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社團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 報刊 新青年‧新潮‧小說月報‧創造周報 第三講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四大副刊
第三講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社團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 報刊 新青年‧新潮‧小說月報‧創造周報 四大副刊  說明談論五四文學、文化思潮、文化運動需從社團、報刊談起,社團一方面可以看出文人之間交遊影響的痕跡,社團的成立宗旨更可看出現代文學興起與轉向的思辨過程。報刊的文學創作,具有實踐與實驗的雙重性質,報刊編輯、圖文、版面的物質性,以及創作的實際內容檢驗比對,都是現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問題。本講次社將以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三個社團為例子;報刊將以《新青年》、《新潮》、《小說月報》、《創造周報》為主,而新文化運動的四大副刊則包涵了《時事新報》的《學燈》、《國民日報》的副刊《覺悟》、《晨報》的副刊《晨報副鐫》、《京報副刊》。

3 《新青年》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 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 倡導思想自由
廣泛引進並吸收運用西方文化 促成文學革 《隨感錄》專欄開啟新文學的散文 新類型 簡介《新青年》,點出《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特色,包括了思想自由,轉化西方文化、文學革新,而「青年」此一概念,在中國文化圈中,實有承襲與轉化,如何從傳統概念的青年,轉出現代意義,並重新肩負中國文化改革啟蒙的責任,則是《新青年》的重要意義。如陳獨秀之〈新青年〉一文,就定義了「新青年」與「舊青年」的差異,並強調「新知新學」的意義。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隨感錄》專欄開啟了新文學的新類型,包括了閒話、漫談、諷刺、時論等等風格,或幽默機鋒,或批判論辯,林語堂、周作人、魯迅皆為此類型名家。

4 《新青年》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15年由陳獨秀創於上海,初名《青年雜誌》,新文化運動以此為肇始 1917年遷往北京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  圖片為《新青年》書影,簡介《新青年》創刊梗概,而新文學運動中最重要的兩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與〈文學革命論〉,〈文學改良芻議〉發表於《新青年》1917的一月號,提倡改良中國文學。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文章中提出八個主要觀點,分別是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而二月號接著就是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當中提出「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Wiki :Mountain

5 《新青年》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18年1月號起改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等輪流主編
錢玄同化名王敬軒,與劉半農合演雙簧戲,文學革命終於引起注意 簡介《新青年》的主編陣容。錢玄同與劉半農且上演雙簧,他們所謂的「雙簧戲」,係以一正一反的方式發表文章,引起批判與注目。錢玄同化名王敬軒,先發表《文學革命之反響》,攻擊新文化運動,羅織罪狀,而劉半農又撰寫《復王敬軒書》,一一駁斥其觀點,故意製造一場論戰,後來甚至也引出了真正對新文化運動持反對觀點的守舊派。

6 新潮社與《新潮》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18年1月,由北大學生斯年、羅家倫等人創辦 承襲《新青年》與五四精神
「新潮」的繼承與延續  介紹新潮社與《新潮》。照片左為當時新潮社人員留影,照片中、右為《新潮》書影。新潮以北大學生為主,其中尤以傅斯年與羅家倫為要。北大素來有自由求知的學風,「新潮」一名實也顯示其求新求變的創造精神,並且致力於引介西方的知識,並推動白話文學的實驗與革新。《新潮》與《新青年》,是必須合而觀之的。刊物其實象徵了一種文化旅行,台灣大學中文系目前仍出刊的系刊《新潮》,就包涵了向《新潮》追溯致敬的意義。 馬翊航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人物

7 文學研究會與《小說月報》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
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許地山、郭紹虞、孫伏園、葉紹鈞等十二人 以革新後的《小說月報》為會刊 (1921年1月~1932年1月,共132期) 文學研究會1921年成立於北京之後,陸續加入的會員也包括朱自清、老舍、劉半農等人,共達170餘人。除茅盾接編的革新《小說月報》為會刊之外,也陸續編印《文學旬刊》、《詩》、《戲劇》月刊等,也出版「文學研究會叢書」,是中國最早規模也最大的文藝叢書。須注意,《小說月報》的持續時間很長,1910至1920是前期階段,1921至1932是後期階段,其前期風格著重通俗趣味,與文學研究會主導的後期有相當大的差異。

8 文學研究會與《小說月報》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宗旨為「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 學,創造新文學」 較受俄國和歐洲現實
主義文學思潮影響前 期主張為人生而藝術 以「文學研究會叢書」為基礎,文學研究會在譯介外國文學有極大的貢獻,例如鄭振鐸譯泰戈爾《飛鳥集》、《新月集》,其他被翻譯引介的還包括王爾德、莫泊桑、屠格涅夫、契訶夫等。投影片所引宗旨出自〈文學研究會簡章〉,在同期《小說月報》12卷1號的〈文學研究會宣言〉也宣稱「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皆可看出文學研究會看待文學本質的態度,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文學集團初期皆有創作不穩定、或是風格差異的現象,不可皆等同視之。圖片為小說月報書影。

9 文學研究會與《小說月報》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小說月報》為新文學史 上最具實力的刊 是當時最大商業出版機構
(商務印書館)與最大文 學社團的結合 標志新文學中心由北京移往上海 三四0年代作家成名作多在此發表 文學研究會的刊物,是《小說月報》,小說月報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後也出刊《文學旬刊》,為《時事新報》報紙副刊,為四大副刊之一。所謂受俄國、歐洲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影響,除了作品的創作特質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譯介外國的作品,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新文學中心的轉移,從北京到上海的轉折,以及京、海派間,在城市文明以及文學創作上的差異,在第二講會有進一步的詳述。作家重要小說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包括茅盾的《幻滅》、葉聖陶的《倪煥之》、老舍的《老張的哲學》、巴金的《滅亡》、穆時英的《南北極》、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圖片來源︰历史上今天

10 創造社與《創造》季刊、 《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創造社與《創造》季刊、 《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 創造社1921年6月成立 於東京,主要創社者為 日本留學生郭沫若、郁 達夫、成仿吾、田漢等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社團,其文學主張亦有較大的差異性,文學研究會多受俄國與歐洲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影響,創造社則偏向浪漫主義的思潮,也吸收了唯美主義、頹廢主義、象徵主義的養分。如同文學研究會與商務印書館的關係,創造社初期則以泰東書局作為出版的搖籃。圖左為《創造月刊》刊影;圖右為《創造週報》刊影

11 創造社與《創造》季刊、 《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創造社與《創造》季刊、 《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 傾向於歐洲啟蒙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作品側重自我表現 後期轉向同情 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 創造社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表現作者內心,以文字的美學表現為依歸,推崇直覺與靈感,以直書胸臆的方式表達現實世界與個人處境的矛盾,郁達夫的〈沉淪〉即為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內心世界、病態心理的赤裸暴露,以及憂鬱糾結的心理,皆可看出此種傾向,其中個人身體、國體、慾望的彼此糾纏,亦為最耐人尋味之處。而後期轉向同情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亦可以郁達夫〈春風沈醉的夜晚〉、〈薄奠〉為例子。照片為一九二六年創造社同人於廣州合影,左起為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12 新月社與《新月》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23年「新月社」由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發起。原為文化社交團體,成員多數曾是旅英美的留學生。 1924年12月,胡適、陳西瀅、徐志摩等建立現代評論社,先以《現代評論》為文化據點,不久後內部逐漸形成一個詩人群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幹胡適、徐志摩等人籌辦新月書店,1928年3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動由此而正式開始。 代表人物:聞一多、徐志摩、朱湘 新月社社名靈感來自於泰戈爾《新月集》。徐志摩在〈新月的態度〉一文中寫道「我們這月刊題名新月,不是因為曾經有過什麼新月社,那早已散消,也不是因為有新月書店,那是單純一種營業,他和本刊的關係只是擔任印刷與發行。新月月刊是獨立的。我們捨不得新月這名字,因為他雖則不是一個怎樣強有力的象徵,但他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

13 新月社與《新月》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特色與貢獻: 美學原則: 創作主張: 新詩的規範化 與古典詩傳統主流取得歷史聯繫
鞏固新詩地位 美學原則: 以理性節制情感 創作主張: 形式格律化 新詩不同於古典詩嚴整的字數與音律的要求,但並不代表現代詩就不需要聲律、節奏的音樂性,而初衝破傳統文學藩籬的現代詩,如何重新尋找新的規範與形式,而能與藝術內容相互結合,就是新文學發展的重心,而以聞一多、徐志摩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的特色與貢獻即為新詩的規範化,他們的創作是具有自覺性的在新詩與舊詩之間連結,而非全然的拋棄傳統,形式的格律化,則帶來了形式上的和諧效果,除此之外,也引入了西方格律詩的特質。圖片為《新月》書影。

14 新月社與《新月》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聞一多(1899-1946) 「有意歌詠愛國的詩人」(朱自清)
「戴著腳鐐跳舞」,要求新格律詩 具三種美:  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聞一多早年留學美國,除文學之外,對美術亦有專精,1922就曾寫過《律詩底研究》,指出中國的抒情特色是均整的形式,因此為了創立「中國式」的新詩,聞一多提出了以上所說的三種美,但是絕非生硬地保留舊式的格律,他說新詩格律是具有變化的,並且配合內容而重新構造,音樂美指的是音韻節奏的美感,繪畫美則是由於中文特殊的視覺意象,建築美說的則是文字的勻稱與均齊。

15 四大副刊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時事新報》的《學燈》(1918) 《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19)
《晨報》的副刊《晨報副鐫》(1921) 《京報副刊》(1924) 介紹四大副刊,副刊雖名為「副刊」,然而在文學發展上,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中心地位。副刊由於附屬於報紙,因此其走向或會與報紙本身性質相關,然而也因為編輯本身的文藝概念,大幅影響其走向,副刊之即時連載,以及大量印刷傳播的物質性,亦會影響作家創作實踐。

16 《時事新報》的《學燈》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18年3月創刊 五四時期由宗白華任主編,闢「新文 藝」欄目,以關注新詩的發展馳名
推出郭沫若詩歌,開一代詩風 年間由鄭振鐸負責,刊載 葉聖陶,俞平伯,冰心等人的新作, 朱自清散文等 發表郁達夫第一篇小說〈銀灰色的死〉 《學燈》早期是以討論教育與青年問題為主的刊物,取「學子之燈」之義,1919開始刊登新文學作品,認為輸入新思想、新文藝,自然就能驅除消滅舊文化不良之處,因此大量譯介了外國的思想與不同流派的文藝作品。曾多次製作關於新詩理論的討論專輯,如「詩學討論號」、「新詩討論」等。除郭沫若、郁達夫之外,茅盾第一篇翻譯契訶夫小說《在家裡》也刊載在《學燈》。照片為《學燈》的刊影。

17 《民國日報》副刊《覺悟》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19年6月創辦 大量介紹文藝新思潮,發表 文藝著作及譯文,如《屠格
涅夫散文詩集》,廚川白村 的《文藝思潮論》等。 提倡革命文學 圖片來源︰五四文學與人物網站 《覺悟》初期就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思想,支持學生運動與工人運動等改革活動,除了引進文藝思潮之外,創作作品多具有現實主義的傾向,認為文藝是生活的反映,文學應該走入群眾。後期受國民黨部份右派分子把持,副刊走向改變,1931年底終刊。

18 《晨報》的副刊《晨報副鐫》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21年獨立發行,先後由孫伏園、 徐志摩等主編 登載大量世界文學作品及現代文學
作品,如魯迅《阿Q正傳》、冰心 〈繁星〉、〈春水〉等 1926 年4月由徐志摩、聞一多創辦 為《詩鐫》 提倡新格律詩運動 晨報副鐫原本應該叫做「晨報附鐫」,是孫伏園請魯迅命名,書法家寫為「晨報副鐫」。《晨報副鐫》曾譯載近代世界名家的作品,包括托爾斯泰、莫泊桑、芥川龍之介、屠格涅夫、易卜生的作品。1925年10月之後由徐志摩接編,作家組成由部份文學研究會作家與新月派作家等人,後來徐志摩、聞一多延續創辦的《詩鐫》,對先前提到的新詩的格律化,有重要貢獻。

19 《京報副刊》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1924年12月創刊於北京,孫伏園主編
綜合性文藝副刊,除了文藝著作,也包涵心理學、哲學、歷史、科學等相關著作。 政治參與態度鮮明,發表魯迅重要雜文及其它現代文學作品,重要作者還包括周作人、林語堂、吳稚暉、朱湘等人。 《京報副刊》為四大副刊中創刊最晚者,距離五四運動亦已有相當時間,但是由於《京報副刊》主編孫伏園的主導下,《京報副刊》中所蘊含的自由、進步以及啟蒙、批判的思想,也使其成為四大副刊中影響力最大者。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青年」概念,於《京報副刊》中也有具體的延續與實踐,例如在一九二五年的年初第一號,就公開向學界、讀者徵求「青年愛讀書」與「青年必讀書」的書目,而魯迅「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的說法,更引起一陣波瀾。《京報副刊》除了文學、學術之外的寫作、翻譯文章,也多方刊載哲學、心理學、科學等的相關文章,科普文章所隱含的啟蒙意義即顯而意見。書影為《京報》刊頭。

20 刊物與新文學發展 文學集團與刊物理念 文學思潮的引介與改革 文化譯介的流動痕跡 媒體:通俗或菁英? 五四文學:社團、報刊與文學創作
以刊物、社團為中心,來討論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所能提示的,其實是新文學發展與傳播媒體之間的緊密關係。文學集團固然是共同理念的結合,而藉由刊物的發行,來傳播、實踐其文學與文化的理想性,例如《新青年》與《新潮》其中「新」的概念,其實與近現代中國的變革歷程密不可分。而這些刊物中,對於西方文化思潮的引介,一方面可以強化刊物的理念基礎,更藉由翻譯、模仿等過程,重新思考了西方與中國文化的差異,也呈顯出特定時期中的東西方想像,所謂文化的翻譯不只是語言上的轉換,更包涵思想上的接合,讀╱寫之間的反覆思考。而報刊媒體是「大眾的」,但是知識份子如何運用「大眾」媒體,傳遞思想,必須思考到「語言工具」、「圖像思維」等等問題,在各種刊物上,廣告與版面編排上,或許可以顯現出其性質是接近通俗抑或菁英的閱讀層,然而其中更有許多流動思辨的過程,本章節旨在為學生提點文學與刊物研究的重點,學生可於課程的圖書館期刊閱讀寫作中,具體印證檢驗課堂所學。

21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文學人物」
維基共享資源:Mountain 2010/11/10 visited 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文學人物」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著作著 作,由馬翊航翻拍。 作,由馬翊航翻拍,並將版權釋放至公共領域。 「歷史上的今天」 作,由馬翊航翻拍,並將版權釋放至公共領域。。

22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著作著 作,由馬翊航翻拍,並將版權釋放至公共領域。。
互動百科 2010/11/10 visited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著作著 作,由馬翊航翻拍,並將版權釋放至公共領域。。 維基共享資源 中國百科網 五四文學與人物網站 2010/11/15 visited 互動百科:杨新慧

23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作者:江欣潔 互動百科 2010/11/15 visited 來源:五四運動紀念館 2010/08/20
2010/11/15 visited 作者:江欣潔 來源:五四運動紀念館 2010/08/20


Download ppt "現代文學與文化 梅家玲 教授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專題一 封面投影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