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肃亡 丁 Modified 7年之前
2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
第6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第6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 反抗斗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
【思考】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思考】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 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清政府面临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激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条约》。
3.经过: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条约》。 5.影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思考】 英国首相巴麦尊早在1850年就发出战争叫嚣说:“对中国另一次打击的时间 快要到来。……这些像中国、拉丁美洲那样半开化的政府,为了使他们听 话,需要每隔8年或10年就狠狠地揍一顿。” ——《近代中国简史》 英国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另一次打击”?材料中所提到的“另一次打击 ”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
1.原因: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 (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 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三、中日甲午战争
【思考】 清末诗人丘逢甲: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三、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原因:日本为摆脱1890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3)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
3.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2)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影响 (1)主观影响 范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政治: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 狂潮的序幕。 (2)客观影响: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 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9
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经过:1900年,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北京陷落。
3.结果: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1)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税收被列强操纵、控 制。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细节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 会吗”?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0
《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 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 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 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细节2】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有何异同之处? 《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相同点:①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②都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 济的发展。 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 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 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1
(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 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 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细节3】 怎么看“扶清灭洋”口号?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 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 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胜利者窃 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 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 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2
【精析一】 列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精析一】 列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原因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大 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一直到北京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 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3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 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精析二】 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 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 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 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4
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 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史上,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教材叙述不多,尤其 是典型事例几乎没有涉及,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在华的权益受到冲击。英国在长江流域投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5
资最多。因此,一面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一面策划独占长江流域, 分裂中国的“东南互保”,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积极响 应。英国的如意算盘引起其他帝国主义的反对,英国被迫让步,策划中的 “东南互保”由英国独家经营变为各国共同“保护”。 1900年6月,由上海道台与列强驻沪领事会议,东南各省代表出席,炮制了《东 南保护约款》9条,《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10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 公使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互保局面形成。接着,闽浙 总督与列强订立《福建互保协定》,互保范围扩大到广东、四川、陕西、河 南、山东10余省。中外互保以刘坤一、张之洞为盟主,李鸿章、袁世凯为支 柱,盛宣怀积极串联,与列强相呼应,表明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6
点评:“东南互保”这一历史概念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是帝国主义侵 华过程中产生的,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但在新课标高考中有所考查。因此,
【链接高考】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 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 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 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点评:“东南互保”这一历史概念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是帝国主义侵 华过程中产生的,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但在新课标高考中有所考查。因此,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7
本讲在叙述通商口岸的影响时,只提到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根据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象征。对此,下述材料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本讲在叙述通商口岸的影响时,只提到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根据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象征。对此,下述材料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1842年以来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渐次开放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经济 面貌带来深刻的变化,已将中国各地从以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状 态,带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沿海 沿江口岸城市起到了现代化的示范者和辐射源的作用,而口岸城市和其腹地 的双向经济联系形成的港口—腹地体系,促使商业联系、交通格局、区域发 展、城市经济诸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全新的经济格局,并 一直维持下来。因此,沿海沿江口岸城市的港口—腹地问题,揭示的不仅仅 是港口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点与面的空间联系,而是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 具体体现,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萌芽、形成过程和内在关系。 ——吴松弟《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8
点评:材料说明,通商口岸给中国经济面貌带来深刻的变化,已将中国各地从 以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带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 的近代化进程,加强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
对义和团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个难以平复的创伤,也是中外历史学界争议极 大的事件。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对其评价在“反帝爱国运动”与“封建迷信 落后”两端之间摆动,取中则定位在“一分为二”。而在西方基本上视之为 恐怖团体,对其定性一是仇外,一是反基督教,义和团“多年来成为西方人心 目中有关中国最可恶和最可怕的象征……甚至进而成为对一切非西方人的 负面的概括”。 ——资中筠《老问题新视角——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19
点评:义和团运动事出有因,那就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迅速兴起席卷华北,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但以近代化视角评价,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号,掀起激进的、笼 统的排外浪潮,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这场 以农民群众为主的运动,以民间信仰迷信为宣传组织手段,的确带有落后性 和局限性,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对这场运动,你怎么看?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0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 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简要分析《英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 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简要分析《英 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 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 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 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①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 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 使变更为指归。②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 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 解。③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 、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④”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1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 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 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 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 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 整和“旧国家制度”,⑤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1.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1900年前后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2.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3.《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2
步骤二:概括材料,得出核心信息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材料①②③④⑤ 和“结合所学”得出目标1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材料①②③④⑤ 和“结合所学”得出目标1 政策转变:【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由瓜分到 “保全”】 引申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3
结合所学 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设问要求的时间和内 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概括关键词 (1)教材关于列强侵华背景的叙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材料未涉及)得出目标 2 由(1)得出:【中国人民的反抗】 【列强在中国 的争夺加剧】,引申出【列强需要调整利益关 系】 (2)教材关于列强侵华影响的叙述: 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 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 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境地。(材料未涉及)得出目标3 由(2)得出:【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 的工具】【殖民地程度加深】,引申出【列强 在华矛盾暂时缓和】【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 封建斗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4
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整理得出答案 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对中国的影响: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 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5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 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 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6
【思考】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这次“回声”兴起于何地?简述运动过程,指出其结果。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思考】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这次“回声”兴起于何地?简述运动过程,指出其结果。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部分 手工业者破产,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进行反抗斗争。 2.过程 (1)兴起: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7
(2)建立政权: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称“天京”。
(3)进入全盛: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进行 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 (4)由盛转衰 天京事变: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 重新振作:政治上,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 政新篇》;军事上,起用陈玉成和李秀成。 (5)走向失败 1863年,在英、法军队支持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历史意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8
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思考】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 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29
(1)列强加紧对华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换救其统治危机。 2.兴起: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3.发展 (1)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革命派与康有为等改良派进行论战,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 (3)多次发动起义,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广州起义。 4.高潮——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首义人:熊秉坤、金兆龙。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0
(3)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4)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统治土崩瓦解。 【思考】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九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 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5.成立民国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1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6.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7.功绩 (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细节1】 《天朝田亩制度》符合历史潮流吗? 正确认识《天朝田亩制度》:(1)具有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 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具有空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2
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现。(3)具有落后性:把小农经 济作为理想,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细节2】 天京变乱是偶然的吗?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 、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细节3】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 畴? 民主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肩负着双重使命,即反抗列强 的侵略和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民起义不应归属民主革 命的范畴。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40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后,不可避 免地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3
【细节4】 中华民国与清政府有什么区别?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 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 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 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精析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色 背景: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发生;而太平 天国运动则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的。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4
起义形式: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 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
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 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指导思想: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对外交往:太平天国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 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 的问题。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也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 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每户 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5
【精析二】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
【精析二】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 主张 消灭剥削,平均分 配土地和财物 主张学习西方, 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 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 求,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 国运动的发展 没能实施 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 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6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 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精析三】 从不同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现代化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 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7
民族主义这一历史概念,教材虽有涉及,但讲述不够明确,备考复习时应予以 关注。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这一历史概念,教材虽有涉及,但讲述不够明确,备考复习时应予以 关注。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 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 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 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 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8
【链接高考】 (2011高考大纲全国文综,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 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 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点评:1279年元军猛攻广东崖山,南宋军队大败,战至最后左丞相陆秀夫对年 幼的皇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 牲。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民族 主义精神。章太炎以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题画,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 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39
教材叙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提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 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以下史料 却给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全集·1860年中国纪事》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点评:史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给出了与教材不同的结论 。洪秀全等人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天朝田亩 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背道而 驰,是历史的倒退。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0
评价辛亥革命的三种观点 1.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 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 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 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2.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理由是: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 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并且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1
3.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理由是:辛亥革命从 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 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它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 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对此,你有何看法?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2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 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①…… 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 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 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讃官,传呼各官进,惟杨、 韦、石、秦剧贼得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②……伪天王舁夫 (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 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③ ——《贼情汇纂》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3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的变化:洪、杨等领导人的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 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太平天国发生的变化 定都天京后 根据材料 步骤二:概括材料,得出要点关键词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①得出 【大兴土木,生活腐化】 由②得出 【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 由③得出 【封建等级森严】 整理得出答案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的变化:洪、杨等领导人的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 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4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 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 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 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 的历史地位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5
【思考】 “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难当头,无心营生。”“不办卖国 贼不开门。”这是某年上海商人罢市的标语。
【思考】 “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难当头,无心营生。”“不办卖国 贼不开门。”这是某年上海商人罢市的标语。 “国难”是指什么?“卖国贼”又指谁? 一、五四运动 1.原因 (1)主要原因: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成为 日本的殖民地。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6
(2)直接原因: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欧美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 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2.过程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2)发展:上海的“三罢”斗争把运动推向高潮,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 3.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7
(3)五四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考】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 大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8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诞生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922年中共“二大”上,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 【思考】 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 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 宋庆龄所指的人是谁?他们走上歧途的表现是什么?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49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第 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实现 原因:反革命势力强大,革命力量需要联合。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第 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 张作霖也被打败。 失败: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0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陆定一同志为井冈山的题词。
【思考】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陆定一同志为井冈山的题词。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 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1
(2)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红军长征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 师。 【思考】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车站,后占北大营。” 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3.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2
开始: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罪行:用大屠杀、细菌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中国人民,推行“治安强化运 动”和“清乡运动”,采取“以华治华”策略。 (2)中国抗战 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 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 信心。 (3)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3
国际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 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 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4.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共七大: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联合政府。 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4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重点进攻中原解放区。
政协会议:1946年1月在重庆举行。 (2)进程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重点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粉碎。 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人。 国共和谈: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 和发展生产上来。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5
【细节1】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细节1】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首先要弄清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的不同是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 区别。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具有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新的群众 基础以及新的革命前途,而五四运动首次具备了以上新因素,因而成为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细节2】 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其“新”在哪里? (1)有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新的革命方法。 【细节3】 国民革命究竟推翻了什么? 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国民大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6
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细节4】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吗?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不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 的统治”而不是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左”倾思想的清算是延安整风时 期进行的。 【细节5】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近代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使革命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 北方地区;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共 从幼稚走向成熟。 【细节6】 多角度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 (1)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7
(2)从中国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 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的支持等)。
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从中国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 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的支持等)。 (3)从国际角度分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 【细节7】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是不是意味着民主革命结束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但不能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完全结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的结束。 【细节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8
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2)没有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3)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 革命胜利的基础。(4)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 史必然。 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 一代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拨开了我们紧闭着的眼睛,让我们看见了新的天地 。 ——巴金《随想录》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59
【精析一】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精析一】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群众基础 广泛 不广泛 革命结果 取得胜利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 质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0
(续表)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例 所占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1
【精析二】 正确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井冈山道路
【精析二】 正确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井冈山道路 1.含义: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 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为什么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 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 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是其统治薄弱的 地方,易于突破。 3.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 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2
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 道路。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 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 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精析三】 全面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 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 重性。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3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4
【精析四】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社会背景
【精析四】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社会背景 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实现合作的 政治背景和 地位 国共两党都处在发展的初期, 都属于革命的政党 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已经走向成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军队和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革命的对象 北洋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结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合作破裂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5
抗日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日战争中,英、美等列强先后废 除了部分在华侵略特权,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等,备考 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 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 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的一种特权制度。旧中国从1843年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 种特权。而这种特权的深化,则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实现的。它严重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6
【治外法权】 治外法权,通常是指外国人(限于来访的外国元首、正式外交官员以及联合 国官员),由于国际法的原则,或经由当事国之间有条约或协定的安排,彼此授 予对方的特权,包括人身、住所的不可侵犯;不受当地司法、行政的管辖;免 除捐税、服役等。这些人虽然可以免受当地法律的管辖,并非表示他们可以 不守法,他们如有违法行为,会导致驻在国政府向他们政府抗议,或被以“不 受欢迎的人物”的名义驱逐。然而,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西方侵 略者却享有单向的权利,并且把治外法权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直到1943年 美、英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以下特权:领事裁判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租界; 特别法庭;外籍引水人等特权;军舰行驶之特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沿 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影响中国主权的其他问题。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7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链接高考】 (2008高考全国文综Ⅰ,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 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点评:“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概念, 许多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产生误解。治外法权的废除具 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外交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努力奋斗的结 果。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8
教材叙述国民党抗战时只提到了国民党抗战的史实和结果,但对产生这种结 果的原因没有涉及。以下材料是一个补充。
教材叙述国民党抗战时只提到了国民党抗战的史实和结果,但对产生这种结 果的原因没有涉及。以下材料是一个补充。 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共有22次会战,除了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是主动进攻,其 余都是被动防御。国民党军装备好的部队又多数放在后方,明显是保存实力 准备内战,对此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美国都不讳言。1949年7月美国国 务院公布的白皮书便解释说:“美国参战后,国民党显然就认定日本最后必 将战败,以为可以有机会来改进它的地位,和中共作最后的决斗。……战争 后期中国抵抗力的部分瘫痪,主要就是这种争权造成的。” ——《中国历史纵与横》 点评:史料说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是和“中共争权”造成的,即指责国 民党方面没有积极抗战,将主要精力放在内争上。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69
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 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 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 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 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 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 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点评:以上论点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革命性 质已发生变化,而根据领导阶级的不同,可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 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材料中关于近代史有两种分期法,你同意哪一种?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0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 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 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 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 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 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②一新天下耳目,振奋 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③……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1
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抗战前后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①得出 【改革国民政府】 由②得出 【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 由③得出 【振奋全国人心,争取抗战胜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2
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结合所学 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 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概括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结束国 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材料已涉及)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七大;赴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材料未涉及) 由所学 【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整理得出答案 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 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3
单 元 整 合 一、近代中国百年求索的艰难历程 1.百年求索的主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一、近代中国百年求索的艰难历程 1.百年求索的主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艰难历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三个 阶段。 (1)“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学习西方的 物质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的政治 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走俄国人的路”:中共成立初期,仿效俄国进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大规模 斗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4
(3)“走自己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 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
3.百余年间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 (1)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有时以反侵略为主,有时以反封建为主,但这“两反 ”总是相结合的。 (2)中国人民的敌人内外勾结,异常强大、凶残,尤其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故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五性: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曲折性和连续性。 (3)反抗斗争的潜能巨大,爱国的凝聚力强,革命动力深广。中国共产党是领 导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核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民是主力军。 (4)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人民武装的革命战争起决定性作用。 (5)是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华民族的抗 日战争最典型。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5
4.基本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把学习 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
(6)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创建了人民的新中国,清除了 列强的侵华势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能够自立自强,救亡图存,能够打败任 何一个妄想灭亡中国的帝国主义。 4.基本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把学习 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历程 (1)探索期:中共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到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 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 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6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 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 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 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成功原因 (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 情的道路。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7
(2)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 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3)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共成 立后,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通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反动统治。 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 表和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工具,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国 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因此中共提出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国共两党开始了十年对峙。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8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制造了一系列事变,1935年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 抛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最终取得近代以来中国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4.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分裂,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 下发动内战,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79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 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 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 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以下三个单元中将逐渐为您呈现。 (一)文明史观 【解读】 文明史观又叫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 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 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 要交流。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0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 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 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 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 (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 代文明等。 (4)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 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1
【示例】 (2011高考天津文综,1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 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 (2011高考天津文综,1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 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 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 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 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 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 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2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 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 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 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 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 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3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以政治文明的演进发展为主题,从文明史观的视角考查 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又考查了制度的差 异及发展演变趋势。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解题时注意将材料信息与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即可。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 享受政治权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 全民普选。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 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 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4
其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
(二)现代化史观 【解读】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 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 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其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 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 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3)文化现代 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 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5
【示例】 (2010高考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 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示例】 (2010高考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 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图5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86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迈向近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通过一位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迈向近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通过一位学 生的课堂笔记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体现了 现代化史观。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资政新篇》,有利于中 国的近代化。同时其主要战场在江浙地区,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天朝 田亩制度》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阻断了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 A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单元整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