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我眼中的“11·13” ——松花江污染事件之环境化学分析 作者:杨明 李凡 汤砚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我眼中的“11·13” ——松花江污染事件之环境化学分析 作者:杨明 李凡 汤砚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眼中的“11·13” ——松花江污染事件之环境化学分析 作者:杨明 李凡 汤砚卿

2 事件背景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3 事件起因及经过示意图

4 造成哈尔滨市长达四天的大停水

5 沿江居民撤离村子

6 爆炸事件造成的影响 水污染 大气污染 生态污染 土壤污染

7 松花江水质特征及污染状况 枯水期松花江干流严重乏氧,支流水质明显劣于干流,多数水域的使用功能不能保证。水质差,枯水期有59.0%河流长度属Ⅴ类或劣Ⅴ类水体,污染指标是氨氮和生化需氧量;平水期和丰水期则以Ⅳ类水体为主。 松花江是著名大河,流域面积为5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1/20。源自长白山天池。松花江流经吉林市,干流流经哈尔滨市后在同江汇入黑龙江,约有700公里。

8 主要污染物质 苯(最高超标108倍) 硝基苯(最高超标29.1倍) 苯胺,二甲苯等其他苯系有机污染物
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化公司东10号线进入松花江。根据专家测算,有100吨左右的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松花江入境到哈尔滨市共布设了五个水质监测断面,主要断面的监测频次为每小时一次。 苯(最高超标108倍) 硝基苯(最高超标29.1倍) 苯胺,二甲苯等其他苯系有机污染物

9 苯的基本性质 苯提取自石油,是煤焦油分馏或是石油的裂解产物,并主要用于石油衍生品的再生产。
苯,英文名称为Benzene,分子式C6H6,分子量78.11, 20℃下相对密度(0.8794)比水轻,且不溶于水,因此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苯的熔点是5.51℃,沸点为80.1℃,燃点为562.22℃,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并具强烈的特殊芳香气味。  苯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能与乙醇、氯仿、乙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冰醋酸、丙酮、油等混溶,因此常用作合成化学制品和制药的中间体及溶剂。 苯提取自石油,是煤焦油分馏或是石油的裂解产物,并主要用于石油衍生品的再生产。

10 硝基苯的基本性质 英文名称 nitrobenzene;Oil of mirbane,别名密斑油;分子式 C6H5NO2 ,为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有苦杏仁味 。 分子量 , 蒸汽压 0.13kPa/44.4℃ ,熔点为 5.7℃ ,沸点为210.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相对密度为(水=1)1.20;相对密度(空气=1)4.25,性质稳定。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引起溶血及肝损害。

11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 吸附作用 沉积(沉淀) 挥发 稀释 1.物理机制 2.化学机制——光解 生物浓缩,生物放大 微生物分解 3.生物机制

12 吸附作用 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具有很大表面能并带电荷的胶体微粒,可吸附有机物,并经沉积作用保留在水体底质中,从而减少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的含碳物质。净化水采用颗粒活性炭,微小空隙能捕捉到各种有害物质,可有效吸附硝基苯。取得自来水。 哈尔滨市用1400吨活性炭治理污染,确保自来水来源。 实施措施

13 沉积沉淀作用:污染物被吸附沉积于水体底部,或从底部沉积物中解吸,均可改变污染物浓度。
硝基苯在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由于其密度大于水,进入水体的硝基苯会沉入水底,长时间保持不变。 又由于其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造成的水体污染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14 挥发作用:污染物从溶解态转入气相的一种重要迁移过程。 影响因素有三:毒物性质,水体特征及环境条件
硝基苯易挥发 江水属湍流 导致污染带流过时有少量硝基苯由水体逸出至空气中,使空气具有毒性

15 苯的凝固点与冰点非常接近,因此,苯比较容易被冻结在冰里。由于冰下的水流动缓慢,不利于苯等有毒物质的挥发。
松花江面开始结冰 苯的凝固点与冰点非常接近,因此,苯比较容易被冻结在冰里。由于冰下的水流动缓慢,不利于苯等有毒物质的挥发。 但由于凝固成冰的仅仅是松花江表层的水体,因此,被冻结在冰里的苯和硝基苯都只能是微量的,大部分的苯和硝基苯等有毒物质依然留存在冰下缓慢流动的水体中。

16 稀释作用 污染物在水体中不断和水相混合,使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的过程称为稀释。 沿途汇流:松花江哈尔滨以下河段将汇入呼兰河、汤旺河、牡丹江等较大支流,江水流量逐渐增大,稀释作用更加明显,水中污染物浓度会进一步降低。 上游水库放水 :自11月24日10时开始,丰满水库日平均放流量已由600立方米/秒提高到1000立方米/秒以上,尼尔基水库的放流量也由20立方米/秒增加到120立方米/秒。

17 光解:污染物分子经过光辐射后进行的不可逆化学分解。 影响因素有二:
光的波长满足物质分子间隔能量级之间的迁移; 有足够大的光量子产率。    另外有研究表明,半导体材料可以有效的催化光解水中的污染物,其中,苯和硝基苯均可在TiO2的催化下彻底光解,最终产物为CO2。 不适合大量水体污染的处理。

18 生物浓缩:通过可能的手段,如通过鱼鳃的吸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摄取至人体;
生物放大:高营养级生物以消耗摄取有机毒物进入生物体的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物体中的有机毒物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应对措施: 禁捕、禁售江鱼 派出机关人员到江畔13公里处进行巡逻,防止行人到江中采水和牲畜用水

19 公告下达后第一天,仍有人凿冰捕鱼

20 微生物降解——水体自净的主要原因 有机物排入水体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由于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被降解为C O2,H2O与NH3,同时合成新的细胞,消耗掉水体的溶解氧。 而水体由于与大气接触,故可从中获得分子氧,补充水中消耗的溶解氧。 恢复水质的长远之策,但耗时过长。

21

22 张左己喝下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水

23 影响俄罗斯城市的水源 临近中国边界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中方已数次向俄罗斯方面通报了有关情况。且将进一步加强监测,及时跟踪水体污染及行进情况,将最新情况随时通报俄方,以便其采取应对措施。

24 记者痛饮天池水

25 二道白河浑浊度增加,水质变差,污染物以固体物质为主,水质基本可以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

26 头道松花江水质进一步变差,污染物包括固体物质、有机物质、有毒物质等 。

27 “富尔河的水沉淀一下就能喝。”

28 近年来,河水污染和沿江渔民们不分季节的大肆捕捞,导致鱼种越来越少

29 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公司爆炸事件导致松花江水体中混入大量苯类有机物,造成重大污染。

30 ……

31 拯救松花江, 刻不容缓!


Download ppt "我眼中的“11·13” ——松花江污染事件之环境化学分析 作者:杨明 李凡 汤砚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