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财政学复习
2
综合考题型 单项选择题举例 4、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负担转嫁有如下几种主要形成:①前向转嫁,又称“顺转”;②后箱转嫁,又称“逆转”;③消转,又称“自我消化税款”;④税收资本化。但是,在严格意义上, 不属于税收负担转嫁。 A.② B.③④ C.③ D.①②
3
财政学出题思路 5、以下各项哪些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 ①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 ②替代私人投资 ③调节经济 ④筹集建设资金 ⑤从事公开市场业务
5、以下各项哪些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 ①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 ②替代私人投资 ③调节经济 ④筹集建设资金 ⑤从事公开市场业务 A.①⑤ B.①② C.②⑤ D.①③④ 财政学出题思路
4
第一章 财政职能
5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6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1、自然垄断 2、外部效应 3、公共物品 4、信息不充分 5、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7
公共品(Public Goods) 定义: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 例如:清洁的空气、良好的治安、国防等
这类产品或服务无法通过市场配置
8
非排斥性(购买不是消费的前提) Free Rider 无人愿意购买 非竞争性(多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提供成本为零) P=0 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市场无法提供,需由政府通过税收来免费提供
9
外部效应(Externality)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与效益都内在化 资源配置效率。但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与效益都内在化 资源配置效率。但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 人们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给别人造成了损害,却未作出补偿。 成本外溢 产量过大(相对于资源配置最优的产量而言),例如污染。
10
外部效益(External Benefit)
人们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却未获得相应的补偿。 效益外溢导致产量过小(相对于资源最优配置的产量而言)。 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外部效益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为公共品(准公共品)。 政府的治理措施 主要是根据外部效益的大小给予财政补贴。 如果产品或服务的外部效益非常大,则主要通过财政支出提供,例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基础科研、农业科技等均为由财政支出负责的公共品。
11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2、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3、公共物品的提供:纯公共品需由政府提供,准公共品可混合提供。 4、免费搭车行为 5、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共同需要、共同享用、无需或少量付费、带有外部效应特征、资金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12
三、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1、两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某种最优组合 2、利用无差异分析法寻找部门间最优配置点
(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确定最优配置点) (1)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R线上所有点都是资源、技术给定条件下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有效组合点(从生产效率角度出发)。
13
(2)社会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同样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一条线 都代表一定的满足水平,表明社会(将全社会作为1个消费者)对私人品和公共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即
14
(3)确定部门间的最优配置点 A点表示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社会对这两类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即:
15
(4)部门间资源配置可能没有达到最优 原因:A. 社会偏好有问题 B. 资源未充分利用 (5)随时间推移,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发生变化,最优点不是固定的,原因: A. 随生产发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B. 随经济发展,社会偏好会发生变化
16
第二节 政府失灵
17
政府缺陷--对政府部门职能范围限制的必要性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失灵的概念 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2、政府失灵的表现 短缺和过剩、信息不足、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动。
18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一) 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1、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多数票规则
(一) 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1、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多数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最符合共同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 现实中常用多数票规则,但它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有可能产生投票悖论
19
2、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在代议制民主制下,参与政府决策的角色有三种,俗称铁三角。他们均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行动。 A.当选的政治家 选票最大化 B.政府官员 升迁 机构规模最大化= 预算规模最大化 C.利益集团 追求本集团利益最大化 在 现代民主国家, 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在权衡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后出台的。这其中能量大的利益集团对决策的影响就大,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体现。
20
(二)政府运转的无效率 1.缺乏竞争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原因如下: 公共选择学派将政府与企业比较,认为政府在运转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公共选择学派将政府与企业比较,认为政府在运转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竞争 政府工作人员之间与各部门之间均缺乏竞争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原因如下: 投入--产出关系不明确(成本难以准确计算) 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扩张冲动 垄断 监督信息不完备(主要是预算缺乏透明度)
21
(三)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制定与实施法规中的无效率 例如:行政审批过多,制度不透明(暗箱操作)。
例如:行政审批过多,制度不透明(暗箱操作)。 加入WTO要求中国基于自由裁量(指行政行为过于随意)的治理体系转向基于规则的治理体系,其实质是要求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杜绝暗箱操作。但是目前我国还有差距。
22
2、政府掌握了过多的资源配置权 上述两种现象均会导致非政府部门向政府部门寻租的行为,并且是无从防范的。因此,政府腐败的根源是政府权力过大,反腐的根本办法是转换政府职能,削减政府权力。 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23
结论: 由于政府缺陷是客观存在并难以克服的,因此要减少政府缺陷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需要限制政府机制的作用范围,在市场机制有效的领域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具体讲:即减少行政审批,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牢记: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
24
第三节 财政职能
25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 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 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实现对市场初次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26
二、财政职能的演变 3、经济稳定职能 指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胀压力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烫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 指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演变
27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28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29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了解财政支出按支出用途分类可分为那几类。该分类是按预算科目分类。
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上述各项可分别归类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的再生产角度来进行分类,可分为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
30
二、按支出类别分类 指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5大类。 此种分类的意义:
(1)能够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那些职能。 (2)纵向:不同时期国家职能侧重点的转变 (3)横向:各国国家职能侧重点的差异
31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支出(purchase on goods & services) 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1)定义
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其特征是一笔财政支出可换取相应的商品或劳务,属市场性再分配。
32
(2)购买支出范围 国防、行政管理、基本建设、支援农业、文教科卫等 (3)对经济影响的特征 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经济结构;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33
2、转移支出(transfer payment)
(1)定义:政府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属非市场性再分配。 (2)转移支出范围 财政补贴、抚恤救济、对外援助、支付公债利息等 (3)对经济影响的特征 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经济结构。 两类支出所占比重不同,对经济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34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
35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收入/GDP 财政支出/GDP
36
二、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及其理论解释 (一)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因此,支出增长是一种经验总结。
1880年 1929年 1960年 1985年 美国 8% 10% 28% 37% 瑞典 6% 31% 65% 因此,支出增长是一种经验总结。 我国情况较特殊。
37
(二)理论解释 1、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政治因素:工业化、专业化 市场中的当事 人关系复杂,交易成本上升 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求 政府提供社会治安和法律设施 经济因素:工业化、都市化 人口密集 政府提供公共品,解决外部性问题
38
2、梯度渐进增长论(内外因论) 公共支出增长有内因与外因,其中外因是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的主要原因,即偶发因素导致支出呈梯度增长。
39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成熟阶段 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的侧重点不同,占GDP 比重也不同。
40
4、官僚行为增长论(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 官僚追求机构规模最大化 财政支出超过公共品最佳规模
官僚追求机构规模最大化 财政支出超过公共品最佳规模 为什么官僚能够让参与公共决策的政治家、利益集团代表同意规模过大的支出预算? 主要是官僚机构与立法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官僚成了政策的真正制定者。
41
官僚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扩大预算规模。 (1)让议会相信他们所确定的过大产出水平是必要的。 (2)既定产出水平的过大投入量(成本)是必要的。
42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性因素 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
43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
44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直接影响资源配置 1、财政支出结构 现状及其变化表明 一国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及其变化趋势 经济管理职能
经济管理支出 2、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支出 社会管理职能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3、国家职能侧重点的转换
45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该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2、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国家职能的侧重点从经济管理向社会管理转换,表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即是:经济管理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社会管理支出比重上升。 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上涨过快,尤其是个人经费增长过快。
46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1、按公共需要先后次序安排支出结构。 2、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政权性支出 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等社会支出 建设支出 2、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3、进一步扩大社会性支出。
47
第四节 财政支出效益
48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适用于可用货币计算效益的投资性支出。 2 、过程 (1)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2)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
49
3 、运用 (1)效益与成本的确定,以水利发电为例。 水利发电工程 效益 成本 间接的 直接的 水力发电 建筑、设备、维修 直接的 有形的
水利发电工程 效益 成本 直接的 水力发电 建筑、设备、维修 间接的 直接的 有形的 航运、灌溉、防洪、旅游 淹没土地、破坏生态平衡 库区风景美化(居住者、旅游者) 破坏自然珍奇、淹没历史古迹 无形的 库区风景美化(非居住者) 高压线影响电视清晰度
50
(2)贴现率的确定 (3)时间期界的确定 (4)优先次序的确定 贴现率与项目评估结果 抬高贴现率有利于短期投资;降低贴现率有利于长期投资。
C B1 B2 B3 NPV(1%) NPV(10%) 甲 -100 220 12.1 13.3 143 120 乙 266 158 100
51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公共定价法 适用于无法用货币计算效益的支出项目,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1 、概念
包括两方面: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 2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三种公共定价对比分析 平均成本定价、二部定价、负荷定价
52
(1)边际成本定价 MC=MU Q1 P1 符合Pareto最优标准 问题:
(a)由于AC>MC 企业亏损(固定投入部分没有得到补偿),为弥补亏损需政府财政补贴 税收成本(尤其是税收的效率损失) (b)亏损补贴引发产品使用者与纳税人之间的再分配问题。
53
(2)平均成本定价 AC=MU Q2、P2. 企业不亏损但也不能获得垄断利润。企业不亏损可以避免财政补贴所导致的税收成本,同时也可避免收入再分配问题。 问题:由于没有按边际成本定价,产生了效率损失或者说消费者盈余减少,BCE. 平均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相比,政府倾向选择平均成本定价(次优选择)
54
(3)二部定价 (a)含义:一种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定价方法缺陷的定价法。即既可以按边际成本定价,又可以避免亏损。 收费=N/K+P1(Q)
(b)二部定价是否能改进效率? 与边际成本定价相比,由于固定成本得到补偿,不存在亏损问题。 与平均成本定价相比,由于按边际成本定价,避免了消费者盈余的减少。 固定费用 边际成本
55
(4)负荷定价法 (c)二部定价存在的问题 ①若有消费者退出,即需求曲线内移,将使消费者盈余减少 图示:消费者退出的效率损失
需求曲线内移 消费者盈余减少 ②存在再分配问题 大额消费者剥削小额消费者 (4)负荷定价法
56
四、政府采购 1 、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 2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从三个层次上理解):(1)财政部门自身;(2)财政部门的代理人;(3)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3、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 三个阶段:确定采购要求;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57
第三章 财政投资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
58
第一节 财政投资支出
59
一、财政投资决策 (一)财政投资特点(与微观经济主体投资相比) 投资目标:社会效益最大化 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
因此,市场经济下财政投资的项目主要是具有外部效益、耗资巨大、风险较大,从而私人不愿意投资而社会又需要的项目。
60
(二)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最小 资本短缺情况下追求投资效率 2、资本/单位劳动 最大 追求劳动生产率,投资资本密集型项目 1 、资本/单位产出
最小 资本短缺情况下追求投资效率 2、资本/单位劳动 最大 追求劳动生产率,投资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就业机会/单位资本) 投资劳动密集型项目
61
(三)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 从经济角度考虑 (1)(2) 从社会角度考虑 (3)(4)
62
二、经济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的分类 可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设施。
2、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耗资巨大;沉没成本高;可竞争性差(其中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
63
3、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 (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 (3)财政投融资方式
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它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的主要特点:有偿性、公共性、非利性、统筹性、灵活性。
64
(4)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65
三、农村与农业的财政投资 1、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2、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
66
3、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67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
68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概念 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入、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计划。它是伴随近代大工业而产生的。 2、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主要经济原因 优值品理论 保险市场的失灵(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69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组成。
70
4、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制(pay as you go)
以本期缴款支付本期支出,即社会每年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以满足当年的需要为限(以支定收),不为以后年度留基金。现在工作的人养现在退休的人。 优点:不涉及基金的管理、运作(保值增值)问题。 缺点:可能导致社会保险负担代际转移;不利于应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71
(2)完全基金制(full-funded system)
每一个在工作的人都为自己将来退休积累基金,退休后靠积累的基金养老。 优点: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缺点: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72
(3)部分基金制 从现收现付向基金制转换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所筹集的养老保险费中,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接受者的养老金,一部分为当期工作的人积累基金,用来支付他们将来的养老金。 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类似于部分基金制。
73
二、社会保障支出 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 国家预算中的社保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社会保险支出: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和生育保险支出。 2、社会保障支出的决定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
74
第四章 税收原理
75
第一节 税收的基本问题
76
一、税收定义与基本特征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的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三方面特征(形式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77
二、税收术语(税制构成要素) 税收要素是指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也是税收理论分析、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的基本工具。
78
(一)纳税人 纳税人(tax payer)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tax bearer)是实际承担税负的主体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个人 自然人纳税人 企业(独资、合伙) 法人纳税人
79
(二)税基 1、理论上的税基 2、法律上的税基 税基(tax base)征税的客观基础,表明对什么征税。 收入 是指潜在可能的税基 消费
是指由税法明确规定的具体税种的征税基础,又称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 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目(tax item)的含义与作用 收入 消费 财产 明确课税对象的具体范围 课税对象的具体化 课税对象归类,实施不同的政策
80
3、计税上的税基 是计算税额的征税基础,又称课税依据。 例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月工资-免征额 税基与税源的关系
所得税的税基与税源一致,商品税、财产税的税基与税源可能不一致。 征税的客观基础 税收收入的最终来源
81
(三)税率 1、税率形式 (1)累进税率(progressive tax rate)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 课税对象的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82
(2)比例税率(proportional tax rate)
无论课税对象数额多少,均按同一税率计算纳税。 统一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 (3)定额税率(unit tax) 从量计征(根据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课征)
83
2、税率分析方法 (1)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与平均税率(average tax rate)
(3)名义税率(nominal tax rate)与实际税率(effective tax rate) 分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差异过大的税制不是好的税制,说明税制设计有问题,减免过多,并且存在征管不严的问题。
84
(四)附加、加成和减免 附加、加成 加重纳税人负担 减税、免税、规定起点和免征额 减轻纳税人负担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含义 是税基式的税收优惠
85
三、税收分类 1、流转税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一般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三大类。
1)含义:以商品(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 2)特点:税额多少与成本费用无关,仅与流转额(价格×销售量)有关,一般采用比例税率。
86
3)税基 A.以交易额为课税对象 周转税 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 增值税 B.对所有商品课征的流转税 一般商品税 对特定商品课征得流转税 特定商品税 4)我国目前属于流转税的税种主要有: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87
2、所得税 1)含义:以扣除为获取所得所花费的成本,即纯收益为课税对象。对个人所得往往采用累进税率以调节收入差距。
2)根据纳税人不同,所得税可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3)我国目前属于所得税的税种主要有: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88
3、财产税 1)含义: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的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总称。 2)财产税分类 3)我国目前属于财产税的税种主要有:
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拟开征物业税,遗产税暂不打算开征。 一般财产税 对财产持有的课征 选择性财产税 对财产转让的课征
89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志分类 直接税 间接税 研究税收负担的运动和税负归宿 所得税类 财产税类 (税负不易转嫁) 流转税类 (税负易转嫁)
90
(三)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 1、税收管理权限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各种税的立法权、征管权、所有权。 2、实行彻底分税制的国家采用
3、实行不彻底分税制的国家采用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91
(四)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 1、从价税(ad valorem tax) 2、从量税(specific tax)
92
(五)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1、价内税(含税价格)(price inclusive tax)
计税价格=成本+利润+税金 2、价外税(不含税价格)(price exclusive tax) 计税价格=成本+利润 不含税价=含税价÷(1+税率)
93
第二节 税收原则
94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1、税收原则的概念 为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制确定指导思想;为评价税收政策,鉴别税制优劣提供准则。
95
2、税收原则的理论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税收原则主要体现在税务行政方面,以亚当.斯密的四原则为代表,即: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改良主义思潮出现,强调社会正义、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以瓦格纳的四原则为代表。 即: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
96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 (1)税收的中性和非中性性
由于征税往往会改变相对价格 ,导致 纳税人为避税而改变经济决策, 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反之,即为税收的非中性。
97
(2)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 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程度不同的扭曲所造成的无谓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化。 (3)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用图示法解释税收的超额负担 避免或减少超额负担的方法:对供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运用反弹性法则);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对所得征税。
98
2、税收的制度效率(税收制度的运行效率) (1)税收制度效率的质量指标。一般从税种结构、税基大小、时滞长短、执行程度等方面考察。 高效率的税收制度要求: 集中性指标(高); 侵蚀性指标(低); 时滞性指标(低); 执行性指标(处罚适中)。
99
(2)税收制度效率的成本指标是指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能在筹集充分收入的基础上使税务成本最小化。具体包括:
政府承担的征管成本; 纳税人承担的遵从成本; 政府和纳税人共同承担的政治成本。 一般来说,一国的总体税务成本与税制结构、国家的幅员大小、人口数量、识字率、会计核算水平等有关。
100
三、税收的公平原则 1、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是指税前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征税后福利水平也应是相同的。一般指能力相同的人其税负也应相同。
纵向公平是指税制如何对待福利水平不同的人。一般指能力强的人应比能力弱的人多缴税。 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富裕程度?
101
主观说 等比例牺牲原则是指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应与其税前福利成同一比例。其分析结果的意义在于,要求税制具有累进性。 最小总量牺牲(等边际牺牲)原则是指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之和应该最小。其分析结果的意义在于,应尽可能向高收入者征税。 结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是实现纵向公平的制度保证。 一个人是否应比另一个人缴更多的税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判断:具有较高的纳税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福利水平;从政府那里获得较多的收益。
102
2、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 受益原则不仅用于评估税制,也用于评估整个税收-支出结构,例如特定受益税。 3、能力原则(从客观说的角度) 客观说认为应以能客观地观察并衡量的某种指标来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依据。 (1)所得标准 (2)支出标准 (3)财富标准
103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归宿
104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1、税负转嫁的概念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由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是指税负转嫁的最终归着点。 2、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与价格升降有关、经济利益再分配、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 3、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前者税收未减少,后者造成税收减少且是违法行为。
105
二、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 卖方 2、后转 买方 3、消转 4、税收资本化(特殊的后转嫁)
在具有长期收益的资产交易中,买方将购入资产在以后年度所需支付的税款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在购入资产的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即压低购买价。(举例) 提价 买方 压价 卖方
106
三、影响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因素 1、供求弹性 供求弹性对比是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 无关性定理 买方纳税还是卖方纳税不影响税负转嫁规律。
供求弹性相等,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税负;供求弹性不等,弹性小或无弹性的一方负担较多或全部税负;具有无限弹性的一方不负担税负。
107
2、税种的性质不同 直接税 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不同 间接税
108
3、课税范围的宽窄 (同类商品) 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 大 易转嫁 小 不易转嫁
109
第四节 税收负担
110
一、税收负担的基本含义 宏观税负:税收/GDP 微观税负:纳税额/计税依据 宏观税负的一般趋势 我国的宏观税负
111
二、拉弗曲线 1、拉弗曲线的含义与历史背景 2、拉弗曲线说明的关系 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3)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践中是少见的。 好的税制:宽基税、低税率、严征管、少减免。
112
第五节 最适课税理论
113
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 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收体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征税才能既满足效率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
114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因为各有优缺点。
直接税:不易转嫁,有利于收入分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征收复杂。 间接税:易转嫁,不利于收入分配,可保证财政收入,征收简便。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115
最适商品税的设计 最适所得税的设计 3、逆弹性命题 4、开征扭曲性税收 5、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6、边际税率的设计应当采用倒“U”型
反弹性法则是指当各种商品的需求互相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4、开征扭曲性税收 最适所得税的设计 5、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6、边际税率的设计应当采用倒“U”型
116
第五章 税收制度
117
第一节 税制类型与结构
118
一、税制类型 二、税制结构 1、税制类型的概念 单一税制 复合税制 1、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 2、税制结构的演变:直接-间接-直接
3、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征收管理能力;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目标;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119
第二节 税制体系
120
一、商品课税 1、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1)课征普遍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 (4)计征简便
121
2、增值税的优点 (1)增值税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其余的优点均基于此。 产品税(t=10%) 增值税(t=10%) 全能企业
专业化企业 原材料加工 40 4 半成品生产 70 7 3 产成品生产 100 10元 10 合计 21元
122
(2)增值税采用扣税法的方式课征,可以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3)税收额的大小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5)有利于出口退税。
123
从理论上讲,所谓增值额是指每次流转过程的增加值,即 c+v+m 中的 v+m 部分。 但各国对法定增值额的规定不同
3、增值税的类型 从理论上讲,所谓增值额是指每次流转过程的增加值,即 c+v+m 中的 v+m 部分。 但各国对法定增值额的规定不同 (1)v+m+固定资产 生产型VAT 增值税的税基 (2)v+m+(固定资产-当期折旧) 收入型VAT (3)v+m 消费型VAT
124
3、增值税的计征方法(扣税法)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收入×增值税率 VTA发票 进项税额 允许抵扣 海关完税凭证
农产品采购(10%) 特殊 运费(7%) 废旧物资收购 不允许抵扣 固定资产
125
二、所得课税 1、所得课税一般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4)课税有弹性。
126
2、个人所得税的类型 (1)分类所得税:含义、优点、缺点。 (2)综合所得税:含义、优点、缺点。
(3)分类综合所得税 是我国近期改革的方向 。
127
三、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1、课税比较公平 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
128
第三节 税制改革
129
一、税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1、税制改革的概念 2、税制改革的原因 现行税制不符合效率原则 征纳成本过高(8)(9)
税收反激励效应过大,影响资源配置效率(1)(5)(6)(7) 现行税制不符合公平原则 横向(2)(3) 纵向(4)
130
二、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 三、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宽税基 2、低税率 3、差别待遇
4、严格征管
131
第六章 国债理论与管理
132
公债是政府凭借国家(政府)信用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公债一般具有自愿性、有偿性 公债的产生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财政的需要 2.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
133
第一节 国债的功能与负担
134
一、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副作用较小: 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是如果长期大量发行公债就很难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赤 字弥补 向中央银行透支 央行财政性发行 通货膨胀 发行公债 央行购买 企业、个人购买 购买力转移 货币供应量过度
135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 1)增加有效需求 需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 2)调节经济结构 需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
136
二、国债的负担 从四方面分析: 1、债权人 应债能力(负担能力) 2、债务人 还本付息能力 3、纳税人 税收负担能力(公债是延期的税收)
1、债权人 应债能力(负担能力) 2、债务人 还本付息能力 3、纳税人 税收负担能力(公债是延期的税收) 4、代际负担——将当代人所借的债转给下代人负担是否合理
137
政府以公债筹资的效率界限(二期假设) 税收筹资与公债筹资的对比分析 税收筹资使公共提供的受益与成本负担处于同一时期,有助于限制支出过度膨胀。
公债本质上是延期的税收,使公共提供的受益与成本负担处于不同时期,较易导致支出过度膨胀。 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公债筹资,因为根据代际公平原则,对于后代人也能受益的支出项目,后代人也有义务承担相应成本。
138
税收筹资与公债筹资的理论界限 税收筹资的界限=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中本期受益部分 公债筹资的界限=投资性支出中后代受益的部分
139
三、国债限度与财政风险 国债限度是指公债的适度规模 衡量国债限度的相对量指标: 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累计余额/当年GDP
2.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 3.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
140
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 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取决于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141
第二节 国债制度与管理 重点讨论国债市场
142
一、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1、国债种类 2、国债结构 二、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1、国债的发行 2、国债的还本付息 三、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率 1、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折价、溢价 2、国债的利率: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社会资金余缺状况。
143
1、国债发行市场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政府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商业银行、财政部所属的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国债(凭证式)。 以定向私慕方式向社保机构、保险公司等出售定向国债。
144
2、国债流通市场 承销机构 认购者 持有者 投资者 政府(购回国债)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145
3、国债市场的作用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2)调解社会资金的运行。 4、国债二级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扩大国债规模、增加国债债种;规范国债市场价格管理;加快法规建设,强化监管;适时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和场外交易。
146
第七章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147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组成与原则
148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以及对国家预算的进一步理解
1、国家预算的概念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 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2、国家预算的类别 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等。 3、国家预算的组成 一般讲,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预算。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149
二、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150
三、预算制度的完善 1、部门预算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3、“收支两条线”管理 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缴人国库或者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收缴和拨付的管理制度
151
第二节 国家预算法
152
1、国家预算法的概念 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与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2、我国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153
3、预算的编制 - 审查- 执行 - 调整- 决算 预算调整 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等部分改变原预算。
154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155
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与由来 2、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3、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 (2)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3)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 (4)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5)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156
第四节 预算管理体制
157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58
多级政府构架与财政联邦制理论 在多极政府架构下,各国在国家组织形式上,有的选择了联邦制,有的选择了单一制。然而,在经济领域,在财政管理方面,只有一种选择,即财政联邦制。
159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实行多极预算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体制。 1、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60
(1)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事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3)为使各级政府能行使支出职责,就需要划分给他们一定的预算(财政)收入,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5)体制整体相对稳定,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161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一方面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层次性;另一方面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 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不对称,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 2、集权与分权关系 上述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由各国政治体制和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
162
三、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163
转移支付方法:因素法和基数法 (1)基数法是将地方以前年度享有的转移支付金额作为基数,再做适当调整,是保地方既得利益的方法。
例如我国现行转移支付中的“税收返还”。
164
税收返还是我国目前无条件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其计算方式是:以1993年为基期,按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额(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基数,基数部分全部给地方。同时,为了确保地方的既得利益和调动地方增收的积极性,将税收返还与各地上缴中央金库“两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的“两税”每增长1%,税收返还增长0.3%。
165
税收返还计算公式: 式中, 为1994年以后的第n年的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为第n年的前一年的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是第n年的“两税”增长率。 上述公式说明税收返还是一种保地方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方式,但由于采用了环比计算,其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改革初期税收返还占中央转移支付总额的70%以上,目前(2006年)为31.8%。
166
(2)因素法是在考虑地方收入因素和支出因素后确定转移支付金额。由于该方法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因素法具体有三种类型:简单比例因素法;收入能力因素法;综合因素法
167
某省区转移支付补助数=(该省区标准支出-该省区财力-该省区收入努力不足额)×客观因素转移支付系数+政策性转移支付额
客观因素转移支付系数=(全国财政转移支付总额-全国政策性转移支付额)/全国财政标准收支差额 该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绝对额增长较快,1995年为21亿元,2004年为745亿元,但是相对额增长较慢,目前仅占转移支付总额的7-8%。
168
四、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责任 2、规范收入划分 3、调整集权与分权关系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169
第八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170
第一节 财政平衡
171
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1、财政平衡的概念 指国家预算在量上的对比关系。三种结果。 2、对财政平衡的理解(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1)大体平衡
(2)动态平衡 (3)全局观点 (4)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172
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
173
三、财政不平衡的原因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2、外部冲击 3、无弹性税制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5、意外事件
174
第二节 财政赤字
175
一、财政赤字概念 1、赤字 2、财政赤字 3、预算赤字 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
(1)不仅表现在预算的执行结果上,而且在安排预算时,就有计划、有目的地留下赤字缺口。 (2)可能是为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可能是被迫的。 4、赤字财政
176
二、财政赤字规模 1、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 赤字依存度: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赤字比率:赤字/GDP
177
2、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 (7)公众的牺牲精神
178
三、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1、财政赤字的货币共给效应 2、财政赤字的总需求效应 (1)总需求扩张 (2)改变总需求结构,不增加总需求规模。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