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金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金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金龙

2

3 主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 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

4 一、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文化问题; 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5 高新技术发展为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化;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华文化。

6 我国是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2010年生产电视剧400多部、15000多集。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图书生产国,2010年出版图书30多万本。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生产526部电影,票房达到了100多亿。

7 《唐山大地震》票房6亿元; 《建党伟业》票房4亿元。

8 截至2010年10月,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9 挑战: 文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存在诸多制约文化发展的认识; 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精品力作不多,传世之作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10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 运用高科技的敏感性不强; 文化发展缺乏强有力智力支持; 文化体制不健全; 文化传播能力不强。

11 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43%,欧洲占34%,亚洲占了19%;
亚洲19%的份额,绝大多数是日本和韩国所占,中国占的份额少之又少; 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5%。

12 《阿凡达》:艺术+技术(票房收入25亿美元)

13 美国拍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

14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5 (一)何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强大的文化魅力(对内、对外的吸引力);
3.强大的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 4.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 5. 国民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

16 (二)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2.洞察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3.文化特性和发展规律使然; 4.完成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需要。

17 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撰文指出: “中国永远成为不了全球有影响的超级强国!” 其理由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只不过是电视机、空调等,他们无法出口技术,出口文化,出口思想,因为这些注定了中国无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超级强国。

18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

19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 中共十七大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 1、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
(1)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封建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 (2)近代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资本主义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当代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此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策略。

23 中国古代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24 西方近代 自由、平等、博爱; 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25 当代世界 美国推崇集体个人主义; 日本向民众灌输“岛国”价值观,培养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尽心尽力的国民;

26 日本明治时代武士道精神的主要内容: 强调效忠天皇一人; 提倡“士魂商才”,“士魂”即武士之魂,核心是“忠君爱国”观念;“商才”即经商之才; 崇拜残忍,歌颂殉死“玉碎”。

27 《菊与刀》这样评价日本: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民族。它们一手捧刀一手持花,既注重礼仪又野蛮残暴;既笃信佛教又崇尚杀伐;既狂妄自大又卑躬屈膝;既欺凌弱者又顺从强者,在对最强势者屈服时,从来不落后于任何一个民族。

28 新加坡1991年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植,尊重个人;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29 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是没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练核心价值观,导致意识形态建设滞后、落后;
二是苏共常以强制、强力及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问题; 三是官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脱节,甚至是对立。

30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
(1)市场经济、社会变迁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2)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价值观引导; (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追求理想与追求现实价值观的冲突; 注重精神与注重物质价值观的冲突; 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价值观的冲突; 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价值观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东方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32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的需要。
(1)当今国际竞争的背后是价值观的竞争; 西方价值观的输出; CIA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

33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提升国民素养与综合国力。

3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本内容

35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36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理论品格; 理论旨趣。

37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有他的某种精神。”

3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9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十三大至十七大报告的标题
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41 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2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43 2011年,胡锦涛七一讲话: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44

45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 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概括。

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 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 出发点(基本国情); 运行机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基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 “中国道路”的特征: 独立自主; 政府主导; 市场经济; 渐进有序; 开放包容; 人民主体。

49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0 需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体系结构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否进入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之中?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 思想路线或哲学基础; 核心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目的; 基本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保障和条件:国防和军队、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领导核心。

52 现有指导思想表述存在的问题: 理论主题含糊,领袖个人特色明显; 理论板块分立,难以反映内在关联; 对现任和今后领导人造成较大压力; 修改过濒有损党章、宪法的权威性。 可能表述: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5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具体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制度取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制度目标:实现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 制度绩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建构:中国经验与世界潮流的结合。

55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理论体系的完善本、道路的终结点、制度的成熟版。

56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57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8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9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及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体的模糊性; 内容的错位与重叠(核心之中有核心;爱国之下有爱国); 表述不够精炼; 社会认同、实际影响较低; 地域精神、行业精神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

60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 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61 军人核心价值: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
上海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

62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63 提练原则: 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 包含人类价值文明,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未来; 符合人民群众愿望和实践要求,具有高度、广泛的社会认同; 言语简洁明快,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64 理论资源: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 包括资本主义价值观在内的人类价值观(普适价值的问题);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65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集体主义”; “共享共建”; “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 “人本、公正、民主、和谐”。

66 第一种方案:围绕“人在活动中发生的基本关系”来提炼。
人在活动中必然发生的基本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家庭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国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围绕这些基本关系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表述是: “自然为友、家庭为根、社会为基、国家为上、以人为本”。

67 第二种方案:围绕“人的劳动活动的基本结构”来提炼。
人的劳动活动的内在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劳动内容——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分配——劳动关系。 围绕这一结构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给出这样的表述:“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68 第三种方案:围绕“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来提炼。
人人各司其职地共同创造财富,各尽其能地共同进行建设; 各得其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 坚持公平正义,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民主、发展的权利; 各守其责,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

69 基于此,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地表述为:“共创、共富、共享、共和”。

70 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四)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关系 (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71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1、处理这一关系的几种偏颇态度 (1)文化保守主义; (2)文化激进主义; (3)当代新儒家。

72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发表了宣言,宣言的第一句话是: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73 2009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决议案;
“众议院向诞生2560周年的孔夫子致敬并认可他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  

74

75 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知识价值、 方法价值、道德价值、精神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之源。

76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反民主性因素; 反科学性因素; 反进步性因素。

77 3、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标准是什么? 路径如何选择?

78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作为发展新文化的必要条件。 如何看待“封建性糟粕”、 “民主性精华”?

79 标准:“封建性糟粕”、“民主性精华”? 这是一个政治标准,评价影响广泛、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不能只有政治性这个维度; 这一标准容易导致传统文化只有负面价值的评价。 因为传统文化(儒学)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很难有许多民主性的精华可言。

80 路径: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取舍; 根据社会实践发展需要取舍; 参照人类普适价值进行取舍。

81 4、如何看待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21世纪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中华民族的复兴包含文化复兴。 存在问题: 目标不清; 路子不明; 基础不实。

82 (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对待西方文化的几种偏颇态度 (1)复古主义派; (2)中体西用派; (3)全盘西化派;
(4)当代新自由主义派(洋教条)。

83 2、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价值? 近代: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西学东渐促进了国人观念的更新与精英人才的培养;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84 当代: 思想资源; 经验借鉴; 方法启迪; 精神参照。

85 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新的发展观》一书强调:
发展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发展应致力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最终检验,不是物的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

86 3、怎样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在了解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评价; 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文化交流; 根据中国的国情、以我为主进行选择和引进; 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87 注意避免的偏向: 拒之门外; 盲目推崇; 机械照搬; 简单沿用。

88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以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为目的,以求真为旨趣;
人文文化以人文世界为研究对象,以满足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与终极关怀为目的,以求善为旨趣。

89 1、科学文化及其双重效应 科学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 科学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知识、思维、方法、精神)。

90 技术进步对人的负面影响: 技术理性占主导、人为技术所操纵。 动力机——人的体能退化; 工具机——人的技能退化; 计算机——人的智能退化。 技术进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环境污染、人情冷漠、道德沦丧。

91 2、人文文化的社会效能 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定位方向; 为社会的进步营造氛围; 为人的发展提供营养(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

92 3、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分离: 根本上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同根同源——社会实践; 价值指向——真善美; 共同服务于人类生产与生活; 二者互相包含。

93 融合之道: 观念上互启; 价值上互认; 精神上融通; 教育上结合。

94 (四、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是以现代传播媒体为载体,以浅显的文字和直观的音像为表达方式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的特征: 规模庞大、批量生产、通俗易懂、普及流行、娱乐消遣。

95 经典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文化语境,对所处时代产生过巨大影响,又经受了历史长河严格淘选的文化形态。
由于时代、历史和民众普遍的认同,它会转化为文明积淀、文化传统,成为民族和世界的集体记忆。 衡量经典的尺度:影响力、时间性、广泛性。

96 1、大众文化的双重效应 积极效应: 打破了文化垄断,消除了文化特权,使文化日益平民化; 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承担了补偿性的娱乐功能;
大众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97 消极影响 (1)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3)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98 2、经典文化遭遇的危机 远离、逃避经典; 戏说、丑化、贬抑、颠覆经典。

99 3、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关系的协调 规范、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大众文化的经典化; 尊重经典、弘扬经典、创新经典,实现经典文化的大众化; 培养国民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100 (五)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101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扩大文化消费。

102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目前,在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印刷复制等领域,基本实现了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

103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近7000家,民营电视节目制作企业2800余家,民营电影制片发行公司近400家,全国性民营出版物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11万家。

104 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5%;
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进入“百亿时代”; 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4.2%。

105 文化搭台,文化唱戏; 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口号; 动漫产业园区、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遍及全国; 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106 谢谢各位


Download ppt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金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