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古蹟巡禮 台南市安平區 安平古堡殘蹟 億戴金城 安平小砲台 延平街古井 英商德記洋行 德商東興洋行
2
安平古堡 柏諭&志祥製 「安平古堡」,以前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一六二三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一六二四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安平古堡」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82號,以前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一六二三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一六二四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
3
億載金城 文欽&孝綱製 台南安平區有處重要的古跡,是台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素有“抗日名城”之稱的“億載金城”,俗稱“安平炮台”、“二鯤鯓炮台”、“三合土炮台”。 1871年,日軍以琉球人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大肆舉兵攻打台灣,史稱“牡丹社事件”。 事件平息之后,清廷深感台灣防務之空虛,派沈葆禎赴台主持軍政事務。為了鞏固海防,同治十三年(1874年)7月,沈葆禎決定在台南一個名叫二鯤鯓的地方建立炮台,並聘請了法國技師勃紹特(Berthaut)進行技術指導。1875年11月炮台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個西式炮台。光緒二年到十年間,炮台繼續擴建,並在外圍加筑濠溝及彎月形的護牆。城門則是以紅磚建造成西洋式的門樓,外有吊橋橫跨塹壕。城門向外的門額上,由沈葆禎親自題寫“億載金城”,裡面的門則刻題“萬流砥柱”。 由於在當地取材不易,因此除了從大陸等地購買磚石之外,還從已經廢棄的熱蘭遮城搬運一部分磚材。整個炮台呈長方形,城垣不高,四角凸出。凸出的部分內置從英國進口的阿姆斯壯大炮五座,小炮四座,以利遠攻。另在凹入處配備洋槍,以防近扑。中央部分則是操練場。牆側有一些以三合土建成的長方形坡道,稱為扶壁,是為方便將炮彈由下往上推送的搬運道。 億載金城炮台總佔地3公頃多,形制完備,規模完備。擔負著保衛台灣的重任。中法戰爭爆發后,法國艦隊曾侵擾安平外海,被億載金城的守軍開炮驅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黑旗軍守領劉永福坐鎮台南指揮台灣軍民抗擊日本軍隊的侵略。10月16日,發現有日本軍艦西京丸到安平外港巡弋。劉永福當即命令億載金城發炮轟擊,命中日艦桅杆,西京丸乃倉皇逃離。 日本佔領台灣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億載金城內配置的大炮、小炮標價出售。炮台也因無人管理而荒蕪。直到1975年,為紀念建城100周年,台灣當局才撥款對該城重新整修,恢復其昔日面貌。仿制了古大炮九尊,小炮六尊,並立沈葆禎銅像一座,還對內部做了綠化。
4
安平小砲台 勳業&閺軒製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發生, 台灣道姚瑩籌勘臺灣防務, 建議十七處海口設, 以嚴防英軍入侵. 姚瑩時論安平海防地位在於"東障府 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 故加強原有紅毛城(即台灣城) 城防, 在安平大港新設的四座砲台, 此即其中之一.。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安平小砲台修復竣工, 以 公園化的風貌重生, 足以喚起思古幽情. 砲台彷彿濱海聳立, 基座牆面以花 崗岩交砌而成, 石條中間有不規則凸出的大小石塊, 具卡榫作用. 後方配置鐵砲, 自雉堞 與雉堞間斜出射擊
5
延平街古井 睿謙&政德製 延平街就在古堡旁邊。在一片文化資產保留及現代化的爭議中,延平街就一直面臨拆與不拆的兩難中,但在民國八十四年度文藝季結束後,就面臨拆除拓寬的命運,延平街從此走入歷史。鑿井取水是早期移民村落聚集後不可或缺的生活要件,「井」也成為一個重要地標,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人民的居住地也以「井」為中心,而逐漸向外擴張。延平街古井是淡水井,年代久遠,大約在明崇禎六年(西元一六三三年)即已開鑿。 水源豐足,水味甘甜,人們在乾燥的季節,也不必愁沒水可用。此民生用水一直跟著當地居民相伴為用,是重要的水源地,直到民國十二年,有了自來水,才少被人取用。其後這逐漸被淡忘的水井,卻曾因為井旁的居民汲水孵育豆芽,所得之豆芽,菜鮮味美,一時之間,古井知名度大開,傳為美談,被稱為「豆菜芽仔井」。目前的古井,外緣塗刷水泥,內面井壁仍清晰可見紅磚畢露。井口無加蓋,直徑約九十四公分,水面經常在井欄下一百八十二公分。井水雖清澈,卻呈淡鹹味,從此就再無人予以眷顧,只能功成身退的依附在民宅側壁旁。
6
英商德記洋行 浩智&竣庭製 【歷史沿革】 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 中英締結天津條約,清廷准開台灣(安平)及淡水二港為通商口岸,其後外國傳教士及商人陸續來到安平,興建教堂及洋館。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五月,安平開港,英商馬遜(J.C.Masson)、 布爾士(R.H. Bruce),來安平租屋營業,尋向台灣鎮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西門國小)北側海灘地,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興建洋房,倉庫,成立德記洋行,較德商東興洋行約早十年。其主要業務是出口糖和樟腦,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 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日治時代,因採行專賣制度,鴉片、樟腦等業務由日人收歸專賣,糖業也由日商把持,洋行貿易量銳減,再加上港口日漸淤淺,船隻進出困難,洋行逐漸沒落,只剩德記洋行勉強維持至民國前壹年(西元1910年),才撤離安平。 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但有一段時期無人居住,荒蕪不堪。直到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而民國八十三年進行修復工程,洋行舊貌才又得以重現。現在除了德記和東興洋行外,全部已遭拆除。覽賞這這兩座洋樓,不難領略出安平昔日外國商行興盛一時的景況。 【建築特色】 西元1860年代,隨著外商到台灣設立分行,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也紛紛在台出現:斜屋頂、高台階、磚造樓房、拱圈迴廊及寬闊的庭園,形成了這些建築特有的風格。 建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德記洋行,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三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雖然歷經日治以來數次整修,卻還難得的保有許多明顯的特色,是了解洋行建築不可或缺的好材料。 進入參觀之前,不妨先站在屋外,縱覽全棟洋行的建築風貌--兩座並排的「歇山」式屋頂,呈現出穩重的灰黑色,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配合雪白的雙層拱圈和綠釉瓶欄,整體外觀顯得極為簡潔明朗、氣派大方。 走進大門,眼前就是一座石砌台階,通向二樓入口。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洋行的主要辦公室設在二樓。為了強調入口的重要性,特別以半圓拱圈架起凸出的門廊,大大增強了視覺焦點。登上二樓後,會發現寬敞的迴廊和比例優美的拱圈,在綠樹光影的掩映下,營造出十分清朗淨美的空間情調。
7
德商東興洋行 沅均&國樑製 在安平有兩個洋式建築必看,一是英商德記洋行,一是德商東興洋行。因為安平開港後,來自歐美的外商紛紛在安平地區興建洋宅,這些洋宅可是讓安平除純樸外,亦散發著浪漫的異國情調。不過,現在除了德記和東興洋行外,全部已遭拆除。 德記洋行創立於1858年,為台灣五大洋行之一,屬於英屬東印度公司,當時洋行在台灣設立據點的目的,主要是從事海外貿易,以輸出台灣的砂糖、樟腦,並輸入鴉片為主,德記洋行主要是經營茶葉出口貿易,不過隨著安平港不斷淤淺,加上日本統治時期貿易全被日商壟斷,這些外商也紛紛倒閉遷移。 今日德記洋行早已失去商業的功能,但它白色的外觀優雅有氣質。現在本洋行在奇美公司捐贈下已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展出台灣早期生活樣貌。2001年更規劃「時空走廊」的設計,將德記洋行的歷史、成長軌跡,以圖片資料的展示讓旅客知道。現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至於德記洋行後方的那片「樹屋」,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不過因為荒廢多年已被一棵棵的榕樹盤據,而有「樹屋」之名。現在,樹屋已被規劃為藝術村,將有藝術家會進駐於此。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