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前 方 ——曹文轩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3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4
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2年 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是:
5
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 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云雾中的古堡》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学术性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6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7
摄影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8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9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10
正视人生悲剧 追寻精神家园
11
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
12
一、字音、字形 迁徙(xi) 袭(xi)击 按捺(na)不住 憔悴(qiao cui) 颠簸(dian bo) 惶(huang)惑 温馨(xin) 朦胧(meng long) 闪烁(shuo) 焦躁(zao) 篇幅(fu) 徙( xi)迁徙 躁(zao)焦躁 馨(xin)温馨 涉(she)跋涉 燥(zao)干燥 磬(qing)钟磬 徒(tu)徒劳 臊(sao)害臊 罄(qing)告罄 陡(dou)陡峭 噪(zao)噪音
13
二、字义 迁徙: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宏大:巨大;宏伟。 袭击:(1)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打击。(2)喻突然的打击。 按捺不住:抑制不住。 劳顿:〈书〉劳累。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闪烁:(1)(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2)(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14
惶惑:疑惑恐惧。 抛锚: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也叫抛锚。 焦躁:着急而烦躁。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呆板,毫无趣味或意味。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也作“索然寡味”。 温馨:温和芳香;温暖。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朦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15
形而上:即形而上学。(1)哲学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2)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和增减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16
三、辨义 迁徙:迁移。 寂寥:寂静;空旷。 迁延:拖延。 寂然:形容寂静的样子 按捺:压下去;控制。 控制:(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宏大:宏伟,巨大。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 浩大:主要形容声音大。
17
安宁:侧重强调周围因没有骚扰而使人安心。 安谧:侧重强调安稳、正常和安静的情状。 安静:侧重强调周围安稳,没有吵闹和喧哗。 焦躁:侧重于因着急而烦躁,常用来描绘不耐烦的情绪,形容烦躁不安。 焦虑:侧重于十分着急而且担心,常用来描绘急切的心情。
18
具体研习 (一)第一部分: 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
19
(二)第二部分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无家时,离家是种习性;有家时,依然还要离家。 2、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20
通过置换表明:离家由来已久,深深地融入到生命之中,离家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在不同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部落首领带领大家迁徙的传说。如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土尔扈特人领袖渥巴锡。
21
3、有家时的离家其实根子里还有欲望,只是生活的复杂让离家的原因又丰富了内涵。为什么样有家时还离家呢? 明确:5、6、7各段的第一句虽然句式并不一致,但却都是本段的总领句,恰恰表明了离家的原因。(同学们熟悉第一、第二、第三式;但这是写散文,不是写报告)
22
4、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细究:你为什么要离家呢? 为什么要用“逃离”呢?用“离开”好不好?逃离可恰当地说明家对自己的压迫之深,离家是出于对自由的向往,是令人激动的欢欣。(胜利大逃亡来形容大休) 再次明确:离家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23
5、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
24
6、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7、人类的命运是什么?(10段) 明确:人生是一场苦旅。
25
8、人有痛苦要向何方去呢? 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 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魂牵梦绕、愁肠寸断。让我们来欣赏一支曲子来体会这种摧心之痛。
26
9、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来看课本。 此家非物质的家,而是精神的家,精神的家又到哪里去寻呢?人生正是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家。 (崔颢一说离家千里,一说离家十几里,可是都没有回家,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
27
因为人们内心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得以慰藉的家园,由于这种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虚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28
10、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 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
29
11、总结作者观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30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有人,这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全面地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总而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有人认为,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让人类永远处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
31
对话张贴栏(预习展示) 学生1 问题1 学生2 问题2 学生3 问题3
32
预设问题 1 2 3 4 人为什么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离家的感觉如何? 作者说的“人的悲剧性实质”指什么?
“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33
问题探究 人为什么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1、迁徙的习性 2、外界的诱惑 3、压迫的无奈 4、前方的召唤
34
你有过“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么?又是出于何种原因?
追问 你有过“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么?又是出于何种原因?
35
问题探究 离家的感觉如何? 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 ——皮肉之苦 惶惑与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精神之痛
36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和“坐豪华的游艇、舒适的飞机或火车的人”的旅游有什么异同?
追问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和“坐豪华的游艇、舒适的飞机或火车的人”的旅游有什么异同? “坐豪华的游艇、舒适的飞机或火车的人”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但精神之痛却不会因此有丝毫消减, 所以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7
问题探究 作者说的“人的悲剧性实质”指什么? 四重悲剧: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
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38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追问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39
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孙犁 《老家》
40
思考小结 《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41
他是如何追寻精神家园的? “学术使我获得了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需要的一份静穆而神圣的理性。而创作是我在进行学术研究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必要的点石成金的感悟和做人所必需的情趣”。 ——曹文轩
42
曹文轩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收获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多次在各地进行演讲。
43
问题探究 “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其实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走在精神追求的路上了。
44
懂得欣赏,路就是最美丽的精神归宿
45
课堂小结 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 人生旅程的实质 前方 追寻精神家园 人生悲剧性的实质
46
为摄影插上文字的翅膀 ——摄影散文
47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48
文章几次提到照片?又是用什么串联起这些内容的呢?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 ……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
49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联想和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50
沟通画面和文字的桥梁——联想、想象 联想: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联想,可以从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由一点发散到另一点。
51
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联想的种类 相似联想 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接近联想 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 对比联想 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因果联想 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52
还有...... 还有 相似联想 接近联想 还有...... 还有...... 因果联想 对比联想
53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利用想象,可以把微小的再造成庞大的,简单的生成复杂的,抽象的化作具体的,遥远的变成眼前的,破旧的翻成崭新的,反过来,也可以由大变小,由复杂变简单。
54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就是从许多人身上吸取了许多相似的特点,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怎么做起小说 》鲁迅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就是从许多人身上吸取了许多相似的特点,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
55
课后作业
56
谢谢欣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