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 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2、改革的主要内容,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 教学重难点 1、改革开放是关系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 3、“全面”改革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已有的对外开放格局 6、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应对措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导入 是什么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是什么促成了深圳的腾飞? 是什么推动了浦东的崛起? 是什么铸就了海尔的辉煌? 又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归根到底可以说就是:改革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 1、改革开放的依据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比较慢。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 就国际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 2、改革开放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2 3、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3 “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性质:新的革命 “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4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5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6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形态 生产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7 1、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8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9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1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2 (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3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4 (4)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5 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6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8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9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0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1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2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3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4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5 改革开放的小岗村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7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
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这样 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8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9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 市 夜 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0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 经初步确立。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 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1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 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 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 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 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2 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 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把他归结为生产力标准。
(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 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 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把他归结为生产力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 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3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4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 (2)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3)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5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6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7 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至于用不用,用多少,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本身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如剥削)。 第二种,具有两重性的东西(如管理)。 第三种,本身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如市场经济、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股票等)。 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至于用不用,用多少,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8 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9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0 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1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2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3 改革的辉煌成就 漫画:一位农民朋友的“足迹” 仔细观察以上漫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漫画中看出了什么?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2、简要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4 改革与我们密切相关 1、经济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生活的变革 请同学们和父母谈谈, 看看改革前后给我们 老百姓生活的变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5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开放 二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6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7 (一)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一是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二是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三是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8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我国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
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9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0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1 (二)新时期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
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2 (1)15—16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使商品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
(2)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3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4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4)20世纪初40—50年代以原子能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7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引发了全球性国际合作,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5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6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7 第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仅1995年发达 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 130多倍。 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 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 国家输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8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9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0 第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1 第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都接近或超过10%。出口扩张迅速。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 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 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 年的20多倍。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2 第五,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后发国家”“后发优势”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3 (三)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4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1、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 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
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5 经济特区之“特”: (1)特殊的区位优势 (2)特殊的政策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3)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窗口和试验田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6 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 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7 建立经济特区前的深圳 建立经济特区后的深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8 老武汉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9 新武汉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0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4个 3、1985年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 4、1988年,创办海南经济特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1 5、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
6、陆续开放 “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交通干线)+沿海省会城市+内陆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2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突飞猛进。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5 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6 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7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8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1 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2 第三,我国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3 2007年8月6日,中国银监会又正式批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在湖北省随州市设立“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4 四、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有限较小范围和有限较少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5 (一)新问题、新挑战 1、对外贸易中的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6 一是出口产品层次比较低,我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高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比较快,但主要是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7 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进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
三是出口产品价格不高。这一方面使我国从出口中的获益减少,另一方面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8 2、我们在进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就进口而言,主要是要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9 3、经济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现象不断出现——双反纠纷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补贴: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0 2009年“贸易摩擦”一览 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呈现加速递增态势。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 欧盟目前正在实施的正式反倾销措施达129项,反补贴措施达7项,其中涉及中国的超过1/3。 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数据,2009年1至8月,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发起了65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高达近9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中国涉案金额仅为62亿美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1 2009年7月末,俄罗斯莫斯科市政府突然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为由强行关闭了切尔基佐沃市场,并宣布将集中销毁高达20亿美元涉嫌“灰色清关”的中国商品。浙江商人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总损失超过15亿美元。   年8月3日,阿尔及利亚当地人与中国商人在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地区发生殴斗,并最终演变成对中国商铺的打砸抢。尽管事件得到了及时平息,但中国商人经济利益蒙受了很大损失,大约十分之一商铺被抢。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2 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仅有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加入了土耳其、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中以美国、印度最为突出。
印度密集设立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件,今年对中国玩具等产品实施进口禁令,还出台了临时技术性贸易壁垒。 据统计,自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已经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10余次“双反”调查:“轮胎特保”案、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3 中美“轮胎特保案” 2009年9月12日,美国白宫宣布,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将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实施限制关税,为期三年。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第一年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35%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 之后,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政府部门均表示或将参照此前美国的做法,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4 美对中国产油井管的“双反”调查 2009年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初定对中国产油井管征收反
倾销税,对37家中国公司征收36.53%的反倾销税,另一些 中国公司将被征收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009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以中国油井管 存在补贴为由宣称将对相关产品实施10.36%至15.78%的反 补贴关税制裁。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 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批准对中国 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到16%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对华 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5 案件涉及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日用品、
机电、矿产、养殖品等中国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的行 业。最近一段时间,似乎不约而同地出现的许多具体个 案,这意味着围剿中国制造的运动从西方世界已逐步向 全球化蔓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6 (二)应对措施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7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主要是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发展和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8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9 第一,科学引导外资投向。 利用外资,主要是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二,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吸收外资要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0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1 “走出去”的意义: 第一,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 第三,可以带动出口。 第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2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外部风险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外部风险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3 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4 本章小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5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6 思考题 1.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 3.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4.中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格局具有那些特点? 5.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7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8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Download ppt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