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次以、阿戰爭 (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次以、阿戰爭 (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次以、阿戰爭 (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第四次以、阿戰爭 (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該決議規定:『以色列軍隊撤離其於最近衝突所佔領的領土』。這當然是埃、敘、約三國的共同要求。但該決議又規定:『尊重並承認該地區每一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與其在安全及公認的疆界內和平生存、不受威脅及武力行為的權利』。這是要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國,這自然符合以色列需要的。但以色列卻不肯從被其所佔領的土地上撤軍,阿拉伯國家怎能容忍自己的國土被以色列永遠霸佔呢! 阿拉伯各國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呼聲很高,軍隊也不斷為收復失地而請戰,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也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為收復失地積極做準備。 1970年9月28日,埃及總統納瑟過世,沙達特上台,繼續反對以色列。 1971年5月,殺達特破獲了一起政變陰謀案,陰謀份子大多為親蘇份子。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蘇聯軍事顧問,埃及從此擺脫了蘇聯強加的種種束縛。同時此舉也矇蔽了以色列,以軍方認為蘇聯顧問一走,埃及的的作戰能力必然大大下降。 沙達特遂於1973年元月,開始與敘利亞的阿塞德暗中籌畫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93/02/01

2 第四次以阿戰爭起因: 一、六日戰爭給埃及和阿拉伯民族留下的是失敗、屈辱和巨大的心理創傷。
二、六日戰爭的敗績,使阿拉伯國家更深一層了解到一項冷酷的現實:以色列已成為影響中東事務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更加急欲消除此一眼中釘。 三、埃及新任總統希望藉一場有限戰爭,以戰逼和,以提高阿拉伯軍民士氣,增進阿拉伯國家的團結。 四、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後變得非常驕橫,完全無視阿拉伯民族的潛力。 第四次以阿戰爭起因: 六日戰爭給埃及和阿拉伯民族留下的是失敗、屈辱和巨大的心理創傷。 六日戰爭的敗績,震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使阿拉伯國家更深一層了解到一項冷酷的現實:『以色列已成為影響中東事務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乃使得埃及和敘利亞更加急欲消除此一眼中釘。 埃及新任總統沙達特認為,要徹底解決以阿問題,不能只靠武力蠻幹,乃提出以色列自西奈半島做部分撤軍,或是打一場有限戰爭,以戰逼和,用以洗刷1967年戰爭失敗帶給阿拉伯人的恥辱,提高阿拉伯軍民士氣,增進阿拉伯國家的團結,達到收復失土,挽救埃及經濟的目的。 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後變得非常驕橫,經常喜歡吹噓他的空中優勢,不斷的向阿拉伯鄰國炫燿武力,嘲笑阿拉伯軍隊不堪一擊,完全無視阿拉伯民族的潛力。 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之後,彼此迭有零星戰事發生,雙方均有損失,也均積極加強軍備,尤其是阿拉伯國家。1970年9月28日,埃及總統納瑟過世,沙達特上台,期仍繼續反對以色列。沙氏乃於1973年元月開始與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暗中籌畫籌劃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93/02/01

3 作戰經過: 一、南方戰場 埃及於1973年10月6日下午1時55分,在240架戰機和運河西岸的兩千門大砲掩護下,五個步兵師與五個戰車旅,向西奈半島之以色列陣地展開渡河攻擊。 埃及之渡河較預估的還要順利,其正準備按計畫於完成掃蕩後,對以色列實施『消耗戰』。 以色列雖匆忙應戰,但其預備師卻能迅即馳援。在西奈之戰鬥於10月8日之後陷於膠著,14日晨,埃及再度發動攻勢,這一天預估有1500到2000輛戰車在西奈半島交鋒;次日下午5時,以色列全力反擊,並實施渡河攻擊,至16日拂曉,已有750名以色列部隊在運河西岸固守。 1973年10月6日,因為這一天正值猶太教的『贖罪日』,全國放假一天之外,猶太教徒在這一天從日出到日落,整個白天不得進食喝水,以軍官兵餓著肚子,戒備最為鬆懈。 本次作戰係由埃及與敘利亞趁以色列不備,分別從南、北向以色列發動攻勢。 南方戰場: 埃及在1973年10月6日那天,共有五個步兵師在五個戰車旅支援下部署於蘇伊士運河畔。 步兵的任務是在3-4小時內,在運河對岸各自建立七公里長、三公里寬的橋頭陣地,以利戰車和砲兵於黃昏厚度河,在次日拂曉前完成掃蕩,然後固守在薩姆飛彈的保護下,對以色列實施消耗戰。 93/02/01

4 圖十三 埃及於1973年10月6日下午1時55分,240架戰機飛臨巴勒夫防線上空對以軍陣地實施轟炸,同時把以軍防線堤岸炸開兩個缺口,100名埃軍乘橡皮艇衝過運河奪取這兩個缺口。此時,運河西岸的兩千門大砲開始攻擊以色列陣地,把以色列守軍打得抬不起頭來。 8000名埃軍突擊隊分乘無數橡皮艇和水路兩用裝甲車迅速渡過運河,這些突擊隊只用37分鐘就佔領了登陸場。埃軍工兵使用高壓水龍沖垮河堤,打開了60個缺口,架起了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供埃軍主力過河。 埃及之渡河遠較預估的還要順利。8萬埃軍只用了24小時就被送到了運河東岸,收復東岸3-4公里的地帶。埃及原先估計會有3萬人死傷,其中10000人折於半渡,可是結果只有280人死亡。其正準備按計畫於完成掃蕩後,對以色列實施『消耗戰』。 以色列雖匆忙應戰,但其預備師卻能迅即馳援,並在運動中完成戰鬥編組,以便戰車在接敵時,在即使沒有步兵和砲兵支援下,都能立即發動攻勢。 由於過分輕敵加上研判失誤,使第一波趕至的以色列戰車誤入典型的反戰車伏擊口袋,當晚埃及電視就播出被俘的以色列指揮官的鏡頭。 以色列空軍此時被在北線發動攻擊的敘利亞所牽制無暇南顧,在西奈附近僅採守勢。 93/02/01

5 圖十五 在西奈之戰鬥於10月8日之後陷於膠著,以埃雙方將領都各自為相同的問題爭執不下:『固守或是出擊!』。10月12日,情報顯示埃及裝甲部隊已在渡河進入西奈,以色列決定在戰車大戰後發動攻擊。 14日晨,埃及戰車在步兵和砲兵的掩護下再度發動攻勢。根據報導,這一天預估有1500到2000輛戰車在西奈半島交鋒;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慘烈的裝甲大會戰。結果是以色列大勝。 次〔15〕日下午5時,以色列全力反擊,並實施渡河攻擊,至16日拂曉,已有750名以色列部隊在運河西岸固守。這些部隊當天摧毀了伊些埃軍地對空飛彈設施,使得以色列空軍在埃及防空往中找到一扇窗戶。 以色列全力進撲,以便在聯合國下令停火前佔據一些籌碼,以交換被埃及人佔領的西奈半島部份地區。 93/02/01

6 二、北方戰場— 10月6日下午2時,敘利亞挾總數超過4萬5千人的五個師,與將近1500輛戰車、1000門迫擊砲與大砲之兵力,在以色列北方〈戈蘭高地〉發動突襲。 面對敘軍的,是兩旅微弱的以色列軍,第七旅在北,第一八八旅在南,總共6000人,只有170輛戰車及60門砲。 開戰不到24小時,在南線被敘利亞兩個師和600輛戰車攻擊的以色列一八八旅,就澈底潰敗,90%的軍官不死即傷。 敘利亞部隊自1967年開始大力裝甲化和機動化,並於10月6日與埃及同時發動攻擊,敘利亞挾總數超過四萬五千人的5個師,與將近1500輛戰車、1000門迫擊砲與大砲之兵力,橫掃過以色列邊界。其中包括 T—62 ,當時最先進的蘇聯戰車。 面對敘軍的,是兩旅微弱的以色列軍,第七旅在北,第一八八旅在南,總共6000人,只有170輛戰車及60門砲。盡管雙方兵力懸殊,得勝的卻不是敘利亞,而是以色列。 戰爭是在10月6日下午1時58分開打的,不到24小時,在南線被敘利亞兩個師和600輛戰車攻擊的以色列第一八八旅,就澈底潰敗,90%的軍官不死即傷。 繼續挺進的的敘利亞人,只要再10分鐘就攻到約旦河和加利利海了。以色列軍似乎一敗塗地,敘利亞人幾乎就要輾過以色列總部。 93/02/01

7 北方戰場— 同時,在戈蘭高地的北半部,挾500餘輛戰車的同等敘利亞軍力,碰上了以100輛戰車應戰的以軍第七旅,戰火騰燒4天;第七旅在打到只剩7輛戰車之前,已摧毀敘軍數百輛戰車和裝甲車,就在他們彈藥用盡準備撤退之際,13輛先前受創,經過緊急修補的戰車,又投入戰圈,重新作戰。戰車人員有些是從醫院病床上爭扎下來,趕回作戰的傷者。 第七旅在北線的血戰支撐,剛好爭取到以色列增派援軍到南線的時間。 以色列援軍【二個師】到達後,展開絕地大反擊,結果虛垮了的敘利亞人撤退了。 同時,在戈蘭高地的北半部,挾500餘輛戰車的同等敘利亞軍力,碰上了以100輛戰車應戰的以軍第七旅,戰火騰燒四天;第七旅在打到只剩七輛戰車之前,已摧毀敘利亞數百輛戰車和裝甲車。就在他們彈藥用盡準備撤退之際,13輛先前受創,經過緊急修補的戰車,又投入戰圈,重新作戰。戰車人員有些是從醫院病床上爭扎下來,趕回作戰的傷者。 第七旅在北線硬撐的這場戰爭,可以說是幾乎毫無勝算的掙扎。但是,第七旅在北線的血戰支撐,剛好爭取到以色列增派援軍到南線的時間。 以色列援軍【二個師】到達後,展開絕地大反擊,結果虛垮了的敘利亞人撤退了。 93/02/01

8 其實,真正的關鍵性戰役是在南線打的,也是這場戰役改變了戰場局勢。誠如前面所言,第七旅在北線的血戰支撐,剛好爭取到以色列增派援軍到南線的時間。
由拉內將軍指揮的一個師,由西南方趕到。另一個師,由裴勒將軍率領,在拉內軍力南方大約10理處以平行路線掩至。 在庫內特拉南方幾里處有伊個敘利亞軍力的集結地,由以色列空軍密集支援的這兩師兵力,就相互靠攏,對這個及結地形成一個鉗形攻勢。 93/02/01

9 在此稍前,以色列戰地指揮官與這兩師之間,一度為了如何運用裴勒這支增援軍而爭論過。這支軍力本來是要增援最脆弱的陣地,並繼續採防禦作戰,但是裴勒反對。
裴勒力辯如此只會造成進一步的消耗戰,甚至最後的戰敗。裴勒主張用他這支援軍進行攻擊。他的主張獲得前參謀總長巴爾列夫將軍之支持。結果,在一片敗退的氣氛中,她們下了戰術性攻擊的命令。並且,不是攻擊敘利亞軍力的重點,而是從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攻擊敘利亞。 此戰,儘管裴勒自己也損傷不少,但他對敘利亞左翼的奇襲卻扭轉乾坤。他們與先發的內拉完成鉗形包圍。最後不只是一場奇襲戰,而成了殲滅戰。換句話說:敘利亞許多援軍根本加入不了戰局。 到了10月10日中午時分,也就是1400輛敘利亞戰車呼嘯過六日戰爭之後的停火線——『紫線』之後不過整整4天,『紫線』之西,已經看不到一輛尚堪作戰的敘利亞戰車了。 緊接著,以色列軍隊重新整編,攻進敘利亞本土,幾乎直搗首都大馬士革。以色列軍官後來回憶說:『可以看到敘利亞軍隊先前進攻的路線上, 沿路一片焦煙迷漫……戈蘭高地起伏的丘陵間, 盡是蘇聯軍援外國以來空前先進的武器與配備』。 此役,敘利亞傷亡三五00人,三七0人被俘,損失戰車一三00輛《其中八六七輛落入以色列手中》。以色列則陣亡七二0人,六十五人被俘,戰車全毀一00輛。 93/02/01

10 戰爭中的國際干預 A.對「十月戰爭」最「熱心」的國 際強權仍美國與蘇俄。 B.阿拉伯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 禁運協助埃、敘孤立以色列。
93/02/01

11 第四次以阿戰爭雙方損失概況 以色列 埃及 敘利亞 傷 亡: 陣 亡---- 2,838 5,000 3,100
以色列 埃及 敘利亞 傷 亡: 陣 亡---- 2, , ,100 負 傷---- 8, , ,000 戰俘/失蹤 , /500 損失裝備: 主戰車 , ,300 火 炮 ? 戰 機 93/02/01

12 戰爭檢討 一、六日戰爭之後到一九七三年間,阿拉伯國家之軍力、配備、訓練均進步很多,並且也有自信終會擊敗以色烈,但結果為何不是如此?
二、以色列何以在此次戰爭初期,遭受如此慘烈之攻擊? 三、以色列在此戰爭中,終獲勝利的原因為何? 一、其實,在初戰階段埃、敘方面有兩樣新式武器使以色列十分膽寒。一是反坦克火箭和導彈在戰場上初露鋒芒,許多以軍坦克就是被這些新式的反坦克武器摧毀的。二是低空防空導彈薩姆6和薩姆7。這種防空導彈裝在履帶裝甲車上,機動性能好、自動跟蹤、自動計算、自動發射。以軍的飛機原已裝備能報警〝黑匣子〞〔能通知飛機已被敵方導彈捕捉的墊子儀器〕,可以對付薩姆2和薩姆3防空導彈。但這回〝黑匣子〞不靈了,戰爭的頭一天,以色列8架飛機像往常一樣闖入敵營上空逞兇,但飛機紛紛爆炸墜地,只有一架僥倖逃回。 埃、敘兩軍出告戰捷以後沒有集中兵力大膽迂迴穿插,而是平分兵力一線平推的穩扎穩打,因而不能在敵軍驚魂未定之際發展戰果,使以軍有喘息應付的時間。 因此10月6日到10月9日,埃軍只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敘軍也只奪回庫奈特拉,未將以軍全部趕出戈蘭高地。 二、以色列初戰失利原因: 部分由於六日戰爭勝利的驕縱,部分由於情報研判錯誤,雖然埃及和敘利亞大規模的計畫和不斷地演習,但當埃敘於10月6日發動戰爭時,以色列大吃一驚。 僅在10月5日那天,以色列情報還研判埃及發動攻擊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並未大事戒備。6日清晨4點,以色列確定攻擊即將發起,但情報顯示是在當天下午6時。當天下午二時,埃及開始砲轟,以色列措手不及。 其次,以色列雖也積極擴充軍備,但由於多次戰爭以來,已有兵疲之感與厭戰心理。 三、以色列戰勝的原因: 以色列在初戰失利後立即在全國緊急動員,徵召50歲以下的公民服役,使他的軍隊人數由11萬5000人迅速增至40萬人。以軍指揮部決定集中兵力先北後南的順序進行反攻。 戰略戰術運用得宜,且充分發揮精神戰力,及預備對適時投入所望地區,並以積極、主動、旺盛企圖心得到最後勝利。 93/02/01

13 戰爭結局: 1.一九七四年元月十八日以、阿代表 簽下協定,以軍自運河西岸撤出, 在東岸東方二十至三十公里處之停 火戰線內撤出;埃軍在東岸只能留 下有限的部隊,控制的區域約八至 十二公里寬;兩軍之間約有五至八 公里寬的緩衝地帶,由「聯合國緊 急部隊」駐紮。 93/02/01

14 2.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在日內 瓦簽約,以軍完全撤出「十月戰 爭」新占領的突出地區約七百七 十平方公里;及撤出「六日戰爭」 時占領的庫涅特拉,但仍握有箝 制該城的三個戰略要地;兩軍成 立五百公尺至四公里寬的緩衝區, 「十月戰爭」完全停止。 93/02/01

15 3.一九七八年九月在美國主導下,美 、埃、以簽署「大衛營協議」,促 使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埃及與 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一九八 0年二月,以埃建立外交關係,互 派大使。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埃及收復西奈半島的領土,以埃結 束三十多年的戰爭狀態。 93/02/01

16 名詞解釋 巴勒夫防線— 紫線— 巴勒夫防線— 第三次以、阿戰爭以後,以色列為了用最少的兵力取得最大的防禦效果,耗資3億美元,歷時三年沿蘇伊士運河東岸修建了這條防線。 以色列把運河東側河堤加高到25公尺〔相當於6層樓高〕,並把向水的這一面削成55渡的陡坡,在其上佈滿了鐵絲網和地雷。 在河堤沿線的交通要道和渡口處修建了25個地堡群,埋設了可儲存200噸油料的儲油罐及通向河面的油管。 這條防線只用3000人防守,可說是相當現代化的。在這條防線的的後方又修築了三道防線,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共部署了四個旅的兵力,可以隨時出動支援前線。 紫線— 亦即是以色列於戈蘭高地上與敘利亞交界之防線。 戈蘭高地為以、敘天然國界,此處高山峻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不但控制以色列通往大馬士革的門戶,更可俯瞰以色列整個北部平原,以色列若放棄此高地,北方將無險可守且必受敘利亞之威脅。 以色列於六日戰爭後奪得戈蘭高地,並在與敘利亞交界處設置了多道防禦工事。 93/02/01


Download ppt "第四次以、阿戰爭 (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