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主讲教师:倪国良
2
第一章:国际社会中的国际 政治经济体系
3
本章提示及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大系统。这个体系以经济体系为基础,以军事为手段,以政治为集中表现。这一体系是由构成它的行为主体及相互关系组成的,并受它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图景。国际政治体系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总绳索,是观察和认识国际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出发点。
4
第一节:国际社会的构成 和基本特征
5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 所谓国际社会,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各行为主体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总体结构。这个结构,在空间上是全球性的,在内容上是错综复杂的,也是多层次的。
6
国际社会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以经济的密切往来为纽带,世界贸易兴起,人类共同体既对立,又相互依存。
第二、以主权国家的形成为标志,出现殖民战争,国家间既对立,又统一。 第三、以主角国家的共识为准则,经过协调和斗争,有了建立某种 “秩序”的愿望和行为,这种秩序既有序,又无序。
7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1) 国际社会的成员构成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在国际舞台上活动最为活跃,最有影响。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地、政权和主权,只有具有这四个要素才能成为主权国家,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主权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这些权利是主权国家在国际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8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2) 独立权,指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指控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一律平等的。 自卫权,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独立和发展的权利。 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事物具有管理的权利。
9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3) 第二类是主权国家联盟:就是以主权国家所组成的联盟,这一联盟的基础是主权国家,联盟的意识和动机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这一利益是单个国家所无能为力的。它所形成的决议,是“民主基础”上的一种“联盟意志”,既对其成员国有约束力,也对国际社会有影响力。 根据《国际组织年鉴》的统计,现在全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共有21764个,其中属于主权国家联盟的有3569个,非主权国家联盟的有18195个,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唯有联合国的规模最广,最用最大,影响力最强。
10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4) 第三类是非主权国家联盟:就是指不是以主权国家的名义,也不是以主权国家政府的名义所组成的一种联盟,非主权国家联盟类的组织是很多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的、政党的、宗教的、经济的、文教卫生的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组织有: 1、社会党组织; 2、世界基督教协进会; 3、世界穆斯林大会; 4、跨国公司等。
11
三、国际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1) 国际社会一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内容。如果从内容上来划分,它可以分为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如果从性质上来划分,它可以划分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如果从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划分,它可以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一个地球、两种制度、三类国家、五大矛盾是国家社会的新概括,它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新内容。
12
三、国际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2) 它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国际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总系统,它的上下左右都有纵横交错的子系统组成。
矛盾性的特征:国际社会中各系统,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呈现出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
13
三、国际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3) 无序性的特征:由于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众多,利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政权,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从而呈现一片无序的状态。冲突过后,力量重新分化组合,逐渐确立一系列公认的准则和调控机制。从而在各力量集团内部和外部就出现了暂时的有序状态。
14
第二节: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
15
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所谓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指国际范
围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在政治经济关系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具体表现为各行为主体在要求权力与财富、实行侵略与反抗、谋求和平与发展等政治经济活动中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
16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标 志主要是(1)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标 志主要是(1) 第一、两次科技革命的成功 第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殖民扩张的全球化
17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标志主要是(2)
其形成是以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为主要标志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主要是由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资本主义金融体系,以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为基础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综合形成的。它打破了民族壁垒,完全把世界联成一体。
18
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其动因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纯粹统一的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第二个时期,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并存和斗争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和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体系内部及其相互间既矛盾又统一的时期。
19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展的动因是: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
第四、垄断资本的自我调节。
20
第三节: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21
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1)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具有整体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是单个行为主体政治经济之和,也不是它们政治经济运动规律的简单延伸,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 联系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内外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既表现为相互并存和相互依赖,也表现为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22
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2) 不平等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在政治地位上不是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自形成以来就是不平等的,甚至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它同帝国主义的殖民战争和争霸战争紧密相连。其实质就是统治与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运动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内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23
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演变的规律性结论: 第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进道路是曲折的。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进端面是多层次的。 第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进方式是多模式的。
24
本章思考题: 1、国际社会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2、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
25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格局及其演变
26
本章提示及重点(1)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当今世界经济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三类国家、多种集团的多极化格局的世界经济体系。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几个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27
本章提示及重点(2) 当今世界,振兴经济、发展经济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构成和变化。因此,研究当今世界经济的演变及其规律性,了解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当前世界格局的走向。
28
本章提示及重点(3)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经济格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认清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美、欧、日的优势地位,明确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
29
第一节:战后初期两大经济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30
第一节:战后初期两大经济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与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31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动因(1) 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贯穿其中并作为其基础的是大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32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动因(2) 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的作用 第二、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作用
第三、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
33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质的形成(1)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美元与黄金本位制双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认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二是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建立固定汇率关系。
34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质的形成(2)
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1947年日内瓦会议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规定实行自由、无差别的原则,为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5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质的形成(3)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加强对世界各地区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有:一是实施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和渗透,二是实施“道奇路线”,扶持日本;三是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渗透。
36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4)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1949年11月,美国操纵英、法、意等15个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
37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质的形成(5)
第五、大力发展新科学技术,保持在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战后初期几乎独占了所有科技新领域,垄断了核技术和电子技术,凭借在科技领域的优势,得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维持其霸权地位。
38
二、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6)
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领导建立了以自由贸易和自由兑换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其形成的标志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39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与实质(1)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是斯大林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下无法正常参与国际市场交往的情况下,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被迫提出的经济理论。
40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与实质(2)
按照这一理论所进行的集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有效地抵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这一理论又暴露出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缺点。
41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与实质(3)
第二、成立和扩展“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建立的“经互会”其宗旨是:苏联与各成员国间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这是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也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42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与实质(4)
第三、积极推进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苏联、东欧、中国以和平共处五原则为基础,改善了与周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对西方遏制政策以沉重打击。
4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与实质(5)
两大经济集团在经济上的对峙主要集中在经济“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上,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集团与资本主义经济集团之间的抗争。
44
第二节: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45
一、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形成(1) 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第一、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生产领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经济实力下降;二是美国对世界依存度加深;三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四是在金融领域黄金外汇储备不断下降,美元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
46
一、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形成(2) 第二、欧共体和日本成为两个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超过美国;二是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是在黄金外汇储备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四是对外资本输出有了明显增长。从而使西方世界从美国领导下的大一统向三足鼎立转化。
47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 新兴工业国的概念是说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出口贸易,实现工业化,但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处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过渡阶段。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抓住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机遇,将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积极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生产出的工业制成品销往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8
三、原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变化(1) 原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变化的主要表现: 一是增长速度放慢; 二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内涵与结构上拉开差距; 三是经济出现停滞趋势。
49
三、原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变化(2) 原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长期奉行粗放经营的发展战略; 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
第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0
三、原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变化(3) 第四、科技创新没有受到重视,社会劳动生产率没有达到理应达到的高度;
第五、长期不开放,给本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害; 第六、长期奉行霸权主义,扩军备战,给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引发经济危机。
51
第三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新趋势
52
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1) 经济的第一贡献力来自科技进步,在科技进步普遍物化为多种高附加值商品的社会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53
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2) 战后的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它更新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加强了世界市场的作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54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1) 所谓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与调节,这种合作与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演变。
55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2)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要求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世界经济一体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贯穿其始终。
56
三、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新特点(1)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排斥地区经济集团化。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区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各方面变化的一个集合,涉及国际贸易、金融、科技、生产、资源流动与配置、消费、政策与经济关系,它是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是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式。
57
三、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新特点(2) 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三大经济集团的新发展;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出现的新特点; 3、地区经济集团化与跨国公司企业一体化并存。
58
三、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新特点(3) 地区经济集团化新的变化和特点使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同时又加深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的分化。
59
第四节:当代世界经济
60
一、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扩大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
61
一、经济全球化(2) 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协作和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的相关性、依存性提高。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深层次的联系日益密切。
62
一、经济全球化(3) 第三,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和技术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第四,经济的全球化还表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各国在金融关系上联系的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其特征为两重性、竞争性、融合渗透性、经济政治化明显、信息化等。
63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研究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的规律,是通过现象、资料、数据获得的对规律性的认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服务;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对知识战略地位的强调;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知识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状况。
64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2) 知识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着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经济增量中知识的贡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专利、商标、版权等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构成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企业的管理方法、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等,是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第四,员工的知识素质、工作技能、创造能力、合作精神等构成企业的人力资源资产。
65
三、当前世界经济新变化(1) 当前世界经济新变化表现在:
第一、以科技进步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综合国力是反映一国整体实力的综合性经济指标,其中经济实力构成整个指标体系的核心,而经济的第一贡献力则来自科技进步。
66
三、当前世界经济新变化(2) 第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其表现在:一是从资源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其资源优势并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三是从资本关系来看,国际资本的流量、流向都在发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转变。
67
三、当前世界经济新变化(3) 第三、各国经济结构的新调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术含量的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建立起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主导产业;二是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知识经济在工业化国家获得巨大成功,并正在引起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68
三、当前世界经济新变化(4)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发达国家明显快于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微型化、智能化等。
69
四、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1)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经营国际货币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1945年12月27日在美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国际贸易发展、稳定汇兑,避免竞争性的汇率贬值,协助建立关于成员国之间货币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和消除阻碍世界贸易的外汇限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时产生的外汇资金要求。
70
四、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2) 2、世界银行是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组成的一个集团,是联合国附属的专门机构。它成立于1945年12月,其目标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活水平。其宗旨是:促进生产事业的投资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的生产与资源开发,用鼓励投资以发展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的增长以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71
四、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3)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及国际经济组织,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缔约国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通过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成“提高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及实际收入与有效需要大幅度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诸项目标的实现。
72
四、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4) 4、世界贸易组织,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为自己的宗旨,构成了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它将多边贸易体制管理的领域范围大大拓宽,从商品、服务扩展至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各成员国内部与贸易有关的宏观调控、财政、立法等国内政策。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定期审议各国贸易政策的机制,确保这些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相一致,它的成立及运作,已经体现了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显著作用,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3
本章思考题 1、美国是怎样建立起世界经济霸权的? 2、怎样认识地区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
74
第三章: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74
75
本章提示及重点(1) 国际政治主体参与国际事务表现为国际政治行为。各国国际政治行为的相互作用,使国际社会呈现出政治格局局面。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国家和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样式和规模等。它既寓于国际体系的母体之中,又是国际政治行为的必然结果。时代决定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以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76
本章提示及重点(2) 掌握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是学习这一章的中心环节。把握世界政治格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认清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及其特点,明确格局转换新时期各国综合国力优势的角逐。
77
第一节:战后两极格局的 形成和演变
78
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国家和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样式和规模。它决定了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79
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三个起因: 第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作用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在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讨论,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设计了一幅世界秩序的蓝图,他们之间背着中国、波兰等国家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和谅解,为雅尔塔体制形成打下了基础。
80
其主要内容是(1) (1)对德国必须彻底击败;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建立民主政治: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迫使德国赔偿盟国所受的损失:德国实行四国分区占领,成立对德管制委员会。
81
其主要内容是(2) (2)在波兰应恢复其独立主权,成立波兰政府,并商定解决波兰边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82
其主要内容是(3) (3)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条件; 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外蒙古独立、把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旅顺港租借为苏联海军基地、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以及在中国的利益。
83
其主要 内容(4) (4)决定成立联合国和解决战后国际问题的一些国际机构,并确定了解决国际事务的一些重要原则。 这是三国妥协的产物。
84
雅尔塔体制的作用: 二战后美苏二极(两极)为中心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雅尔塔体制是指美国苏联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既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85
第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1)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在政治上,以遏制苏联为旗号,抛出了杜鲁门主义。 在经济上,为了控制西欧,将西欧纳入“共同抗苏”的阵线,推行马歇尔计划。
86
第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2) 在军事上,为了同西欧共同对付苏联,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外交上,为了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排斥老殖民主义、防止苏联势力侵入,提出“第四点计划”。
87
第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 在军事上,于1955年5月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同苏联分别签订了互助友好同盟条约。
88
70年代前后三个世界的格局式样: 其演变大致经历三个世界格局式样和东西南北关系格式样阶段。 70年代前后三个世界的格局:
第二节两极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终结: 70年代前后三个世界的格局式样: 其演变大致经历三个世界格局式样和东西南北关系格式样阶段。 70年代前后三个世界的格局: 1、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2、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增强,帝国主义阵 营分化; 3、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团结; 4、美苏争霸态势的形成。
89
80年代前后的东西南北关系 格局式样: 1、中美建交、中苏关系解冻,以对话代 替对抗的大三角关系形成; 2、欧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3、世界性的经济问题突出。
90
二、两极格局的终结(1) 两极格局的终结有三个原因: 第一、苏联国内政策的根本转向 第二、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根本转向 第三、苏联对美国政策的根本转向
91
二、两极格局的终结(2)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的,是苏联东欧一极的塌陷造成的。1989年东欧剧变,不仅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导致了1990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两个德国的统一,雅尔塔体制欧洲部分崩溃。1991年苏联解体,不仅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已不复存在,而且最后完成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
92
三、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过渡时期 从旧格局的瓦解到新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其特点:一是此次格局转换是在没有经过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完成的,不可能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也就不可能有大国安排,只能是各种力量自然发展合力作用的结果。二是各国需要集聚增强力量,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独立一极的地位。
93
第三节: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94
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过渡时期是一个长期历史时期主要由于: 第一、这种长期性,是由两极格局中苏联 一极垮台的突然性决定的。 第二、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这种和平性决定了格局转换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性导致这一阶段是各种矛盾充分发展的时期。
95
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世界特点(1) “过渡性”是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决定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以下双重结构性质:
96
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世界特点(2) 第一、世界和平因素与战争因素并存 主要表现在: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2、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各种地区性、国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 地区性冲突和战争,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得到缓解。
97
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世界特点(3) 第二,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并存 经济利益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的重点,综合国力的竞赛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贸易谈判被赋予与冷战时期军控谈判同等重要的意义,世界主要国家间领导人的你来我往,所带的成员和所谈的问题,大部分都与本国的经济利益有关。
98
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世界特点(4) 第三,世界一体化趋势与民族分离趋势并存 欧洲共同体、东南亚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集团组织在这一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区域集团组织,虽然是激烈经济竞争的产物,但他们使经济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狭隘壁垒,在更大的区域内融为一体,客观上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阶梯。
99
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世界特点(5) 民族分离趋势也在加强,主要表现在前苏联、东欧地区与第三世界的一部分地区,这种倾向在全球范围内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冲击整个世界。
100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1) 第一、多极化趋势
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多极化趋势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其客观依据是世界上存在着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矛盾各方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但矛盾的任何一方将力求自身的发展,争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多极化必将出现。苏联解体后东西矛盾已不成为主要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北矛盾已经上升,西西矛盾可能成为主要矛盾。
101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2) 第二、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1、美、欧、日关系: 两洋战略的实施是冷战后美、欧、日关系的重大调整,它表明美、欧、日在安全利益一致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全球,面向21世纪新的同盟关系。
102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3) 2、美、俄关系: 俄将继续坚持“全方位”外交,力争同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成为世界政治的一极。
103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4) 3、美中关系: 美国在与中国“全面接触”的同时,开始建立防范中国的战略态势。中美关系仍将不断发生纠纷和摩擦,斗争难以避免。
104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5) 4、中俄关系: 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而且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05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6) 第三、国际政治组织作用的不断加强 联合国、北约、东盟、非统组织、美洲国家组织、不结盟国家联盟和政府首脑会议等。它们在调解国际争端,缓和国际形势,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06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7) 冷战后联合国的影响和作用的提高,表明联合国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仅仅是超级大国的“表决机器”和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相反,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明显增强,可以看到,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全球发展联合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重要。同时,也面临十分复杂的任务和更严峻的挑战。
107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8) 第四、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增大 1、冷战后世界主要大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心已由政治军事安全转变为经济安全。
108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9) 2、国家政治利益的实现由意识形态的较量向综合国力竞争转变。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实力和潜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的总和。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各国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基础上的。而促使各国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主要机制就是竞争的机制。
109
三、过渡时期国际政治的新变化(10) 3、冷战后,国际竞争的主要战场转移到经济领域。大国追求国家利益的手段由主要依靠军事实力向主要依靠经济实力转变。在新的主战场,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围绕高新科技主导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主导权、信息主导权等,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10
本章思考题: 1、 何谓世界政治格局?要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应具备什么条件? 2、怎样认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 3、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11
第四章:发达国家的 经济与政治
112
本章提示及重点(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一直居于中心地位,几乎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及其霸权兴衰的历史,对我们观察国际斗争的风云变幻,把握世界潮流的基本走向,具有
113
本章提示及重点(2)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全球战略的全面分析,认识发达国家政治民主和经济繁荣的本质;当代发达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固有的矛盾。
114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
115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发展(1)
快速发展得益于: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首先是因为生产发展使人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增加,同时又为新技术的研究发明提供了必要实验条件和足够的物质保证,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为科技的进步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116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发展(2)
其次,科学技术为生产力,本身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再次,是因为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迫使垄断资本把发展科技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最后,是因为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动用巨额资金,重点突破某一尖端技术领域。
117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发展(3)
第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首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以很高的速度发展起来; 其次,传统工业部门虽然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并有所进展,但与新兴工业部门相比,都在相对地衰落; 再次,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正在紧密地结合起来。
118
一、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发展(4)
第三,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二是发展水平的均衡化。
119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的快速发展(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平衡发展更加具有跳跃的性质。这从美、日、西欧经济此涨彼落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
120
二、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1)
第一、市场机制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调节不能直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 其次,市场调节主要在现有的经济活动中起作用,并且市场信号对供求关系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滞后性。
121
二、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2)
再次,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并且主要适于那些对价格、竞争等反映敏感的产品和企业,而对垄断性的行业以及供求价格不敏感产品具有局限性。
122
二、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3)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并通过各种措施,对国民经济干预和调节,以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垄断资本赢利的条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23
二、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4)
第三,经济“滞涨”困境; 滞涨即停止膨胀,是指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并存状态,其具体症状是,生产停滞不前,物价居高不下,失业普遍增加,资本主义陷于全面深刻的经济危机中。
124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政治
125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1) 根据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理论和民主原则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政府制度、政党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各国民主政体包括三条原则:即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少数原则。
126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2) 选举是一种政治制度,是指公民以及政党按照一定原则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的一种程序。 议会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主要标志,它一般由选民选出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所组成。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主要有: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127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3) 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元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关所组成。 各国在组织政府过程中,遵循所谓相容或不相容原则,禁止兼职和从事营业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它们都是资产阶级各经济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128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1)
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和集中; 主要表现在:各州权力的相对削弱,联邦权力的相对扩大;立法司法部门权力的相对削弱,行政部门权力的相对扩大;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相对削弱,总统权力的相对扩大。这种形式上表现出的总统扩权,实际上是以总统为中心的整个国家机器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逐步加强的反映。
129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2)
第二、“压力集团”和“思想库”在影响政治决策及其运行方面的作用增强; “压力集团”是以某种特定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资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上层知识分子来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
130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3)
第三、“新中间阶层”发展迅速; 以各种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为主体组成的中间阶层在当代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影响美国政治动向和发展趋势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131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4)
第四、社会危机加深; 主要表现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犯罪问题十分猖獗,吸毒贩毒日益严重,以及家庭瓦解、艾滋病流行等。
132
第二节 称霸世界的美国(1)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 以下问题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一是财政赤字问题; 二是高债务低储蓄问题; 三是贸易高逆差问题。
133
称霸世界的美国(2)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随着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快速融合,形成了新的现代金融垄断集团和新的现代金融寡头。私人垄断组织的国际化、跨国化,是战后垄断发展的新对象。美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国际收支政策以及经济立法等手段不断加强的。
134
称霸世界的美国(3) 第三、新经济已显雏形; 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统工业社会的制造业转变为智力型的工业,加大了知识的注入。 二是产业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135
第三节 联合自强的西欧(1) 第一、欧盟的产生; 1957年6月,法、意、西德、比、荷、卢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1965年4月,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将煤钢联盟、原子能联盟、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共体;1973年,丹麦、爱尔兰、英国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1月葡萄牙、西班牙加入;1991年11月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136
联合自强的西欧(2) 第二、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成就; 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关税同盟;二是实行共同体的农业政策;三是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四是加强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尖端技术;五是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六是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137
联合自强的西欧(3) 第三、西欧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及成就; 西欧各国为重振西欧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确保西欧内部的稳定与安全,从60年代末开始了政治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西欧的政治联合。
138
联合自强的西欧(4) 政治一体化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一是扩大欧共体机构的权力与职能; 二是共同协商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 三是加强西欧国家安全防务联合。
139
联合自强的西欧(5) 第四、德国的统一及影响; 两个德国成立后,德国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进程。1989年10月以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最终实现了重新统一。
140
联合自强的西欧(6) 德国统一加强了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使欧共体在均衡化和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加强了地位;欧洲战略格局由美苏分治欧洲演变为美德争夺欧洲的主导权;德国将在欧洲舞台上争当主角,法英在欧洲政治中的作用相对减弱,欧洲地区的基本矛盾将进一步发展;“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尖锐问题。
141
第四节 图谋政治大国的日本(1) 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战后50年的和平国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既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又节省了大量的军费支出,保证了优先发展经济战略的实施;美国出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帮助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42
图谋政治大国的日本(2) 日本国内政局长期相对稳定,政策有连续性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成功,无重大失误,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低消费、高积蓄的资金积累政策,保证了日本经济的顺利发展。
143
图谋政治大国的日本(3) 第二、日本的泡沫经济;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地价、股票等资产的价格持续出现无法以基础条件来解释的上涨或下跌。它是一种并不真实反映生产活动的金融交易的膨胀。 它造成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使日本的国际金融地位下降,设备投资过剩,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144
日本政治与外交 第一、战后初期的民族改革 解除武装:惩办战犯:修改宪法;实行 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改革制度教 育 。
第二、日本的政治制度: 以天皇以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
145
图谋政治大国的日本(4) 第三、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其基本目标是: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争取成为西方的第二大国;以亚太合作为杠杆,争取日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以经济贸易为媒介,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争取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更多的发言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147
一、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基础,崇尚“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将大多数国家排斥在国际政治之外。 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军事上,就是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政治上,以实力为后盾,对其他国家施加各种形式的压力。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148
第五节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 一、文明冲突论 1、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更大 2、全球政治将首次成为多极和多文化的 3、未来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4、儒教文明可能对西方文明构成最严重的 挑战
149
第五节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 二、第三条道路理论 1、理论形成的背景 2、理论的主要内容 3、第三条的道路的实质
150
第五节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151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主要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三个方面。
152
三、世纪之交的美国国家新战略(1) 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三大支柱、六大重点。即确立21世纪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增加美国安全、振兴美国经济、促进全球民主化三大支柱;六大重点为实现和平统一民主的欧洲、建立稳定的亚太共同体、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应付恐怖主义等跨国性挑战、维护强大的美国军事及外交能力。
153
三、世纪之交的美国国家新战略(2) 美国的跨世纪战略在具体实践上表现为: 第一,经济上,把“经济安全”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 第二,科技上,明确指导思想,加大投入,确保美国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154
三、世纪之交的美国国家新战略(3) 第三,安全上,通过东扩西进,两洋出击,控制欧亚大陆,进而控制全球; 第四,军事上,以“塑造、反应、准备”新战略构想为依据,增加国防预算开支,保持和加强美国军力。 第五,在未来国际新秩序构想上,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
155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国是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2、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3、试分析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原因? 4、如何认识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
156
第五章:力争恢复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157
本章提示及重点: 俄罗斯是苏联的法定继承者,也是独联体中最大的国家。了解苏联的过去和解体的原因,了解俄罗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准确地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无裨益。科学地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158
第一节:苏联的兴亡及历史教训
159
一、原苏联政治经济概述(1) 第一、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后初期,苏联坚持斯大林制定的集中一切力量,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国防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1950年,苏联在工业产量上,也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的90%。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160
一、原苏联政治经济概述(2) 第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1956年2月苏共20大召开,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总结报告,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改革缺乏理论准备,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从1966年开始,勃列日涅夫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开始逐步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解体。
161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1) 第一,斯大林时期的和平战略: 在对外实践中具体表现为: 一、高举和平旗帜,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二、加强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合作。 三、大力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苏联的军事力量。
162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2) 第二,赫鲁晓夫时期的“三和”战略: 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
一、加强控制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看作是同美国实现合作的资本,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准“对表”。 二、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的和解行动,调整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163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3) 三、在同美国寻求“和平共处”的同时,加强军事实力,奉行核武器决定一切的“火箭核战略”,搞核讹诈、核迷信。
四、打着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幌子,用各种手段向第三世界国家渗透扩张。
164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4) 第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进攻性战略: 一、苏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缓和”政策,大搞和平攻势。
二、苏联在亚非拉一些战略地区大肆扩张,并取得了一定优势。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进一步恶化中苏关系。
165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5) 第四,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根据“新政治思维”战略,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一、以妥协让步来乞求美苏关系改善和国际形势好转; 二、进一步放松对东欧诸国的控制;
166
二、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6) 三、从第三世界收缩脱身,与美国合作解决地区冲突。
四、同西欧和日本进行政治对话,寻求达成互利协议,最终建立欧洲大厦。 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67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1) 第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制定了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把经济改革放在首位。1986年2月苏共27大制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1987年1月制定了加快改革的具体措施。1990年7月,苏共召开28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使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完整的体系。“8·19”事件后,联盟加速解体。
168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2) 第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苏联解体是长期发展战略的失败。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社会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三、从政治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的结果。
169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3) 四、从国内的民族政策来看,民族政策的失误是加速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五、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来看,苏共放松自身建设、日益脱离群众,导致苏联改革事情政治方面的领导力量,失去多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最终使苏联解体。
170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4) 第三,苏联解体的影响和教训: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进入新旧格局的过渡时期。 一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171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4) 二是要真正弄明白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心任务,制定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战略;
三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72
第二节:俄罗斯政治经济概况
173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变化(1) 俄罗斯政局趋向稳定,形成俄罗斯特色的“三权分立”;“强总统弱议会”。
行政方面,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均由总统决定,政府向总统负责,按法律和总统令来确定其活动的基本方针并组织工作。立法方面,总统享有立法动议权,可提出修宪建议。国家杜马虽有监督政府的职能,但其权力要弱得多。
174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变化(2) 新世纪初的俄罗斯政局趋势的特点: 1、叶利钦辞职为政权平衡过渡提供了条件; 2、新一届杜马各党派力量趋于均衡;
3、车臣因素仍是维系政治平衡的工具; 4、新政府的内外政策更趋务实。
175
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1) 普京的经济复兴战略: 1、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2、发展科技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3、整顿金融秩序,改革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
176
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2) 4、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
得益于不断改革,经济从萧条开始走向复苏,也形成了普京振兴俄罗斯经济的思路。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在影响复兴战略的实施。
177
三、恢复大国地位的国家军事战略(1) 1、将军队建设重点优先向战略核力量倾斜。 2、重点加强担负快速反应任务的机动部队的建设和训练。
3、有选择地研制和发展若干的技术尖端项目,确保在某些技术领域的传统优势。
178
三、恢复大国地位的国家军事战略(2) 4、广开财路,以扩大武器出口来弥补军费的不足。 5、重新确定俄的军事战略理论。
军事建设进程加快,把“现实遏制”作为军事战略特别是核战略理论的主线。
179
第三节: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180
一、俄对外战略的演变和政策特点 第一、俄奉行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第二、奉行“东西方并重”的“双猫头鹰外交”;
第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争取大国地位。 以军事实力求大国地位和树大国尊严是其外交特征。
181
二、普京政府的对外政策(1) 普京“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它包括以下几点:
1、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 2、突出俄罗斯外交中的经济色彩,强调“俄罗斯在经济领域的国家利益时最主要的国家利益”;
182
二、普京政府的对外政策(2) 3、普京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安全和民族利益。
4、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要“循序渐进地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结构的一体化”; 5、规避风险,避免卷入地区性冲突;
183
二、普京政府的对外政策(3) 6、采取切实措施,保护俄罗斯境外同胞的利益; 7、提高外交部的地位和作用;
普京旨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以谋求和捍卫经济利益为重点, 淡化意识形态的务实外交政策将会对俄罗斯未来的外交产生深刻的影响。
184
本章思考题: 1、从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3、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特点?
185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86
本章提示及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悄然崛起,改变了世界面貌。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努力整治内部,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保护国家主权。同时努力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全面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外交,正确认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的变革。
187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概述
188
一、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首次由法国统计学家兼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索维在1952年提出,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把它写进会议的纲领性文件,“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由“77国集团”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次提出。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它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189
一、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 第二,独立后面临着共同的任务。 第三,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所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它们有着共同历史遭遇,面临共同的任务,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都有团结与合作的共同愿望。
190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 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1964年“77国集团”的建立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发展中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兴起、形成、壮大和曲折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起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50年代中期。
191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
第三阶段,发展壮大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处于深入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曲折发展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由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2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 万隆会议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其重大意义是:
第一,它是亚非国家里上上第一次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国际会议,表明了亚非国家开始独立自主地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和问题,标志着西方国家主宰亚非国家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3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 第二,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心,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南南合作的先声。 第三,万隆会议的胜利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
194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5) 第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可消除彼此间的疑虑和对立,增进亚非各国的相互尊重和了解,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帝、反殖和反霸的斗争,促进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第五,会上所确定的万隆精神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已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普遍原则。
195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6) 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是反帝、反霸、独立、发展、和平、中立、不结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基础上,亚非国家在两极格局中求独立、求发展的必然产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时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6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7) 第一,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二,不结盟运动为提高中小国家的地位,争取国际关系民族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不结盟运动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军备竞赛,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基本任务, 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8) 第四,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利和利益,推动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第五,它从政治上为多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奠定了组织基础,也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
198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9) 77国集团成立以来,在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77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早在1964年的《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中,该集团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199
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0) 第二,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77国集团通过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集中阐述了南南合作的指导原则、合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并通过其部长级会议,加强了反战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 第三,推动南北对话,缓和与改善了南北关系。
200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1)
第一,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 1、经济发展的卓越成就: 发展中国家自从国家独立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其次,经济自主性也有所增强。 2、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的表现: 一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高;而是外国直接投资猛增;三是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四是通货膨胀被遏制。
201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2)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类型 最常用的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量进行分类,据此可分为三种类型: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202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3)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结构状况等标准,可分为五类: 石油输出国:农矿原料出口国;出口加工过(地区);经济综合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
203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4)
第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在: 1、逐渐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与壮大; 3、成为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4、促进了世界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204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经济
205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准备起飞(1945-1955)
第二个阶段,起飞阶段( ) 第三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 )
206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2) 第四个阶段,开展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
第五个阶段,停滞阶段(1980—1989) 第六个阶段,新增长阶段(1990年以来)
207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3) 世界之交,由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一,发展中国家不再是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的目标和对象,利用两级争霸的格局发展壮大自己的国际环境和机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支持发展中国家斗争的力量大大削弱;
208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4) 第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族、宗教、领土和资源占有等方面的矛盾突出,纷争迭起,影响其力量的增长和团结的加强,其国际地位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
209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5) 第四,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国际金融资金流向发展中中国家的减少,南方国家的债务危机的加重以及控制本国战略资源能力削弱,以及面临着粮食危机和人口问题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
210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演变(1) 国际上通常以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标志,把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两大类: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它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必由之路,其主要内容有:贸易保护政策;外汇和汇率政策;投资政策等。
211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演变(2) 出口导向战略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该战略一比较利益为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的优势。借助国外先进技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以工业品替代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争取在更大范围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212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演变(3) 在发展中国家探索实践的一些新的发展战略中,尤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人注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农业,寻求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213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演变(4) 重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机制,促进市场培育和市场机制完善,强调人民参与,实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确保大多数人有参与决策的权利,调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新。 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探索与实施对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
214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演变(5)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通过控制人口,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度增长所造成的对土地、水流、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其他一系列环境为题:重视农业的发展,以解决农业发展不合理政策所带来的资源退化问题;该战略要求政府制定保护环境的发展的计划、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改善工业污染和能源污染的状况。
215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
经济增长起伏不定和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增大,严重的债务危机,粮食短缺,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等。 具体表现在: 第一,东亚国家不同程度地面临生产成本提高,国内市场趋向饱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牵经济发展速度。
216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
第二,非洲和拉丁美洲债务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一些国家尚未摸索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经济调整不到位,甚至有的国家尚未开始。 第三,当前国际经济机遇虽然很多,但国际经济就只需和一些经济发展政策还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217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
第四,21世界史信息社会,目前发展中国家由于主客观原因。在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尤为严峻。 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形式单一,结构二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依赖严重,经济地位脆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
218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既面临的主要任务(1)
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实行对外开放,向市场化、国际化迈进。 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原因在于:
219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既面临的主要任务(2)
1、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是改变被剥削被掠夺地位的根本办法。 2、这是摆脱贫困落后和社会动荡不安的有效途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这是巩固整治独立的重要保证。
220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政治
221
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1) 战后新独立的亚非拉民族国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是由这些国家的国内条件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从国内条件看: 第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占有优势,无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
222
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2) 第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殖和反封建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 第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生产方式而言是先进的。
223
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3) 从国际环境看: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它们通过改变统治手法和策略,承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独立,鼓励和支持这些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24
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4) 第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显露,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
225
二、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国体上看,主要由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从整体上看,主要有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和军人政权。还有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等。
226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成就和历程(1) 政治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上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国家; 第二,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227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成就和历程(2) 第三,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 第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局稳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28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成就和历程(3) 发展中国家政治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原因是: 1、原有国体和整体未必适合本国国情;
2、超级大国的争夺,制约第三世界政治的 发展;
229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张的成就和历程(4) 3、西方国家民主价值观念影响; 4、国内政策的失误; 5、内在宗教矛盾。
230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231
一、坚持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
1、“不结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包括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承认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32
一、坚持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2)
2、全方位和更加务实的对外政策 在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的基础上调整了战略重点,确立了今后前进的方向:一是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和社会问题领域;二是继续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大国干涉内政,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斗争。
233
二、南北关系(1) 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是振兴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核心是平等与公平的原则问题。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234
二、南北关系(2) 第二,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正在取代全球性的南北关系; 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的加强。
当前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南北差距问题; 第二,南北贸易摩擦问题。
235
二、南北关系(3) 第三,债务问题; 第四,国际资金及分配问题; 第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 第六,环保问题;
236
二、南北关系(4) 南北矛盾加剧的原因: 其表现是:第一,北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在全球获得胜利”,发展中国家过去利用美苏争夺而得益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第二,在世界格局巨变和西方“民主浪潮”的冲击下,冷战时期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和内部争权一并暴发出来,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迭起。
237
二、南北关系(5) 第三,在经济上,北方发达国家肆无忌惮地向发展中国家专家经济危机,实行立即的贸易政策等,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甚至出现资金倒流现象。第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失误,人口膨胀等因素,也是造成南北差距拉大、矛盾加深的重要原因。
238
二、南北关系(6) 解决南北矛盾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环节;
239
二、南北关系(7) 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四,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保证。
240
三、南南合作(1) 南南合作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 1973年的石油斗争是南南合作政治与经济结合的典范。
241
三、南南合作(2) 当前南南合作有如下特点: 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 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第三,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242
三、南南合作(3) 当前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一,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 第二,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
第三,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
243
三、南南合作(4) 第四;地区性的政治合作关系; 第五,全球政治与经济合作关系; 第六,政治经济一体化。
244
三、南南合作(5) 南南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必然带来它们之间的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
245
三、南南合作(6) 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形成的集团整体优势,可以壮大这些国家的力量,改变南北力量的对比,从而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46
本章思考题 1、怎样认识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如何看待民族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政治制度的变革?
3、如何认识南北差距的扩大? 4、南南合作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247
第七章 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国际地位
248
本章提示及重点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建国60多年来,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49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 的演变和调整
250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篇章。 第一,新中国建交的三大原则
新中国建交的三大原则,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先谈判后建交”。
251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2)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不承认同民党统治时期外国派驻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252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3)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就是说,必须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势力和影响,然后再谈建交问题。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253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4) “先谈判后建交”,欲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同中国先谈判,在谈判中新中国坚持的建交原则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集团,交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
254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5) 第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共同纲领》第七条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此,就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边。
255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6)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4月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承认。1954年被载入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256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 第一,6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受了严峻考验。其特点可概括为“两个拳头打人”,即既反美又反苏。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个大国的压力。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推动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新突破。
257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2) 毛泽东同志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把苏联和美国放在一起,指出苏联是最危险的敌人。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58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3) “一条线、一大片”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国实现了与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在1970到1980年十年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75个,我国开始全面的参与国际事务。
259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4) 第三、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新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我们改变了对战争形势的估计,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大于战争因素的增长,有可能制止世界战争。在国际活动中,制订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外交的目标就是维护世界和平。
260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5) 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顾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愿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独立自主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中国的外交政策首先是一切从本国人民的利益出发,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形式的外来干涉。但是,我们同时也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61
三、当前外交政策的特点 当前中国外交突出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经济安全的特点。
262
第二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63
一、和平与发展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264
中国判断国际事务是非曲直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二、独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 根本原则(1) 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判断国际事务是非曲直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反对强权,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自己的主权,都应平等对待。
265
二、独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 根本原则(2) 中国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战略,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迁就于一时一事,不为任何大国压力所左右,不拿原则做交易,而且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独立自主地作出外交判断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266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政策 的基本准则(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7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政策 的基本准则(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五项原则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主权独立和领头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只有国家之间的平等交往才会有互利,互利是平等的真正体现。
268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政策 的基本准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是一个崭新的、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众多国家和国际文件所接受和遵循,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
269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与合作是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中国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合作。
270
五、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既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又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向民族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外开放。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贯穿在中国对外政策的各项原则之中。
271
第三节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 的地位和作用
272
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1) 1、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最早打破了雅尔塔体制,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综合国力的增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273
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2) 3、战后以来,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4、中国以联合国为讲坛,为维护和平、制止侵略、防止冲突及和平解决争端进行了不懈努力。
274
二、中国是捍卫第三世界利益的中坚力量 1、中国把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把维护第三世界的利益作为应尽的国际义务; 2、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谋求改善南北关系、发展南南合作和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 3、中国支持第三世界的改革要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275
三、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步力量 1、中国对外贸易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会大大增强中国这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吸收能力;
2、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中国发展与否直接牵动着世界的稳定; 3、中国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就越紧密。
276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1) 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战后最深刻的大变动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主题。中国政府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拓出崭新的局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277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2) 经受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不但同东欧各国和独联体诸国保持或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而且各个领域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打破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制裁,对其在人权、贸易、武器控制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同时,使西方国家由对中国进行集体制裁转为竞相与中国改善关系,这对国际形势和亚太局势,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278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3)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达到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更积极地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79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4) 1、中美关系:增进合作,减少对抗;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决不允许他国干涉。然而美国政府一再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不断扩大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规模,国会已不止一次就台湾问题提出涉及中国内政的议案,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阻碍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280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5) 2、中俄关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开创的“上海五国”机制和合作组织,不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五国睦邻友好合作的健康的发展道路,而且也为国际社会寻求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
281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6) 3、中日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日政治关系的实质问题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指导中日关系的五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二是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三是加强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四是互利互惠,发展经济合作;五是面向未来,实现世代友好。
282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7) 4、中欧关系:发展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欧洲国家对中国并不构成威胁,中国更不会威胁欧洲国家,双方发展关系,只会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83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8) 5、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全天候朋友关系;中国政府倡议把经济合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互利为基础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来,并提出“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284
本章思考题 1、如何正确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我国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85
第八章 当代世界主题 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286
本章提示及重点(1) 当今时代虽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但总体来讲,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和平时期。在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影响和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两大主题。在霸权主义图谋主宰世界的今天,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关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87
本章提示及重点(2) 由于当今世界存在着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必然涉及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必将充满着各种国际力量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的政治斗争,再加上一系列摆在人类面前的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使得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为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本章要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认清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以及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的途径。
288
第一节 世界主题的转换
289
一、世界主题转换 确认世界主题的依据: 1、世界主要矛盾决定国际生活的主题;
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主要依据:一是科学技术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二是世界经济纽带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沟通,相互依存,谋求共同发展;三是世界的共同发展关系着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四是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和现代化武器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290
二、确认世界主题的重要意义(1) 五是冷战结束后,缓和与对话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和平与发展主题是在20世纪下半期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多次较量之后,在世界发展中一系列复杂新因素互动结果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的。
291
二、确认世界主题的重要意义(2) 1、认清世界主题,有利于我国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走向繁荣与富强; 2、认清世界主题,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平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思考和提出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措施和构想; 3、认清世界主题,有助于客观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寻求消除障碍的途径,促进发展。
292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 世界两个全球性战略问题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 世界两个全球性战略问题
293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1) 维护和平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
1、消除冷战时期的旧的思维方式,在世界政治领域进行一场观念更新和变革,以全新的观念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2、努力振兴发展中国家,推动多极化进程,增强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294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2) 3、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在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一大主流的形式下,达到以经济制约战争与冲突的目的,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 4、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以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来达到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
295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1)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
1、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世界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 2、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小南北差距,加强南南合作,是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296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2) 3、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科技垄断。
4、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中建设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5、公平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国际之间的贸易纠纷与冲突,维护世界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297
三、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1) 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98
三、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2) 世界的繁荣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1、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是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南北关系的改善,有助于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 3、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与强大,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299
第三节 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300
一、国际旧秩序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实质(1)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
301
一、国际旧秩序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实质(2)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是战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征是: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插手地区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并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峙。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建立国与国之间的领导与服从,支配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是: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总起来说,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302
二、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 国际新秩序的总目标是破除历史延续至今的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旧秩序,建立一种公正、合理、平等的新秩序。 国际新秩序体现公正、公平、合理的基本特征,实质是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303
二、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实质(2) 1、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平等互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是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一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要求国际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二是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决定了国际新秩序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304
第一,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1) 第一,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 1964年“77国集团”发表联合宣言,表达了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愿望。1973年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专门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由此形成了指导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行动,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共同斗争的纲领。
305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2) 1991年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主张国际新秩序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公认的准则,其中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等。 1、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
306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3) 2、保证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
3、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
307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4) 第二,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1、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是人心所向,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决不允许少数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民族国家;
308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5) 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原则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和社会制度,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 4、以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取代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09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6) 第三,美国、西欧、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理应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2、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议会选举、多党等在内的美国价值观,必须是世界新秩序的指南,应在全世界盛行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原则和价值观。
310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7) 3、加强与西方盟国的经济关系并与俄罗斯等其他国际力量合作,形成一种形似合作实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借助联合国等国际政治,最大限度发挥美国的影响力。
311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8) 欧盟的“国际新秩序”: 1、促使欧洲联合,建设欧洲大厦。
2、促成“欧洲极”的形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3、调整欧美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重塑大西洋联盟,共同维护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312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9) 4、以欧安会通过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建立欧洲新秩序,并以其作为样板向全世界推广,建立起“世界新秩序”。
5、扩大同世界其他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
313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10) 日本的“国际新秩序”: 1、积极展开以实现政治大国目标为核心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自主外交”。
2、在世界范围内共同维护和扩大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推动其他民族国家进行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改革。 3、在亚洲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314
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途径 第一,以公正、合理为原则,以和平、发展为手段,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途径。
第二,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谋求全世界和平、繁荣,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三,制定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环节。
315
五、洛美协定的实施和意义(1) 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欧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发生了新的转折,提出要在“新的基础上同第三世界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洛美协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316
五、洛美协定的实施和意义(2) 洛美协定即《欧洲经济共同体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1975年2月28日,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贸易和经济协定。
317
五、洛美协定的实施和意义(3)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非、加、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第二,共同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
318
五、洛美协定的实施和意义(4) 第三,欧洲经济共同体5年内向这些地区国家提供42亿美元经济援助。1979年10月31日签订了第二个协定,它增加了46国享受出口补贴的种类,扩大了优惠范围。1984年12月8日签订了第三个洛美协定,它确认了双方的平等伙伴相互依存关系。1989年12月15日欧共体12国又同非、加、太68国签署了第四个洛美协定。1998年5月上旬,欧盟与非加太组织71个国家在加勒比海国家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召开会议,至此,第五个洛美协定的序幕拉开了。
319
五、洛美协定的实施和意义(5) 四个洛美协定的签订,既有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促进第三世界发展的一面,又有继续控制、剥削第三世界的一面,特别是在触及到发达国家切身利益时,后者表现得尤为明显。
320
六、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1)
第一,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国际旧秩序的阴影还未彻底消除。 第二,进入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严峻。
321
六、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
第三,在大国裁军的同时,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军备竞赛仍在进行,军控难以完全实现。 第四,在全球形势趋缓的同时,地区冲突加剧。
322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阻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消除障碍、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3、如何认识国际新旧秩序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途径?
323
第九章 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综述
324
本章提示及重点(1)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局势趋向多极化,原冷战时期的次力量中心渐渐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引发了全球及地区安全结构的剧变,民族,种族,边界纠纷及矛盾显得突出,民族冲突及地区和平与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325
本章提示及重点(2) 重点了解东欧,中亚经济政治转型、南联盟战争、亚洲金融危机,克什米尔冲突、阿以冲突、国际反恐战争等,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变化的特征。
326
第一节 东欧中亚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327
一、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1)
苏东剧变后,东欧中亚国家进入了艰难的经济政治转型时期,引起世界的关注。 东欧中亚国家实施经济转型的措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开放物价,形成依靠市场调价的价格体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抵制通货膨胀;削减政策补贴、财政赤字,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等等。
328
一、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2)
转轨的方式又挤进和渐渐的区别,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乌克兰等选择了激进的方式,而匈牙利则选择渐进方式。所有东欧中亚国家经济在转型中都经历了混乱—滑坡—谷底—回升的历程。 由于各国对经济转型目标的设想不切实际,使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
329
一、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3) 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
第二,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事业急剧增加; 第三,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外债复旦加重; 第四,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
330
一、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4)
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积存下的结构性障碍难以在短期内克服,加之各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多变,难以满足回复经济的稳定条件。
331
二、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5)
近几年来,东欧中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转型的具体方式与政策不同,各国的状况发展状况出现较大的差异。 各国经济体制转型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332
二、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6)
第一,所有制改造获得成效,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已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市场经济体系正在或已初步形成。 第三,外贸改革取得成效,与西方经济联系加强,与外汇储备与外国投资大量增加。
333
三、东欧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展与前景(1)
1、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地震”。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转型在初期是以急风暴雨的形式展开的。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民族分离等一时间主导社会思潮,社会政治领域冲突异常激烈。各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政局不稳,爆发了强度不一的社会政治“地震”。
334
三、东欧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展与前景(2)
2、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势。目前,东欧中亚各国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初步确立。东欧国家受西欧影响较大,选择了议会民主制,而苏联在解体前已经实行总统制,故而独联体国家多走上了总统制的道路。
335
三、东欧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展与前景(3)
第一,就这一地区社会政治思潮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时代已经结束,整个社会思潮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近年来在东欧中亚地区的影响扩大。它以西方社会党的纲领为蓝本,主张走“第三条道路”。
336
三、东欧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展与前景(3)
第二,经过一阵痛苦的转型后,1996年前选民选左翼力量上台;是因为民众无论在心里还是时间中都承受不了当时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引起的剧烈震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第三,在各国证据2基本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众多社会问题日益令人担忧。失业人数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贫富悬殊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337
四、东欧中亚地区的对外政策(1) 1、东欧中亚地区对外政策的转变 转型之初,各国曾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很快,单纯的跟随西方的政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开始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保持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提下,更主义突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趋多元化而务实。
338
四、东欧中亚地区的对外政策(2) 2、加强同西方的合作 同西方合作,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外交关系的重点。东欧国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在同西欧各国合作中,把“返回欧洲”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339
四、东欧中亚地区的对外政策(2) 3、密切区域内自身合作 东欧中亚国家区域合作加强,是这一地区国家间关系的最新发展。面对西方的优势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独联体国家除继续走联合之路,别无选择。如中亚五国,经济政治结构同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他们本来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也有足够的合作愿望,所以区域内一体化有现实可能性。
340
第二节 从波黑内战到南联盟战争
341
1、波黑内战 1989年以后,在苏联东欧剧变的浪潮中,在那斯拉夫六个共和国先后实行多党制。1990年4月底,六个共和国先后实行了多党地方选举。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组成非工厂当政府,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波黑和马其顿的新政府选择的是中间道路;塞尔维亚和黑山将南联盟改称为社会党,仍坚持社会主义。
342
一、波黑内战(2) 面对即将分裂的南斯拉夫联邦,波黑共和国的三个主题民族穆族、寨族和克族,对波黑的政治前途发生分歧。1992年3月,不顾塞族的反对,波黑宣布独立。在波黑塞族与穆族、克族之间爆发了日益激烈的武装冲突。波黑内部的冲突,引起外部势力的插手。外部势力的插手使波黑形势急转直下,波黑内战全面爆发。
343
一、波黑内战(3) 南斯拉夫联邦土地上的这场武装冲突持续了四年,国际社会为这场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近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达40多项,有关国家提出四个和平方案。经过多方努力终于1995年12月24日在巴黎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战争暂告平息。
344
一、波黑内战(4)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真正在波黑实现和平仍很遥远。因为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仇恨绝非一张纸所能解决,各大国家在波黑及前难地区各有所图,加之代顿协议规定的宪法、政体上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一切使波黑和平之途充满不稳定性。
345
二、南联盟战争(1) 1、从科索沃危机到南联盟战争 科索沃地区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赛尔维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90%是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不到10%。
346
二、南联盟战争(2) 1989年,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开始对科索沃的阿祖人的示威游行,并与1990年颁布了塞尔维亚新宪法,取消了科索沃地区的大部分自治权利。“科索沃解放军”开始暴力活动,科索沃成为了继波黑之后巴尔干又一热点。南联盟坚持维护自己主权和领土完整,3月23日北约宣布对南盟进行空袭,科索沃危机,演化成南联盟战争。
347
二、南联盟战争(3) 在联合国的努力下,南联盟被迫于6月3日接受由俄罗斯、南联盟和美国提出的关于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和平方案。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以北约为主的国际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科索沃难民重返家园。于是,北约6月10日宣布停止空袭,进行了78天的南联盟战争暂靠结束。
348
二、南联盟战争(4) 2,北约对那斯拉夫动武的原因 北约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是北约成立50年来第一次进攻一个既没有威胁它,也没有威胁或侵入它的领过的主权国家,而且是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是一种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行为。
349
二、南联盟战争(5) 北约真是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有鉴于波黑和平的“成功经验”‘企图在科索沃问题上故伎重演; 其次,北约欲以对南联盟大动干戈来树立威信,试图承担起维护欧洲范围安全的责任,为北约的生存注入活力; 第三,为了“搞掉”米洛维奇,制度南联盟,将巴尔干全部纳入北约版图,将俄罗斯势力完全驱逐出东欧;
350
第四,空袭南联盟的背后隐藏着北约和美国的更深的战略意图,即为北约新战略出台作准备;
第五,对南联盟动武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继续主导欧洲事务,“遏俄、弱俄”,拔掉与俄罗斯有密切联系、且被视为俄罗斯在东欧最后一块势力范围的南联盟这颗“小钉子”。
351
第三节 亚洲经融危机
352
一、亚洲经融危机概况(1) 起源于泰国的经融危机,先是对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造成冲击,后又波及到新加坡、越南、甚至延伸到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各国纷纷放弃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东南亚经融危机自1997年10月份起,开始向东北亚蔓延。1997年11月,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接着韩国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接连发生多起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事件,引发新一轮货币危机,致使日元贬值。
353
二、亚洲经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 经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概而言之,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融部门存在结构性缺陷,经融监管滞后于经融自由化; 第二,汇率制度不够灵活; 第三,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出口产业趋同,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第四,政府对经济的一些不适当敢于助长过度借贷和资产泡沫的膨胀;同时私人部门也存忽视风险管理,过渡利用债务杠杆等弊端。
354
第五,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在亚洲经融危机的爆发和传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政治腐败。
355
第四节 南亚核竞争与克什米尔冲突
356
一、印巴核爆竞争加剧(1) 世纪之交的南亚不但未能摆脱政局长期动荡的困扰,反而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有所激化,民主制度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印巴1998年的核竞赛使印巴关系倒退,199年5月以来的克什米尔军事冲突险些把两国拖入全面战争,更使将来南亚局势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357
1998年5月11日,运毒48小时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引起全球震惊。试验的核装置是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和原子能局研制的,所有裂变和其他材料全部都是由印度自行产生的。核试验采用了巨变和二次裂变两种引爆方式,氢弹采用改进的裂变方式引爆。
358
印度企图借此试验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企图称霸南亚; 第二,获取轰动的政治效应; 第三,从技术上看,是为今后进行计算机模拟核试验获得必要的数据资料。
359
一、印巴核爆竞争加剧 继印度进行五次核实验之后,巴基斯坦也宣布成功的进行了五次核试验,还称已经解决了核材料轴235的应用问题,准备研制用于远程核导弹的核弹头。这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动和强烈反响。
360
印巴核试验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以沉重的打击,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不扩散体制面临崩溃的边缘。严重破坏了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存在着印巴间由常规对抗上升到核对抗的威胁。
361
二、印巴克什米尔冲突再起(1) 1、克什米尔问题的形成。克什米尔全称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喜马拉雅山麓,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左右。克什米尔这块被称作“地球上的天堂”和“亚洲瑞士”的地区的悲惨境遇是从印巴分治开始的。
362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规定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但对拥有500多个土邦的克什米尔的归属却未作具体规定,只含糊地提出这些土邦是否加入某方,由土邦与该方首脑谈判决定。这实际是在印巴之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两国数度干戈相见的根源。
363
2、克什米尔成为印巴两国关系核心问题的原因:印巴如此看重克什米尔,将其视为解决两国关系的核心,是因为其对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战略内涵,对于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人大部分是穆斯林,故其已非一个单纯的领土问题,还是一个涉及宗教感情的问题。巴基斯坦认为:没有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364
对印度而言,克什米尔则关乎其国家和民族尊严,因为这里是其国父尼赫鲁家族的发源地。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有效地抵制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倾向,并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控制。由于印巴之间仇隙太大,各自的国家战略、安全战略、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争锋相对,互不相让,克什米尔问题想要在短期内解决是不现实的,“低烈度战争”的阴影将长期笼罩在克什米尔地区。
365
第五节 阿以之间冲突又起 中东和平步履维艰
366
一、中东概况 “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它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中东22国的总面积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亿。
中东各国由于历史、地理、资源、文化科技、国民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不同,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亦十分明显。
367
中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一,它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世界的交通枢纽,是海、陆、空运输往返三大洲的必经之地,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黑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亦在这里。 其二,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地。所以中东就成为各大国争夺瓜分的对象。
368
中东之所以战乱不断,是因为中东地区毗邻接壤的国家几乎都有领土纠纷、宗教和教派斗争及对石油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更主要的是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国家的争夺,促使中东各国之间旧矛盾激化和新矛盾丛生。其中最突出的最有影响的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长达半个世纪的领土争端。
369
二、阿以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阿以冲突的烈度和深度非同一般,是过去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在二次大战后围绕着犹太复国主义问题急剧激化的结果。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国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370
从以色列国成立的50多年里,阿以双方冲突不断,其中还爆发了五次大规模战争。经过大规模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特别是巴勒斯坦人积怨日深。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长达半个世纪争端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即领土之争。
371
1991年10月在马德里召开了中东和会,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针对被占领土这一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进行和平谈判,经过22个月八轮谈判,终于在1993年9月13日取得突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签署了《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巴勒斯坦方面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
372
但以色列和库德政府反对联合国关于“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有建国权,拒绝将戈兰高地归还叙利亚,声称要把以色列的安全放在首位,并违反巴以和平协议,继续在所占阿拉伯领土上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373
以巴解民族权利机构支持恐怖活动为由,侵入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围困阿拉法特和巴解民族权利机构。致使巴以、阿以关系再度紧张,中东和谈进程濒临夭折。
374
三、中东和平进程几多曲折 第一,对以色列来说,和平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唯有通过和平方式,才能结束一个世纪的阿以冲突;
尽管巴以之间矛盾尖锐,和谈困难重重,但中东和平仍然充满希望,有了条件在于: 第一,对以色列来说,和平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唯有通过和平方式,才能结束一个世纪的阿以冲突; 第二,对巴勒斯坦领导人来说,只有根据“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才可能收复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375
第四,从现实和未来看,不论巴以双方如何通过未来达成的“和平框架协议”,都不可能使中东和平进程倒转乾坤。
第三,对美国来说,发起和推进和平进程是美国在中东战略利益的需要; 第四,从现实和未来看,不论巴以双方如何通过未来达成的“和平框架协议”,都不可能使中东和平进程倒转乾坤。
376
第六节 “9·11”事件和国际反恐怖战争
377
一、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两架大型波音客机从不同方向撞向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大楼,造成大楼顷刻之间在浓浓大火中轰然倒塌,一架客机撞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总部。撞机事件给美国造成重大的损失,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此次事件中共死亡数千人,这是至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本土受到的最为严重的袭击。全世界为之震惊。
378
二、国际反恐战争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很快把目标锁定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卡伊达。把战争矛头指向庇护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配合这场阿富汗战争,布什随即发表的反恐演说中指出,在这场反恐战争中,任何国家都必须作出抉择,或者与美国站在一起,或者站在恐怖分子一边。
379
“从现在起,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政权”。布什的这番著名的“非敌即友”的宣言,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作是“布什主义”的发端,为第一阶段反恐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80
10月7日,美国在阿富汗发起了大规模的“持久自由行动”反恐战争,开始轰炸阿富汗;接着又在阿富汗境内开展“蠓蛇行动”,这是自美国在伊拉克发动“沙漠风暴”以来进行的最激烈的战斗。同时,美国还想把反恐战争扩大到伊拉克等国。
381
三、美国借此在全球强化其霸权地位 “9·11”事件是伊斯兰极端分子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仇恨的总爆发,同时也是美国长期霸权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它说明冷战结束以来,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旋律背后,国际关系一直为多边利益、种族、宗教、传统的领土纷争所困扰,民族和种族矛盾成为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382
在当前条件下,布什主义的一条日趋成熟、坚定不移的全球战略就是:充分利用美国在不可阻挡,日益强化的全球化潮流中形成的一超独霸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优势,以及9·11受袭后给美国带来的“哀兵必胜”的道德舆论优势,强硬地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战略:首先坚决打击,各个击破基本上是由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组成的针对美国的恐怖势力。与此同时,积极抢占各种战略要地。
383
在全球化必然带来的各种文明大碰撞发生之前,为美国和基督教文明抢得全球战略优势。在此之前,则要坚决避免从整体上和伊斯兰文明产生正面冲突。布什在刚刚结束的9·11半年祭白宫演说中,一改以往的风格,将惯用的结束语“上帝保佑美国”,改成了“上帝保佑我们的联盟”来结束演讲,体现了在现阶段美国要坚决避免出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碰撞局面的战略决心。
384
第七节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及其影响
385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大趋势。世界经济整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世贸组织的关系是:全球化是世贸组织发展的基础,世贸组织是全球化的体制框架。全球化是中国入世的大形势、大背景。
386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发展大趋势,诸如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多极化、区域化、市场化等等趋势的新发展,都与全球化趋势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美国经济一高两低,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其它世界经济重大事件,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
387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的流动和配置,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开放和依存,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
388
经济全球化有两大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资源跨国流动,而且这种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影响。
389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与特性 国际分工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发展和二重性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从而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它既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又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反映。
390
4、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宏观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机会和 风险,而且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
(二)经济全球化既增进全球整体利益,又加剧各国之间利益争夺; (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南北贫富两极分化。
391
二、加入WTO是中国面对全球化的战略决策
392
加入WTO使中国更进一步地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放。
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加入WTO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入世后我国的开放将是在法律规则框架下的开放,将是与世贸组织成员互动的开放,将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而互动的开放。
393
为了与世贸组织要求相一致,中国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着重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二是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三是认真研究、掌握和充分行使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享有的各项权利,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四是加快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各类专业人才。
394
5、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入世有利于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时我国平等互利地参与多边贸易活动,更有力地促进我国贸易发展。
395
入世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深化,使我国各方面更符合WTO法律框架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和其他成员国之间更多地进行经贸往来与合作;
入世有利于我国直接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及有关协定的制定,积极发挥我国在世贸组织体制中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入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396
本章思考题 1、印巴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阿以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3、入世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
本章思考题 1、印巴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阿以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3、入世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
397
课题总结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与政治》应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战后50多年国际风云的变化,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兴力量的崛起、各种力量的较量、国际格局的演变、世界主题的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等,无不证明国际社会、人类历史在按照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可阻挡地前进。从综合角度看,它的集中表现就是霸权主义的衰落。
398
第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战后长期并存和斗争,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几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还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它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也不可能由它自己解决。
399
在认识到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的前提下,我们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借此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
400
第三,国际形势现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我国面临着难得机遇。我们要加快发展,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401
全书知识结构图:理论框架 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国际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 第三世界国家的 经济与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中国的对外政策 和原则 原苏联俄罗斯的经济 与政治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国际新秩序
402
全书的知识结构图:章节关系 国际社会 国 际 经 济 政 治 体 系 国 际 经 济 政 治 体 系 实 现 目 标 的 手 段 国 际 政
行 为 世界经济格局 主要国家 主要地区 主要国际组织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社会
403
全书知识结构图:基本内容 主权国家 主体要素 国际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联盟 非主权国家联盟 国家主权的原则 客体要素 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的应用
目标要素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04
全书知识结构图:基本要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解放组织 主权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非主权国家联盟 国际政党组织 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
世界宗教组织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主权国家联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 独联体 欧洲联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