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2 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意义 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有严格的控制,尤其应控制可引起实验动物爆发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引发严重侵袭病的寄生虫。即使是一般性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都必须严格控制。目的是保证实验动物的品质,培养出标准的合格动物,防止出现:

3 1. 动物的损失:由于实验动物大多采取集中饲养,更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如果不进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将会对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疾病,如鼠痘、犬细小病毒出血性肠炎、兔球虫病等会导致动物大批量的死亡。

4 2. 威胁人类健康:实验动物的疾病,有许多是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很多情况是动物仅呈隐性感染,或仅成为病原携带者,对动物饲养人员和动物实验人员潜伏着巨大的危害,并可能造成烈性传染病大规模的扩散。

5 3. 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实验的结果,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6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实验动物分类 国际分类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级: 一类:普通动物 二类: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三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

7 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类: 一类:普通级动物,亦称一级动物; 二类:清洁级动物,亦称二级动物; 三类: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亦称三级;
四类:无菌及悉生动物,亦称四级动物。

8 第一节 普通动物 一、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CV)
第一节 普通动物 一、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CV) 普通级动物是未经严格的微生物学控制,饲养在开放系统中的动物。属于一级实验动物。

9 开放系统 通常为单走廊专用房舍,采用自然通风或设有排风装置,有防虫、防鼠设施,要求笼具和垫料消毒、使用无污染的饲料,人员进出有一定的防疫措施。这类设施仅适用于普通级动物。该系统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前区,包括检疫室、办公室、休息室等;控制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物品储存室等;后勤处理区,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污物处理设施等。人员、动物和物品原则上按:前区--控制区--后勤处理区的走向运行。

10 二、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为了预防人和动物共患病及动物群中烈性传染病的发生,普通级动物在饲养管理中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饲料、垫料要消毒;饮水要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青饲料应经清洗干净晾干后再喂;外来动物必须严格隔离检疫;房屋要有防野鼠、防昆虫的设施;要坚持经常性的环境卫生及笼器具的清洗消毒,严格处理淘汰及死亡动物以及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室。

11 3、生理学特点 普通级动物应具有健康动物的外貌及正常的饮食,粪便与尿液的外观符合健康动物排泄物的外形与气味,毛色光泽、贴身,行动无异常,头、脸、四肢不肿胀,无弓背的现象,体表淋巴结不肿大,皮肤有弹性,无斑痕及缺损,眼角及鼻孔周围无分泌物附着,呼吸平稳,不气喘和咳嗽,肛门及后躯清洁。解剖时动物的肝、肺、淋巴结正常,心、肝、脾、肺、肾、脑、生殖器等无肉眼观病灶。

12 三、应用 由于普通级动物是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要求较低的一类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反应性较差,因而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之用,或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之用,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之用,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适宜作一般性的实验用途。

13 第二节 清洁动物 一、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s,CL)
第二节 清洁动物 一、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s,CL)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属于二级实验动物。

14 二、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但比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无病变。

15 2、来源 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10万级空气净化的清洁级屏障系统(亚屏障系统)中。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16 洁净度 尘埃最大允许数(个/m3)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空气洁净度分级标准 洁净度 尘埃最大允许数(个/m3)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级别 ≥0.5μm ≥5μm 沉降菌(个/皿*) 浮游菌(个/ m3) 100级 × 1万级 × × 10万级 × × 用直径9cm的琼脂平板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

17 清洁级屏障系统(亚屏障系统) : 用于清洁级动物的饲育。一般设双走廊,也有用层流架作清洁级屏障系统。空气洁净度只要求达到10万级,管理上要求稍低于屏障系统,故称之为亚屏障系统。也分三个区域,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外部区。清洁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储存室、检疫室等;污染区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等;外部区包括接受动物室、饲料加工室、库房、更衣淋浴间、办公室、值班室、机房、焚烧炉等。结构通常是双走廊,凡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甚至空气和水都要经过相应的处理,保证该区域不受微生物的侵染。

18 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要分别遵循一定的运行路线:
1. 人员: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2. 物品:包装--高压消毒(已包装消毒的可经传递窗,清结笼具经有消毒液的渡槽)--清结准备室--清洁物品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包装处理)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3. 动物:动物(带专用包装)--传递窗--检疫室--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实验后或生产供应)--(经包装)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19 三、应用 清洁级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 它较普通级动物健康,又较SPF级动物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中可免受动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与重复性亦较好。 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适用于科研的标准级别的实验物。

20 第三节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一、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
第三节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一、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或称SPF动物,是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21 二、特点 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2、来源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或剖腹产动物。

22 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是无菌的,然而,有些微生物实际上是通过其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培育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即应该严格地选择剖腹产母体,该动物应未感染上规定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最好通过几代连续剖腹,来培育原种无菌动物后再培育SPF动物。

23 剖腹产术: 将雌鼠麻醉或脱颈椎处死后,立即置入2%过氧乙酸的烧杯中,浸泡10秒钟,取出后使其仰卧,用碘酒棉球擦拭腹部,从腹中线处切开,暴露子宫,将子宫连同胎儿一同摘出,随即放入2%的过氧乙酸烧杯中,用无菌纱布将子宫包好, 移入隔离器内,先用2%NaHCO3溶液中和子宫表面残留的过氧乙酸,然后切开子宫取出胎仔,用纱布擦去胎仔鼻和口部羊水,刺激胸部,促进呼吸。此操作应在30-35℃下进行,当胎仔变成鲜红色时即可去掉胎盘。此时可将胎仔移入另一隔离器喂养。从处死雌鼠到胎仔的取出,动作要快,通常要求在5~6分钟内完成,否则,胎儿容易窒息死亡。

24 禽类、鱼类、昆虫类等,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作出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灭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出生后就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关键在于消毒卵壳,因卵壳不平,不易彻底灭菌。因此,在选择蛋类时,应选择新鲜、外壳光滑的受精卵。先将受精卵放入38℃ 湿润剂中,再放入2%汞液中浸泡12min,最后放入隔离器中孵育。

25 哺乳: 饲养在隔离器中的哺乳方法有两种 一是乳母代乳(Foster suckling),二是人工哺乳(Hand Rearing)。
①乳母代乳哺育法: 将一个雌性动物的幼仔转给另一个雌性动物哺育称为代乳。选用无菌大鼠和无菌小鼠作为代乳母鼠,将代乳母鼠所生仔鼠留下2-3只,其他淘汰。以代乳母鼠的垫料撒在剖腹仔鼠的身上,将其放在代乳母鼠旁边,确定剖腹仔鼠已吃了代乳母鼠的奶以后,即可将该母鼠所生仔鼠全部淘汰。哺育3周后,仔鼠即可断乳。

26 ②人工哺乳 如果没有无菌动物作代乳母,人工哺乳是唯一的方法。由于新生仔鼠太小,人工哺乳较困难,最初七天每隔四小时哺乳一次,每日六次,八日龄后每日五次。小鼠每日授乳量因小鼠的品系、发育状况或饲喂次数,人工乳的组成成份等而稍有变化。一般日授乳量为体重的20%左右。体重为 2g的小鼠每日的总授乳量大约为0.60 ml,每次(一日六次)为0.1ml。

27 ②山羊乳作小鼠人工乳(日本),山羊乳经低温灭菌, 直接饲喂。
人工乳汁的配方: ①家兔乳作大、小鼠人工乳(法国),人工或机械挤出家兔乳,经冷冻干燥,装入塑料袋中,用60Co照射灭菌,饲喂前用无菌水稀释到原浓度。 ②山羊乳作小鼠人工乳(日本),山羊乳经低温灭菌, 直接饲喂。

28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29 屏障系统: 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万级。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统内。结构要求和进入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的运行等与亚屏障系统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30 三、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

31 一、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第四节 无菌动物 一、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是指不能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即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32 二、特点 1. 微生物特点 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检验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病原体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是无菌的动物或许将来可以检出病原体而不是无菌动物。

33 2. 来源: 剖腹产。 用大量抗菌素也可以使普通动物暂时无菌,但这种无菌状态是一时性的,某些残留的细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会在体内增殖。即使把体内的细菌全部杀死,它们给动物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如特殊性抗体的存在、网状内皮系统的活化、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理变化等。因此,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动物。

34 3、饲养管理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5 隔离系统:   主要设备是隔离器,分有正压和负压隔离器。隔离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隔离系统。用于饲养SPF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操作时,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来进行饲养或实验。物品是通过包装消毒后,由灭菌渡舱或传递窗传入;动物是经由无菌剖腹产的方法进入;进入隔离器的空气,应经高效过滤,保证隔离器内空气洁净度达100级,无菌并维持正压状态。根据实验需要也可维持负压状态,但需要配置空气排放装置,保证空气排放符合标准。

36 另外,对地面、门窗、墙壁、天花板、走廊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与送排风系统等都有详细的要求,例如:地面要求平而不滑,一般不设排水口;墙壁要求保温和隔音,墙涂料耐酸碱,易于消毒清洗;有压力梯度的系统,门应开向压力高的一侧等。

37 图 塑料无菌隔离器的结构模式

38 4. 无菌动物形态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 变化主要在肠道上。无菌动物肠道肌层薄,更为特异的是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大5--6倍,无菌豚鼠的盲肠可达体重的1/3,主要是由于肠壁薄,张力低而增大,常易导致盲肠扭转或肠壁破裂而死亡。如给无菌动物注入梭状芽胞杆菌等则可缩小盲肠体积。无菌动物肠粘膜绒毛增多,肝脏重量相对下降,导致解毒功能有所下降。

39 免疫系统: 胸腺,淋巴结,脾脏发育不良,处于不活跃状态。 吞噬功能低下。 产生丙种球蛋白的能力很弱。 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排异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减弱或消失。 对微生物感染抵抗力很低。

40 生长率: 泌尿系统: 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 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
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豚鼠和兔生长得慢,因肠内无菌,不能帮助消化纤维素。 泌尿系统: 肾脏较小。

41 血液循环系统 : 生殖系统: 心脏相对缩。 白细胞减少。 与普通动物比白细胞总数波动范围小。
无菌豚鼠及兔比普通的豚鼠、家兔繁殖率低,可能是盲肠大之故。

42 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 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代谢: 血中含氮量少。 营养: 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43 第五节 悉生动物 一.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s,GN
第五节 悉生动物 一.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s,GN 又称已知菌动物或者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在我国,与无菌动物一样同属四级动物,按植入微生物种类可分为单菌(Monoxenie) 、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多菌(Polyxenie)动物。

44 无菌动物由于肠道里没有细菌,所以不能在肠内合成机体所需要的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而必须由日常的饲料中补给。无菌动物饲养管理困难,且生活能力较差。把对机体有益的若干种肠道细菌喂给无菌动物,使之在肠道内定居,这就成为悉生动物。它远较无菌动物的生活能力强。饲养管理也比较容易,在多种研究试验中,可以代替无菌动物。

45 人工植入的肠道细菌各国使用的不尽一致。 如日本使用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皮葡萄球菌(Stapbylococcus Epidermide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脆弱似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五种。 法国使用E.Coli (、白色葡萄菌(Staphylococcus Albus、粪链球菌、Sporulated Anaerubes(Genus Clostridium)和乳杆菌三种。

46 二. 特点 1. 微生物特点 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 2. 来源 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 3. 饲养管理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47 无菌动物的饲料、水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没有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或虫卵,因此,必须经过充分的灭菌,一般多用高压灭菌。有条件可用60钴照射灭菌,效果好,而且营养成份破坏少,保存时间长。根据我们研究证明采用 Mrd60钴γ线照射的饲料灭菌效果显著,能保持无菌状态达4个月以上;营养成份破坏较高压灭菌法显著少,如维生素B243.7%、E17.5%、C8.5%、蛋白质11%、胱氨酸17.5%、赖氨酸14等;饲喂LACA小鼠和裸鼠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48 (2).必须补充因高压灭菌而破坏的营养成份,如:维生素B1、维生素C、泛酸等。补充的营养成份用滤菌器过滤后加入饲料或饮水中饲喂。为了减少营养成份的破坏,最好用放射线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法代替高压灭菌法。

49 4. 与无菌动物比较 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不会像无菌动物一样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抵抗力、生活力较强,易于饲养管理。

50 三.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应用 1. 动物模型研究 无菌动物可用于建立具有人正常菌丛或致病菌丛的动物模型。 2. 老年病研究
无菌动物较正常动物寿命长,提示微生物的存在与机体衰老有关。因而无菌动物可能在衰老机理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51 3. 免疫学研究的应用 无菌动物血中无特异性抗体,因而适合有关免疫现象的研究。免疫抑制剂常以无菌动物作研究。应用悉生动物可研究正常菌群在维持机体适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所具有的刺激作用,以探讨自然抵抗力的机制以及有关抗原作用后免疫力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诞生大大加速了免疫学的进程。

52 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4. 肿瘤学研究 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研究垂直传染的致癌病毒,如小鼠肿瘤病毒。 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降解无害的苏铁素,使其致癌。悉生动物为研究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手段。

53 无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VB和VK,所以可以用来研究那些细菌合成了维生素。
5. 老年病学研究 普通大鼠寿命2年,而无菌大鼠寿命3—4年。无菌动物普遍寿命比普通动物长,说明微生物和机体老化有关。 6. 营养学的研究 无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VB和VK,所以可以用来研究那些细菌合成了维生素。

54 7. 放射医学研究 无菌动物可以耐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可用区别放射引起的症状和继发感染的症状。 8. 毒理学研究 研究发现青霉素过敏是因为肠道菌代谢引起,而非青霉素本身。

55 9. 心血管病研究 许多心血管疾病与胆固醇代谢有关,而肠道微生物能使胆汁酸在肠道中吸收减少,排泄增加,减少胆固醇的形成。通过向动物体内输入特定微生物,观察胆固醇代谢的变化。 10.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可用于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宇航医学等许多领域的研究。

56 第六节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比较 洁净动物通常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系统设施内的动物,包括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很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57 一. 微生物控制比较 种 类 饲育环境 说 明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带有的微生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58 二. 对科研实验结果影响的比较 传染病 - - - ±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GF SPF CL CV 传染病 ±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好 较好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好 好 可能好 困难 死亡率 很少 少 较少 高 长期实验成活率100% 90% % % 实验标准设计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结果讨论价值 很高 高 较高 有疑问

59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
三. 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 如清洁级大鼠与普通大鼠相比,白细胞较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胆固醇值较高;尿素氮、肌酐值比较低;空肠淋巴结、脾脏较轻;肺、肾组织形态比普通大鼠健康。

60 第七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一. 实验动物的病毒感染 (一). 鼠痘 鼠痘是由鼠痘病毒所引起的小鼠的急性传染病。急性型引起大批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使患鼠肢尾肿胀,发炎和坏疽脱落呈“缺肢”的畸形,即为其主要特征。

61 1. 病原体:鼠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呈砖块形状,核心呈哑铃状,与痘苗病毒和天花病毒相似,双股DNA包涵体,可在多种传代细胞上生长,如仓鼠肾细胞、Hela、Vero细胞。
鼠痘病毒对于干燥、低温抵抗力较强,但2%火碱、0.5%福尔马林3%石碳酸可杀死其病毒。

62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小鼠绝食、昏睡、被毛逆立松乱、头颈肿胀,结膜炎,很快死亡,死亡率60%--90%。 亚急性和慢性型:小鼠皮肤出现皮疹,发生溃烂、坏死,形成坏疽,最后四肢及尾部断裂脱落。病情较长。

63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肝、脾、淋巴结、胸腺的广泛坏死,肠出血,十二指肠浮肿,肾、膀胱出血,心包积液。在皮肤表皮增生及糜烂部位的上皮细胞,肝细胞及肠黏膜上皮细胞等处易见胞质内包涵体。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然后依据病理学诊断,检查包涵体、动物实验、电镜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等进行确诊。 5. 预防: 经常进行检测。外来人员严禁进入动物室。

64 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
(二). 流行性出血热 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实验性大、小鼠、豚鼠、家兔均可感染。 主要通过含病毒的血、尿污染人的皮肤破损处或由昆虫传播。 人感染后以发热、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死亡率较高。

65 (三).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野鼠是LCM病毒的天然宿主,实验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犬、猪、猴均可感染。LCM病毒能引起人的无菌性脑膜炎或流感样症状,动物感染LCM病毒后表现为活动少、被毛粗乱、结膜炎、发育不良。

66 (四). 兔瘟 又名兔出血症,是家兔的一种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常表现为突然倒地,抽搐,尖叫后死亡;病程稍慢的,体温可升高到41℃以上,精神不振,食少,消瘦明显,死亡前常呈兴奋状,鸣叫,肌肉震颤,呼吸急促,挣扎,狂奔等现象。

67 (五). 狂犬病 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带病毒的唾液溅入眼结膜后致病。
实验犬的狂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前驱期:表现忧郁,受轻微刺激想咬人。 兴奋期:病犬狂躁不安,攻击性强,唾液分泌大量增多,且含狂犬病毒。 昏迷期:活动减少,出现麻痹症状,肌肉弛缓性瘫痪,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发病动物应立即处死,病死动物整体焚毁并报告防疫部门。

68 二. 实验动物的细菌感染 1. 沙门氏菌病 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沙门氏菌可感染多种实验动物,尤以小鼠和豚鼠易感性最高。 经口感染,苍蝇、野鼠可作传播媒介。 急性发病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死亡,亚急性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隐性感染随粪便排出病菌,感染其它动物和人。

69 2. 细菌性肺炎 常见菌有肺炎双球菌、亲肺巴氏杆菌、鼠棒状杆菌、鼠丹毒肝菌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温度剧烈变动是引起实验动物肺炎的主要原因。 主要症状为发热,拒食,被毛松乱,呼吸困难急促,咳嗽,肺部罗音,脸部发绀,慢性病例常患结膜炎。 预防:动物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温差不宜过大,饲养密度不能太大,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

70 三. 实验动物寄生虫病感染 (一)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 (二)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 1. 弓形虫病(毒浆原虫病) 2. 住脑原虫病
3. 短膜壳绦虫 4. 球虫病 (二)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 1.螨 2.虱 3. 蚤

71 第八节 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 一. 监测意义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水平,是其质量高低及标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保证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质量,必须对动物进行有一定程序的、定期的检测。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标准化的必要手段。通过监测可掌握动物群中病毒、细菌、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及时诊断感染性疾病,发现并控制其传播,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

72 二. 监测的内容: 不同级别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标准不同。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标准进行监测。级别越高的实验动物,监测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种类就越多。

73 三. 监测技术    1. 微生物监测     根据动物微生物控制等级的标准要求,采用病理学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免疫血清学技术等,对目标微生物的检测。不能只采用某个单一方法,应选用上述各种技术中,敏感性和精确度高、成熟和公认的方法,从病理、微生物、免疫血清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74 3. 寄生虫监测    包括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的检测,普通级动物主要进行体外寄生虫检查,更高等级动物,则按该等级标准要求进行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种类的检定。采用皮肤和被毛检查、病理解剖、肠道寄生虫和血液原虫的显微镜检查等,以发现虫体、虫卵和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判别依据。

75 四. 监测程序 1.取样原则 根据受检动物群体数量的大小,按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确定取样数;随机抽样,避免人为误差;检查抗体的取样应侧重老龄动物,病原体分离应选幼龄动物,尽量提高阳性检出率;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屏障系统动物取样应多于开放系统的动物。

76 2.检测时间和频率的确定 在正常情况下,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动物群体中,有个体动物出现异常,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应尽快检测,以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77 检测的具体步骤如下:

78 大小鼠细菌检测等级标准

79 豚鼠、地鼠、兔细菌检测等级标准

80 犬、猴细菌检测等级标准

81 大小鼠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82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83 犬、猴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84 大小鼠寄生虫检测等级标准

85 豚鼠、地鼠、兔寄生虫检测等级标准

86 犬、猴寄生虫检测等级标准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