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教育的“麦田”,我们该如何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振中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2
一、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ABC 1、内容: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因五门功课四门不合格而被退学。他不想马上回家,于是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了两天两夜。其间的经历见闻和所思所感,令人惊讶和震撼,更令人追问与反思。
3
2、人物: 16岁的霍尔顿是美国“二战”后社会背景下的第一个“反英雄”形象。他面对虚伪的世界,忧郁苦闷,对前途茫然困惑,对成年人的世界恐惧而无助,但心底里始终保留着善良的理想——成为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看护象她妹妹那样纯真无邪的儿童……
4
3、作者: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194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到1951年出版他唯一的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共发表20多个短篇。 他因《麦田的守望者》一举成名,但此后他隐居乡下,躲在自造的只有一个天窗的水泥斗室写作。每天早晨八点半带个饭盒入内,直到下午五点半出来,写作过程非常艰苦。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一个短篇,甚至不再发表作品。
5
4、经典回放: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主人公霍尔顿语
6
5、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陈宇教授在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的第二天,2010年1月30日写下一篇博文《塞林格的麦田: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都应去守望》。 “我是在读了他写的这本独一无二的书之后,才认识了孩子的纯真和大人的虚伪,才认识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离真正的现代教育有多远。”
7
“所有中国家长都应当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改变了美国人对孩子的看法,解救了无数冲突中的美国家庭。”
“读了这本书,你才会明白,问题孩子其实没多少问题,只是让我们大人给被问题了!而很可能真正有大问题的不是所谓问题孩子,反而是我们大人自己。”
8
“所有中国教师更应该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改变了美国教育,解放了美国差生。”
“读了这本书,你才会明白,差生不差!只是被我们认为差!很可能差的不是所谓差生,反而是我们自己。”
9
“它不仅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更重要的是,它能永远改变人的某些价值观。”
10
二、读后感悟ABC 1、敬畏规律,呵护天性。
△观点:教育的出发点、归宿点是人,人的成长有它特定的规律的。天性是人的成长规律的集中体现,它与生俱来,伴随一生。让天性自然自由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守望”。
11
△话题1: “新生代”的学生具有什么特性? “三独”的背景 充满好奇,热衷模仿 少年老成,情感成熟 自我中心,标新求异 渴望亲近大自然 需求多元,玩得疯狂,学也疯狂 ……
12
△话题2: 学校、家庭、社会在做些什么? 除了成绩,还能给些什么? 除了考试,还能做些什么?
13
例子:中美小学教育比较——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个贪婪鬼……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一个东西:创新。 2012.1《人民教育•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
14
△话题3: 向农民学习——适时、适性、适量、适度
15
2、尊重差异、自主选择 △观点:每个孩子都是一棵高贵的种子,它将长成什么样的大树,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因此,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和宽松安全的时空,让他们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守望”。
16
△话题: 我们的教育给学生多少选择的机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一次中美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美国专家强调,美国的教育历史不长,如果说有什么好传统的话,那就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从小学到大学……
17
我们的教材、课程、活动、作业、考试、评价有可供选择的吗?
我们的学校提供选择的机会吗? 我们的学生可以选择,会选择吗?(高中毕业选志愿、大学毕业找职业?) 我们的老师自己可以选择,会选择吗?
18
3、面向全体、公平普惠 △观点:人人平等、机会均等、一视同仁、共享普惠、这也是我们在教育的“麦田”里应有的“守望”。
19
△话题1: 学校的设施设备的公平配置,考虑到性别、身材、健康等因素吗? 课堂的发言、小组合作顾及到“一视同仁”了吗?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刀切”公平还是“因人而异”才公平?
20
△话题2: 这样的艺术比赛“公平”吗?这样的比赛当下还有吗?
21
——1931年,无锡一区域35所小学联合举行“学艺竞赛会”。比赛规则是:一、不论年级、年龄、性别,须一律予以机会参加;二、不取第一第二名次。只分及格不及格两种;三、奖品用抽签法,不论出席人数及分数之多寡,概须平等抽签。 《中国教育报》钱江《徘徊在教育的昨天与今天之间》
22
4、守住底线,放手少管 △观点:只有在“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而且是在“孩子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的时候,我才把他捉住”。认真地把关乎孩子成长成人的安全、健康、方向和底线规矩的事引导、帮扶、规范好,其余的都可顺其天性、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守望”。
23
△话题1:我们最该关注的是什么? 1979年中美建交伊始,中美互派代表团考察教育。美国人发现,中国学生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勤奋的学生。由此他们预测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远远把美国甩在后面。而中国人却发现美国孩子小学二年级加减乘除还得掰手指,课堂几乎失控,有的说话,有的在教室里象逛街般游荡,由此预言:美国基础教育很危险。
24
但20年后美国教育又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得主,科技依旧世界领先……30年后中国不少高考状元被美欧优秀大学拒绝,理由是:高分考生没有体现出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精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公益心。我们的教育缺少了这些内容。 ( 《文汇报》杨东平文)
25
△话题2:我们能管得少一点吗? 学校管理“三境界”: 保姆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人治 专业管理: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制度治 领袖管理:不管而管,不教而教文化治
26
——人格感召、人文关怀、专业伦理的文化引领
管得有“道德” ——人格感召、人文关怀、专业伦理的文化引领
27
管得有“道理” ——按规律办教育、依法治校、民主理校
28
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哪些事可以不管—— 具体怎么做的可否不管? 下属能做的事可否不管? 团队合作能完成的事可否不管? 常规性的事可否不管? 要求、指令和程序明确的事可否不管? ……
29
△结束语: 我们守望、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学校教育——
“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语)
30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