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余秋雨 報告組員: 4A2K0012 劉姿呈 4A 陳思融
2
余秋雨 【生平】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余秋雨 【生平】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 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 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 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3
余秋雨現象 大陸學者余秋雨先生,從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一系列文章在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穫》雜誌上連載開始,就在大陸文化界掀起一陣評論風潮。而這兩本書在台灣出版後,不但榮登暢銷書榜的前列,並有許多學者撰文稱賞。當余秋雨先生訪台演講時,更引發了「余秋雨文化旋風」,在台灣奠定了人人知曉的知名度。此後,又有《霜冷長河》、《掩卷沈思》和《千年一嘆》等書的問世,不論在大陸或是台灣,甚至在全球華人之間,都一直是令人注目焦點,形成了所謂的「余秋雨現象」。
4
余秋雨的散文發展 余秋雨的散文創作階段,從八十年代未期開始,主要是集中在九十年代,而所產生的影響,主要也是在九十年代。但八十年代的「文化熱」和散文的變革,則是影響他選擇散文形式來創作的原因。他一方面繼承了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散文傳統,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才情和戲劇專業素養,為散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從余秋雨散文的內容,可看出余秋雨的關懷層面很廣,因為他關注的主題是「文明」,而「文明」的內涵本就極廣。所以他的散文題材涉及了歷史、文學、藝術、經濟、教育、美學、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城市社會學等方面。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會有某些在思想上發人深省,而且文辭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5
余秋雨的散文創作,可說是時代環境與個人抉擇的因緣際會。他在就讀中學和大學之時,正逢下鄉勞動、文革爆發,整個青年時代所接受的真正課程,是有關一個民族的災難和復興。使他由一位戲劇者轉而投身於多方位文化思考的最初動力,是來自一位長者-王元化先生的信。那封信中最使余秋雨警醒的一段話是:『儘管身邊還有大量讓人生氣的事,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就學術文化研究而言,現在可能正在進入本世紀以來最好的時期。 』 在那些磚塊般的戲劇典籍中埋首了十年,余秋雨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也是因為時代環境的許可,使他得以藉著各地講課的機會,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一邊走,一邊對照,一邊思考。每當他站立在一個充滿文化、歷史積累的山水景點時,因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及對他的長期薰染,使他自然而然會對這些地方產生感動和喟嘆。
6
余秋雨散文特色 一.文體類型不同 余秋雨的散文是從他進行實地考察後,才開始寫的,因此他的散文都具有「遊記」的色彩。但是因為余秋雨的個性,討厭「複製」,他說:『我討厭複製,換包話說,我不會以相同的形式與類似的經驗,去寫另外一本書。因此你可以看到《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的差異,當然更能夠分辨《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的不同。如你所說,中國這麼大,歷史如此深長,要寫出10本像《文化苦旅》這般的作品,其實一點也不難,不過由於它是一種重複表達的型式,一種自我模仿的懶散,因此我不可能動手去做。 』 因此他五本散文的體裁都各有差異,其文體類型大約有:人文式遊記、人情小品、物趣小品、哲理小品、雜文、日記體散文、書信體散文、序跋、傳知散文等幾種。
7
二. 語文變化豐富 余秋雨的語言文字經常同時進行著「冷靜」與「熱情」的交相運用。所謂冷靜,指的是沉著的觀察,經過縝密思考的鍛句,平緩穩當的落筆,因此娓娓道來,完全沒有半點火藥味;然而,讀者通過閱讀這種冷靜文詞的時候,卻又經常是熱情奔騰的,因為余秋雨關心選擇的題材,都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大癥結,再加上余秋雨浪漫多的文人個性,以致驅使筆端時,同時交織著豐富變化的語言結構。因此,篇幅雖長,但讀者閱讀時卻不會感到累煩。 這種豐富變化的語言結構,是將文言、白話、口語、方言、歐式語調、新生語匯有機地綜匯在一起,交替出現於恰切的位置。余秋雨曾說:『一個人有很多的文化興奮點,在我表達時常常同時激動起來,使我無法丟棄,我不斷地漫遊在眾多的文字信號裡,將我的想法組結成文字,熟讀古文使我能夠掌握文章的節奏感,並且融入我的寫作中。』
8
三. 生動鮮明的描述: 即使寫山水遊記,也能鋪陳龐大的場面;即使寫文化回憶,也能用戲劇化的情節;即使描寫山水,也能使它們像電影人物一樣,哭笑、說話,喜怒哀樂各有表情。 余秋雨的散文被人稱為「文化散文」,並且也有人為此非難它,說文化散文不是余秋雨的發明,是久已有之的東西,以此來否認余秋雨思想和藝術方面的創新。但實際上,余秋雨的散文和舊有的學者散文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學者散文過於拘泥於考據、訓詁,熱中於掉書袋,常常醉心於往事、古典和傳統,缺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而余秋雨的散文則不同,他的散文不僅具有學者的淵博的知識,更有作為作家的獨特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而且還間有一種哲學家的自由開放情懷的深刻的思想認識。所以反映在他的散文創作中,便有了一種濃烈的時代氣氛和深刻的哲理情思。
9
散文的審美特點是抒情,它的表達方式主要為敘述、抒情、描寫,這是傳統散文創作告訴我們的規範和要求。而余秋雨的散文則衝破了這些條條框框的制約,對散文實施了一種表達方式的轉換,他大大增強了議論手法的運用。縱觀余秋雨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構成他散文獨特風格的,是他那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議論風采。在這一點上余秋雨把散文寫得很出色。《山居筆記.一個王朝的背影》應該說是一篇史論文章,但他的確是用文學的手法來表現的;《山居筆記.抱愧山西》應該是經濟研究的結果,但它穿的卻是散文的衣裳;《山居筆記.千年庭院》探討的是中國舊時的教育制度,但你絕不能說它是論文。長於議論,融情於理,理在言中,情流弦外,這是余秋雨散文最突出的特色。
10
余秋雨對中國當代散文的貢獻表現兩方面:一方面是作者憑藉自身淵博的文學功底和史學積累,透過各種附麗於山水古蹟的文化積澱,去挖掘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去探尋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化的人格構成。對歷史文化的這種反思,使得余秋雨散文獲得了極其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和高度的思想認識價值。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散文寫得大氣磅礡,充滿了強烈的理性精神,他對傳統的散文觀念、表現手法、審美規範和要求,以及篇幅和尺度上都作出了大膽的突破和創新。這是余秋雨的成功,也意蘊著莽莽塵世中人文精神的復興契機。
11
余氏的文章,有三大特點: 故事味濃(這可能與作者的專業背景有關) 詩化語言(對偶排比、隱喻明喻等手法俯拾即是)
文化省思(且多以詳實的史料及嘆喟為主調)
12
都江堰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而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
13
都江堰賞析 余秋雨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 在探詢中遴選、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都江堰》 是文化遊記,作者對歷史文化遺跡都江堰與長城進行了對比, 用現代文化意識觀照歷史文化蹤跡, 給古老的物象與峻偉的山水賦予了靈性,賦予了哲理意蘊。都江堰“ 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卻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鮮明,語言酣暢、靈動, 給人以審美的多維享受。 [文章結構] 1.對比都江堰和長城,指出兩處歷史文化遺跡的本質區別。 2.描寫都江堰工程之壯觀, 讚美了2000年前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力。 3.由物及人,讚美李冰父子為民造福的實業精神。
14
洞庭一角 ……… 例子太多了。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了。1046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股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遊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麼一個樓的。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於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其他後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借之現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罷。在這裏,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遊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優後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地是,浩森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遊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氣概確也令人驚嘆,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於是,憂耶樂耶,也是丹墀金鑾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裏,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中國文化本來具有的宇宙意識,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麼想著呢,范仲淹身後就閃出了呂洞賓。岳陽樓旁側,躲著一座三醉亭,說是這位呂仙人老來這兒,弄弄鶴,喝喝酒,可惜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下一首詩在岳陽樓上: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裏青蛇膽氣粗。 三醉嶽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
15
洞庭一角賞析 明白什麼是“貶官文化”。通過余秋雨先生的解釋和所歸納的幾個要點,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貶官文化”。提出從這種文化現象去研究深層次的內涵,挖掘中國知識份子的特點,或者直接地說批判他們的缺憾。 “貶官文化”的特點。通過柳宗元、范仲淹和蘇軾的典型事例來引出“貶官文化”的特點。特點即“先是景觀被寫入了文章,在是文章化作了景觀,借之現代漢語,或許可以說成是文化和自然的相互生成罷。” “貶官文化”的深層含義。首先分析並交待了“貶官文化”產生的原因,由內外兩個因素構成。當在挖掘內因時,發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文人的缺陷,二是文人與政治的關係。
16
主要作品 學術論文: 1.戲劇理論史稿 2.戲劇審美心理學 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4.藝術創造工程 5.笛聲何處
學術論文: 1.戲劇理論史稿 戲劇審美心理學 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4.藝術創造工程 5.笛聲何處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筆記 3.霜冷長河 4.千年一歎 5.行者無疆 回憶錄: 1.借我一生 選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晨雨初聽 餘秋雨簡要讀本 心靈之旅 6.亞非之旅 歐洲之旅
17
胡適
18
胡適簡介 胡適,本名嗣穈,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清德忠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卒於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七十二。
胡適四歲喪父,由母親馮氏教養成人。十五歲入上海中國公學,並參與主編競業旬報,發表無鬼叢話等破除迷信之文章。清宣統二年(一九一O),考取官費留美,赴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就讀,不久興趣不合,轉讀文理學院。民國四年改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部,隨杜威習哲學,深受其實驗主義之影響。民國六年結束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業。同年返國,任教北京大學,後兼任文學院院長。
19
抗戰期間,擔任駐美大使。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校長。大陸淪陷,赴美任普林斯頓大學蓋士德東方圖書館館長。四十七年返臺就任中央研究院。五十一年於中研院院士會議上,因心臟病發逝世。
胡適為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士:在哲學上,他引進西方新思想,介紹杜威實驗主義,提倡運用科學方法,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及教育之發展,都有莫大貢獻;在文學上,他提倡白話,促成新文學革命,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至深且鉅。其新詩有先導之功;其散文,論者以為乃「說理」之典範,著有新詩《嘗試集》以及《白話文學史》、《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文存》等。
20
寫作風格 1.他主張白話文,所以在同時期的人物之中他的文章少有文言夾雜
2.他主張「只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的話」,也就是他所說的多是有證據事實(當然也有可能證據是錯的),而絕少個人的空想臆測;他也不會為了吸引觀眾而故作姿勢。 3.總體而言,他的文章平實而意味深長。
21
作品─母親的教誨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是我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22
賞析─母親的教誨 第一段寫母親每日清晨的耳提面命,希望作者記取教訓,效法父親,用功讀書。
第二段寫母親愛身責切,卻能掌握懲罰的尺度,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第三段描繪母親嚴峻外表下一顆慈祥的心先敘述作者年幼不禮貌的言行,『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遭母親責罰,再述感染眼疾,母親親自舔治作者的病眼。 第四段以感性的筆法抒發對母親的感念之情,並謙虛的將自己一切的好品行歸功於母親。
23
作品─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24
賞析─秘魔崖月夜 這首詩表達了思念之情 詩的第一節,詩人和所思念的對象曾有過美好的時光,但一切都過去了,所以詩人感到孤獨和淒涼。
從第二節,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這個念念不忘的人───『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不僅是本詩最膾炙人口的句子,也見證詩人內心的思念之情。
25
其他作品 著《嘗試集》(1920年) 著《白話文學史·上卷》(1928年) 著《四十自述》(1933年) 著《胡適文存·一集》(1921年)
著《盧山遊記》(1928年) 著《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1949年) 發表《人權與約法》(1929年) 發表《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1日,於《新青年》) 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7年5月1日,於《新青年》) 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年)
26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D%99%E7%A7%8B%E9%9B%A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