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2 本章基本概念 政治发展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稳定 政治现代化 政治民主 政治制度化

3 一、政治发展理论

4 1、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这一时期政治发展问题会引起西方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呢?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战后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冷战”中,为壮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西方学者首先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后来又扩展到西欧一些国家,这样,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政治发展理论便应运而生。

5 2、政治发展理论的演进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西方政治学者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个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这一时期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从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西方主流派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强烈抵制,因而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逐步走向衰落,研究的重点也由政治发展道路转向政策研究。

6 政治发展理论有影响的著作: 勒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1958) G.A.阿尔蒙德和J.S.科尔曼合著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
D.阿普特的《政治现代化》(1965) L.W.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66) S.P.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

7 3、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建立起与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多元民主论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 亨廷顿的定义:“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

8 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政治发展,就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变,是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通过不断变革、调整而趋向合理化、科学化和完善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发展属于此义) 狭义的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迁,有的直接指政治现代化。 (现代西方政治学主要指此义)

9 4、政治发展的方式(途径) 政治发展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0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发展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移易。 政治改革则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政治现代化 。 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是推动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11 二、政治革命

12 1、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定义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 “支那革命党首领” (1895年日本的一家报纸称孙中山先生 )
孙中山倡议称“革命党” ,从此,“革命”一词就流传开来。

13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革命是指事物的根本性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从革命的本义来看,主要是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思考: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有何异同? 在广泛意义上使用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文化革命等,这些都是在广义上使用革命的概念,是革命的转义。

14 关于革命含义的几种解释: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革命的目的是新生产关系的最终确立。 第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第二,革命一般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原因。

16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 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7 政治革命(P300)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18 2、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19 3、政治革命的类型 (1).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就已开始初步形成,所以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在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自由,所以,无产阶级革命最彻底、最无畏。在政治革命以后,继续进行社会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文化结构。因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存在根本的区别。

21 (2)西方型革命与东方型革命 [ 美 ]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谈到—— “一场全面的革命,包括用暴力摧毁旧制度,动员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三方面的次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的革命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

22 一是“西方型”,旧制度崩溃后,接踵而来的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然后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墨西哥革命及中国的辛亥革命,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东方型”,革命以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及建立新型政治制度为开端,最终以暴力推翻传统的政治制度为结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越南革命以及其他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大体上属于这种模式。

23 塞谬尔·亨廷顿 1927年出生于纽约 代表作: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4 4、政治革命的条件 客观条件:革命形势的出现,由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而形成的全面阶级对抗。 主观条件:革命阶级力量的形成与组织。
具体说: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25 5、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 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战争 (2)非暴力革命
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和平谈判、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

26 6、政治革命的作用(P313) “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毁旧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动员新社会集团参与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体,接近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与合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权,以及建立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就政治参与的扩张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着现代化;就新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还包含着政治发展。” ([ 美 ]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27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8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合理化 。 政治权威的合理化,即由单一的、世俗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辛亥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种族的封建权威,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 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开始建立法理型政治权威。 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在于它结束了“朝代国家”形态,而代之以一个“共和国家”形态——中华民国。

29 二、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就是打破‘圣灵社会’的宿命论,对宗教意识形态的依附性较小,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对新事物和新思想采取开放的态度”。   

30 三、辛亥革命促进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首先,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其次,政治参与范围扩大。 再次,政治参与主体的多样化。

31 小结 革命使中国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 (因为,国家的统一或国家权力的统一是政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 )。 但革命不是万能的。
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革命不可能使新的政治体制绝对完善。完善的手段只能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32 三、政治改革

33 1、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概念比较:改革、革命和改良

34 2、政治改革的特征(P318) (1)政治改革基于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35 3、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36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主要特征:毕其功于一役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一步到位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渐进式改革)
(1).综合性改革方式(激进式改革)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主要特征:毕其功于一役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一步到位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渐进式改革)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主要特征:积小胜为大胜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各个突破

37 备注 “费边式”战略是以古罗马著名统帅费边·马克西穆斯的名字命名的改革战略。
费边·马克西穆斯在与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进行战争之中,因主张采用避实就虚,待机缓进,避免决战的迂回战术而闻名,所以,后世学者把改革者在改革全过程中所采用的渐进方式称为“费边式”战略。 “费边式”战略与“闪电式”战略相对。

38 全面的闪电式改革 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试图在各个领域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彻底变革既存的传统秩序。
特点: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并一开始就将计划全盘端出,让人知道其全部目标,然后成套地、全面地实施改革计划。

39 分项的渐进式改革 分项的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是,把改革项目互相分开,隐瞒部分目标,一个时期只推行一项改革。 如: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
第一步:建立民族国家 (统一) 第二步:建立现代政治体制(权威) 第三步:利用现代政权强行推行宗教、社会、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平等)

40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是指 英国首相撒切尔执政时期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及经济政策。 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压缩公共开支,降低税收。
“撒切尔主义”是指 英国首相撒切尔执政时期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及经济政策。 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压缩公共开支,降低税收。 经济上,崇尚自由市场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解散国有企业,减少对经济活动的政府管制。 社会政策领域,努力摆脱“福利国家”色彩,削减、控制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

41 思考:不同的改革方式 各有何优缺点?

42 比较 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之路及利弊

43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历程及启示 政治转轨的历程: (1)波澜不惊的戈尔巴乔夫时期 (2)惊心动魄的叶利钦时期
年,宪政体制下的新旧冲突。 年,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新宪法的确立和巩固。 (3)稳定和谐的普京时期 强调总统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政党建设

44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重要特点: (1)转轨的激进性、深刻性和全方位性 (2)转轨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国情因素 (3)转轨过程中注重配套的制度建设

45 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启示: (1)政改的战略思路上应体现经济发展优先 (2)政改的发展模式上应走稳定的渐进式发展道路 (3)政改的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培育相应的政治文化土壤

46 中国政治改革的特点 ——增量政治改革 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俞可平)
所谓增量民主,有别于渐进民主,“尽管两者都强调民主发展的有序性、平稳性、连续性,但‘渐进民主’强调的是过程,‘增量民主’强调的是目标和后果;‘渐进民主’强调过程的渐进性和缓慢性,而‘增量民主’则在强调改革进程平稳性的同时,也强调必要时的突破性改革。

47 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四层基本意义:
一、正在或者将要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存量”,即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二、这种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 三、这种改革和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和缓慢的,它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 四、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48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政治改革路径的探索 第一阶段: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呼唤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 第三阶段:政治社会稳定迫切需要政治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

49 第四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第五阶段: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至今)

50 改革开放30年政治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配套进行,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推进政治改革。 第二,始终把保持政治稳定作为政治改革的头等大事。 第三,在政治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强调走自己的路。

51 4、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经济方面,政治改革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2)政治方面,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
3)文化方面,需要革故鼎新的文化理念。

52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政治改革需要有改革取向、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力行者。 改革能力: 一是控制国家政权的能力
二是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计划和方案的能力。 三是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2)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4)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53 5、政治改革的作用 成功的政治改革—— (1)提高政治体系的先进性和合法性,增进社会团结,维持政治稳定。
(2)增强政治结构的合理性和政策的正当性,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54 失败的政治改革—— 则会破坏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的瓦解。 如巴列维改革、阿连德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55 四、政治稳定

56 亨廷顿认为,现代性意味着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却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因为现代化必然导致“社会的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满珊。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乱和骚乱”。

57 1、政治稳定的内涵 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系统既能维持既定的基本政治秩序,又有适应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社会政治生活表现出一种连续、合范、可控和有序的状态。连续性和有序性是关键。 政治稳定内涵的几个要素: 政治系统的连续性。 政治行为的合范性。 政治局势的可控性。 政治生活的有序性。

58 2、政治稳定的内容体系 国际政治环境的稳定。(内环境、外环境) 国家政权性质的稳定。 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 国家政治过程的稳定。
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

59 3、政治稳定的意义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60 4、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政治稳定一直被看作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前提条件。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第一,政治发展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第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和条件 “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亨廷顿)

61 5、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 政治权力腐败——政治因素 财富分配不均——经济因素 政治决策失误——主体因素 敌对势力破坏——环境因素

62 思考讨论 当今影响中国政治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构建转型期的政治稳定机制?

63 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 5)国际势力的影响造成的政治不稳定。 6)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 -----

64 熊培云:“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新闻工作者。《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 “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

65 政治稳定的实现路径 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如:决策水平、自律程度、政治技巧

66 五、政治现代化

67 思考 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几个概念的关系
政治发展的时代目标是政治现代化,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是政治民主,政治现代化 是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政治发展的最终趋势则是政治消亡。

68 1、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从过程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是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
从结果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

69 政治现代化理论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进程。 代表人物: 沃德和拉斯托 派伊 亨廷顿

70 [ 美 ] 沃德、拉斯托:《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1964版
现代政治体制的几项特征: ( 1 )一个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组织体制,即一个部门不能履行所有的政治职能。 ( 2 )这种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一体化,即政治职能专门化不得妨害政治上的统一。 ( 3 )理性的和世俗化的政治决策程序,即决策程序和决策机构规范,信息渠道畅通。 ( 4 )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 ( 5 )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的和有效的认同。 ( 6 )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虽然他们未必参与决策。 ( 7 )政治职务的分配是依据个人的成就而不是依据裙带关系。 ( 8 )独立的司法制度。

71 亨廷顿认为, 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权威的理性化,即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第二,政治现代化包含着政治功能专门化。各种专门职能部门,如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都应由专门化的机关去执行,应从政治王国中分离出来。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 第三,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在现代国家中,不管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直接受其影响。

72 2、政治现代化的内容 政治权威理性化 政治结构科学化 政治运行法治化 公民参与扩大化 政治决策民主化
政治权威理性化是指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理性化权威的根本来源是公民的认同,而不是天赋或强权;理性化权威具有主权集中、权力制衡的特征。

73 归纳 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74 政治现代化的目标 1、政治民主化 2、政治法治化 3、政治分权化 4、政治公开化 5、政治参与大众化 6、政治监督系统化 7、政治决策科学化
8、政治管理高效化 9、政治官员普选化 10、政治机构精简化

75 3、政治现代化的模式(道路) 政治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欧美道路 苏东道路 拉美道路 东亚道路 中国道路
主要衡量标准:政治结构分化程度、政府效能高低(合法性)、政治参与状况、政治制度化程度。

76 欧美道路的主要特点 政治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程度高。 政府效能较高。 较低的政治参与门槛。

77 苏东道路的主要特点 政治结构和功能分化不足。 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政府效能较高,但政治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缺乏。
公民的参与质量低。公民在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政治权利,但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78 拉美道路的主要特点 政治结构分化不充分。(普利夺制度,即军队干政) 政府的效能经常受到挑战。 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倾向。
政党制度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代表性,对政治的影响力不足。

79 东亚道路的主要特点 (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
国家与社会的分化程度低(威权政权) 政府效能较高。 政治参与具有非理性色彩。 已经开始从威权主义向民主制度转型。

80 中国道路的主要特点 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合作。 较高的政府效能 重视政治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七大)

81 六、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归宿

82 1、民主是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 民主来源于 “Demokratla” (1)资产阶级关于民主的理论 古典民主理论 精英民主理论 多元民主理论

83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 民主是一种政治统治方法 民主是一种基本原则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 民主是一种政治统治方法 民主是一种基本原则

84 2、民主政治的历史类型 (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制(雅典)贵族共和制(古罗马),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使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得以延续和发展。

85 主权在民原则 人权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法治原则 (2)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指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它是依照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提出的理论原则建立的并实践中逐渐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结果。 主权在民原则 人权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法治原则

86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原则 议行合一原则 共产党领导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民主政治制度批判地继承,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主仅为少剥削阶级享有的状况,第一次把民主扩大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人民主权原则 议行合一原则 共产党领导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87 3、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人类从无阶级无国家状态,发展到有阶级和有国家,再发展到无阶级和无国家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这个进程意味着:政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对政治本身的彻底否定,即政治走向消亡。 随着阶级、国家消亡,作为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权力也自行消亡,人的政治关系即不复存在。 政治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积极创造条件。

88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2.政治革命的涵义与政治革命的条件。 3.政治改革的涵义与政治改革的条件。
4.认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5.理解中国政治改革的特点。 6、政治民主的相关理论。 7、政治民主的含义及重要类型。

89 课外阅读参考 塞谬尔·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塞谬尔·亨廷顿 :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 塞谬尔·亨廷顿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