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2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科学往往指的是广义的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手段、方法的体系。
科学在认识世界中发现新知识,而技术在改造世界中发现新手段。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居里夫人发现镭)和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知识体系
地心说——日心说 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科学是动态和静态的统一,科学探索过程与成果的统一。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一、科学知识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包括概念、原则与理论。 科学知识是指人类经过科学研究而积累的,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的认识。 二、科学活动与过程 就活动过程本身来说,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检验。 探索:对人类生存的宇宙的探索 解释:这是对探索过程中各种事物所做的解释。 检验:这是对于所作“解释”的考验。
5
三、科学价值体系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或态度,包括提出问题、相信世界可被认知、实事求是、创新性、合作等。 科学的内涵应包括科学价值体系、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基本要素。 作为价值体系的科学中包含着科学的世界观。
6
美国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世界观的内涵包括:
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 科学认识是会变化的 科学知识是持久的 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
7
四、科学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8
五、科学的特性和作用 科学以自然界为认识的范畴与对象,以基础实证的探究为基本认识方式,其所获得的认识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变化性。 1、客观而基于实证 2、变化和相对性
9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特点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热衷于探究是科学家的基本性格组成,也是儿童的天性。 学前儿童探究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与自然接触,与真实对话,科学教育应使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 试误性,通过探究寻求答案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多次; “非科学性” 为什么说“儿童是科学家”?
10
一、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 儿童 科学家 探究兴趣 好奇心、探究热情 长不大的孩子 自由探索的性质和结构程度
处于教师设定的环境和材料,自由支配材料 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选择研究内容 探究过程 面对的是人类已知而他们自己未知;在自身经验和观察基础上进行假设;只是简约式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在同伴之间、师幼之间进行分享 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在前人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和假设;对假设的验证经历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将成果公之于众
11
二、幼儿认识事物的思维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期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直觉思维阶段。 3-4岁 自我中心阶段 不能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完全分开;儿童认为他对事物的认识是绝对的;儿童的认识一次不能包括双重关系。 5-7岁 直觉思维阶段 一次只注意一个特征或一个变量。
12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幼儿的思维主要处于混合思维和复合思维阶段。
混合思维:通过同时性的感觉把偶然的事件联系起来 复合思维:以感觉为基础的,基于感知到的外在的相似之处的。
13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 “天真幼稚的理论” 1、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相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3、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认识水果) 4、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沉浮)
14
5、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 用原有经验解释事物 表面性和片面性 主观性和泛灵论 大蒜头是植物的种子
鸟是会飞的动物(会飞不是鸟的本质属性) 主观性和泛灵论 如船能浮在水上是因为它很勇敢
15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16
二、4-5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好奇好问 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17
三、5-6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18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80年代——幼儿常识教育
常识教学的目标由知识、兴趣、能力三个方面构成。 具体表述为:丰富幼儿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及求知欲,逐步形成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9
(二)20世纪90年代——新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90年代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构成的。具体包括(略) 尝试比较90年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与 80年代的幼儿常识教育
20
1、承袭性(重知识的掌握,轻情感态度,发展幼儿的一般认识能力)
2、变化(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幼儿学科学的方法) (三)21世纪——以探究为核心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21
科学教育应使幼儿通过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深层价值,实现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使幼儿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概念的形成积累科学经验。
21世纪的儿童科学教育强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方法;强调知识经验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2
二、现代科学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标 以科学素养为中心 教育内容 强调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教学过程 强调实践性和探究过程
23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从探究到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参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25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性 1、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和具有生成性 2、教育过程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必要环节和要素: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作用的结果和事实调节了幼儿的认识,验证了幼儿的解释是否适宜。
26
3、教育活动的结果要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
4、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项性 5、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活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应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