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珍稀药用菌栽培技术 第四节 茯苓栽培技术 主 讲 : 周 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珍稀药用菌栽培技术 第四节 茯苓栽培技术 主 讲 : 周 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珍稀药用菌栽培技术 第四节 茯苓栽培技术 主 讲 : 周 巍

2 一、概 述 茯苓,又称松茯苓、茯灵、松白芋、松木薯、野苓等。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又称茯苓属)。它是松树的亲密“伴侣”。它生在土里,紧紧围着松根,形似龟、兔,所以又叫茯龟、茯兔;抱根生的则称为“茯神”。    我国以云南的“云苓”、福建的“闽苓”、安徽的“安苓”最著名。目前人工大量栽培茯苓的有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我国认识茯苓和应用茯苓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史记》、《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中关于茯苓的记载。

3 据医药部门统计,有80%的中药处方中要用到茯苓,历史上的中医经典药方中也多离不开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无毒,能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主要功能为宁心安神、利水消肿、健脾补中、渗湿等,主治胸肋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水肿淋结,体虚浮肿,脾胃虚弱,心悸失眠,头晕恶心等。 近年来医药科学还发现β-茯苓聚糖对肿瘤细胞的增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4 茯苓除了药用外,还是一种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如我国市场上常见的“茯苓糕”、“茯苓饼”、“茯苓酥”、“茯苓茶”等。

5 二、茯苓的形态结构 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呈平伏状,厚0.3-1cm,初期白色,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核呈球形、椭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0-30cm或更大,重量不等,可达数十斤甚至近百斤。 新鲜时稍软有弹性,干后坚强,表面粗糙多皱或瘤状,淡棕黄色至褐色,变至黑褐色,内部白色或带浅粉红色,干后稍硬。 管孔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菌管长2-8mm,偶有双层,厚可达1-3cm,孔径0.5-2mm,壁薄,孔口边缘老后呈齿状。孢子长方椭圆形至近圆柱形,6-8μm×3-3.5μm。孢子大量集中时呈灰白色.

6 图8-5 茯苓的菌核

7 茯苓形状不定,有球圆形、卵圆形、长圆形、扁圆形等。不过,不管哪种形状的茯苓,其表面都有皱,皮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内部纯白或略带粉红色;鲜时 如薯,干时如木。中医认为形如鸟、兽、龟、鳖,肉带玉色,体糯质重者为佳。    茯苓生态习性特殊,需生于松树根部,故不易发现,采集困难。在松树中,以马尾松和赤松根部最爱生长。一般根据松树的生长年龄、长势好坏以及地表土质的变化来观察地下有无茯苓。 自然界野生的茯苓,一般直径只有10-20cm,而经人工栽培的可达30-50cm或更大,重量最大者近百斤。不少地区由于松林被砍伐,破坏了生态平衡,生长茯苓受到影响。  

8 茯苓是一种腐生真菌菌核,是由无数菌丝体纠结缠绕在一起,并经过特化后形成的一种休眠体。
它的营养菌丝可以分化成特殊的结构和组织,伸入基质吸收营养物质。它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碳素、氮素和某些矿物质,恰好与死松树根所能提供的营养相近,所以,松树的地下部分也就成了茯苓生长的理想场所。正因如此,要挖取茯苓,就得到干燥、向阳、气候凉爽、有松树生长的山坡上去找。

9 由于长有茯苓的松树周围,多不长草或长草易枯萎,所以,寻找野生茯苓并不困难。砍伐后的松树横断面呈红色,无松脂气味,不朽不蛀,一敲即碎,其根部就可能有茯苓;树蔸四周的土壤有白色膜状物或地面有断裂,那么下面也可能有茯苓;用探条插入土中不易拔出及拔出后探条槽内有白色粉末者,一定有茯苓。

10 三、生活史 茯苓在人工培育和栽培的过程中往往是由菌丝到菌核,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有性阶段,这样就不是茯苓完整的生活史。
茯苓在自然界中的完整生活史是从担孢子到担孢子,其过程为担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单核菌丝相互进行质配,发育成双核菌丝,在条件适宜时形成菌核,并在菌核一定部位上产生子实体,由子实体产生担子。 担子先是完成核配,接着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新的担孢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由双核菌丝直接发育成子实体。

11 四、生活条件 1.营养: 茯苓属于木腐菌,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矿物质。生产中,为了补充松木等栽培材料中营养成分之不足,往往在加入一些糖和谷物皮壳类物质,来补充调节营养,提高茯苓产量。 2.温度: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2℃,最适温度为22~28℃,0~6℃菌丝即进入休眠状态,35℃以上菌丝易衰老死亡。菌核的形成和生长温度在25~35℃之间,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菌核的形成。在25℃左右,并伴有70%以上的空气湿度条件下,易产生子实体。

12 3.湿度: 段木下窖时的含水量应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土壤含水量50%~60%最适。为便于土壤水分管理,苓场应排水通畅,干燥不积水。 4.酸碱度: 茯苓喜微酸性的培养条件,适宜的pH值为3.0~6.0。因为茯苓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靠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而来,而茯苓菌丝分泌的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酶类,在微酸性的条件下活性最强,所以栽培茯苓时,应选微酸性土壤作为栽培场。

13 5.光线: 茯苓菌丝生长和菌核的形成不需要光照。在无光的情况下都能正常生长。但是在栽培时要选择少树荫、光照强的地方作苓场。这主要是利用光照提高地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菌核的形成。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一定光照,所以在人工栽培时,为了控制子实体的产生,在菌核生长过程中,当窖面膨胀露出菌核时,要及时覆土掩裂,避免菌核见光而产生子实体,降低茯苓的产量和质量。 6.空气: 茯苓属好气性真菌,对空气比较敏感。在通气不良时,如覆土过厚、土壤板结或湿度过大,则不易或不能形成菌核。试验表明,含水量70%左右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都比较恰当,是理想的苓场。下窖覆土厚度一般为5~7cm,也是为了兼顾保水和通气二者的关系。

14 五、茯苓人工栽培技术 茯苓生产除要培育好优良菌种外,还要选择好适宜的场地,准备好优质的栽培材料,做到三者同步。

15 1.菌种准备 我国茯苓栽培目前使用的菌种有三种,即菌引、肉引、木引。
菌引是我国70年代应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从优质菌核里分离出的茯苓纯菌丝体菌种。菌引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茯苓菌种的质量,节约了大量种用茯苓,使茯苓栽培范围和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在生产中使用最广。 肉引即是用鲜苓作种,一般用采挖后半月内的鲜苓。种龄最好控制在1~2代,最多不要超过三代,以防退化。野生苓或吊式苓的质量更好。

16 其标准为: ① 个体健壮、皮薄,皮色呈紫红、淡红,有白裂花纹者为佳,菌核过嫩、过老,外皮粗糙,皮色发黑,干缩者不可作种。 ② 肉色乳白,有大量浆汁,粉质洁白,手捏细腻,有粘性为好,若肉质呈棕色,浆汁少粉质呈褐色或赤色,手捏粗糙,无粘性的不能作种苓。

17 ③ 种苓个体稍大,近圆形,与料筒接触的蒂口小,而不选体积过大、过小、畸形或与料筒接触蒂口大的茯苓作种。
④ 从木引上长出的第一代苓,由于生长时间短,有时体积虽小,但其皮色、浆汁、粉质均好,亦可作种龄使用。

18 木引是老产区苓农用于扩大种源、复壮菌丝的一种菌种。
制备方法是: 在栽培接种前2个月左右,选择质地松泡、直径4cm左右的料筒为培养料,肉引接种,接种量为培养料的1/15。待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挖出即为木引。优质的木引表面呈灰黄色,质稍松泡,茯苓气味浓,无杂菌污染。用木引栽培茯苓产量较低,但可复壮菌种,老产区仍在广泛应用。

19 2.段木栽培法 (1)段木准备 ①选树: 栽培茯苓,一般多用马尾松,其次是黄山松、赤松、云南松和黑松。枫树、柳树、栎树等树种虽然也能栽培茯苓,但结苓少而差很少被人利用。选作栽种茯苓的松树,树龄应在15~20年,也有用20~40年的,但以胸径在12~14cm的中龄树为最好。

20 ②伐树及整理:选好的松树,应在秋末冬初晴天砍伐,最迟不能晚于次年农历正月。
砍后剔去枝桠,锯成长1.5米左右的树段,将树段的皮削去两条(即去皮留筋),让松脂流出,有利于快速、充分地干燥。削皮后的段木,“井”字型堆码风干。堆码场要靠近栽培场,清除杂草,杀虫,防止污染。垛底要用石块或其它树棒垫起,垛顶用松、杉树枝覆盖,为了保证段木的质量,避免雨淋,也可用薄膜盖顶,但要雨天覆盖,晴天揭开。

21 到了4~5月份,播种前,再次进行去皮留筋处理。
方法为,除了砍伐时削去的两条外,可再沿树干纵削,削一条,留一条,相间排列。削皮的宽度为3.0~3.5cm,深0.5~0.8厘米,以见木质为宜,节疤要削平,留下的皮筋宽3cm。 留筋的数目一般为3、5、7条为好,即所谓的三方、五方、七方。留筋数目不能为四,理由是:留4条筋,筒木必成方木,这样的筒木下窖后,与底土接触面积大,如土壤过湿,筒木吸潮后,菌丝不易生长,又易生板苓。处理好后,再将段木锯成两段,即为下窖接种用筒料。

22 (2)场地准备 ①选场: 茯苓栽培场应选择座北朝南的向阳坡,此场所光照强、温度高、温差大,有利于茯苓菌丝生长和菌核的形成。坡度宜选在15~35°之间,坡陡难保湿,坡小易积水,均不宜作栽培场。土质要求含砂量50%~70%,pH值为4.0~6.0的酸性土壤,未种过庄稼和茯苓的地方作苓场。 ②场地翻挖和清理: 场地选好后,于春节前后一个月内翻耕,深度50cm左右,清除杂草、树根、石块等。接种前一个月,进行第二次翻挖。

23 ③开厢挖窖: 在下窖接种前20~30天进行。为了防止泥土被雨水冲走和便于管理,在挖窖前可顺着山坡的等高线在苓场上进行开厢,厢宽应为一个苓窖长,厢长以苓场的横向跨度而定,一般不宜过长。 若苓场跨度宽,可在中间开一道竖向排水沟,将苓场化为较短的厢。每厢应分别整平,然后在厢上挖窖,窖长80cm,宽30~40cm,深35cm,窖底要顺坡 而坡,窖底的土要翻松,让其曝晒,每厢根据宽度可挖一排或两排窖。

24 (3)接种 ① 接种季节: 接种季节有夏种和秋种两种。夏种:冬季备的料,多在夏初(芒种前后)接种栽培。秋种:夏季备的料,多在秋初(8月末至9月初)接种栽培。 ② 接种前的准备: 苓农有句谚语:“种好茯苓没有巧,抓住两干和一好”,即料干、场干和菌种质量好。料干的标准是:段木周身有很多细小的晒裂纹,手击发出“咚咚”的清脆响声,含水量在20%左右。苓场应翻挖日晒3~4个月后用于接种,接种时也要选晴天下种。还要严把制种质量关。接种前应对料筒、栽培场等认真检查,并准备好挖锄、斧、刀等工具。接种是茯苓栽培的关键环节,最好由几个人或专班配合操作。

25 ③接种量: 接种量的多少是影响茯苓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接种量过大,料筒则相应不足,进而造成菌丝生长营养不足,待结苓时,营养将近耗尽,故不能结苓或结了苓也不能继续长大。 如果接种量过少,茯苓菌丝难以充分利用并蔓延整个料筒内,当结苓季节到来时,部分菌丝仍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来不及结苓就进入休眠状态,造成生长停止或死亡,也影响结苓。

26 接种量的大小,应根据料筒的重量和菌种的质量综合考虑。一般每15kg料筒接种木片菌种8片左右(即每瓶菌种接2~2
接种量的大小,应根据料筒的重量和菌种的质量综合考虑。一般每15kg料筒接种木片菌种8片左右(即每瓶菌种接2~2.5窖),或肉引150~250g。直径20cm的树蔸,需用木片菌种一瓶(16~20片),或肉引0.5kg。

27 ④下窖排筒: 选择晴天进行,排筒时要根据料筒的粗细分别排放,大的每窖可放一根或两根,较小的可放5根到7根,分别称之为独筒窖,双筒窖、多筒窖。料筒在窖内呈顺坡斜卧状,一头高,一头低。

28 ⑤接种方法: 接种与排筒是同时进行的,之后覆土,使菌种能尽快地成活定植。根据窖内菌筒的数量不同,可分别采用“头引”、“侧引”、“枕引”和“扦引”的方法接种。 头引:在独筒或双筒窖内,用茯苓菌核或菌种接种时多采用头引,方法是:料筒排好后,若是袋装菌种,把袋子划开一条口子,若是瓶装种,把瓶底打掉,将露出菌种的部位紧贴于料筒断面。若用菌核接种,将菌核割开,皮朝外,苓肉紧贴于料筒上断面即可。

29 侧引:在独筒或双筒窖内,也可用木片种、锯末种或茯苓菌核采取侧引接种。其方法是将种袋划破或瓶底打掉,露出菌种,或将茯苓菌核切开后,将菌种或苓肉紧贴在料筒上半截的侧面(去筋部分)。
枕引:适用于独筒窖或双筒窖,方法也是把露出的菌种或苓肉,垫在料筒离上断面10cm左右的下面,坡度较大的苓场多采用此法。 扦引:适用于多筒窖。方法是用松木制成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扦,粗细以能插入瓶口为宜。下窖时可根据料筒的多少,先铺好底层料筒,然后将木扦细的一头插进菌种瓶或菌种袋内,一般插入深度为2/3。再将粗的一端放在料筒中间,使瓶口贴近料筒的断面,放好后,在上面再排料筒,将木扦压住

30 ⑥覆土: 排筒接种以后,可用部分松木片将菌种和料筒之间填实盖紧,立即用沙土进行覆盖,厚度为7~10cm,上面要做成龟背形,以利排水。

31 (4)苓场管理 ①查窖补种:茯苓下窖接种后,约经一周,要检查菌种成活情况。 其方法是:将窖的上端挖开,露出料筒,若菌种成活,在料筒表面即有乳白色菌丝蔓延,俗称“上引”。 检查完毕,按原样盖好覆土。如果发现没有菌丝或菌种老化变色,应及时补接生长健壮的菌种或新鲜的菌核。

32 补种时,要把料筒另砍新口,以便尽快上引。接种后25~30天,菌丝蔓延30cm左右,菌丝由白色变为黄褐色,菌丝体变弱收缩、料筒表面气生菌丝少,属正常现象。
经40~50天培养,菌丝可长至料筒下端,称为“发窖”,菌丝由淡黄色变为茶褐色,由绒毛状变为膜质状。 正常情况下,100~120天开始形成菌核,靠近菌筒的土壤呈淡灰色或深灰色,是快要结苓的标志。

33 此时切勿轻易撬动菌筒,以免折断菌丝,推迟结苓。
检查苓场的上引和发窖,宜在晴天早晨露水未干前检查。 如上引后菌丝生长正常,则茯苓窖上的覆土干燥呈白色(菌丝呼吸产热所致),没有露水。 若在阴天检查,可扒开覆土,用手触摸料筒或窖边泥土,感到有一定温度,即可证明已经发窖。 另外,苓场上的杂草比其它地方提前死亡,也是已经发窖的标志。

34 ②清沟排水: 为防止窖内积水、烂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要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久雨很容易使苓窖含水量过高,此时可将苓窖下端挖开,露出筒木,在日光下风晒半天,然后再覆土,并保持场地干燥。被雨水冲刷或因沙土流失,造成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

35 ③苓场清理: 茯苓场内的杂草丛生会消耗筒木养分,造成减产,严重的很难结苓。因此,茯苓场地内及窖面周围,趁杂草、灌木幼小时铲除。及时除草,还能有效地防止苓场滋生害虫,增加窖温和昼夜温差。

36 ④覆土掩裂: 开始结苓后,由于菌核的生长,会使表面的覆土隆起,在窖面上形成龟裂纹,严重时部分料筒或菌核露出土面(俗称冒风)。 因此,在茯苓生长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及时覆土,加以保护,防止菌核“冒风”而形成子实体,或被日晒、鸟兽侵害、雨淋腐烂而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覆土掩裂的重点要抓好两个时期,即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这两个时期是茯苓生长最快的阶段。 覆土的原则是少量多次,若一次覆土过厚,会使窖内温度降低,从而减缓茯苓的生长速度。

37 ⑤围栏护场: 茯苓接种初期,震动易使菌种脱离料筒,造成“脱引”,或菌核形成后,易造成脱苓等。为防止“脱引”和菌核中断生长,茯苓场严禁人畜践踏,防止的方法一般是修建围栏,加以保护。管理人员的管理走动,应在排水沟内走动,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38 3.松树桩栽培法 松树砍伐后留下的树桩,凡直径在12cm以上者均可栽培茯苓。 一般是用上年秋天或当年春天砍伐的树桩,要求树皮无脱落,无虫蛀腐烂现象。因树桩不可能象段木那样可以任意挪动,选场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向阳背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树桩作为选用对象。3~6月将树桩周围1米内的土挖松,深50cm并清除地面杂草、灌木及石块,使树桩及树根露出地面,按下述几种方法进行接种:

39 (1)将树桩上细根全部斩断,只留较粗支根5~6条,每条支根刮去指头粗细树皮2~3条,晒数日,但不可过干。
5~8月,选晴朗天气接种,在整理场地时,备好筒木,粗10~20cm,长50cm,按段木栽培方法去皮留筋。将筒木放在树桩周围的浅坑内,使筒木与树桩去皮部分紧靠,中间夹上种苓或菌种。直径30cm的树桩,用种苓0.7~1kg或菌种1~2瓶,用沙土盖好、压实,然后在树桩上盖土,覆土厚度10~15cm。

40 (2)先将树桩周围泥土挖开,露出树根,在树根发根处用刀削去一块长10cm、宽15cm的树皮,贴上一块重约25~30g的肉引,然后用土覆盖。

41 (4)先将种苓捣成粉状,用纸包好,接种时,加入冷开水,调成稀糊状。用刀在树桩离地面3cm处,把树皮剥开,然后把浆引倒在剥开的树皮和木材裂缝中,再将树皮压实。每个树桩用鲜苓250g,成活率在90%以上。
(5)砍伐后留下树桩过高,可在树桩近地部锯一缺口,将菌种接在切口处,再用树皮包好,然后覆土。

42 按以上方法接种10天后,检查菌丝是否开始生长。以后每10天检查一次,雨季防止雨水冲走覆土。9~12月,要加强覆土掩裂管理。
次年4~6月,当树桩呈棕褐色,一捏即碎,茯苓表皮开裂形成花纹,生长减慢,即可采收。树桩呈金黄色,浆水较足的可采大留小。采挖时要注意四周,防止“走引”而漏掉结在树桩外的茯苓。一般每个树桩可采收鲜苓15kg,个别高产者可达50kg,能连采3年。

43 茯苓成熟后及时采收,采收也称起窖,判断茯苓成熟的标准是:
① 茯苓窖顶不再出现新的裂纹。 ② 料筒手捏能碎,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棕黄或棕褐色。 ③ 茯苓菌核表皮由黄白色或淡黄色变为黄棕色或黄褐色,不再有白花裂纹,菌核与苓蒂已松脱。达到以上三个条件应及时采收,长时间不采收,会造成茯苓腐烂。

44 采收方法: 首先挖去窖顶表土,然后小心仔细挖掘。一不要挖破菌核,二不要挖漏。茯苓菌核有时通过索状苓蒂(菌索),长到料筒外较远的地方,常称之为吊苓,不要漏掉。采挖时,若窖内菌核成熟一致,料筒的营养已用尽且开始腐烂,应大小一次性摘下,若菌核成熟不一致,料筒色黄且较硬的,可采大留小,采后将料筒和上面的小菌核埋好,继续培养。

45 一般来说,多筒窖基本上可一次性采收,而单筒窖或双筒窖可采大留小。 茯苓采收后,除留下部分做种苓外,其余的应及时加工。
茯苓的商品分级和加工方法相当复杂,但由于其药效价值差别不大,目前大多已简化了加工程序。首先将采收的茯苓蒸发失水,干燥缩身的过程叫发汗。

46 鲜茯苓菌核的含水量为40%~50%。将茯苓除净泥土,放在不通风、潮湿的房间内,下垫一层干稻草,上铺竹帘或小树枝条,将茯苓按挖出先后和大小单层排放,上面再盖上干草或草帘,让菌核“发汗”,慢慢蒸发水分。
在“发汗”过程中,每隔2~3天将菌核翻动一次,每次将菌核转动1/4周,使整个菌核失水一致。 经过12~15天,菌核失水变干,表面起皱,变为暗褐色,“发汗”即可结束。再将经过发汗处理的茯苓皮剥掉,然后分类进行切片。色白、质量好的可加工成白片或白块。

47 苓肉粉红或淡黄色的加工成赤片或赤块。切片要求表面光滑,厚薄一致。切好后置阳光下晒干,当表面出现微裂后收回放在屋内,使其吸潮1~2天,待裂纹合拢,稍压复晒即为成品。
剥下的茯苓皮和碎屑分别晒干,即成为茯苓皮和茯苓粉。

48 在切片加工过程中,如果发现苓肉内有小松根穿苓而过,即是称为“茯神”的贵重品。应单独加工保存。切片或切块时,应垂直松根,使每片或每块都有松根小段。
茯苓加工干制后,可立即出售,也可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传统出口的茯苓商品,用盛30kg的木桶包装。在存放过程中,应防潮湿、防高温,保持环境洁净。


Download ppt "第八章 珍稀药用菌栽培技术 第四节 茯苓栽培技术 主 讲 : 周 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