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教学内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成就。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掌握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弭兵运动、城濮之战等名词概念;弄清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2 春秋史的基本史料:《左传》 与《 国语》

3 春秋时期的参考史料 顾德融、朱顺龙 《春秋史》 童书业《春秋史》

4 第一节 平王东迁与西周的衰落 周平王东迁 王室衰落 春秋时期的特点

5 1、春秋的来由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族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周平王宜臼即位后,被迫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程。东周习惯上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从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与孔子修订的鲁国国史《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7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相当,因而名为《春秋》。其实鲁、齐、宋、燕等国的国别史都名《春秋》,晋为《乘》,楚为《檮杌》。

6 * * * * * * * * * *

7 2、王室衰微:争霸的背景 周王室在东周时期却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已经起不到共主的作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的原因: ①东周时王畿锐减,财政困难,实力大减。 ②王权削弱,政令不行,诸侯朝聘、贡献减少。 ③宗法制度衰弱,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④ 诸侯争霸是这个时期总体的历史特点。

8 3、春秋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是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在经济上井田制受到冲击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使经济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时期,为争霸,各国奋发图强,革新变法,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 战争,加剧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因此这是华夏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时期是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9 第二节 诸侯争霸与春秋政治格局 春秋五霸 弭兵运动 争霸的实质与意义 春秋政治格局的变化

10 一、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左传》、《史记》、赵歧《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 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11 1、郑庄公-------拉开争霸序幕 郑武公助周平王东迁有功,为周卿士。 《郑伯克段于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庄公时周郑互为质子,周桓王时由“交质”到“交恶”。 前707年需葛之战,郑伯摆阵拒王师。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12 2、齐桓公首霸 齐国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国家富饶。 齐襄公无道,公子小白在鲍叔牙护卫下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护卫下到鲁国。
“管鲍之交”的故事。

13 管仲相齐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在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制度,叁其国而伍其鄙 。组建一支行同和死同哀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办法,按土地的肥瘦征税。鼓励贸易,促进生产。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14 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的进攻,有老马识途的典故。 齐桓公帮助卫国,打败了狄人的进攻。卫懿公好鹤亡国。被称为犬儒君王。
随后与楚对抗。

15 齐桓公的霸业:召陵之盟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16 召陵之盟与葵丘之会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会使其霸业走向鼎盛。

17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1、齐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基础) 2、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善于用人)
3、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 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改革原因) 4、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

18 3、宋襄公图霸中原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19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20 宋襄公的仁义战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系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21 4、晋文公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22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 退避三舍

23 春秋霸主 常在晋国

24 5、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但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25 6、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据说即位之初,三年不理朝政,暗地里审时度势,考察民情,三年之后“一鸣惊人”,进贤良、诛奸臣,不仅使楚国大治,而且形成了向外发展的趋势。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

26 问鼎中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

27

28 7、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伍子胥

29 吴王阖闾破楚图霸 阖闾名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孙武的协助下灭徐破楚,一度占领楚国都城,后因秦兵救楚加之其弟反叛而元气大伤。公元前496年与越国交兵,伤指而死。 其子夫差继续与越国对抗,通过“夫椒之战”,迫使越国投降,又大败齐兵,会盟黄池,与晋争霸。

30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与晋争霸时,越王勾践趁机攻破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曾被夫差大败于会稽,屈服求和,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整理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转弱为强,灭掉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

31 勾践卧薪尝胆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2 二、弭兵运动 由于北方四强势均力敌,各国连年战争而精疲力竭,无力外顾,于是有了短暂的和平休战,弭兵运动的目的是为各国获得喘息的时间用以备战。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楚晋订立和约,双方约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于是有了暂时的休战。 前546年,由宋大夫向戌在宋都西门举行有楚晋齐秦等14国参与的弭兵大会,订立和约,晋楚共为霸主,平分霸业 。

33 三、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无论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还是争做霸主,都是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势力,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所以“春秋无义战”。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个巨大的破坏。 意义:由于争霸,大批中小国家被吞并消灭,各地区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于争霸,使众多的民族因社会动乱而大规模迁徙杂居,加速了民族的融合,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战争加速了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封建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有利于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34 四、春秋政局的变化 1、经济上:废井田 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小块私田由每户农民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

35

36

37 2、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后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状,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 鲁三桓四分公室
三桓指鲁桓公的后代,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在公元前537年,三桓四分公室。

38 三家分晋 晋国新兴势力也同本国的旧势力进行了生死搏斗。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先后打败旧贵族栾氏等“公族”势力,把持朝政。
前490年,赵氏击败范中行。前453年,赵、韩、魏又败灭智氏。从此晋为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君成了附庸。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39

40 田氏代齐 田氏即陈氏,是陈国贵族。齐桓公时,陈公子完奔齐,田桓子时,用大斗出,小斗入笼络人心,势力进一步壮大。田乞灭国、高、晏三氏,杀齐悼公,另立简公。不久田成子(田常)又杀齐简公,从而掌握了齐国大权。公元前386年,早已成为君主的田氏被列为诸侯,正式取代了姜氏。

41

42 奴隶社会的瓦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铁犁牛耕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工商业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的活跃 。
奴隶平民的起义给奴隶制度的巨大打击 。 奴隶主内部大夫的兼并更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

43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 由于政治的急剧变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异常活跃。 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老子道家的自然智慧思想。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 由于政治的急剧变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异常活跃。 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老子道家的自然智慧思想。 墨子的平民价值体系形成。

44 一、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修道德”,主张“自隐无名”。他对当时的社会不满,批评宫殿整洁,田地荒芜,仓库空虚的情况,认为一切弊病均起于当权者的过多要求,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智”、“绝巧弃利”(《老子》十九章),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自然会使百姓安居乐业。

45 《史记》记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教祖。唐朝自称老子之后,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福建泉州老君岩

46 帛书《老子》

47 老子的主要思想 他用超绝一切的道取代商周天的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之宗。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他鼓吹愚民政策,他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其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世界。 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8 二、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孔子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身长九尺六寸(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周游列国,但主要从事于教育。

49

50

51 孔子标准像

52 孔子 的主要思想 其政治思想他崇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社会,主张正名和德治。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人克已复礼为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提出了爱人的概念。 在政治上爱人的表现就是要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

53 孔子倡仁的终极目的的在于克已复礼,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做到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宣扬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一方面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已安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的产生。

54 孔子论理想人格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5 大教育家孔子 在教育的对象上,有教无类 。 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要有怀疑精神,要多闻阙疑 。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 做到四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己见)、毋我(惟我正确)、毋意(臆断)。

56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


Download ppt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