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譬喻、誇飾、引用、設問、類疊、轉化、映襯、對偶、排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譬喻、誇飾、引用、設問、類疊、轉化、映襯、對偶、排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譬喻、誇飾、引用、設問、類疊、轉化、映襯、對偶、排比
修辭法(南一版) 譬喻、誇飾、引用、設問、類疊、轉化、映襯、對偶、排比

2 譬喻 1.定義: 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時,就叫譬喻。也就是俗稱的「打比方」。 2.譬喻三要素: 譬喻由「喻體」、「喻詞」和「喻依」三要素配合而成的,「喻體」是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喻依」,是用來比方說明此一主體的另一事物;「喻詞」,是連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

3 如--這民族的海岸線像一支弓(周杰倫 龍拳) 其中「這民族的海岸線」是喻體,「像」是喻依,「一支弓」是喻依。
※練習----請找出下面句子的喻體、喻詞、喻依。 A.淚似流星,滑過手心,握不緊 (周渝民 Make a Wish) B.愛情是搖晃的船,在向你靠岸 (品冠 愛情轉彎的地方) C.暗戀像炸彈,隨時會爆炸(鍾漢良 暗戀像炸彈) 解答:(依序為喻體、喻詞、喻依) A.淚、似、流星 B.愛情、是、搖晃的船 C.暗戀、像、炸彈

4 譬喻的方式(類別) 舉 例 喻  是、為 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 類別 喻體 喻詞 喻依 朋友真像一本一本的好書
舉 例 朋友真像一本一本的好書 是、為 群樹的綠蔭是一片油漆未乾的畫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

5 (1)明喻-喻體、喻依、喻詞三者兼備 A.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陳冠學 田園之秋) B.去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甘績瑞 從今天起)
C.愛情走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周杰倫 龍捲風) D.每個人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有些像飛鳥掠過天邊,漸去漸遠。(洪醒夫 紙船印象) E.朋友真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林良 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書)

6 (2)隱喻-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如「是」、「為」、「成為」、「等於」等代替。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徐志摩 再別康橋) B.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C.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轉眼消失在指間。(五月天 瘋狂世界) D.菜花耀眼的黃,是染坊裡新調和成的色彩,成片潑濺出來的結果。(陳幸蕙 碧沉西瓜)

7 (3)略喻-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
A.女人心,海底針。(俗語) B.時間,愛情的試金石。(呼嘯 家園戀) C.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 (4)借喻-省略「喻體」、「喻詞」,只剩下「喻依」。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子罕篇) B.「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我絕不偏心。」羅秋圃肯定地回答。(墨人 秋圃紫鵑) C.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9 4.譬喻的原則 (1)喻體與喻依不可太過類似,必須是不同本質的東西。如:小寶長得像他媽媽。這並不是譬喻。
(2)喻依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較具體的。

10 二、誇飾:空間、時間、物象、人情 1.定義:語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的事實,叫做誇飾。 2.作用:為語出驚人,以加深讀者或聽者之印象。
3.方式: (1)空間的誇飾 A.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登岳陽樓) 只見湖面遼闊,把我國東南部的地方分割,而氣象宏博,自為天地,使日月出沒其中。 B.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列子 愚公移山) C.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李白 秋浦歌)

11 (2)時間的誇飾 A.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早發白帝城)
B.我們個人的生命……短促地曇花一現。(蔣中正 為學做人與復興民族) C.愛你一萬年 D.一根冰棒含在嘴裡,總要舔上半天,才捨得吃完。(古蒙仁 吃冰的滋味) E.哪個敢把手舉得最高,頭伸得最長,定立時被劈殺。(陳冠學 西北雨)

12 (3)物象的誇飾 A.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沈復 兒時記趣) B.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雲屬。(淮南子 天文篇)
C.要到街上兜一轉,那高熱一下子就把你體內的水份蒸發乾淨。(愛雯 太陽.月亮)

13 (4)人情(情感上的)的誇飾 A.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B.在荒野中的人,此刻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委頓、匍匐不能起的。(陳冠學 田園之秋) C.我右拳打開了天,化身為龍;把山河重新移動,填平裂縫。(周杰倫 龍拳) 4.誇飾的原則: (1)主觀方面必須出自於情意之自然流露。 (2)客觀方面不致於被誤為事實。

14 三、引用 1.定義:語文中援引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稱為引用。
2.作用:利用一般人對權威的崇拜即對大眾意見的尊重,以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15 引用的方式:明引&暗引 (1)明引--明白指出索引的話出自何處。
A.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劉蓉 習慣說) B.古人說:「人在畫圖中。」實在不錯。(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C.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胡廣 文天祥從容取義) D.古人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甘績瑞 從今天起) E.從前有句詩說:「輕羅小扇撲流螢。」描寫小兒女們的閒情逸致,卻是十分活現。(陳醉雲 蟬與螢)【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 秋夕) F.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16 (2)暗用-引用時不曾指明出處。 A.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豐子愷 山中避雨) B.養成運動家的風度,首先要認識「君子之爭」。(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 C.西出陽關,何止不見故人,連紅人也不見了。(余光中 丹佛城)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渭城曲) 4.引用的原則: (1)引用當據原文,不可輾轉抄襲。 (2)引用不可失其原意。 (3)盡量避免艱深或是冷僻的典故。

17 四、設問:疑問、提問、激問 1.定義:講話行文,採用詢問的語氣,即是設問。 2.作用:可引人注意。 3.方式:
(1)疑問--心中有疑問不知解答 A.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B.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姪) C. Love you ,Love you ,May I Love you? Tell me what to do? 才能讓你不孤單,我不孤獨,一起找幸福。(張智成 May I Love you )

18 (2)提問--心中已有定見,為提起下文而問,通常提問之後,下句必是答案
A.你道這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位鐵鉉。(劉鶚 大明湖) B.什麼叫做大事呢?大概地說,無論哪一件事情,只要從頭至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孫文 立志坐大事) C.心呢?被弄痛了;承諾呢?被丟棄了。(S.H.E. 愛呢) D.什麼樣的樹呢?它是一棵雀榕。(劉克襄 大樹之歌)

19 (3)激問--為激發本意而問,答案通常是問題的反面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 愚公移山) B.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小雅蓼莪) C.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選) E.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朱自 清背影)

20 4.使用設問的原則 (1)用於篇首以提起全篇主旨。 (2)用於篇末以製造文章餘韻。 (3)首末均用可構成前後呼應。
(4)連續設問以加強語文氣勢。

21 五、類疊:疊字、類字、疊句、類句 1.定義:同一個詞彙、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稱作類疊。 2.方式: (1)疊字—同一詞彙接連地使用
A.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B.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 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 聲聲慢) C.恍恍惚惚,是誰的腳步;客廳壁爐,零下的溫度;辛辛苦苦,從不開窗戶;小小恐怖,吸血鬼家族。(周杰倫   威廉古堡)

22 (2)類字—同一詞彙隔離地使用 A.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裡的鮮花,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
B.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豐子愷 山中避雨) C.為何連分手都不跟我爭吵,撂下一句話就想逃跑,讓我愛難平,恨難消,情難滅,夢難了,心難過,你卻放手,一了百了。(信樂團 一了百了) D.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E.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F.我們一群來,一群去。(李魁賢 麻雀)

23 (3)疊句—同一語句接連地使用 A.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 醜奴兒)
B.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 春) C.在你說愛我以後,這人生夫復何求,夫復何求。(萬芳 多事的秋)

24 (4)類句—同一語句隔離地使用 A.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木蘭詩) B.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余光中 鄉愁四韻) C.就算換了時空變了容顏,我依然記得你眼裡的依戀,縱然聚散由命也要用心感動天;就算換了時空變了容顏,我依然記得你眼裡的依戀,縱然雖續前世也要再結今生緣。

25 3.原則 (1)藉其類似的形式展現時空的綿延。 (2)利用聲音的同一性質增加語調的和諧。 (3)藉聲音的反覆性表現出語勢的雄偉。

26 六、轉化:擬人、擬物、形象化 1.定義:描述一件事情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稱為轉化。 2.方式
(1)人性化(擬人)—將物擬人 A.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B.舊的路衰老了、毀壞了。(艾雯 路) C.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歲月禁不起太久的等待。(蔡幸娟 問情)  D.當街燈亮起來像村莊道過晚安。(楊喚 夏夜) E.那成點狀分布的碧綠,竟是臥在沙地上安田的晒著太陽的西瓜。(陳幸蕙 碧沉西瓜)

27 (2)物性化(擬物)—將人擬物 A.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李密 陳情表) B.在枯寂的心靈中,插上一枝生命的花朵。(殷穎 一朵小花)
C.我把夢撕了一頁,不懂明天該怎麼寫。(阿杜 撕夜)

28 (3)形象化—將虛擬實 A.他們總是披了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張騰蛟 那默默的一群)
B.你的嘆息,應該被快樂絞殺,面對著明天歌唱。(楊喚 短章) C.人說戀愛就像放風箏,如果太計較就有悔恨;只是你們都忘了告訴我,放縱的愛也會讓天空劃滿傷痕。(陶晶瑩 太委屈) D.就像阿公和阿媽/為阿爸織就了一生/綿長而細密的呵護。(吳晟 負荷)

29 3.轉化和譬喻的分別 (1)相同:皆是由兩件不同的事物間來求取修辭的法則。
(2)相異:譬喻是就兩件不同事物的相似點著筆,是觀念內容的調整;轉化是就兩件不同事物的可變處著筆,是觀念型態的改變。

30 七、映襯:反襯、對襯 1.定義: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更明顯,即為映襯。

31 2.方式: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A.敗草裡的鮮花。(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B.每次論戰,對象一定得是一個可敬的敵人。(余光中 掌上雨) C.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 錯誤) D尋找的過程,乍看是一種愚昧的浪費,其實卻是寶貴的經驗。(藍蔭鼎 飲水思源) E青綠的絨毯一夕變成皺縮的碎紙版。(向陽 春回鳳凰山)

32 (2)對襯—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A.創業的人都會自然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陳之藩 謝天) B.吃苦的人多,享現成福的人少,社會國家自然富強;吃苦的人少,享現成福的人多,社會國家自然衰弱。(何仲英 享福與吃苦) C.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廣告用語)

33 八、對偶 1.定義:語文中上下兩句(或兩句以上),字數相等,句法相稱,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的,稱為對偶。 2.方式:(依形式來分)
(1)句中對 A.形單影隻。(韓愈祭十二郎文) B.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李文炤 勤訓)

34 (2)單句對 A.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 登鸛鵲樓) B.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 桃花源記)
C.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過故人莊) D.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 客至)

35 (3)雙句對 A.文化五千年,匯群流而歸大海;圖史十萬冊,開寶藏以利後人。(于又任 題中央圖書館)
B.一元復始,應是自強開始;萬象更新,正當全面革新。(對聯)

36 (4)長對 斷簡長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談,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連橫 台灣通史序)
斷簡長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談,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連橫 台灣通史序) 3.使用原則:工整、自然、意遠

37 九、排比 1.定義: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叫做排比。 2.舉例:
A.使他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軟弱的;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能夠在畏懼的時候認清自己。(麥克阿瑟 麥帥為子祈禱文) B.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李文炤 勤訓) C.相愛是表現主義,思念是解構主義;男人對愛來去,終於重新認識了自己。(陳思翰 愛情主義)

38 D.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 愛蓮說)
E.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宋晶宜 雅量) F.對於美麗山河的感覺,對於碧波萬頃的感覺,對於晴空萬里的感覺。(韓韓 我們只有那一片沙) 3.排比與對偶的分別 (1)對偶字數力求相等,排比不拘。 (2)對偶必須兩兩相對,排比不拘。 (3)對偶力避意同字同,排比卻經常字同意同。


Download ppt "譬喻、誇飾、引用、設問、類疊、轉化、映襯、對偶、排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