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传染病教研室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传染病教研室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传染病教研室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副教授
黑热病 Kala-azar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传染病教研室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副教授

2 特点: 一.概念 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消瘦,贫 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属 人兽共患病.
(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 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属 人兽共患病. 特点: 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消瘦,贫 血,全血细胞减少, 球蛋白增加.

3 二.病原学 1.杜氏.利什曼原虫为细胞内寄生的鞭毛虫 2.寄生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内. 3.该原虫生活史:前鞭毛体和无鞭毛 白蛉 2-3天
白蛉 天 无鞭毛体 叮咬 白蛉胃 前鞭毛体 人或动物 皮下组织 鞭毛脱落成为 无鞭毛体(利杜体)

4 三:流行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病犬.其次有:狼,狐. 平原地区: 主要传播源为人,人间流行称为:人源形.
1.传染源: 病人和病犬.其次有:狼,狐. 平原地区: 主要传播源为人,人间流行称为:人源形. 西北丘陵: 主要传播源为犬,称为:犬源形,多散发. 内蒙古 新疆: 主要传播源为野生动物称为:自然疫原形 或野生动物原形 犬源型与自然疫源型的同源性较大,而与人的同源性较小.

5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叮咬”偶可经破损皮
肤和粘膜,胎盘或血液传播. 3.易感性: 普通易感,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地方传染病,分布广.中国,印度,孟加拉,西 亚,地中海地区,东非和拉丁美洲. 我国: 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 季节: 无季节性,农村大于城市.不同地区发病年龄 不同,儿童多,成人少.成人:男性大于女性.

6 四:发病机理 白蛉 叮咬 人或动物 胃 前鞭毛体 叮咬 人体皮下组织内 无鞭毛体 单核 巨噬细胞吞噬 肝脾 肿大。

7 五:病理 基本病变: 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明显增生,肝脾肿大明显 巨噬细胞极度增生,内含大量的利度体,因 脾内受压而发生脾梗死,脾亢。 肝脏:
肿大,肝因受压铁血 脂肪变形,骨髓明 显增生, 轻 中等度肿大。 由于巨噬细胞的大量增生,引起血清球胆白升高。

8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 平均3-6月(9天至10年)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缓起,轻而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
约1/2—1/3病人呈双峰热型,中毒症状不明显. 2.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脾明显肿大,半月肋下不可及,半年平脐或入盆.质硬,肝轻 中度增大,偶有黄胆,腹水.淋巴结轻 肿度肿大

9 3.贫血及营养不良: 晚期可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造,肤色加深故称黑热病Tbc下降 出血,出血点 症状加重与缓解交替出现,一般病后一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血象好转,持续数周后可反复,病程迁延数月.

10 二.特殊临床类型 1.皮肤性黑热病:可有黑热病史或在病呈中,少数可无病史.皮损,结节,丘疹和红斑.偶见褪色斑,表面光滑,不破溃很少自愈,结节可造成此类似瘤型麻风.以面部为多,病程可长达10年. 2.淋巴结型黑热病 较少见,婴幼儿为主,多见黑热病史,也可在病程中发生淋巴结肿大,腹股沟多见,花生米大小,可融合成大块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疼,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11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全血C WBC N EC HB TBC ESR 皮肤型: WBC E 淋巴结:血常规正常 E 二:血浆蛋白:
球胆白 白蛋白 球蛋白(水实验,醛凝实验) ALT 蛋红素 三:病原性检查 1.涂片:骨髓 阳性率80-90% ,脾: 90-99%,淋巴结:40-87%.厚涂片:60%,血液沉淀法涂片90% 皮肤,淋巴结可从皮损处或淋巴结中取材涂片检出利杜体. 2.动物接种:注入鼠腹腔内,1-2月后确诊. 四.血清免疫学检测: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 ELISA等法测特异性抗体阳性 有假阳性 2.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实验: 测循环抗原,特异敏感性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测利杜体DNA,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未普遍推广.

12 七:并发症 1.继发感染:如并发肺炎,齿龈溃烂,走马钳. 2.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高热,衰竭,口咽溃疡与坏死,淋巴结肿大.

13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2.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热型,中毒症轻,进行性脾肿大出血,贫血,营养不良. 3.实验室检查: 确诊,找到利杜体.
1.流行行病学资料:去过流行区,(白 蛉活动季节)5-9月 2.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热型,中毒症轻,进行性脾肿大出血,贫血,营养不良. 3.实验室检查: 确诊,找到利杜体.

14 4.治疗性诊断: 于诊断治疗的早晚和并发症有关,如未及时治疗2-3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锑剂治疗后治愈率为95%. 鉴别:
白血病,略疾,慢性血吸虫病,肝硬化恶性细胞组织病, 结核病,伤寒,布鲁氏杆菌病,何杰金病再生性贫血. 预后: 于诊断治疗的早晚和并发症有关,如未及时治疗2-3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锑剂治疗后治愈率为95%.

15 九.治疗 1.锑剂:葡萄糖酸锑纳又叫斯锑黑克 (1)六日疗法 总量成人:100mg/kg(90-100mg/kg) 一.(一)一般治疗:
热期: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 (二)病原治疗: 1.锑剂:葡萄糖酸锑纳又叫斯锑黑克 (1)六日疗法 总量成人:100mg/kg(90-100mg/kg) 儿童: mg/kg,分6次每天1次. 肌内注射或G.S稀释后缓慢点滴.

16 2)重复治疗 感染严重或复发患者,可增加剂量重复治疗,在6日疗法的基础上增加1/3量. a.如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疼,腹泻,脾区痛,鼻出血等一般不影响治疗. b.如wbc 继续 可暂停治疗. c.心脏痛,肝病者慎用. d.治疗了疗程未愈者“抗锑剂”病人需非锑剂治疗. 注意: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或虚脱.

17 2.非锑剂治疗 适应症:锑剂过敏者,抗锑剂病人,粒细胞缺乏的病人,该治疗,疗效差,毒反应大,复发率高. (1)戊烷脒: 4mg/kg/次,配成10%液肌注,每日或隔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总计量:60mg/kg,治愈率:30-60%. 注意:配后即用,局部有红,肿,硬结,也可有头晕,心悸,脉快或BP下降. (2)青脒替: 每次用前先用少量的蒸馏水液溶解,再用1%普鲁卡因液配成2.5-5%溶液缓慢肌注.或溶于25%G.S内配成0.2%液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3mg/kg,10天为一疗程,用2-3疗程,其间间隔7-10天.注意: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或虚脱.

18 治愈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 2.肿大的肝脾回缩. 3.血象恢复. 4.原虫消失. 5.随访6月无复发者. 三:对症并发症治疗: 预防及治疗继发感染,严重贫血者需用铁剂,待贫血好转后用锑剂. 四:脾切除: 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然存在,脾肿大,脾亢者应做脾切除,术后在给于病原治疗.

19 十.预防 1.管理传染源:治疗病人,不养犬. 2.灭蚊. 3.防止白蛉叮咬.


Download ppt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传染病教研室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