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北京科技美学协会会长 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编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专家組成员 1

2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一、历史回顾——形势研判——重大意义 二、总纲领:四代共举;五元相融;
三、总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2020改革发展的六大任务: 1、核心价值:兴国之魂; 2、二为、双百,创作繁荣;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 4、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5、体制改革,全面推动; 6、人才战略,重中之重。 五、党的领导,统帅全局

3 创新命题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 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需要更高水平的文化生活 我国面临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关于文化与发展的理论探索:文化繁荣是发展的硬道理,文化发展是党执 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基本要求; 六大任务 五大体系构建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文化软实力, 文化奠基,五元融合, 四则四基,意义重大: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4 一、重大意义——历史回顾——形势研判 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 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精辟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刻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

5 全会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是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阐述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使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基本要 求。 是一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兴国 的伟大宣言,这是一份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承前启后的文化强 国的行动纲领。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我国 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 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
要紧紧围绕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述, 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反映了党的性质宗 旨,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 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适应了增强国家文化软 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鲜明 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 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于文化发展性质、 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保障等方 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7 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 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战略目标,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 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创造 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 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8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 究文化问题。
国家构架方式的变革: 一主两仆——两主一仆——三极鼎立—— 四位一体——五元共融 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十七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地位的逐步上升

9 四“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 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三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 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 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 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 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重大作用。

10 三个相结合: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 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 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 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 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 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1 1、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3、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4、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强大精神力量。

12 总形势三个“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 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 更加紧迫。
文化提升四个“越来越”: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 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3 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同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还不完全适应,引导广大 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 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 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摆在全局工作的重 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 展。

14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 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 活。
产业结构的下游化与人的需求的高档化、 文化化; 人的全面发展

15 关于发展观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两种发展观: 文化繁荣是发展的硬道理; 文化发展也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 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6 当代世界国家战略中文化地位的跃升 从国际上看,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 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经济的 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 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对文 化的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 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 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17 在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 “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 成立了以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为主席的世 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
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 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 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 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报告指出, 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 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 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 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 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 象。所以对发展和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的认识,说到底都集 中在文化价值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 的传播。

18 文化是每一国家民族的重要资源 文化是每一国家民族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各国对自身的文 化资源也越来越重视。
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便在其名著《资本主义 文化矛盾》中提出:在西方,如今的文化确已变得至高无上 了。他认为文化变得至高无上有两个原因。 首先,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份,其能量已超 过技术本身。第二,这种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地位。它 们担负的前所未有的使命是变革观念,对新事物进行永无休 止的探索。在贝尔看来,西方当代的文化批判是建立在西方 社会各自独立又相互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三极支柱的结构 之上,拥有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在未来的发展中, 它必将成为影响当代文明的最具活力的成份。

19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本土 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的一 种文化积淀、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是解释一个 国家文化身份,揭示一个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依 据,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更是一 个国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对一个国 家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精心保护,既是 尊重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更是保护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

20 2001年美国的一项“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项 目研究报告认为,“美国文化是美国智慧和创造 精神积聚而成的一种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既是 人类成就和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 精神的源泉。美国文化资本在当今全球知识性经 济社会中,作为一种关键性社会资源,对于美国 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寻求保存各自的民族特 性和达成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正日益显现其重要 性。”

21 法兰西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情是 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有人评论说:“这个国家的 所有人民都泡在自己的文化里”。
法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 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法国的文化遗产 分为军事遗产、宗教遗产、民间遗产、工业遗产、自 然和风光遗产五大类。 1984年开始,法国正式确立了“文化遗产日”,稍后 被迅速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政府鼓励和动员 民众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学校、 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 用。 巴黎先贤祠是安葬法国伟人的地方,迄今为止共有72 位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灵柩迁入,其中大多是科 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先贤祠崇尚的是法兰西优 秀的民族精神、雄踞时代高峰的思想智慧和先进的科 学文化知识。

22 意大利不仅是希腊文化重地、罗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 还是乔托、但丁、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基罗、帕拉提奥、贝 尼尼等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的故乡,是文艺复 兴的策源地和基督教文化的中心,也是欧洲文学艺术、建筑艺术、 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的文明古 国和遗产大国。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文物实行“整体保护的原则”。罗马素有永恒 之城的美称,在其“历史中心区”,不仅有古罗马时代的城墙、 驿道、神殿、输水道、凯旋门、角斗场等宏伟建筑,以及大片的 古罗马广场废墟和随处可见的残墙断垣,更有自文艺复兴以来不 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房屋和铺以石块路面的狭窄街道。这里的一 砖一石都承载着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意大利 全国8000多个市镇中,类似罗马这样的“法定历史中心区”,共 有900个,其中不少“历史中心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具有不同历史风貌的“中心区”,成功地使“传统”与“现 代”在全球化的滚滚红尘中和谐共存,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实行开发和利用并举的政策,意大利南部的 庞贝古城遗址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遗产之一,为了 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意大利政府每年投资10多亿欧元使 该遗址成为一处旅游胜地。现在,庞贝古城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 每年旅游收入80亿欧元以上。

23 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拥有金 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国王谷、木乃伊等大批丰富的 古代文化遗产。埃及在本国文化遗产的修复和重建当中,注重寻 求国际资金的帮助和国际技术的支持。 一个较为经典的案例是,埃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50多个国家 的帮助下,筹措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组成了40个多个考古团体, 实现了代表数千年前宗教建筑艺术的努比亚古代遗址的整体迁移。 长期以来,埃及通过众多风格迥异的各类博物馆把埃及的古老文 明展现给世界。注重博物馆建设是埃及近年来加强保护文化与文 物遗产的重要措施。新世纪以来,埃及陆续在全国实施20项国家 与地区博物馆的新建、扩建、改造工程。 2002年在埃及国家博物馆迎来100周年诞辰之际,埃及政府宣布: 在首都开罗著名的吉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一座珍藏埃及古文明文 物的现代化“大埃及博物馆”,并公开向海内外征集设计方案。 2005年,“大埃及博物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大埃及博物馆” 总投资5.5亿美元,由埃及政府拨款和国际银行、阿拉伯发展基金 等国际机构及一些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预计4-5年建成。建成 后的“大埃及博物馆”可陈列展出15万件文物,并有望成为全球 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虚拟博物馆和多功能文化教 育场所。

24 韩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化进程加快,西方文化 来势迅猛,严重冲击了韩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使得许 多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濒临消亡。1960年,在一大 批民俗文化学者的倡导和参与下,韩国政府颁布了 《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 1967年 “江陵端午祭”被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 财产”,并在2005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 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给端午节发源 地的中国带来了强大的震撼。 为有效保护、发掘和传承本国文化资源,韩国设立了 专门的无形文化财产厅,对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 摔跤、拳击、韩纸艺术、宫廷御膳、魔术、礼仪、传 统医药等等进行管理。韩国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 化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他 们是全国具有传统文化技能、民间文化艺能或者是掌 握传统工艺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 政府对这些文化遗产继承人进行有效的编号保护。

25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堪称世界保存最完好的 “人种、宗教、语言的博物馆”,古迹无处不在,仅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目录的就 有22处之多。
近些年,印度把佛教置於它在亚洲的软实力外交的中 心位置,意在突出其佛教遗产监护人的身份和在佛教 界的领导地位,强调印度是亚洲文化根基之所在。 2007年印度政府开始了重建那烂陀大学计划,以重现 古代印度文化的辉煌。该计划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领导。那烂陀大学是古代印度 的一个高等学府,传授佛学、艺术、天文、政治和语 言方面的知识,大约在公元12世纪开始衰落消亡。此 外,印度还出资在中国洛阳白马寺重新建造了一所印 度风格的寺庙,意在提醒中国,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到 中国来的。

26 文化已日益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对文化的推重 已日见其深。在经历了军事帝国主义的政治霸权时 代和重商帝国主义的经济霸权时代之后,文化已日 益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五十年代,西方社 会学家帕森斯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式研究社会,宣 称自己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他将社会生活分 为四个相互渗透的行为体系:文化行动体系、社会 行动体系、人格行动体系和行为有机体系。他认为 文化是象征符号的模式化和秩序传达至另一个体系, 并且有能力控制其他三项行动体系。所以,在帕森 斯看来,文化体系是最高层次也是最主要的决定力 量。

27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瑞士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来自150多个国家的 文化部长和高级官员,以及文化组织的代表、代理人、委 员会、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此次会议。在这个会议 上,又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供大会 讨论通过。为其后许多国家在文化领域内的政府行动提供 了行动框架和基准(benchmark)。这份《计划》指出,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 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今日世界来说, 文化间的对话成为最主要的文化和政治挑战之一”;“文 化政策应该致力于创造一种多元共同体的国家意识……将 其植根于男性和女性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之上,并为国家所 有成员提供得以介入的机会、空间和声音”。“在发展过 程中,文化的繁荣同工业和后工业经济一样,也是社会整 合、政治民主和经济平等的决定因素之一。

28 《行动计划》还列出了国家通过这些原则所应达 到的目标,例如:使文化政策成为发展战略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生活的创造性和参与 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实际行动,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提高文化和 语言的多样性,并以此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为 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行动计 划》还推荐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 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 展的需要”,因此,将文化从“边缘”引入各国 政策制定的中心已成为各国决策者的当务之急。 有趣的是,《行动计划》在草案中曾提出“发展 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 的最高目标”,在最终定稿中修改为“可持续发 展和文化繁荣是互相依靠的”。这反映了文化观 念转变过程中各国的不同态度和观念间的冲突。

29 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对文化的关注以其更醒目的方式表达 出来。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亨顿在美国《外交事 务》上发表《文明的冲突》的长文,立论惊人,语震四海。 作为哈佛大学奥连研究所就“转变中的防御环境及美国的国 家利益”专题研究提供的报告,亨廷顿认为,“新世界的冲 突的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阻 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他在其著作中特别强调美国人应当重新发扬盎格鲁—新教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他还特别补充道:“请让我说清楚, 我强调的是盎格鲁—新教的文化重要,而不是说盎格鲁—新教 的人重要。”

30 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文化价值的重估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被重新估 量,文化被理解为社会均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逐 步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特别是党的15大以来,党和 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 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 文化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有一个历史的变化。改革开 放初期,文化尚处在国家战略的“边缘地带”,“文化搭 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那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31 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文化价值的重估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国 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中流砥柱。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 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的文化 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 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 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2 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文化价值的重估 党的16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 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16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 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 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 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33 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文化价值的重估 党的17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文化色大繁荣大发展 的战略决策。我国当前的文化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重 要时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 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 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 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 更加昂扬向上。” 这一历史发展表明,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极鼎立, 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文化在国家 整体架构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我国的发展也日益 科学、全面、均衡与和谐。

34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正处在转变 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 也是文化领域的问题——即如何转变文化发 展方式的问题。在这一转型中,文化理论 和文化发展方式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这一创新既是观念的解放,产业的转 型,新思路的开拓,又为国家文化政策的 创新提供思路,是对未来我国文化发展方 向的引领,是一种总体的文化战略的部署 与策划。

35 二、总纲领:四代共举;五元相融; 四代共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 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 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6 五元共融: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 设协调发展,
四则: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 四基: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 有力舆论支持、 良好文化条件。

37 五个坚持 全会还同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重要方 针,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这个指导思想和“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 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为推进新 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明 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38 四个必须 深入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四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 经营性文化产业。

39 构建五大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传媒体系、 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40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 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 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 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 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 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 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 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 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 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 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 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

41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 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 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 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 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 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 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 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 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 孙中 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 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 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 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42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形象 文化优越 领袖资本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 长约瑟夫·奈不断深化他关于“软实力”问题的思 考,强调美国要更加关注“软实力”。 1990年他与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合著的书中提出: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而非高压政治在国际事务中 达到所要结果的能力。通过说服别人追随自己, 让别人统一自己的规范和制度,并以此方式来使 别人产生自己想要的行为。软实力存在于使别人 被某种观念吸引或者能够决定别人喜好的能力。

43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约瑟夫·奈针对当时盛极一时的美 国衰落论而写的。他乐观地预言“美国的实力将持续上 升”,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 而且在第三个层面,即在‘软力量’上也无人可以匹敌”。 并且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 力。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 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 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 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 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 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 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 国家“软实力”范畴。

44 美国用“三片”(以肯德基为代表的薯片、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以电脑软件为代 表的芯片)就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从改变少儿饮食结构进而改变文化结构, 从改变娱乐方式进而改变情感审美方式, 从改变信息传播接受方式进而改变价值认 知方式。

45 在约瑟夫·奈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发表了和“文化软实力”相关 的论著。
法国著名左翼学者阿芒·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 战略的历史》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 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商品的标签下,跨 国传媒集团用工业化方式推广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 而“消费者权利”成了文化传播的动力。这是从信息文化方面强 调一个国家软实力在世界竞争中的重要性。 加拿大《国民邮报》总编辑马修·弗雷泽在《软实力:美国电影、 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详尽 地分析软实力在美利坚帝国的崛起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论述分 为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快餐四大主要部分。随后又追溯上述 文化的起源、历史沿革以及软实力资源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现实 角色,论证了美国的软实力军火库中的确拥有令人生畏的媚惑大 众的武器。 美国《新共和》特别记者、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 访问学者柯兰齐克首次在《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 世界》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软实力如何对亚洲及整个世界发展产 生重要影响,提示美国政府必须正视中国影响力提升的现实。该 书主要是论述中国在近十年中如何利用援助、贸易、投资外交策 略来打消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疑虑,并与这些发展 中国家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东南亚国家、非 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的软实力外交使其国际形象明显 改善,民意测验和对中国的新闻报道都证明了中国软实力外交的 成功。柯兰齐克还表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所做的很多事情,如 鼓励国际交流、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等,都是美国所欠缺的。他想 提醒美国政府: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正是美国能做却忘记做的。

46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的力作《创造 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分成“文化间的贸易”、“全球 文化优势:财富和技术的重要性”、“气质和文化失落的悲剧”、 “好莱坞何以统治世界”、“‘往下笨’和最小公分母”、“民 族文化重要吗”几个部分,针对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作出了精彩绝 伦的分析,探讨了核心问题是:全球化和跨地区贸易增强还是减 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供求关系这一经济力量究竟对创造性的 追求是利是弊。涉及到了软实力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国著名外交家傅立民在《论实力:治国方略和外交艺术》中全 面地论述了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的各项基本原则。本书的写作不 仅汲取了作者本人多年的外交实践经验,还得益于作者对古代 印 度、中国、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世界及现代欧洲、亚洲、 美洲历史的广泛阅读。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情报、政治行动、文 化影响、经济手段和军事实力 的作用,以及外交战略战术、谈判、 外交任务及技巧等。《论实力》意在引起对使用国家实力解决国 际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做战略性的思考,从而能更为熟练地运用战 争和平的技能。

47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集中体 现 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 文化影响力,文化吸附的强大力量
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 文化服务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力 文化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集中体 现

48 “文化软实力”四个方面。 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 文化影响力,文化吸附的强大力量 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 文化服务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力 在这四个方面中,凝聚力和吸附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的体现, 即对内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能够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 力和国际认同感;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体系建设服务力是“文化软 实力”的力量的源泉,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创新动力。 “四力”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 分析这四个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协同作用。 “文化软实力”的“四力”虽自成体系,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但 是,这四个方面绝对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各个“文化软实力”各个方面 在文化发展事业中的作用,以及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49 三、总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 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 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 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 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更大贡献。

50 从几个调查的数据看中国国家形象 2009年“世界和平指数”调查显示:中国国际形象名列74位, 而日本的国际形象则名列第七,中国的国际形象与日本有很 大差距。另一项调查(英国广播公司)显示,日本的正面国 际形象名列全球第二。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家形象 舆论调查”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为负面形象。 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公布的“国家影响力调查”显示:中国 家形象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 中国的国家形象较好的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 洲地区。 综上可见,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存在 着众多问题。中国人自身认定的国家形象和全球各国特别是 发达国家认定的中国形象差距极大。

51 实际上,在世界大国的崛起过程中,以文 化维度为国家形象的目标导向是一条普遍 经验。譬如,军事美国—经济美国—文化美 国、军事德国—技术德国—文化德国、军事 日本—经济日本—文化日本,英法则一直以 文化国家形象跻身国家社会。

52 对于文化中国的形象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 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
国内外学界一般将国家形象系统“切割”为七个 主要范畴:政治(Politics):包括政治体制、国家 制度、政府信誉等;经济(Economy):包括金 融实力、财政实力、国民收入等;文化 (Culture):包括历史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 念等;社会(Society):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 与稳定、国民素质等;科教(Technology and Education):包括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教育水 平等;外交(Diplomacy):包括对外政策、外交 能力等;军事(Military):包括军事建设、国防 能力、军队素质等。

53 这七个范畴几乎囊括了国家事务的全部内 容。国家形象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这 种无所不包的开放性论断必然导致粗糙的 “化约论”,即以“整体建构”之名忽略 对国家形象目标导向的考察。在这七大范 畴中,国家形象战略当以何者为重?它们 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优先序列?是否可以 指认出某一范畴,它能够承纳、统摄其他 诸范畴?

54 研究通过大规模实证研究发现,文化范畴 应成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先范畴, “文化中国”应成为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 导向。调研显示,海外意见领袖对中国国 家形象构成维度的期待中,文化范畴获选 率最高(77.8%),以显著优势位居第一; 以下依次为社会(37.0%)、经济 (34.0%)、政治(21.7%)、科教(21%)、 外交(9.6%)和军事(6.9%)等。如图1所 示:

55 图1:海外意见领袖对中国国家形象范畴的价值预期

56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海外意见领袖的印 象中,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是主打“经济 牌”。调查发现,“经济迅猛”发展是目 前中国留给海外意见领袖的第一印象 (64.2%),而非前述的他们高度期待的文 化范畴。这一结论客观地反映了“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在国际社会的现实投 射。

57 图2:海外意见领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总体排序

58 出路在于构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以文化优先替 代经济优先,是一个有关序列划分的问题,而非 一个淘汰或放弃的问题。文化中国不是对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国策的否定、排拒和放弃,恰恰相 反,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经济建设 而又超越经济建设的新型国家形象战略。正是文 化战略而非其他选择能够同时向经济、政治、外 交、军事等国家形象范畴全面开放,并于统摄、 融合中构建完整的国家形象。换言之,经济中国、 政治中国等皆可能是片面的,而文化中国则同时 拥抱了这些“单项表达”的全部意义。因此更准 确的说法是,以文化中国引领经济中国和其他选 择。

59 四、2020改革发展的六大任务: 1、核心价值:兴国之魂; 2、二为、双百,创作繁荣;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
4、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5、体制改革,全面推动; 6、人才战略,重中之重。

60 六大任务: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 更多的精神食粮,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 业, 5、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 制机制,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 供有力人才支撑。

61 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 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 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 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 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62 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 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承载文 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 “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 途径。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 方面讲,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 “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 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没有 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 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 “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 就难以实现。

63 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 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 全国累计有2
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 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 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广大 群众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 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 军人。

64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 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 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 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 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 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 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 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 机制。

65 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 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 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 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 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 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 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 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 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66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 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 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67 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1062. 37 亿元,年均增长19
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 亿元,年均增长19.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 最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 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 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其中西部地区23.8元, 而中部地区仅有15.6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4.9%。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 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 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 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 现“村村通”。

68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位性协 同发展

69 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 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 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70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 1万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5,一 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 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 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 已突破千亿元。

71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 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 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 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 性障碍。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 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 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 全。   

72 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 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 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 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 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 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 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 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 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 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 降到2010年的3∶1。

7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 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 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 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 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 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 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74 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 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 员总量从现在的195
根据《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 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文化从业人 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 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 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 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 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 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 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 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 60%左右。

75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指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 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 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 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 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 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 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 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 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 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 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76 西方文化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认为,文化影响经济结构的 方式主要有三类:
其一,文化会影响经济效率。借由增进群体共有价值的方式, 使群体成员得以进行经济的生产程序。其二,文化会影响公 平。例如,透过不断灌输像关怀他人这样的共有道德原则之 方式,并由此建立使关怀得意表达的机制。如果为了后代着 想的道德责任能被大家接受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话,那么在社 会为一整体的情况下,我们从跨代平等里即可看到文化在这 方面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文化对公平的影响会呈现在群体 的资源配置决策上,如此,其成员可达到公平的结果。其三, 文化会影响甚至决定群体欲追求的经济或社会目标。在整体 社会的层次上,文化价值有可能与追求物质进步完全一致, 并借此赖以判定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成果为成功或失败。而 另一方面,不同社会的文化并非只追求物质成长,而要追求 非物质目标,例如生活品质。

77 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 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四 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 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力、土地、 矿产等资源; 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财富驱动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 保健、休闲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创新驱动阶段,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 业的阶段,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阶段,也即今天人们常说 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 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创意产业、精神产业和内容产业将逐步 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

78 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 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 要素驱动阶段 投资驱动阶段 创新驱动阶段(知识经济) 财富驱动阶段 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等生活享受,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创意产业、精神产业和内容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 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 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

79 从世界各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数据来看,中 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增长、高利润的新 兴产业,是升值空间大的“潜力股”。近 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 年都在17%以上,高于GDP增长速度2009年 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 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 破万亿原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创意 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80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高端产业, 是当代服务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当前,我国产业 结构要调整,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 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调整走向高端服务业,特 别是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 国创造的提升改造。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创意 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 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具有低碳环保、生态发展 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优势。它将 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 组。

81 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启动和满足内需的重要 产业形态。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 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公民的文 化需求将有一次更大幅度的提升。我国休 闲的、娱乐的、体验的、游戏的、养生的、 旅游观光的和生态文化的需求将急剧增长。 目前我国电影电视市场、游戏市场火爆, 黄金周文化旅游屡创新高,尤其是三网合 一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了文化 市场的新的繁荣。

82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总体的文化产业,其中包括众多的次 产业类别,它们是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 或不同阶段历史地形成的。这些产业可以 分为三个层次或部类:第一部类是传统意 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文化旅游业、文艺演 出业、民族传统节庆和传统工艺品等;第 二部类是以电子与纸质印刷为基础的广播、 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等常态文化产业, 第三部类是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支 撑下,当代时尚生活潮流推动的创意产业 新业态。

83 依托或借助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内部的不同形态 依托或借助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 利用高科技兴起的新兴创意产业 传统意义上的常态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 文艺演出业 工艺品产业 民族节庆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艺术 网络信息与多媒体产业 动漫与网游 创意设计产业 现代会展业 休闲娱乐产业 83

84 如何转换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从传统文化 产业为主到高端新业态,改变非经济非市场非产 业的管理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从 “前产业”形态进入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并进而 达到现代产业管理与高端产业的发展层次,提高 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文 化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必 须关注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数字化高新技术,培育新的业态,是 实现文化产业升级还达的重要途径。

85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并催生了当前在社会生 活中越来越发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类 别,即所谓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的创意产 业新业态,如动漫、网游、互联网经济、 数字设计、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 台、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网游、手 机音乐、手机报刊、手机阅读、手机娱乐 等的发展壮大,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变 革。

86 Facebook(脸谱网)创意大鳄。进入新一年,它从 高盛和俄罗斯投资者数字天空技术(DST)融资5亿 美元。据推算,Facebook目前的估值为500亿美元。 这就是说,目前它的市值已超过时代华纳和雅虎。 从人口规模看,Facebook王国有5亿多用户,流量 方面,它也已经超过Google,跃居世界最前列, 从影响来说,它已是全球最大的新媒体。作为社 交网络,Facebook的特殊要素──网民的真实和单 一身份,使它成为历史上命中率最高的广告媒介。 据估计,Facebook在2010年可能创造20亿美元的 收入,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广告。而年仅26岁的 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又一个比尔·盖茨, 当然也是又一个哈佛大学的肄业生。

87 优酷网在纽交所上市,也赢得了全球业界足够的关注。优酷 网作为中国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成了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 第一品牌。它在其网站上宣称:它以 “快者为王”为产品理 念,注重用户体验,不断完善服务策略,其卓尔不群的“快 速播放,快速发布,快速搜索”的产品特性,充分满足用户 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互动需求,使之成为中国视频网站中的领 军势力。2007年,优酷网首次提出“拍客无处不在”,倡导 “谁都可以做拍客”,引发全民狂拍的拍客文化风潮,反响 强烈,经过多次拍客视频主题接力、拍客训练营,优酷网现 已成为互联网拍客聚集的阵营。截至上市前,优酷网已通过6 轮融资获得1.61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2月8日,优酷 网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以12.8美元的价格出 售1537万份ADS(美国存托股份),首日开盘价为27美元,较发 行价12.8美元上涨111%。截至收盘,优酷网较发行价上涨 %,上涨21.58美元,报收于34.38美元。当日该股最高 价达到37.99美元。 优酷还与多家卫视联手,推出24台春晚盛 宴,并获得三项新业务许可,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大了 竞争优势, 优酷还与迪斯尼联手,推出《创战纪》……

88 中国创造的互联网新秀:威客。作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实践者 和先行者,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威 客行业在产业经济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由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 威客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拥有超过100家威客网站,注册 威客超过2000万人,交易额超过3亿元。而这些成绩仅是在短 短几年时间内取得的。截止2010年10月,全国网站蓬勃发展, 仅猪八戒网一家,交易累计超过1.7亿元。短短几年间,从威 客的年交易金额到年任务总量,再到注册威客数都在飞速增 加。有数据显示,去年威客的年任务数已经有近6万件。此外, 门户网站新浪、雅虎,搜索网站百度等影响力巨大的网站也 在试水威客,让威客的发展前景更被业界所看好。

89 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换代离不开高科技的 支持,离不开云计算的技术支持。云技术 的腾飞创造了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云 环境,优化了工作负载,提高了在线帐户 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在云环境下实现了 信息快速大量的访问,大大提高了数字服 务的质量和水平。

90 销售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离不开 物的传输。物联网的兴起,为创意产品的流通创 造了新的模式。所谓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在 2005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 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 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物体的链接就构成了物联 网。物联网是移动互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再 融合,它的意义是每一个物体都可以通信、每一 种产品都可以寻址,都可以控制,它是一个泛在 网。物联网将给文化创意产品的全球贸易带来革 命性的变化。

91 在云计算技术和未来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我 国文化创意产品全球交易大市场,建设具 有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软平台,建 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常设机构,并 着力建设与地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相配套的无国界、多语言、全球化,并拥 有物联网支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港, 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 向。

92 Facebook、优酷和威客告诉我们,当代世界正在 不断地创新开发一系列过去时代从未有过的“资 源”,像数字网络技术等高新科技,给世界创造 了财富增长的新机会和巨大的资源。它所创造的 创意新业态正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财富增殖的源 泉。它启示我们:过去时代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 方式必须再度审视。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其根本 理念是通过创新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内 容产品。它在不断创造一种新的需求,也将文化 产业发展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93 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 单位[注1]实现收入5565. 8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19. 7%,增速比1-8月提高0
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 单位[注1]实现收入5565.8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19.7%,增速比1-8月提高0.6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8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1%, 增速比1-8月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 比1-8月提高1.6个百分点。

94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仍是最具优 势领域,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近 四成。从九大领域构成来看,除其他辅助 服务领域以外,收入位居前三位的领域分 别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和 新闻出版,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6%、 11.7%和8.4%,三大领域合计占全市比重达 到57.7%。

95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收入构成情况

96 主要发展特点 (一)新兴领域发展加快   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娱 乐、设计服务等新兴领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2010年1-11月,艺术品交易领域实现收入250.5亿元,同 比增长71.6%,是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增速超过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平均增速51.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 比重为4.5%,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旅游、休闲 娱乐领域实现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27.2%,超过文化创意 产业收入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占总收入比重为7.8%,与上 年同期相比提高0.5个百分点;设计服务领域实现收入221.4亿 元,同比增长27.1%,超过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平均增速7.4个百 分点,占总收入比重为4%,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0.3个百分点

97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领 域 收入合计 增速 比重
           单位:亿元、%、% 领  域 收入合计 增速 比重 合 计 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电影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广告会展 艺术品交易 设计服务 旅游、休闲娱乐 其他辅助服务

98 五、党的领导,统帅全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 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 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 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 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 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 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 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99 谢 谢 ! 99


Download ppt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