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指導老師:謝妃涵 老師 學生:楊芷綺、林詩綺、林吟珊 黃鈺涵、林香湘、梁紜軒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初探不同世代幼兒父親其父職參與行為 指導老師:謝妃涵 老師 學生:楊芷綺、林詩綺、林吟珊 黃鈺涵、林香湘、梁紜軒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2
目 次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 次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名詞解釋 文獻探討 父親角色 父親參與的定義與內容 父職角色的變遷 父親參與行為 父親角色轉變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EXCEL統計圖表 結論與建議 結論 建議
3
壹、 緒論
4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原生家庭是每位幼兒出生第一接觸的地方,也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環境,父母親的角色相對重要,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他們需要以身作則來成為孩子的模範,讓孩子學習。 從過去到現在,在父職參與親職教育這塊已經有非常大的轉變,對於過去的父親通常都是扮演嚴父角色,或是一個家庭中的大家長或是賺錢養家的角色,所以家中的每一位孩子都會非常尊敬的面對父親,而現今社會的父親其父職角色因環境的變遷而慢慢轉變,從教育觀點來看,由於現在的爸媽生育率降低,家長也就更願意多利用一些時間去陪伴孩子,也等同於從以前的自然生長觀念轉成重視孩子成長的過程,父親的角色也從金錢的提供者轉變成家庭教育的參與者,然而在家庭的觀點上,以前多半部分為傳統大家庭,如今社會因婦女的就業比率增加,雙薪家庭逐漸提升,沒辦法像過去般的有大家庭支持系統來照顧,所以父親角色也就慢慢投入家庭照顧和參與教育的部分,從母愛、母職;父愛、父職來看,以前的觀點大多部分認為,陪伴孩子是母親的職責,然而現今社會不單單只是看到母親帶著小孩一起做功課或是陪伴讀書,現代父親陪伴孩子時間的比率逐漸提升當中。因為以上背景,故本研究將探討不同世代的父職。
5
(二)研究目的 探討30-40年代幼兒父親其父職參與行為之差異情形。 探討50-60年代幼兒父親其父職參與行為之差異情形。
探討70-80年代幼兒父親其父職參與行為之差異情形。
6
(三)名詞釋義 (一)父親定義 在社會學上,父親可能代表了養育與教養子女成長的男性,在法律上,男性也可以經由合法的管道,領養子女,或與有子女的女性結婚,進而成為該子女的法定父親。 本研究中,父親的定義是給孩子在生活教育方面,父親能夠完整的參與其中。 (二)父職參與行為 父職參與所指的是父親將照顧教養子女視為己身之職責、努力實踐,並能重視與家人間的情感交流以及親密關係之建立,隨著孩子的發展滿足其成長上的需求。 本研究中所指的「父職參與」是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學前父職參與量表」上所測得的分數來瞭解父親對於子女日常生活照顧參與的程度,得分越高代表父職參與程度越多;得分越低,代表父職參與程度越少。
7
貳、 文獻探討
8
本研究是探討宜蘭地區30-80年代父親參與行為的現況及比較,以及雙親的職業型態、教育水準等是否影響父親與孩子的互動。
一、父親角色與父職參與 二、相關研究
9
(一) 父親的角色 傳統的父職角色總被定義為「嚴父」,為了使孩子尊重、服從自己,在家中與孩子的互動自然而然呈現「上下威權的關係」。
父親的角色已由傳統的經濟供應者,轉變為家庭照顧者,並且須扮演道德楷模供幼兒學習,敏銳察覺幼兒的需求。
10
(二) 父職參與的意涵 發現國內學者將「父職」定義為生活照料、情感支持、教養成面,少部分學者提到婚姻關係這一部分,只有一位學者提到經濟層面,可見國人較將父職參與行為定義在生活層面,尤其是和子女的互動上。 本研究主要研究父職在生活教育方面,教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表達情緒、陪伴遊戲等。
11
(三) 父職角色的變遷 從民國60年起,台灣的經濟正值起飛時期,從原本的農業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工作場所也從農田轉變為工廠、建地,蓋起高樓大廈,人口也從鄉下搬遷到都市,這些現象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為家庭內人口減少,促使父親角色從教育的配角走向主角。
12
變遷原因: (1)女性大量投入職場 隨著已婚女性外出工作,也改變家中夫妻間權力關係,妻子經濟獨立後,權力關係的分配也提高許多,使得家務與托嬰子女必須重新分配(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婦女投入就業市場之後,不只改變了傳統男性為主職業生態,也衝擊到傳統婦女在家庭功能上所扮演的角色(莫藜藜、王行,1997)。 (2)家庭型態轉變 1960 年代開始至今家庭結構漸漸變化,多代同堂家 庭轉化成核心家庭、小家庭,加上離婚率增加,單親 家庭亦隨之增加,未來家庭結構也會產生變化。家庭 結構轉變對勞動市場、教育及社會福利需求都會產生影響,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課題,本文將探討影響家 庭結構轉變之因素及家庭型態樣貌的轉變與影響。(從轉變中觀察未來家庭的樣貌),以上考量之下,相對地,以往父親在家庭中扮演「配角」的角色,現因家中人口減少,父親必須開始參與家中的事物,以前全是母親擔任的家庭事務,現在女性外出就業,且成人只有夫妻兩人,男性當然也要負擔起家中的雜事,在如此的氣氛之下,男性順理成章的參與了更多父職。
13
1.傳統父親 父親並未要求參與子女的成長,只要負擔起養家的角色,因此父親和子女的互動總是缺乏,有些父親對於子女的愛無法表達,另有養不教父之過的責任,父親又被要求對孩子要有教養責任,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只能用權威的方式教養子女,而子女對父親也有尊卑的意涵,這種尊卑的生活禮儀,讓傳統中的父親與子女關係漸漸疏遠。 以前的社會家庭較重男輕女,所以男生通常受高等教育,因此出外工作的機率也提高,家庭領導也是男性為主軸,則家庭事務男生就較少接觸,也導致在家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更不用說帶孩子到戶外遊玩,也更加的不可能整個家庭一起出門。
14
2.現代父親 國內父親最常參與學校的場合,應該算是家長會,學校家長會的委員大多是男性,但國內大多數小學的家長會採推舉制度,一個班上只有一兩位家長委員,也就是說其他沒有擔任家長委員的父親,較少參與學校活動。 女性工作的比例直線上升,現在家庭責任再也不是只有母親負責,父親在現代也扮演重要角色,不管在育兒方面或是家務方面也慢慢地變成職責之一,現在社會上媽媽教室也不再只是女性參加的場所,會看到父親一同參與。 一般常識以及研究發現告訴我們,求學期間的孩子如果雙親都能參與其學校生活的重要活動和比賽項目,學習上大都會良好。最近幾年,更多的焦點注意到父親,以及孩子學校成就的父親參與,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父親在其孩子的心智發展上佔有重要的角色(蔡銘津,2007)。
15
(一)父親參與行為I 陳思璇(2008)指出傳統的父親角色在台灣早期稱職的父親是會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以撫育子女,同時也孝順上一代父母。父親扮演的是「賺錢養家」的角色,偶爾負責子女管教,父親極少以言語表達對子女的關愛,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大多表現在衣食照顧或是以金錢滿足子女某些期望等具體的行動之上。父愛的表達含蓄,成年後的子女也極少與父親相互擁抱,表達愛意,父子間親密情感的表露隨著社會經濟結構改變、性別意識抬頭、雙薪家庭日漸普遍後,男性會開始參與父職,但爸爸參與的育兒工作還是明顯少於媽媽所參與的育兒工作,所以現代父親角色的定位及父親參與親職的內涵仍是值得被研究,爸爸在家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仍是值得努力的部分,因為人家常常在講你媽媽真的很辛苦把你們養大這種話,但卻很少聽到人家會說爸爸很辛苦之類的話,所以爸爸在我們生活週遭產生的話題也很少,例如在與同學聊天當中,也常常會講說我媽說或是我家人說,極少說我爸怎樣怎樣的,在與同學的談話之中就可以發現,父親角色在家庭說穿了就是個嚴父或是好爸爸,嚴父會讓自己與孩子更加疏遠,因為爸爸太兇導致孩子不敢靠近,而好爸爸會讓孩子的生命更為完整。父親的角色的確重要,因為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是那麼重要,如果父親能在家庭中展現出更好的風範,我覺得這是可以改變父親在家庭角色很重要的一環。
16
(一)父親參與行為II 吳姿鋒(2012)指出家庭是幼兒早期社會化的重要環境,因此有關兒童與家庭發展的研究,多年來持續地探索哪些家庭因素或互動歷程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例如父母的教養型態、孩子的特質、婚姻品質都與兒童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年來各學者關注到父母親之間的一個長久以來未受注意的互動層面即是父親參與親職對家庭的影響。傳統觀念總認為,父親的重要性只是擔任資源供應者的角色而已,母親才是養兒育女的當然人選,以往心理學家也認為,母親才是天生的好媬姆。其實,父親角色的扮演影響父子互動關係以及子女的身心與社會化的發展,甚至對於母親與父親本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現在大多是雙薪家庭,父親與母親都在外工作,已經不像是以前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而父職的重要性已慢慢成為關注,父職參與幼兒的行為有明顯的差異性,而父母親的職業或是家庭居住區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行為,而父職影響幼兒的三項氣質有明顯得正相關,而父職影響的不只是幼兒行為、氣質,吳姿鋒(2012)研究發現孩子的數理能力與父職參與度有明顯的影響,父職影響孩子數理能力最大,而氣質向度是最小,從以前到現在父職參與孩子作業指導方面,有逐漸成長,而不只是單單母親教導,其實父母親交互帶孩子、教導功課或是做人處事方面等等,會使孩子在行為表現上更好。
17
(一)父親參與行為III 李宜蓁(2011)研究指出傳統心理學對於父親角色描述,在孩子嬰幼兒期都付之闋如,而父親角色似乎是在孩子五歲之後的發展階段慢慢出現,父親的功能是在協助兒子的角色學習,所以他的角色就會呈現較多懲處的意味、代表的是閹割的威脅;溫暖的父子關係對孩子發展上有正面的影響,相反的向敵意、拒絕、或是適應欠佳的父親則會有減分的效果。父親角色對孩子的影響研究後指出傳統的父親給人一種尊嚴的感覺,對於教育的參與度較少,也因為工作上早出晚歸的緣故,與孩子相處時間顯得較少,所以孩子也相對對於父親有所距離,而現今社會絕大部分的父親有較多的心思和時間參與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像是教導孩子學習騎單車、接送上下學或是聊聊父親工作內容、孩子上課情況還有當一位說故事的爸爸,使他們的關係是家人也如朋友般的密切,跟上一個世代的爸爸相比,現代父親的開放度更高、更可能被引導,也能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決定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然而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於,若從小就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孩子們相當的肯定與支持,並建立信心與人格價值觀,不僅有母親的陪伴更有父親的關愛,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圓滿成長。
18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I 趙淑芳(2005)有許多關父親角色的轉變之研究探討,皆肯定父職角色對子女成長發展的重要性父親是子女精神生活的能源,能帶給子女安全感、穩定的情緒及奮發向上的力量,還能影響子女在選擇工作上的思考。此外,父親更是扮演著能分擔、支持母親、影響母親的心理健康且強化家庭功能的人物。由此可知父職參與之重要性。過去視親職即母職,或視養育子女為女性義務或天職的看法,已隨著女性主義運動興起、性別平權意識抬頭及女性大量投入職場等因素影響,社會開始期望、鼓勵男性要走回家庭並共同分擔親職之責。這一連串的現況與丕變迫切地需要社會大眾的重視,其中『父職』就是一個被當前社會深深忽略的議題。而往往父親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對孩子未來的影響非常大,父親的角色是隨著時代在變,不變的是每個父親都必須去思考怎樣能成為一位稱職的父親,從過去的工業時代進入e化時代,新好男人時代也漸漸崛起,其實父親的角色不再是那麼單純了,應該是父親自己去思考要怎麼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爸爸才是,而父親角色的成長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家庭與社會給予支持,不再是有嚴父慈母的觀念,若是父親能在父職這方面稍做調整,或許在家庭中的關係會更融洽,更能與孩子做更好的溝通,進而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不要求一定要做到最好,但能為家庭付出我想這也是件很令人高興的事。
19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II 邱珍琬(2009)研究指出主要對父親角色做研究,過去父親的角色以及現代父親角色的差別在於想法,過去的父親比較屬於在外工作,也對家裡的孩子比較嚴格的對待,現代的父親則會利用更多的空閒時間陪伴孩子,父親形象從早期的完美威嚴,到父子關係的疏離矛盾,最後當孩子本身也為人父母了、父子間就進入和解階段,這是每一個父親都會經歷過的事情,當孩子從小有天真無邪的笑容給父親,就會讓父親散發出父愛,當孩子慢慢長大;讀書階段,這時父親的角色慢慢的會變成孩子的導師,因為時間以及課業的壓力,會讓父子相處的時間漸漸減少;孩子青少年時期,開始屬於叛逆的階段,孩子開始與同儕間相處時間增加,則減少了與家中爸媽的相處的時間;生子階段,孩子開始慢慢體會到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有別以往對父親的感受。
20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III 李沛青(2005)指出近代的家庭結構大概都是雙薪家庭,父親的角色明顯的突出,已經不再是母親在家帶孩子,想想以前,爸爸都對孩子很嚴格,都會板著一張臉一家之主,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沒有辦法與爸爸親近,爸爸說的話就像聖旨一樣,叫孩子坐不敢站,而家裡的支出也全都是爸爸在賺錢,而現代的父親比較有一種慈祥的感覺,也跟孩子更加親近,還會帶孩子到公園去玩,也會親自的教導孩子上課的回家作業,這種感覺跟以前都不太相同,連現在的家庭煮夫也越來越盛行,時代的改變讓父親角色變得很不同,父親的角色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會影響到媽媽的情緒,父親越參與家庭以及孩子的活動,不僅能與孩子培養感情,也會讓整個家庭更加美好。
21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IV 父親扮演的是「賺錢養家」的角色,偶爾負責子女管教,父親極少以言語表達對子女的關愛,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大多表現在衣食照顧或是以金錢滿足子女某些期望等具體的行動之上。父愛的表達含蓄,成年後的子女也極少與父親相互擁抱,表達愛意,父子間親密情感的表露,在華人文化中是十分艱難的,會發現過去的父親會比較悶騷的不向自己的孩子表達愛意,但是現代的父親會利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自己孩子的愛,像是每天早晨的一個親吻,或是有空帶孩子出去玩,這都是愛孩子的表現,相信現代的父親角色會不斷改變,可能過了十年,父親的角色又會變成怎樣呢?我們也不知道的。
22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V 黃淑惠(2005)指出中國古代的父親總是要求孩子要能明白道理、循規蹈矩、貫徹始終的做人態度,以往父親角色的扮演,時常會顯現出嚴父的形象,為了能讓孩子服從、尊重自己,並且使孩子行為規範化,適合社會要求,父不親教、庭訓方式是常常出現的親子關係模式。
23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VI 傳統的中國社會強調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關係,以前中國的社會藉著「五倫」讓上下階級制度更加清楚,因此上下威權的關係是中國古代的父親和孩子在家中的互動方式,而在台灣傳統家庭的角色上,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主要的教養者總是母親,而父親主要是負責經濟的部份,所以傳統的好父親角色,只要能賺錢養家即是,母親則是管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負責孩子所有的行為,傳統上父親是用權威來與孩子相處。
24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VII Biller與kimpton研究指出,在雙親共同關心照顧下成長的孩子在行為適應、活動、興趣廣度等方面都有較健全的發展,因此雙親對孩子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父親的角色更是不容缺席。(引自蔡佳宜,2000)
25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VIII 李宇宙 (2001)現在很多家庭已經不是只有父親出去工作了,雙薪家庭的型態漸漸地多了起來,女性意識開始抬頭,研究關於父職的角色,一個家庭的型態被現代人的概念給蓋過去,在也不是男主外女主內了,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大家的認知都是男生就應該做一些比較粗重的工作,像是去當工人、建築、種田,但是想一想,也是有男生做一些像是女生會做的事情,像是服裝設計師、化妝師、美容師等等,會顛覆人的思考,好比說現代人的性向也不相同,誰說現在的男生一定要喜歡女生呢?現在男生跟男生在一起女生跟女生在一起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事,就像一位美國薩克斯風演奏者Billy,在她死後才被人發現原來她是女兒身,但她的家人仍然認為她是很好的父親,可能現在的父親會有兩個也不一定,所以父親的角色會依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也會依年齡的改變有所不同。
26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IX 研究後認為沒有父親的男孩比較不會被她的父親限制未來發展的空間,而有父親的男孩則有克紹箕裘的壓力,因此只有母親的家庭也不需自憐自艾,現在的母親也會扮演著父親的角色,誰說只有父親可以扛起一家子,這完全是舊式的觀念,現代的父親本來藉會扮演許多不同角色,可能是慈祥的父親、制式化的父親、嚴肅的父親、開放的父親等等,每一個家庭的父親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相信現代的父親角色會越來越開放,說不定也有變性的父親也不一定,畢竟現代的社會帶給人的感受都不相同,父親的角色當然也不同。
27
(二)父親角色的轉變X 以上父親參與相關文獻,讓我們更加清楚父親參與孩子生活的重要性,像是陪伴與傾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歷程,探討出傳統父親和現代父親的不同,傳統父親給予人是有威嚴和家庭經濟的支柱者,在外工作毫無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現代的父親不僅是幫家庭的經濟來源,也更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者,也就等同於父親形象轉變的過程。
28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29
(一)蒐集資料方法 1.問卷調查法指的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被選取的調查 對象,了解情況或徵詢意見的調查方法,研究者將所要研究的
問題編製成問題表格,以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答,問 卷法的運用選擇被試和結果分析。 2.取至原研究者吳姿鋒的問卷調查再加以改編。 3.研究者發放問卷調查,統計宜蘭父親的人口數及年代。 4.將問卷發放至宜蘭縣內幼兒園分散調查,透過家長與園所的配 合最後統一回收。 5.上街與受調查者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答。 6.前往小兒科診院所與受調查者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 答。 7.前往羅東鎮內警察局與受調查者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
32
(二)分析資料的方法 1.利用宜蘭縣政府的人口統計資料,以excel將研究所需的年代 及年齡層加以分析。
2.統計30-40年代父親、50-60年代父親、70-80年代父親的基本 資料及父親角色行為。 3.利用excel長條圖來了解父親角色分析其結果。
33
(三)研究對象 30-40年代父親。 50-60年代父親。 70-80年代父親。
34
肆、 研究結果
49
伍、 結論與建議
50
(一) 結論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發現30-80年代(民國)的差別在於以前的生活比較困苦,通常家長都忙於工作賺錢較無時間帶孩子出門遊玩,而孩子只能在就近的農田或是鄉村小路間找尋童趣,反之現代社會,因為科技的進步人的創意思維也逐漸興起,慢慢出現許多關於親子的設施及遊樂園,也因少子化的關係,家長就算再忙也會利用空檔時間帶孩子出門踏青增加社交能力。總而言之,在經過此次縝密的研究發現,30-40、50-60、70-80年代(民國)之父親,會因社會的改變、觀念改變,而對孩子的照顧方式及教養方式有所不同及成長。
51
(二)建議 1.問卷調查內容可再增設一些陷阱題。 2.從收回的問卷調查表中審核認真作答的問卷。
3.挑取認真的作答問卷並重新統計數據,讓此研究更具有公信力。 4.由研究統計數據發現,70-80年代(民國)父親較50-60年代(民國)父 親參與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狀況少,我們建議父親可以多參與親師 座談會並透過此座談會更加了解孩子的生活需求以及和媽媽共同 分擔照顧子女職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