)西元1943年實施六年國民教育。 3.實質:臺、日學生的差別待遇始終存在 2017/3/11
37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二)中等教育 1.目的:培養初級技術人才與公學校教師。 ★ 特色:偏重「實用性」
2.種類:設中學校,但更重視職業教育與師範學校。 2017/3/11
38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二)中等教育 3.台人學校:林獻堂等人捐貲設立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由台籍知識份子爭取成立,是第一所專收台人子弟的中學 2017/3/11
39
台中中學校 2017/3/11
40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三)高等教育: 1.目的:為滿足在台日人的升學、作為南進政策的研究中心 2.學校: (1)較為缺乏,只有數所學校。
今日的國立臺灣大學 (三)高等教育: 1.目的:為滿足在台日人的升學、作為南進政策的研究中心 2.學校: (1)較為缺乏,只有數所學校。 (2)最有名:西元1928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 3.學生:台灣人所佔比例很低 2017/3/11
41
台北帝國大學 2017/3/11
42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四)留學教育: 1.原因:在台升學不易 2.地點:大多前往日本 3.功能:彌補了台灣高等教育的不足 2017/3/11
43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 五、影響 1.建立「西式教育」制度
2.為強化統治,至後期台人初等教育普及率漸升高。但就整體而言,台人並未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2017/3/11
44
四、差別待遇的殖民教育 日治時期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簡表 西元 臺灣人 在臺日人 1904年 3.8% 67.7% 1909年 5.5%
90.9% 1914年 9.1% 94.1% 1917年 13.1% 95.1% 1920年 25.1% 98.0% 1925年 29.5% 98.3% 1930年 33.1% 98.8% 1935年 41.5% 99.3% 1940年 57.6% 99.6% 1943年 71.3% 2017/3/11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