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得分合
2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布衣将相之局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3
一、汉承秦制 西汉建立 西汉初年的局势 汉承秦制 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4
秦代的酷刑不下几十种。例如: 劓 (割鼻子)、 宫 、 笞 、 车裂 、 黥 (在面上刺字)、 弃市 、 腰斩 、 戮 (分裂肢体)、 枭首 、 剖腹 、 诛九族 、连坐 等等。
——史仲文《中国全史》 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秦暴政而亡 不用秦政 宽简舒缓 (西汉法律)“网可漏吞舟之鱼” ——司马迁《史记》
5
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
7
诸侯王国内亦有三公九卿,相国由中央委任,经济、军事、行政大权独立于中央。中央辖十五郡,而封国之郡多达39个。吴、齐6郡73县;楚3郡53县。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贾谊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晁错
9
秦孤立而亡 景帝平七国之乱 中央任命王国官员 郡国并行 威胁中央集权 武帝“推恩令”
10
二、布衣将相之局 高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辱。好酒及色。 ——《史记 · 高祖本纪》
11
沛主吏掾yuàn:主管县里的人事,相当于现在的县人事局局长,还算出身不错的。
狱掾、监吏: 监狱里的办事员 白徒: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 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 问题:汉初为什么会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为什么平民百姓出身的他们能够成为西汉的最高统治者?联系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先秦时代,贵族世袭,上至天子、诸侯国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在理论上是无数次的,直到改朝换代或这个家族本身由于政治斗争等各种原因的沦丧。比如大家熟悉的屈原,就是楚国的贵族,25岁就当上了楚国的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号令,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的职能了。如果不是贵族,很难做到这样的职位,楚国的衰落就和贵族长期把持政权有关。 历史的演变趋势: 春秋: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战国变法:冲击世卿世禄。例如商鞅变法,军功授爵 秦末农民起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云集响应 刘邦:出身卑微,见始皇出巡,“大丈夫当如是” ——结论:表达了不甘屈服与命运的气概,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布衣将相之局?——结束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统治者出身下层,能够体察百姓疾苦,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布衣将相之局对汉初历史有何影响?
12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授爵 秦末观念转变 汉初布衣将相
13
世袭贵族主宰政治时代终结 汉初布衣将相 统治集团朴实谨厚 黄老思想休养生息
14
三、黄老思想语文景之治 吸取暴秦速亡教训 布衣将相朴实谨厚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经济凋敝人口流散 匈奴侵扰被迫和亲
15
经济恢复 社会稳定 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省刑约法 豪族膨胀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 倡导节俭
16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什一而税,王者之政。 ——孟子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 狄,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 汉初:十五税一 文帝:三十税一 文帝时期,还曾经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免受田租。徭役从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照这个模式,汉代老百姓的生活应该很舒服的,但不是这样。书P.33,最后便宜的是地主,为什么呢? 西汉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可以自己耕种,也可以自由买卖,如果碰到经济困难,农民就不得不把土地卖掉。但是,有同学或许会问,田租轻了,为什么还会经济困难,还要卖地呢?因为田租不是唯一的,其他杂七杂八的税还很多,比如人头税、徭役、兵役等等,尤其是到汉武帝时代,穷兵黩武,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原先的布衣将相之局,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新的压迫阶级。许多农民到后来没法谋生,就只好把地卖了,一旦卖地,就只好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变成了佃农。地主向佃农收的税是极高极高的,国家是三十税一,地主收1/2,农民产出100,要交50,然后地主拿到这50石,只需再向国家交1石多一点就可以了。政府只管按地收租,不管地是在谁的手里,所以搞到后来,国家的好政策,都便宜了地主。搞到后来,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就越来越大。由此,兼并成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就是说有钱人的地多得一片连着一片的,而穷的人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后来王莽改制,想恢复井田制,搞土地的平均分配,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可惜没有成功。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17
1.“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这说明汉朝( )
A.进一步完善皇帝制度 B.创设皇帝制度 C.明确诸侯国君的地位 D.改革中央官制 2.1937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篇帛书古佚书。据考证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黃老之学的最早著作。据此判断,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西汉初年 3.“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对此段文献价值评述较恰当的是( ) A. 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 史家之言,有史为证 C. 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 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18
4.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 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 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 5.下列事件对西周以来通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可能构成威胁和冲击的是( ) ①战国商鞅变法 ②秦朝推行郡县制 ③秦末农民起义 ④西汉布衣将相之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④ 6.汉初民谣云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下列成语与其相对应的是( ) A.越俎代庖 B. 曹规萧随 C.萧规曹随 D. 守株待兔
19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事
20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 ……
一、从“无为”到“有为”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 …… ——《汉书· 武帝纪》 汉武帝刘彻(141-87BC.在位)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21
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始于汉武帝刘彻,其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公元前140年—前135年。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 起源于西周,相传为周公制谥。早期谥号为自称,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庙号:专用名词。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等。
22
吸取暴秦速亡教训 经济凋敝人心思安 汉初无为 文景之治 布衣将相朴实谨厚 社会矛盾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匈奴侵扰被迫和亲
23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意归顺),制度多阙(同缺)。
——《汉书》 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武帝有为 西汉全盛 社会矛盾王国问题 匈奴侵扰威胁边防 武帝进取雄才大略
24
中朝制度裁抑相权 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加强皇权 削弱王国颁推恩令 武帝有为 独尊儒术儒表法里 思想一统 建立太学儒学教育 疆域展拓
皇权与相权之争 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加强皇权 削弱王国颁推恩令 武帝有为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独尊儒术儒表法里 思想一统 建立太学儒学教育 疆域展拓 北击匈奴控制西域
25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二、白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
26
董仲舒思想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大一统 三纲五常
28
汉初 武帝时代 经济 民生凋敝 国力雄厚 政治 汉承秦制与民休息 加强皇权制度创新 思想 黄老思想清静无为 独尊儒术 儒表法里 民族 匈奴侵扰被迫和亲 主动出击 控制西域
29
1.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天下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官禄600石。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B.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D. 监督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2.“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 ) A. 再次实行分封制 B. 夺取王侯的爵位 C. 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 D. 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
30
3.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西汉前期 C. 西汉中期 D. 东汉前期 4.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朝执政理念是( ) A. 推行礼仪仁政 B. 奉行无为而治 C. 采用严刑酷法 D. 实行儒表法里 5. 汉武帝期间,丞相权位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人们视相职位畏途。下列属于削弱丞相职权的措施是 A.设立“内朝”和“外朝” B.创设刺史制度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1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东汉衰败
32
西汉 前202-8年 新朝 9-23年 东汉 年 王莽篡汉
33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示意图
34
一、光武中兴 人心思汉 简政安民 繁荣安定 柔道 经济凋敝 文教治国 纵容豪强
35
东汉豪强地主 “洛阳帝都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 ”
汉光武帝封功臣365人,封外戚45人,与宗室王侯合成一个豪强集团。朝廷用人,主要从这个集团中选取。东汉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体也不出这个范围。皇后、皇太后的母家常是这个集团中最有势力的一家。东汉后期,政权常常落入外戚手中。
36
经济:兼并土地控制徒附 军事:家兵部曲称雄一方 豪族势力膨胀 文化:精通儒学文化优势 政治:把持选举累世公卿 地方割据势力 镇压起义 军阀混战 东汉崩溃
37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汉墓出土豪族城堡(陶制模型)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
38
皇权衰弱 豪族势力膨胀 外戚宦官专权 地方割据势力 镇压起义 军阀混战 东汉崩溃
39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他(王莽)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这主要是因为王莽( )
A.篡汉,违背了封建正统思想 B.“托古改制”,不合时宜 C.“重农抑商”,阻碍经济的发展 D. 改革币值,盘剥百姓 2.《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代郡名,辖越南北部)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这位使臣来到我国的路径最可能是( ) A. 从西域经阳关而来 B. 越葱岭经河西走廊而来 C. 从天竺经云贵高原而来 D. 由东南亚航海而来 3.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枚金印的史料价值( ) A. 证明汉朝时国力昌盛,黄金藏量很大 B. 证实秦时徐福东渡的故事是真实的 C. 为古代有关的文献资料提供新佐证 D. 古代中日两国在政治上存在隶属关系
40
A. 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 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 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 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4.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 A. 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 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 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 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5.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 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 C. 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 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6. 东汉时期孝子风行社会,如孝子郭巨、孝子姜诗孝子孟宗等。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家庭提倡 教化诱导 诗文熏陶 个人自省 东汉·竹箧彩绘孝子故事图
41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 区域经济发展
42
皇权衰弱 东汉崩溃 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
43
43
45
曹操崛起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三国志》 中长侍曹腾 太尉曹嵩 曹操
46
曹操崛起 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展经济:实行屯田(民屯、军屯) 广招人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军事实力:收编30万青州军
47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48
曹袁比较 绍貌外宽而年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48
49
曹操评价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 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 49
50
诸葛亮治蜀
52
曹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刘 刘 刘 刘 刘 赤壁 之战 曹军 孙、刘联军 孙 52
53
地理相对隔绝 实力趋于均衡
5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 湖北蒲圻西北赤壁遗址
55
1..魏、蜀、吴三国区域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思想和经验是( )
A. 人定胜天 B. 因地制宜 C. 听天由命 D. 勤劳致富 2. 从北宋起人们就尊刘贬曹,舞台艺术上更是把曹操看成了白脸奸臣的典型,而刘备却成为了长厚的仁君。人们对曹刘态度的变化,主要是( ) A. 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 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 C. 刘备才能远远胜过曹操 D.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3.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六辅渠 C. 汉渠 D. 白渠
56
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赤壁之战到孙权称帝,共历时( )
A. 12年 B.13年 C. 21年 D. 55年 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6. 曹操、刘备与孙权在东汉末年群雄混战中异军突起的共同原因是( ) ①有较稳固的地盘 ②都能利用天子或皇室的身份取得政治优势 ③招贤纳才,获得人才优势 ④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增加经济实力 ⑤以少胜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57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朝与南朝 民族融合
58
西晋 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东晋 南朝 隋 宋齐梁陈
三国 西晋 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西魏 北周 东晋 南朝 隋 581 589 宋齐梁陈
59
西晋
62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逼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
63
民族融合 自上而下政治手段推行 民族融合 胡汉互化 自下而上经济文化互动
64
胡人汉化 经济:鼓励农耕 胡族改革 政治:采用汉制 文化:习汉籍倡儒学
65
民族性格:勇猛强悍 经济活动:畜牧业生产 汉人胡化 生活习俗:胡床、胡食 文化艺术:胡乐、胡舞
66
(鲜卑族)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鲜卑族)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386年 北魏建立 439年 统一北方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69
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全面汉化 目的:缓和矛盾 巩固统治 采用汉制 尊崇儒学 条件:君主睿智
70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孝文帝
72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南朝)梁武帝派陈庆之到洛阳(北朝)办事,陈庆之亲眼目睹洛阳的社会现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
77
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 北魏统一 移风易俗 全面汉化 目的:缓和矛盾 巩固统治 采用汉制 尊崇儒学 条件:君主睿智
积极: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进步 反思:放弃民族文化;忽视解决改革问题
78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79
1. 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佛像的造型与此前的云冈石窟有了明显的区别,呈现出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 北魏统一了北方,疆域扩大了 B. 西汉末年传入的佛教,此时在汉族中广泛盛行起来 C.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 D. 北魏孝文帝是汉族人,登基后一改前人的风格 2.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存在约三百年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中 “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前提是政府( ) A. 收获豪强地主的土地 B.控制了很多土地 C. “削藩”,剥夺藩王土地 D.实行土地国有制 3.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 A. 东晋十六国 B. 北魏 C. 西晋 D. 隋朝
80
4.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兽医术、相马术,以及制作毛毡的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这种现象能说明( )
A. 胡人政治、经济、文化更先进 B.“汉文化”被“胡文化”所取代 C. 胡汉文化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D. 汉人地位下降,沦为征服者奴隶 5.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文中的“正音”是( ) A. 鲜卑语 B. 汉语 C. 匈奴语 D. 越语 6.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五胡内迁中原 ②山越人开始外迁 ③刘宋取代东晋 ④北魏统一北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