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活动解读 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
2
本次活动的 基本要求与基本任务
3
一、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 总体要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核心是普及和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从展示性应用向常规应用的转变——从赛课到晒课和优课 1.实现两个全覆盖 (1)基础教育全体教师全覆盖(三年內有500万名教师完成晒课, 全国50%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 (2)教学内容全覆盖(包括41门课程、237种教材)中的一节课,教师提交1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课”评选者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
4
2.本次活动的基本流程:
5
必须注意: (1)原则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版本每堂课推荐1节“优课”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评选,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节优课。 (2)体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只作为点缀,而应该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现状:教师成为媒体播放员——缺乏深层的思维引领,影响教学效率。 以翻转课堂为例: 很好地融合方式,但要注意: *课前视频的作用在于引导——如何设计课前视频? *翻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的关键在于改变课堂的管理——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 *翻转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动交流?
6
附录1: 信息化教学的TRACK内容框架 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它包括教师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与反思,敏锐地在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相互关系中寻求新的可能,如根据具体教学情景的需要设计新技术,或利用新技术开创新的教学空间。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相互作用产生的。技术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内容选择、设计恰当的技术;二是利用技术所提供的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学习内容的来源与类型。 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PCK涉及到学科知识的重新组织与加工,并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进行传输与呈现,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或错误的诊断、分析与纠正,以及对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等。
7
二、基本任务 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
1.学科专家团队和网络工作室 省教研室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负责策划与管理 项目组(方案实施) 学科网络教研工作室 2.晒课规范 晒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微课 、习题、 实验工具、数字教材、课标解读、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 课堂实录 等,但核心是教学设计——明了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8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关于一堂好课的“四有”标准:
(1)有知识。精准、精炼、精彩的表述知识。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还要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2)有方法(或是有思想)。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可以说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
9
(3)有生活。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有境界”。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 (有目标,有学生,有参与,有成效) 个人解读——好课的三个核心环节: (1)教什么——明确教哪些知识?(学什么) (2)怎么教——在了解学情、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学) (3)教好没——渗透了哪些学科方法、凸显了哪些学科素养、体现了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相长)
10
关于有效教学设计的个人体会 重组教学内容——对教材再处理 梳理教学主线——理顺逻辑关系 设计教学环节——组合教学内容 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延伸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升华教学主题——提升人文精神(要恰到好处)
11
(1)设计课的“筋”——挖掘教材的内涵——理清逻辑关系——挖掘隐性目标——内化与理解教材知识。
小结:有效教学设计三思(内功) (1)设计课的“筋”——挖掘教材的内涵——理清逻辑关系——挖掘隐性目标——内化与理解教材知识。 (2)设计课的“神” ——选取新颖的角度、设计精当的环节、梳理清晰的主线,把握知识的主体脉络、挖掘教育的价值。 目的:将零散的知识要素——实现知识的系统构建与资源有效共享。 (3)设计课之“思”——不断充实、不断修正、不断提高。 思前想后,方成好课——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在有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发掘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总结教学过程薄弱点——提炼师生之间的共鸣点。
12
附录2: 备课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设计(外功) 一节课由若干相衔接的教学活动及相应的学习环境的设计组成,所谓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一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与资源应用等4个要素 备课是构建一个教学活动框架,在活动的框架上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教学。
13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 营造课堂气氛 教学进程的把握 有效的导入 设问与启发 优秀的讲授 学生活动组织和引导 引导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状况的监控
有效的设问 课堂交流的策略
14
如何有效地导入
15
优秀的讲述
16
如何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开始前要向学生讲述有效的人际交流和互动技能 设置明确的小组目标 使学生与其它小组成员一起工作
通过引导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并有任务 有过程评价 对小组学习适时予以鼓励 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回忆学习内容
17
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问题的不同水平与类型与教学目标匹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许多问题 问问题,停顿,然后请学生回答
保证所有学生有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答案不精确、不完整时继续提问 将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写入教案 提问清晰、简短、切中要害 问题吸引学生专注参与 以问题形式书写课程目标与总结 非语言行为与问题一致 只强调低层次或收敛型问题 只在课堂结束时提问 不允许学生七嘴八舌,问完问题后不停顿 依赖于自愿回答 忽略或不纠正不正确或不完整答案 只凭自己能力产生自发性问题 问题很长,或者同时问许多问题 将提问作为惩罚工具 设计问题时只考虑要点 问问题或学生回答时,表情漠然
18
优课评选的框架 优课不是典范课, 不能提出脱离实际的理想化要求,教师能应用技术支持教学达成目标, “有知识” 、“有方法” , 就是好课。
3.确定优课的开发体系 优课不是典范课, 不能提出脱离实际的理想化要求,教师能应用技术支持教学达成目标, “有知识” 、“有方法” , 就是好课。 优课评选要简约,从目标达成、课堂交互和技术应用等三个评价维度构建评选框架 ,每一维度设置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用等第制而不是评分制进行评价。 等第确定后不是简单汇总确定优课, 而是考虑各个维度指标达成程度, 予以综合评判。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