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現代死亡的政治〉(甯應斌) 讀後心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現代死亡的政治〉(甯應斌) 讀後心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死亡的政治〉(甯應斌) 讀後心得

2 第二小組 英文一 劉建儀 英文一 譚永昕 中文一 吳秀玉 中文一 何亭儀 中文一 林承澔 數學一 林詠順 數學一 郭立峰 數學一 吳俊良 企管三 鄭秀慜

3 DEATH We are all born to die.

4

5 死亡 在生理這個自然事實上,每個人都終於死亡,但是死亡的意義卻不是統一的。死亡的文化、社會、心理、宗教或哲學觀等面向都需要深刻思考
也就是要明白在不同社會階段不斷演變的死亡觀念與對死亡所採取的態度,以此理解死亡在當代的特殊面貌和意義

6 現代死亡和傳統死亡的三大差別: 現代死亡的隔離、隱藏與私人化 臨終者權利問題與安寧療護 死亡的公共重返

7 現代死亡

8 現代死亡的第一個差異 死亡經驗的隔離隱藏與私人化
現代就是克服自然,掌握自然。為了要形成一個不受外在自然打擾與風險困擾的社會與自我,知識理性與制度等現代組織要創造一個具有安全感、井井有序、千篇一律、可以預測的「例行化」或「循常」(routine)的日常生活與世界

9 傳統喪葬儀式 被批評是低俗雜亂不夠現代不夠莊重,哭天搶地或電子花車吵雜,呼籲改革而趨向秩序、理性、氣質

10 新的死亡隔離 以儀式的隆重肅穆來消除死亡可能帶來的焦慮,一切安排妥當。禮儀師改稱送行者,不再直面面對死亡 哀戚被壓抑,恐懼被儀式化、美學化

11 傳統死亡的公開化 死者停放在家中、社區內,佔據街道,炫耀排場,與眾人共同空間

12 現代死亡的私人化 死者被隔絕在病房、太平間、肅穆安靜的「生命事業機構」中,再無鑼鼓喧天,再也不是眾人喧鬧的場合

13 現代人的死亡 『從來也沒有像今日社會的人,死得如此無聲無息與乾淨衛生,且處於如此孤獨的社會條件中』
人們不願意接近臨終者,避免提醒自己的死亡,使臨終者在生物死亡前,便經歷了社會死亡。

14 其實臨終主體還沒真正逝去,就已經活在社會死亡(social death)中,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

15 文明化過程帶來的現代死亡 死亡成了不可名說的禁忌 用對死人肅穆的態度來和死亡保持距離
不允許太強烈的情感 ,否則會被視為有失控或精神病態的危險

16 現代死亡的第二個特點 過去生與死之間有著截然的分野和區隔,不是生,就是死
現代死亡則包含了臨終者,這是一個可能很長而且越來越長的存在狀態,也在這個狀態中出現很多新的面對並處理死亡的技術

17 現代死亡的理性化 對壽命長短以及意外機率都有評估統計,人的死亡意識改變,死亡被當作自然且必然的,讓現代人較不焦慮,甚至努力於延長生命
國家壟斷了暴力,提供了身體的安全感,治安使得死亡不再是時刻憂心 社會不斷個人化,死亡也成了個人必須自己學習面對的事

18 同時也有死亡的『鬆綁』 死亡禁忌不再拘謹嚴格,成為某些藝術文化的主題 Ex:死亡色情

19 Aries對死亡的看法 現代死亡成為禁忌的原因:現代社會的合理性,建立在現代化可提供幸福快樂的生活上,因此死亡(帶給人們悲傷情感),成了被禁制的事物,免得暴露了現實並不幸福快樂的真相

20 臨終主體 傳統臨終者知道要死,就開始準備死的過程和儀式,等死的過程也比較短,因為對生命掌握少
現代臨終者則經歷各種緊急救治、維護生命,不是面對死,而是努力生,等死的過程可能因現代醫學而拉得很長,死亡的意義也因此和一下就過去的傳統死亡不同

21 傅柯的死亡觀點 醫學進步的效應- 1.死亡被視為”死必有因”:死亡被自然化、合理化,不再是報應或其他有警世作用的事情
2.生命政治的產生:死亡被國家統計觀察,規劃管理,也被醫療體系全面經營,理性安排

22 就算要死 也有權利決定最後的日子 傳統的臨終者只能等死,沒有選擇其他處理死亡方式的權利 現代臨終者有權利要求知道死亡資訊,並主動處理死亡儀式,也可安寧照顧或安樂死,甚至選擇死亡前的活動(性)

23 理性化的經管自己的死亡 自知接近死亡,可以自己先辦告別式,主體自己決定死亡的儀式 安寧照護的秩序和寧靜,取代傳統臨終的慌亂和吵雜
「病人中心」、「臨終關懷」、「提升死亡意識」、「悲傷輔導」等都企圖建立常態化的臨終者與居喪者的心理進展 Everything is managed and arranged

24 死亡的麥當勞化 將死 死亡 殯葬業 好日子 好地方 結束過程

25 因畏懼而隔絕 避免死亡、抵抗死亡,皆是因為我們會畏懼死亡。但是在現代的社會裡,會用人壽保險、生前契約等方式來「預期」死亡的降臨,讓我們心中有「安全感」

26 現代死亡的第三個特點 一方面死亡被隔絕、被私人化,但是被隔絕或被剝奪的經驗(瘋狂、犯罪、性、死亡、自然、疾病等),在當代也不時重返社會生活的中心。死亡開始拒絕被隔絕,死亡拒絕自身的社會死亡

27 死屍的公共重返:例如死亡的標本藝術,又例如臨終者或居喪者買賣屍體的可能,此外還有異髮移植、冷凍、新防腐保存、生化分解(抽取各種有價值的稀有成份等)等科技上預見其未來發展

28 1. 戰爭紀錄片與新聞 2. 暴力電影 3. 醫院影集...ETC 正如其他被放逐者的重返社會生活: 1. 喜憨兒(開設烘培屋)
死亡的再現(representation): 1. 戰爭紀錄片與新聞 2. 暴力電影 3. 醫院影集...ETC 正如其他被放逐者的重返社會生活: 1. 喜憨兒(開設烘培屋) 2. 顏面傷殘者(組織陽光洗車) 3. 假釋者(得到重生組織) 4. 腦性痲痹(順裡考取大學)

29 死亡不那麼可怕 新一代的吸血鬼電影,都有情願的受害者,自願成為undead,也自願和undead 長廂廝守。不再畏懼死亡的新文化腳本可能發展出「與死亡共枕」、“I’d like to play (the) dead”、或「愛是生死相許」的「屍生戀」(necrophilia) 新聞有報導,碩士三姊妹鍾情殯葬業,二姐從高中時便蒐集碎屍照片,愛看碎裂屍體這種詭異偏好在此被折射為有助於專業的興趣嗜好,而有某種正當性

30 禮儀師專業化 服務項目越來愈多,朝專業化發展,禮 儀師的工作需求也增加
南華大學設置「殯葬禮儀服務教學資源 中心」,提供專業課程教導學生進入這 一行 參考連結: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31 禮儀公司 整體葬禮規畫,將後事的所有細節都規 畫好,讓家屬不用擔心少了哪種習俗之 憂慮。例如萬安生命禮儀事業(分明是 處理死人卻說生命事業)
參考:賺「死」了 ──台灣殯葬業前景 看好(台灣光華雜誌) 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 c.txt&table1=1& cur_page=1&distype=text

32 鬼片、鬼故事以及一些傳統習俗裡塑造出鬼 的形象,令人產生對鬼的恐懼,和對死亡的 恐懼,進而避開,另一方面也使人對死者產 生敬畏,符合了死亡規避
台灣傳統習俗,在經過別人喪事地點時,大 人會摀住小孩子的眼睛,或者要小孩子別過 頭不要看,這也是一種對死亡的規避 但是現在最紅的電影往往是讓觀眾直視死亡 和死者/鬼魂的

33 對死亡的規避與消音也轉用迂迴的方式使死亡 能以別種形式出現於生活中。例如以殺戮為樂 的電影,奪魂鋸、德州電鋸殺人魔。各種可怕 的死法都上了銀幕

34 死的血腥畫面與死的解放 新聞將死亡的畫面做馬賽克處理,不讓觀 眾看清楚死狀,不面對死亡的真面目,二 則宣稱保護死人,給予尊重
同時,許多電影都有清楚的死亡畫面,不 管是被打死殺死或生病過世,甚至身體支 離破碎的死。其實大眾頗能接受,因為這 些畫面已有「這是假的」認知為前提。這 種畫面因此可以釋放人的野性,取代真實 之殺戮

35 結語

36 1.人們假設死者要被埋起來、燒掉、丟掉、永久與人世隔離。但是一般人卻又同時追求「不朽(不死)」──不朽就是永遠留在人間。有矛盾拉扯
2.屍體常留人間,是應對死亡、改變或抵抗死亡的一種方式,是達成不朽的開始︰肉身比心靈更容易接近不朽 3.由於屍體的權力與抵抗,使人死後不是簡單的the dead,而是成為undead 或living dead,但不是living

37 4. 死亡重返社會公共,造成身體與屍體之間不再絕對劃分,它們都是body,生死界限模糊了。生死不再是醫療科技的事,而是社會文化的領域
5. 我們與死亡或屍體在社會生活中的遭遇不再禁忌且十分普及時,當人間不再只是生者的地域(獄),也是死者的天堂時,我們就已經真正在此世超越生死了

38 The end


Download ppt "〈現代死亡的政治〉(甯應斌) 讀後心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