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政 治 学 基 础
2
参考书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
A级 1、罗伯特 ·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艾伦 · 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哈罗德 · D · 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加布里埃尔 · 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
B级 1、约翰 · 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塞缪尔 ·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戴维 · 赫尔德编:《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5
C级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三联书店1997年版; 2、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3、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6、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 7、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版。
6
生活中的例子: 1、台湾8·8水灾,达赖喇嘛“祈福” 2、三峡工程 3、“村霸”强占人妻4年 叫嚣不从就烧光杀光全家
7
第0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8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3、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区别及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9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一、何为政治 1、非马克思义的政治观 (1)价值性解释:善、正,“应然”、理想 (2)权力解释:
(3)神学性解释:天命、 (4)管理性解释 还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讲,政治可以被定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公共协调的角度讲,政治又可以被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政治还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10
第一种政治观:道德政治 政治是指对特定的价值目标的追求。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 以礼治国,以德治民。—— 孔子
11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上》 中国传统政治观: 仁治训导,统治教化
12
古代希腊著名思想家 实现正义的理想国。 — 柏拉图 研究城邦之善即为政治。 — 亚里士多德 西方传统政治观: 政治即关于国家的事务
13
第二种政治观: 政治是天意或神意的体现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董仲舒 没有权柄不出自于神, 国王是上帝的仆人。 — 阿奎那
14
第三种政治观: 政治是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行为 “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马基雅维里 —俾斯麦
“法”“势“术”,三者合一。 — 韩非 “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马基雅维里 “政治是当权者运筹帏幄的活动” —俾斯麦
15
第四种政治观: 政治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 — 孙中山 孙中山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 孙中山 孙中山
16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和奥斯汀·兰尼认为:
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若干个次级系统所组成,政治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政治系统主要功能就是根据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他们称为社群系统)的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由于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每一种人的需要又存在着差别,这就必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所谓政治就是对权威性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17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18
3、政治的定义 本书中”政治”的定义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对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分配和管理。 ——俞可平
19
三基本点: 其一,目的:利益; 其二,途径: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 其三,它是一种社会关系 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方面。 这种对政治的解释属于理性主义的立场,与理性主义相对应的是感性(情)、爱等博爱主义的立场,理性强调算计——利益;博爱强调感情、温情、付出。
20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系统论观点对政治的定义 阶级性与公共性共存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政治需要进行资源分配(谁得到什么)(霍布斯与洛克)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与市场和社会的区别)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体制差异) 输入 政治系统 输出 社会的其他系统 政府(权威性政策制定者) 社会的其他系统 反馈
21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game)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者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G=﹛S1,…,Sn;u1, …, un ﹜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22
2、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它们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23
3、政治博弈的类型 (1)零和博弈:它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2)非零和博弈:它是指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24
三、政治的作用 1、政治:促进合作、惩罚违规、维护秩序。 2、政治——经济 相互作用 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范式: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另外,政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制度环境 (Situation) 制度安排 (System) 制度绩效 (Performance)
25
四、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的定义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及运作规律及其控制的科学。
26
讨论:什么是科学?政治学是不是科学? 广义的科学:(science)最初来自法语,仅仅指知识(knowledge),知识体系就叫科学。(低标准) 狭义的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可以精确测量和数学计算的学科。(高标准) 广义的政治科学:积累政治知识 狭义的政治科学:行为主义研究
27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目标: (1)分析人的政治行为、心理 (2)政治制度的设计;
(3)研究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产品即公共政策; (4)分析国际社会中的不同的政治组织的关系; (5)研究意识形态和政府的信仰。
28
3、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 (2)政治学与经济学 (3)政治学与法学 (4)政治学与社会学 (5)政治学与历史学
29
五、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1、政治学原理。 2、本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公共行政。 6、国际政治。 7、政治经济学。
8、政治学研究方法。 9、分支学科。
30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
31
1 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学说 政治学的产生与希腊城邦制度密切相关。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城邦制度的重要成果, 他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城邦(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政体等问题, 提出了很多重要概念和政治学基本理论,创立了政治学学科。
32
西方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特点有: (1)它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因为它是以城邦国家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的; (2)它强调政治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道德; (3)它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4)在研究方法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
33
2 中世纪时期的神学政治 《上帝之国》 《忏悔录》 理性引进神学,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圣·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上帝之国》 《忏悔录》 理性引进神学,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34
中世纪政治学说的基本特点有: (1)鼓吹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强调君权神授,认为教权大于王权,给王权也加上了神圣的光环; (3)主张神创等级制,以上帝创造万物为借口标榜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4)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多诉诸神秘的直觉,后期即阿奎那时期则运用哲学的严密思维,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导上帝的存在,论证国家、政体以及法的政治思想。
35
3 近代时期的政治学 这个时期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博丹。 (2)17~18世纪的政治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等。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治学说,代表人物有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36
认为“人性恶”,主张政治不讲道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 形成时期 (16—17世纪) 认为“人性恶”,主张政治不讲道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主权学说的思想家,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舆论宣传。
37
● 繁荣时期 (17—18世纪) 近代资 产阶级思 想家主要 代表人物
38
分权 制衡 社会 契约 有限 政府 代议 民 主 主权 在民 天赋 人权 平等 民主 自由 博爱 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
39
● 转折时期 (18—19世纪) 主要特点: 1.强调安全与秩序 2.主张妥协和改良
40
4、现代西方政治学 现代西方政治学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政治理论,即对传统政治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又称现代政治思潮;
一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所谓的“政治科学”。
41
传统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研究方法主要是制度研究法或法律研究法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治行为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式 ●研究者应采取价值中立态度 ●主张研究当前现实的政治问题 ●政治学研究应有一定价值标准
42
二、工人阶级政治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形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政治斗争阶段。 重要意义 马恩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对旧政治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 形成标志 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
4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马恩时代 列宁时代 毛邓时代 阶级斗争学说 国家学说 战略策略学说 建党学说 民族殖民地思想 和平共处的思想
工农联盟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思想 人民民主专政 两类矛盾学说 多党合作理论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军队建设 政治思想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
44
二、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自古及今,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古代政治学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45
1、古代政治学说 (1)古代政治理论的萌芽 从考古发现的散见史料来看,周朝以前的政治学说并不系统。其思想主流大多是 关于君权神授的原始宗教迷信一类东西。到了周以后,政治学说逐渐丰富起来,一方面是神权观念得到继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天命糜常”和“敬德保民”的思想。出现了从注重神灵到注重人的转变。这是古代政治学的萌芽时期。
46
1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 先秦时期(原始天命观)
用“神意”和“巫术”论证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天惟时求民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尊天命,顺民意”、“明德慎罚”等。
47
( 2 )古代政治理论的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新兴地主阶级应运而生,周天子的统治已名存实亡。这种历史条件的变化,政治学说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围绕改革与保守、进步与反动,各种政治学说展开了激烈交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诸子百家。他们就如何治国平天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是当时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三大政治学派。
48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主要内容
政治哲学(仁、礼、法、势、术、天与人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 ) 理想社会(有道社会、王道社会、法治社会、兼爱社会、小国寡民社会…)治国方略(治国安邦的策略、办法、经验的总和) 2.三大流派 儒家思想 主张“为国以礼”的政治立场(礼治)和“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德治),儒家思想汉代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法家思想 主张“霸道”、施展“权术”,实行“严刑峻法”,法家思想具有可操作性和立竿见影的特点而被统治阶级所青睐。 道家思想 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49
(3)古代政治理论完善时期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统一: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派学者附到了地主阶级这张皮上。秦朝主要是以法家的政治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以严酷的法律治国平天下。汉武帝时期,“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被提出以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学说逐渐形成了“定儒家为一尊(唯一的、至高无尚的学说)”的局面。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无人感应”观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系统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儒家政治思想把封建统治秩序合理化、神圣化和永恒化了。他的学说标志着系统的封建政治学说完善。
50
秦汉到明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缓慢发展的时期,汉武帝和董仲舒“君臣际会”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由一家之言变为一国之言,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思想灾难。 明中叶到清末(质疑专制,民为邦本) 中国政治研究出现一种新气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质疑专制制度,主张民为邦本,但未能在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垄断地位。
51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特点 1.在维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研究具体的“治国之道”,在统治的策略和方法上比西方更为突出。
2.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融为一体,并渗透了强烈的宗法观念。 3.由于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和高度集权等原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未能演化出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
52
2、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 明清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出现的时期。随着中外关系的日益发展,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问题便突出地表现出来。为此,近代史上关于文化、思想的选择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西方文化,特别是政治学说的引进经历了较长的时期。
53
孙中山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 想家主要代表人物
54
(1)闭关锁国:禁止外来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封建社会,并非完全自成一体的封闭格局,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记载。只是到期了清顺治 13 年( 1656 年)才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断裂。顺治 13 年清政府连续发了两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入洋。二是迁海令,规定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居民,一律内迁 50 里。在沿海与内地形成 50 里宽的无人地带。这又是一条万里长城。实行这种闭关措施,当时主要为了对付退居台湾的以郑成功势力和西方的海上掠夺。
55
(2)学习外国的军事科学和技术 清初康熙皇帝对造炮相当重视。而且在反对沙俄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时期,西方武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清军仍使用刀矛弓箭。 1793 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作为给皇帝的见面礼,送来礼物西瓜炮、铜炮、火枪、西洋船等 29 种,而清政府只当作一般贡品、玩好加以收藏,淡然处之。 1840 年,英军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朝野清醒,开始认识到闭关锁国对制夷安内无益,并非上策。一批有识之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认识到要策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强兵。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了船坚炮利,只得求助于军事武器制造技术为发端的一套科学技术。
56
(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卢抗议》中提出学习西方的模式:“以中国之 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来演变为“中体西用”的对策模式。“中体”指中国的儒家道统、政治制度、人文等。“西用”主要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我们的优势在“道(政治)”西人优势在于“器(自然科学、技术、武器,)”。以军事技术为先导又由此引进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矿物、古地质学以及医学等等。
57
(4)全盘西化,一切都学习西方 “西人强者兵,所以强者不在兵”的见解,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深刻的认识,也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对中体本身发生了怀疑。 1877 年,马建忠在《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一文中说:“西方国家学校建而志士多(科学),议院(民主)立而下情可达”。这种认识导向产生了随后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向西方学“体”的这种背景之下,西方的社会科学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
58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唯物辩论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精髓就是矛盾分析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四个角度。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各自的角度) 3.三步骤。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59
二、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规范性研究方法。包括:(1)理性研究方法;(2)历史研究方法;(3)制度研究方法。
2、经验性研究方法。典型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方法。 3、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主要的方法有:(1)社会学研究方法;(2)经济学研究方法;(3)心理学研究方法。
60
本课程的讲授体系 一 绪论 二 政治关系 三 政治主体 四 政治行为 五 政治制度 六 政治文化 七 政治发展
61
三、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是所有社会学科上的皇冠;以史为鉴,完善政治制度
2、在个人智慧、生存能力上的作用。智力、作为启迪心智的一种享受、爱好。 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提高人们的政治文化水平。 3、政治学在公共管理学专业中的位置;完成学分
62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 政治的确切含义问题
1、 政治的确切含义问题 如上所述,政治作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任何一个研究政治学的人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但由于政治所涉及的范围过于宽泛,因而不同的人对政治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63
第一章 政治关系: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 第二节 利益关系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利益的相关理论
第一章 政治关系: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 第二节 利益关系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利益的相关理论 教学难点:分析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65
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涵义 1、利益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涵义 1、利益的形成过程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 人们的生产能力限制着其需要的满足。 协作性生产使得人们之间建立了社会联系。社会关系形成以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66
2 定义 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这一定义,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① 利益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② 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③ 利益反映着特征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67
第二节 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益都是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所以,利益由于利益在内容上是人们对客观外部条件的反映,而形式上则是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而任何关系主要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的利益关系。纵向利益关系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不同层次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横向利益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一层次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68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就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的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所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共同利益具有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基本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共同利益。一般来说,共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等等。
69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利益矛盾,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
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向上的矛盾: 一是横向利益矛盾,即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都有要求。 二是纵向利益矛盾,即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70
为什么会形成利益矛盾? (1)利益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内在的矛盾,无法根本解决
71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 1、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利益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72
2、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建立的基础。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利益还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73
第二章 政治权力 与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利 教学重点:
第二章 政治权力 与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利 教学重点: 1、政治权力的含义、性质、合法性的基础。 2、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政治权力的归属和合法性问题。
74
第一节 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 1、政治权力的本质
第一节 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 1、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再次,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75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一般说来,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主要有生产资料、物质财富和暴力因素。此外还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客观形势和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因素。 二是其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理论策略、组织规模及程度、已有权力、实际政绩等因素。
76
3、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本质特性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本质所决定的,因而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就是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
(1)支配性(predominant) (2)强制性(coercive) (3)扩张性(expansionary) (4)排它性(exclusive) 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力量,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上讲,它是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消极方面讲,它也是实施专制和暴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恶”。这就要求我们在肯定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它保持高度的戒备,限制和约束它行使的范围和方式。
77
4、衡量权力关系的三个量度 (1)广延性,即掌权者人数与无权者人数之比。 (2) 综合性 ,即掌权者控制权力对象活动领域的数量。
(3)强度,掌权者使用权力控制对象行为的一切领域内可供掌权者有效选择的程度。即影响或控制的程度(极限)。 权力关系的较大广延性给其综合性和强度设置了极限: 首先,权力对象数量越大,监视他们一切活动的困难就越大。 其次,权力对象数量越大, 为控制他们所需的指挥链就越长、越分散,造成新的下级权力中心。 再次,权力对象的数量越大,他们对掌权者的态度差异的可能性也越大。
78
二、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关系,它通过形成和规定各种社会角色之间权力关系,使社会生活制度化。 1、宏观
政府——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政治权力关系; 2、微观 (1)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如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政府系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社会组织(包括政党在内的政治组织以及其他非政治性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4)公民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79
三、政治权力的实现 政治权力有多种实现方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积极”(正面的)和“消极”(反面的)两个方面。前者以奖励为手段,后者以惩罚为策略。政治权力以武力为后盾,但武力和暴力在权力“套餐”中,总是最后的选择。奖励和惩罚是政治权力实施的基本原则。通常所说的“恩威并用”、“刚柔并举”以及“胡萝卜加大棒”就是权力运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结合。
80
动用武力 The stick 交易 The deals 服从义务形成 The kiss 特点 强力胁迫 多重互惠式交换 形成一体关系 服从的动机 畏惧(Fear) 获利(Gain) 承担义务(Commitment) 制度体现 军事的 经济的 社会的
81
上述权力方式也反映了权力运用的三种基本手段和策略:(1)培养政治忠诚,形成政治核心力量;(2)利益拉动(拉的策略),形成政治合作;(3)威胁惩罚(打的策略),矫正不服从行为。这些策略和手段在商业竞争中也被广泛采用。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制定品牌策略,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实施“推”(push)和“拉”(pull)的策略,打压竞争对手,就是上述权力手段的具体应用。在政治竞争中,分清“敌我友”,广泛结成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竞争对手策略,也都是上述权力手段的具体表现。
82
(1)直接动用武力(political violence) (2)使用政治威胁(political intimidation)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根据不同的对象,可能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 (1)直接动用武力(political violence) (2)使用政治威胁(political intimidation) (3)制定政治规则(political rules) (4)下达政治指令(Political order) (5)展开政治说服(Political persuading) (6)实施政治激励(Political promotion) (7)实行政治处罚(Political punishment) 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分析,政治权力的实施呈现复杂的状态。因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关系复杂,并且经常处于互动之中,所以,各种权力主体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结果,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做出解释。
83
四、政治权力的作用 1、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保证;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84
2、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4)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85
3、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还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86
第二节 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政治权利来源于权利。对权利一词的解释,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解释也是极不相同的。 (1)天赋权利说
第二节 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政治权利来源于权利。对权利一词的解释,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解释也是极不相同的。 1、各种权利观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87
2、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社会的权利,都是由一定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所决定,因而这种权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且,社会成员的权利往往都是由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因此,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88
3、政治权利定义 内涵: (1)政治权利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内涵: (1)政治权利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有机统一;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定; (4)政治权利要以政治权力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和强力后盾。
89
二、 政治权利的基本特征 由于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在公民政治资格上的还原,因而政治权利的性质也就取决于政治权力的性质。政治权力具有阶级性,政治权利也是如此。此外,政治权利还有以下特征: (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2)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3)政治权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4)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自身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
90
三、政治权利的内容 1、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划分类型一:教科书的五阶段划分 (1)原始社会后期政治权利 (3)封建社会政治权利
(2)奴隶社会政治权利 (3)封建社会政治权利 (4)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
91
划分类型二:从各种形式看,西方的权利历史。
A.无权利的时代 (人类—氏族社会) B. 特权时代 C. 争取权利的时代 D.权利扩展的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前后) E.反思权利的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
92
2、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获得是近代社会以来的事。一般来说,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都体现在本国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之中。近代社会的政治权利,主要表现为公民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参政权。
93
四、政治权利的作用 政治权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1)它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2)它有利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3)它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4)它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94
第三章 政治主体 一、涵义:即政治行为者。 广义指所有的政治行为者;狭义指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 二、类别:
第三章 政治主体 一、涵义:即政治行为者。 广义指所有的政治行为者;狭义指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 二、类别: 个人和团体。个体称为政治人;团体称为政治组织。 传统社会中,政治主体一般只有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 现代社会中,政治主体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政治团体、公民。
95
政治体系结构模式 政 府 (立法、司法、行政) 公益利益 国家 政治性组织 社会团体(商业组 (政党) 织、社区组织、行 业协会、俱乐部、
政 府 (立法、司法、行政) 公益利益 国家 政治性组织 (政党) 党团利益 社会团体(商业组 织、社区组织、行 业协会、俱乐部、 利益集团) 群体利益 社会 个体公民 个人利益 个体公民 个人利益 个体公民 个人利益 个人
96
三 政治人 (一)、政治人的含义 政治人就是指在社会政治制度允许的条件下,那些主动关心社会政治事务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成员。
97
(二)、政治人的分类 1、一般政治人。这是指那些依法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
2、掌权者。这是指那些对政治具有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通过一定途径获取了一定政治权力的公民,是介于一般政治人与政治家之间的一部分政治人。 3、政治家。
98
(三)、政治家 1、政治家的含义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看,政治家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政治活动,掌握着政党或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自身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物。简言之,政治家就是处于政治权力体系顶端的有作为的掌权者。
99
2、政治家的特征 其一,政治家是一种权力和意志的体现,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利益的代表者;
其二,政治家一般都担负着一定政治组织或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职务,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 其三,政治家是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一般都具有超常的政治远见和雄伟的政治抱负; 其四,政治家是政权系统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是具有高超领导才能的政治艺术大师。
100
3、政治家的产生途径 一是世袭产生 二是通过革命产生 三是政变产生 四是选举产生 五是推荐或任命产生
101
4、成为政治家需要的主观条件 (1)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 (2)有一定的知名度 (3)良好的个人素质
102
5、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 政治家需要对民族国家负责。 (1)他掌握着核心的权力 (2)思想的领导作用 (3)政治家应起到的创造作用
103
(四) 官僚 1.涵义:官员;官吏。官,吏事君也。――《说文》,僚属(下属的官吏)。 官僚是一个社会的利益管理阶层。又称职业官僚。
(四) 官僚 1.涵义:官员;官吏。官,吏事君也。――《说文》,僚属(下属的官吏)。 官僚是一个社会的利益管理阶层。又称职业官僚。 2.特征:按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论,职业官僚具有10大特征(理想型): A.有人格自由,仅仅服从于其官位的非人格 性职责; B.官位有明确的等级体制; C.对官位的职能有明确的规定; D.在契约的基础上任命官员; E.对官员的选任以专业资格为条件,如有经 过考试获得的证书则更为理想;
104
F.他们领取货币工资,并一般有退休津贴,其工资依其在等级制中的地位高下划分,官员有权随时离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被解职;
G.官员的职位是其惟一的或最主要的职业; H.存在晋升阶梯,升迁可以凭年资,也可以凭功绩,这些当然都得依赖于主管人员的评判; I.官员不得非正当地占用因其职位而控制 的资源; J.官员服从于统一的控制与纪律制度。
105
总结起来,职业官僚的特征就是“四化”: 终身化、职业化、等级化和特权化。 密尔在《论自由》中尖锐地指出,现代公共官员已表现得像个家长式的贵族,公众可以发言,然而他们却决定着什么时候听、听谁的、带着几分注意力去听,当职业官僚队伍日益庞大的时候,这种弊端就更显突出。波兰律师奥兹斯基(Josef Olszewski)在1904年特别强调:“官僚制其间中级官员的大量出现,意味着权威散落在品级较低的官吏手中,中级官员埋头于繁文琐务,一心一意地使事情变得分外复杂,并压抑其他人的创造性。” 要想做实事就不得不懂得利用官僚
106
第四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概论 第二节 政治行为 :政治统治 教学重点:1、政治统治的本质、基础以及合法性;
第四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概论 第二节 政治行为 :政治统治 教学重点:1、政治统治的本质、基础以及合法性; 教学难点:1.政治统治的阶级性问题
107
第一节 政治行为概论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political behavior)是我们接触政治、感受政治、参与政治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因此,研究政治行为,了解各种政治行为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是合理安排政治制度、理智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
108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的实施过程。每个人,不管其主动还是被动,许多情况下都会与政治行为有关。而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动机、目的,通过权力和权利、影响和被影响的行为关系得到实施。作为统治者,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施其统治;被统治者,要通过被动的反馈和主动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要求、愿望。只有双方的政治行为都得到合理规范、约束(特别是统治者行为得到有效约束),这个社会才能接近“善治”。而要约束政治行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关键,尽管道德修养、暴力压制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这一编,我们讲政治行为,下一编讲政治制度。
109
政治行为的两个要素: 1。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集团或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机关,或者是政党。 2。政治行为的目的。围绕着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展开的。 资源的分配有两种形式,自由交换的市场是一种方式,政治则被认为是资源管理和分配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110
二、政治行为的分类 1、从政治行为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政治行为和群体政治行为;
2、从权力关系看,可以分为领导者的政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政治行为; 3、从政治行为的性质看,可以分为理性与非理性政治行为、合法的与非法的政治行为、进步的与保守的政治行为、正义的与非正义的政治行为、民主的与非民主的政治行为; 4、从政治行为的作用方式看,可以分为直接政治行为和间接政治行为; 5、从行为双方的关系状态分:合作的政治行为、冲突的政治行为
111
三、合作的政治行为 1、政治合作的涵义 合作——从社会学的一般意义上讲,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政治合作是指政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摈弃隔阂、分歧,达成共识、团结一致的政治行为。 2 合作成功的基本条件主要有: A.一致的目标;B.统一的认识和规范;C.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D.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
112
四. 冲突的政治行为 1 .政治冲突的定义 冲突的政治行为是双方行为的对立、摩擦、乃至搏斗,也可称之为政治斗争,只是“政治斗争”侧重于行为主体的主观方面,带有“有意为之”、“主动”的含义,即课本所说的“意识自觉”(98页)。而“政治冲突”侧重于客观的描述,是一种状态。 2.政治冲突的特性 政治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在此后的人类生活中也会持续存在下去,除非政治消亡了。 阶级冲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冲突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113
3.政治冲突行为的规模 A.按照政治冲突的人群规模划分,可分为群体内和群体外政治冲突; 国家、阶级、政党、利益集团间的冲突。 B.按照冲突的激烈程度,可以分为暴力冲突行为、非暴力冲突行为。 暴力冲突是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斗争和战争。 非暴力政治冲突是不诉诸于武力和暴力的和平政治对抗,主要表现形式有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
114
五、政治合作与冲突的关系 “冲突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社会过程的两个不同状态,而社会过程同时包含着冲突和合作的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冲突,也没有纯粹的合作。冲突的利益使政治生活成为必要;但是互补的利益却使之成为可能。所以,政治学也具有两种最基本的互动模式:合作模式与冲突模式。 但是,“无论在何种政治制度下,就冲突与合作的关系而言,冲突总是第一位的,合作只是冲突各方行为方程组的一个可能的“合作解”。关于政治制度的法律规定就是将具体的“合作解”定格化,作为不同政治势力共存(即“合作”)所依据的架构确定下来,其中的主要涵义乃是对权力分配的安排。
115
第二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1、精英统治论
第二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1、精英统治论 精英统治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 2、多元统治论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国家权力趋向多元化。 3、无统治阶级论 这种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之上。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116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政治统治的涵义 政治统治的本质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的政治行为。
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117
2、政治统治特点 (2)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3)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
(1)出发点: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3)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 (4)政治功能: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 (5)价值取向: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118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1、权力基础(控制能力大小) 2、社会基础(成员规模) 3、公共职能基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心理基础(民众认同)
119
怎样让民众认同? 即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就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也就是统治阶级极力把统治权力渲染成全社会成员的意志体现从而为自己树立权威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现:一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 二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以使获得程序化的权威; 三是通过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 上述途径的应用,在不同社会的国家里是不尽相同的。
120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克里斯马型统治 (2)传统型统治 (3)法理型统治 2、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阶级社会) (2)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社会主义社会)
121
五、政治统治的作用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的政治关系的存续 (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122
六、统治规律与统治失败 1、政治统治一般规律 (1)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 (2)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3)成熟的政治统治越来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 2、政治统治失败的原因 (1)民生问题 (2)民主问题 / 合法性问题
123
第五章 政治行为: 政治管理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 1、政治管理的定义
第五章 政治行为: 政治管理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 1、政治管理的定义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政治管理的行为性质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行为,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约束。
124
2、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 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125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 1、传统政治管理 是以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与农业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事务相对简单相适应,传统政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管理主体具有单一性,基本上只限于国家政权机关;②政治权力运作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主观随意性,从而表现出较鲜明的“人治”色彩;③管理功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这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控制等诸多方面;④管理方法、方式的简单性和落后性,如基本上以实行行政强制和思想教化为主要管理方法,以经验决策为主要决策方式,等等。
126
2、现代政治管理 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整个社会联为一体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统一性,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之相适应,现代政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管理主体的复杂性。即参与政治管理的除国家政权外,还有执政党及一些准政府性质的政治社团。不仅如此,政权体系内部分工更为复杂。②政治权力划分及运作的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法治”色彩。③管理功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④管理方法和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即主张不同事务采用不尽相同的管理方法,要运用先进科学、先进技术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科学决策,等等。
127
三、政治管理的方式 1、政治领导 2、政治决策 3、政治组织 4、政治协调 5、政治沟通 6、政治监督
128
四、善政 1、定义 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状态。
2、基本要素: 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效益。 3、善治取向 善治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129
五、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1、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客体有所不同 2、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不同
3、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作用方式不同
130
六、政治管理的作用 1、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些政治规范的认同和支持 2、维护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 3、促进民主政治生活
131
第二节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1、政治参与的定义
第二节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1、政治参与的定义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组成、运行、决策以及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132
2、政治参与的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自下而上的政治行为。 第二,政治参与旨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所有公共政治生活。
第三,政治参与是一种多目的、多形式的政治行为。 第四,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制国家的一种特有政治现象。
133
二、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很多政治学家都给予政治参与与极高的评价,但也有些政治学家主张限制政治参与。(精英民主主义者与古典民主主义者的争论)
134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 2、政治选举 3、政治结社 4、政治表达 5、政治接触 6、政治冷漠
135
四、政治参与的程度及其制约因素 1、政治参与程度 2、制约政治参与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 (2)制度或体制因素 (3)社会因素
政治参与程度,一般通过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表示。政治参与的广度,主要指参与政治活动人数的多少及其比率分布;政治参与的深度,主要指影响政府决策的程度及持续性。 2、制约政治参与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 (2)制度或体制因素 (3)社会因素 (4)政治文化因素
136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 1、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具有重要作用:(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 2、政治参与对社会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4)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内容,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137
第六章 政治组织:国家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 国家的组成
139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一、国家的涵义 英语中,有三个名词与中文的“国家“概念相联系:country/state/nation state。这三个术语有不同的含义,中文没有区别。 Country表示的国家是个地域概念,指的是某一地域内的人文的和自然的统称单位。 State 表示的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在固定疆域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社会。 Nation state的国家是一个国际政治概念,指的是一民族为基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
140
教科书上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地理课本上说,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这时指的是country;我们常说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时指的是state,马克思的暴力机器;说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时,指的是nation state. 在此意义上,国家由三个要素组成:人民、领土和主权。(“一中各表”中,“中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双方会出现分歧?) 教科书上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41
二 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从理论上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合作论,二是冲突论。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冲突论和外部冲突论。 1.合作论
二 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从理论上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合作论,二是冲突论。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冲突论和外部冲突论。 1.合作论 古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型政府的范式:具有不同技艺、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联合为一体,各谋其业,各得其利,共同促成社会和谐。国家是人类通过合作而满足其共同需要的产物。 近代: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也有近现代的多元主义论者多属此类。他们在解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合作现象时,往往把它归因于人性的愿望,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利益而自愿将自然权力交给国家。
142
现代:约翰·罗尔斯(JohnRawls)是现代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合作论的支持者。他写道:“某些主要利益的不可分性、公共性以及所产生的外差因素和吸引力,使得有必要由国家来组织和推行集体协议。认为政治统治仅仅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倾向和非正义倾向而设立的看法是一种肤浅的观点。” 长处:合作理论看到了国家协调与管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 缺点: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存在战争、压迫现象
143
2.1内部冲突论 内部冲突论认为随着人类共同体(如部落与部族)内部阶级的产生,占有者阶级在与不占有或较少占有财产的阶级的暴力冲突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了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吸收了摩尔根的成果,广泛利用原始社会史资料,注重私有财产和“起源”的本质联系,成为对冲突论进行实证研究的代表。
144
2.2外部冲突论 外部冲突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军事征服与战争。斯宾塞勾画出政府机构演进的典型线路:他把战争看作一种掠夺手段。通过战争把捕掠的战俘作为私有奴隶,从而出现主奴分化,其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两个社会之间的简单侵犯,转变为扩张、征服和吞并。在战争中被征服的一方便整个的沦为下等阶级。对这些被征服团体的统治显然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因而促使社会建立起具有强制力的统治机构。
145
第二节 国家的组成 国家机器的构成。包含两部分:(横向)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纵向)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国家统治形式、政体、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等等。上述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却大致相同,它们都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146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 正常的政府 腐败的政府 最高权力者为一人 君主政体 暴君政体 最高权力为少数人 贵族政体 寡头政体
最高权力为多数人 共和政体 民主政体 A.按照执政者的人数划分: (亚里士 多德)
147
B.按照人数与掌权者的产生方式划分 (马克思):君主政体、共和政体
148
政体 君主政体 共和政体 专 制 君 主 立 宪 君 主 贵 族 共 和 民 主 共 和 议会共和 总统共和
150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国家结构形式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区划,二是权限划分。 按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状态分: 单一制国家:特征 复合制国家:特征
151
单一制特征 (1)全国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和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中央政权机关对地方政权机关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
(2)全国只有一部宪法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3)国家主权高度统一,即在对外关系上,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是国际法的主体,对外代表国家行使国家主权的只有中央政府,地方任何政权机关不享有外交权; (4)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简言之,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享有较大权力,地方要服从中央。
152
联邦制的特征 (1)具有双重国家机关体系; (2)具有双重的法律体系; (3)在对外关系上,联邦政府是国际法的主体,享有外交权。
(4)以民族自治实体为基础组建的联邦制国家,每个公民都享有所在成员国和联邦的双重国籍。 我国的国家形式:单一制与“一国两制”
153
三 国家机构( 政府体制 ) 1、政府及政府体制的含义 “政府”: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凡具有公共性的部门都可以称为政府,政府所对应的是公民。政府是指一个国家全部机关的总和,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里的政府等同于国家机构。 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这里所讲的政府,主要是指所有中央权力机关。因此,政府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
154
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设置原则: 集权原则:专制主义政治 分权原则:资本主义政治 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政治 思考: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155
3.主要的国家机构:有几部分? A.国家元首:国家最高代表 个人元首或者集体元首 职能:公布法律;召集议会,宣布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授予荣誉。 有些国家元首统帅武装力量
156
B.立法机关:议会(两院、一院) 职能: 1.制定修改法律; 2.审查通过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实施; 3.组织或监督政府; 4.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
157
C.行政机关:执行法律 职能: 1.贯彻执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 2.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管理社会; 3.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 4.负责或协调处理军事力量; 5.处理对外事务;
158
D.司法机关:维护法律的部门 职能 1.侦察职能:公安; 2.诉讼职能:检察院 3.审判职能:法院
159
第七章 政治组织:政党 第一节 政党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三节 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160
第一节 政党 一 政党的产生 1.古代中国的“党”:贬义
第一节 政党 一 政党的产生 1.古代中国的“党”:贬义 《汉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人。“朋党”则为贬义。古代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过不同的对立派别,如唐朝的“牛党”与“李党”、宋朝的“元祐党”与“元符党”、明朝的“东林党”等,但不具备近代政党的性质。古希腊、罗马也初选国“贵族党”、“平民党”,意大利还有“教皇党”等,都与现代政党相距甚远。
161
二 现代西方政党的产生 1.议会内部产生的政党。1679年,英国议会内资产阶级议员(whigs,强盗)与地主贵族议员(tories,歹徒),后演变为全国性政党。美国、法国多属此类。 2.议会外部产生的政党。成立后力争进入议会,19世纪末期的工人政党和民族政党多属此类。 3.共产主义政党
162
三、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对政党的不同认识: (1)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团体。 (2)政党是选举的工具。 (3)政党是一种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 (4)政党是人们挑选公职人员的工具。 政党就是社会中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按一定原则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
163
2、政党的特征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注意与教材对照) 第一,政党以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第二,政党是一个有一定稳定程度的政治组织,拥有正式会员。 第三,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广泛关注。 第四,政党的目标是赢得政府权力。
164
二、政党的类型 按照法律地位 合法政党 非法政党 是否掌握政权 执政党 在野党 议会席位多寡 多数党 少数党 政治思想倾向 保守党 中间
保守党 中间 党 激进党 阶级性质 资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
165
三、政党的作用及方式 1、政党的作用 (1)目标制定 (2)利益表达 (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 (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2、政党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其他活动
166
四、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迪克森提出的适应性的分析要素: 1、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强硬派和温和派精英竞争的结果。
2、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智的有效性。 3、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变革的支持、反对以及不同类型的诉求。
167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 政党制度的含义和制约因素 1、政党制度的定义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 政党制度的含义和制约因素 1、政党制度的定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168
二、政党制度的分类 1、西方学者大多数是以一国内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数量为标准,把所有政党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者一般是以政党性质为标准,把所有政党制度首先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69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一党制。 所谓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有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权主义国家,另一种是民族主义国家。前者如法西斯主义国家(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后者如非洲的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扎伊尔等。 一党制国家的缺点:缺乏竞争,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社会经济发展容易出现重大战略失误,且不易纠正。
170
2、两党制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议会或总统选举而交替执政的政党制度。
特点是:选举执政,失败者为反对党;政党轮流执政;其他小党很少有机会上台。
171
优点: 两党制的优点起码可能有:一党执政,另一党监督,由于利益作用,监督会比较有效;两党制配合单名选区制,会遏制极端主义的成长,两党都会坚持在政治谱系的中心,因为选民的投票倾向是钟型曲线,即向中间集中的趋势,有利于制度和政策的稳定; 缺点:两党制下,两党为赢得中间选民,常常运用非常相似的观点和政策,使选民厌烦,无可选择;
172
3、多党制 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有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通过政党联盟的形式来组建政府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是多党政治制度。多党制一般实行比例选票制,联合政府;政府不稳定。好处是每一种民意都能够得到表达。这种制度一般只适用于人口、面积规模较小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236个政体中,26个是无党制,8个一党制,41个一党独大制,35个两党制,126个多党制。(2008年,王绍光的数据)
173
一党独大制(介于多党制与一党制间) 一党长期居于执政地位,多党竞争或者微弱竞争。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都长期执政。中国大陆也是一党居优。思考:中国是一党居优,还是一党制? 一党居优制下,执政党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派别分化,政府权力实际上是在这些派别间分配。这种体制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体制,一党长期执政与政治腐败相连。
174
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或“一党专政制”。在种政党制度下,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单独掌握国家政权,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2、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种政党制度最大的特征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共产党外,还有其他民主党派的合法存在。
175
第三节 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影响和制约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同的社会利益结构。
(2)不同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3)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4)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民族结构; (5)不同的国际环境。
176
第三节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177
第八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及内容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四节 中国政治文化(讨论)
178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当代世界各国,在许多情况下,都可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国的行为模式都大不相同。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途径和过程等都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179
二、政治文化的含义 第一种观点是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政治心理。 第二种观点是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它既包括社会政治心理倾向,也包括社会政治价值取向。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不仅应包括观念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还应包括特质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180
三、政治文化的特征 1、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这是与一般文化显著不同的特质。 2、政治文化具有特定的结构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是一国历史与现实综合条件的产物。
181
四、政治文化的结构 1、政治文化的内涵要素结构,即一种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按其内在逻辑分层次的整合。由此政治文化可以分为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两个层面,是一种心理—价值结构。 2、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即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按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的分解和组合。社会的亚文化结构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基本的亚文化结构;其二是具体的亚文化结构。
182
五、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 1、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
(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 (4)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 2、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183
六、政治文化的作用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和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184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及内容 一、政治文化的分类 1. 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 (1)地域型政治文化 (2)顺从型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及内容 一、政治文化的分类 1. 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 (1)地域型政治文化 (2)顺从型政治文化 (3)参与型政治文化 2. 根据政治文化的分布状态来划分 (1)同质文化 (2)极端文化 (3)多元文化 3. 根据现代/传统两分标准来划分
185
二、政治心理 1、政治心理的含义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86
2、政治心理的特征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政治心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187
3、政治心理的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188
4、政治心理的构成 (1)政治认知 (2)政治情感 (3)政治动机 (4)政治态度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189
5、政治心理的作用 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制约力量。
190
三、政治价值 1、政治价值的含义 政治价值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所获得的对政治世界的稳定的理性认识。它包括政治思想观点、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评价标准。
191
2、政治价值的特征 (1)它集中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它是人类对政治现象理性思维的产物,具有深刻性和明确的表现方式; (3)它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192
3、政治价值类型 自由主义原则:个人主义原则、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宪政主义原则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原则:个人主义原则、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宪政主义原则 (2)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传统观;实用主义;人性论;社会有机论;等级观念;权威观念;财产观念。 保守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古典保守主义;现代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右派。 (3)社会主义 社会平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的理论形式大体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 (4)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 其他意识形态:社群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
193
4、政治价值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价值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价值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194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2、定义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也是社会中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195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196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4、社会共同体。 5、大众传播媒介
此外,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歌、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重大历史事件,也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评价标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197
四、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198
五、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使之形成和获得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和创造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政治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和顺利改变的重要因素。
199
第四节 中国政治文化(讨论)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 二、中国目前的政治文化状况 三、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历程 四、中国政治社会化分析
200
第七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理论 第二节、政治发展的方式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目标 第四节 中国政治发展(讨论)
201
第一节 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提出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提出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这一时期政治发展问题会引起西方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呢?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战后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冷战”中,为壮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西方学者首先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后来又扩展到西欧一些国家,这样,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政治发展理论便应运而生。
202
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进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西方政治学者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迄今为止,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西方政治学者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个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这一时期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从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西方主流派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强烈抵制,因而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逐步走向衰落,研究的重点也由政治发展道路转向政策研究。
203
二、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1、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建立起与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多元民主论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
204
2、基本含义 所谓政治发展,就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变,是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通过不断变革、调整而趋向合理化、科学化和完善化。政治发展既是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同时也是自身各方面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
205
三、政治发展的类型和模式 1、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 (1)三个阶段:一是国家建设;二是民主化;三是福利化。 (2)三种发展模式: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
206
2、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首先,后期现代化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间较晚,面临着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后期现代化国家主要指当代的发展中国家。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相比,后期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后要落后于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任务和特征。 首先,后期现代化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间较晚,面临着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其次,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型发展。 最后,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如殖民主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对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7
第二节、政治发展的方式 一、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定义
革命是旨在建立正义和正当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行为。 革命是争权夺利的活动,社会范围内的革命本质上就是争夺中央最高权力的社会政治活动。 革命是个人心理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冲突。 革命是社会结构缺陷和国家应付压力的能力缺陷的表现。 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社会意义和社会变迁意义上的革命。 所谓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08
2、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209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1、政治革命产生的客观条件即要具备一定的革命形势。具体说,那就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愿再按旧方式生活下去。 2、政治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即被统治阶级已形成革命意识并建立起相应的革命组织。政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政治革命才能适时发生并取得成功。
210
(三)政治革命的类型 (1)美国学者佩蒂根据“革命”主体和规模的不同,把“革命”划分成国民大革命、政变、宫廷革命、叛乱和系统叛乱五种。
(2)美国社会学家奥沙利文根据指导政治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政治思想的不同,把政治革命分为自由民主主义革命、集权主义革命、第三世界革命三种类型。 (3)美国政治学家享廷顿以革命对现有政治制度的破坏、对新集团的动员和对新制度的创立三个革命程序在革命过程中的先后性的标准,将革命分为西欧型革命、东方型革命。 (4)美国社会学家杰伊以革命的目标为标准,划分为市民革命、民族革命和不成熟革命。 (5)马克思划分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211
(四)政治革命的方式 政治革命的方式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和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等多种因素,其中,政治力量的对比是决定性的因素。 1、暴力革命 2、非暴力革命
212
(五)政治革命的作用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 讨论:革命对政治行为的意义
213
四、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包括:法令法律的修改,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改革,议会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选举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
214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其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215
(三)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有三项基本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216
(四)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217
(五)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政治改革需要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政治意识的力行者 (2)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政治改革要选择的把握有利的时机 (4)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218
(六)政治改革的作用 1、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2、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3、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 4、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219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目标 一、政治发展目标的含义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目标 一、政治发展目标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从哲学层面看,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这是政治发展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从历史发展看,每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都会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就应成为相关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 第三,从现实政治看,政治民主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各国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充分说明了政治民主的价值所在。
220
二、政治稳定 1、政治稳定的含义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221
2、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 (5)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222
3、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政治制度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第二,政治管理的制度化。
223
三、政治民主 1、政治民主的含义 民主(democrac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指“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指“人民的统治”。 第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 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主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 第四种观点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被称之为“参与民主理论”。 第五种观点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224
2、民主的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225
3、政治民主的功能 (1)政治民主是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 (2)政治民主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有效机制。
(3)政治民主是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团结凝聚的重要手段。 (4)政治民主是防止和纠正决策失误的重要机制。 (5)政治民主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有效方式。 (6)政治民主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最积极的一种形式。
226
4、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 (1)创造政治民主的基础性条件 (2)推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 (3)推进政治民主的制度及程序建设
227
第四节 中国政治发展(讨论) 一、政治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政治发展的过程、阶段和举措 三、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国政治发展(讨论) 一、政治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政治发展的过程、阶段和举措 三、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因素 四、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五、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能路径选择 六、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学理分析 七、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分析中国政治的可行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