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 of TC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 of TC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 of TCM
杨怡玲

2 导 论 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3 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4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

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6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精气学说 中医学 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 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7 (一)形成的条件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8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9 (二)形成的标志

10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81篇,共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1 《难经》说是战国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全书是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来论述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各个方面 。

12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13 《神农本草经》共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的理论。

14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15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 《脉经》

16 晋.皇甫谧 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 《针灸甲乙经》

17 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

18 唐.孙思邈编撰了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9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记载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

20 2.宋金元时期 宋. 陈无择 编撰了《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创立了“三因学说”,发展了陶弘景的三因论,提出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

21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了火热论 —— 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22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提出了“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

23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 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24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他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 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

25 3.明清时期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赵献可(字养葵),赵献可推翻《难经》左肾右命门的说法。认为命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和肾阴。

26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是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27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28 薛雪(字生白),著有《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

29 吴瑭(字鞠通),著有《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辩证理论。

30 王清任(字勋臣),著有《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的方剂。

31 李时珍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成就 。

32 4.近代和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33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

34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这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趋势:

35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36 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的中医学专家施今墨老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
周恩来总理会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

37   施今墨( ),浙江萧山人,原名毓黔,字奖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追随黄兴先生,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渐对革命感到失望,慨叹不已。既然“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他便从此弃政从医。

38 孔伯华( 年) 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其祖父为当地名医,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39 1929 .2 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留日医生余岩的提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 同年3月因各界的抗争,命令被废止。3月17日 被定为国医节。

40 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唐由之等。

41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 1.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个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42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43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Wholism(Holism)
辨证论治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ciation

44 (一)整体观念(Holism) 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5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 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46 五脏一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来实现机体整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47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48 膀胱 小肠 back 大肠

49 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50 (2) 病理上的整体观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它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51 (3)诊断上的整体观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52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 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下病上取 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 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53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54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物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生物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生理: 出现相应的适应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 中有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如《素问》中对人体脉象的描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55 ②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在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曰: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56 ③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如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而湿润,故人体腠理多稀疏;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多山,气候寒冷干燥多,故人体腠理多致密。

57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①四时多发病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如痹证、哮喘等。

58 ②昼夜变化对病变的影响 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59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 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制宜”。

60 ●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 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遵四时之变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古人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

61 ●因地制宜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62 (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63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

64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65 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66 ●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情志而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67 附: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1. 医学模式的概念: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68 2. 医学模式的类型: 神灵医学模式 古代 自然医学模式 医学模 近代—生物医学模式 式的类型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

69 (二)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1. 天人合一,形 天人合一 天地人 神合一的健康观 形神合一 三才一体 2. 邪正交争,阴 邪正交争 正不胜邪
1. 天人合一,形 天人合一 天地人 神合一的健康观 形神合一 三才一体 2. 邪正交争,阴 邪正交争 正不胜邪 阳失调的疾病观 阴阳失调 3.治病求本,防 治病求本 本于阴阳 重于治的防治观 防重于治 不治已病, 治未病

70 (二)辨证论治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辨证论治,是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和论治(treatment)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71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disease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哮喘、麻疹、痢疾等。
证,syndrome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病的性质(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如风寒表实证

72 症,symptom 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面色苍白等。
症状一般是指病人主观感觉的不舒适、不正常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耳鸣、恶心、腹胀等。 体征 physical sign 一般是指医师通过对病人的检查而得到的客观表现,如舌绛、脉滑、面色苍白、肝肿大、血色素低等。

73 2.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
证是反映了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操作性。 症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疾病的反映,不如证深刻和准确,因而证比症更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

74 3.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75 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比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76 异病同治:指在不同的疾病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进行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77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78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79 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80 四、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Download ppt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 of TC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