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张爱玲 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 主要作品:《流言》、 《张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张爱玲 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 主要作品:《流言》、 《张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张爱玲 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 主要作品:《流言》、 《张看》、
《传奇》、 《倾城之恋》、 《十八春》…… (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2 生平 1920.9.30 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1922 迁居天津
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1922 迁居天津 1924 母亲黄逸梵与姑姑张茂渊赴英留学;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3 1938 由父亲家逃出,从此与母亲同住。同年,获得伦敦大学入学资格,因战事未能成行,改入香港大学
于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与印度女子炎樱相识,从此结为终生好友 投考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未被录取,开始自己的卖文生涯 与胡兰成相识 与胡兰成由结合到分手,一段不能用幸或不幸来形容的婚姻 赴香港定居,写作电影剧本

4 1955 离港赴美,定居于纽约。期间,与好友炎樱拜访胡适
得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供的为期2年的写作奖金,与赖雅相识,半年后在纽约结婚 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因写作需要,前往台湾,后又赴香港 赴剑桥雷德克里芙女校任驻校作家 丈夫赖雅逝世,爱玲开始独自一人的异国生活

5 1969 任职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红楼梦未完》的研究
上半年遇车祸,右肩骨裂 中秋节,于洛杉矶所租之寓自然死亡 9.19 火化 骨灰撒于太平洋

6 名字来历 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想了下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

7 家庭背景 祖母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 祖父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
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 (黄逸梵)

8 恋父情节(形成) 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
她渐渐发现跟父亲在一起也是很好的,父亲非常的喜欢她,出门玩乐的时候也会带着她,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 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

9 恋父情节(表现) 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恋父情结主要表现在对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
父亲将她关押起来之后,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归,于是就把她的这种情结寄托在她的文学作品中。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茉莉香片》、《多少恨》是恋父情结以及自恋人格的极致表现,并且具有“私小说”的意义。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也同样的表现在她的婚姻择偶上。

10 文学生涯(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11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12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13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14 文学生涯(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15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16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 1944年7月,收入《流言》。

17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18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19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20 文学生涯(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21 小说风格 选择了衰败的旧世家中的男男女女,小奸小坏的市民群,这两类人是变化时代的直接承受者。 一个发生太多变化的时代的情绪:虚无与惶恐
构成特色: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充分挖掘了现代都市里的人性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她的笔触不只停留在意象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人性中最隐的微度的部分。

22 散文风格 张爱玲散文对日常生活、冷暖人生有着充分的体悟,并且能够超越平凡生活的层面,拥有独特的精神品格。

23 爱玲语录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24 情感生活 第一任丈夫:胡兰成 生于1906年 浙江嵊县人 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 曾在燕京大学学习 汪伪政府的要员
一生共8个女人!(民间女子5位;一是红歌女,一是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夫人,佘爱珍)

25 胡兰成读到《封锁》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向苏青索要地址。第二天去了张爱玲家,未见。遂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很快,他们恋爱了。

26 恋爱原因: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27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结婚,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

28 1945年8月15日,胡兰成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与斯家范秀美以夫妻相称。
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29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
当夜,两人分室而居。 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30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31 意象世界 张爱玲用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春天那般明媚,更没有夏天那般热烈,出非如冬天那般的全部清冷,是仲秋而趋向晚秋色浓重,细细地看,却是万紫千红;明暗交替,阴阴地藏着弃暗投明的动机;有难以自抑的寒意,但又有炉火升起的氤氲。

32 意象世界(阴阳交界处的家语者) 张爱玲所写的家,均是一个自私的所在。
张爱玲对于城市的描写,实际形成了“见家不见城”的特点:写城为虚,写家为实。 “电车”是城市的象征。例如,《封锁》写的就是电车中的故事,它与家也有内在勾结。 张爱玲写城市时,着重写黄昏、夜晚、阴雨,由时间与环境的特殊性所共同营造的氛围,恰恰又是家似的氛围。

33 意象世界(镜像中的物理与人情) 张爱玲笔下的“镜像”描写丰富多彩,它不单指镜子,还包括玻璃、茶杯、窗户、眼镜等。
这些意象被作家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功用,对作品的形象创造、意义透射、叙事转换、氛围营构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 从中体味到张爱玲对人生本质和存在本质的特殊理解。 镜像的一个特点是易碎,张爱玲借用镜像的“易碎”创造了斑斓的色彩。 镜像的另一个特点是凉,张爱玲把镜像的“凉”与人物的感觉、心灵结合着写,显得有些间接、隐晦。

34 意象世界(月光下的忧郁与疯狂) 张爱玲对月亮的描写不仅与情欲结合在一起,而且更加深入地挖掘并表现了人的内在心理。
月亮与情欲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种结合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月随情生,情随月长,这就扩大了月亮意象的内涵空间。 张爱玲的心理月亮主要借助于蚀月意象,流露着冷酷的、暧昧的、忧郁的乃至死亡的气息。

35 意象世界(黄黄的太阳是荒荒的) 描绘绚丽多彩的太阳色彩体现了张爱玲的艺术自觉,但更重要的是张爱玲还写出了太阳下的芸芸众生。
在太阳光的映照下,人物的面目、性格、心理都历历可见。太阳,成了人物生命的构成物,见证了人物命运的喜怒哀乐。 张爱玲的太阳用于照临人生时,人生就显出它的疲惫、空虚与惶恐。她的太阳是来吞噬生命的,是死亡的太阳,照得人心发慌。

36 意象世界(乐声载不动的人世愁) 用音乐来表现人生的虚幻,是张爱玲的基本手法,因为她深刻认识到音乐是将一切带走的,所以用这种流逝的声音来表现一切都将流逝这样的思想。 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不可轻视挂钟的滴答声、小贩的叫卖声、乞丐的歌唱声和公鸡的啼鸣声、电话的铃声……这些小的声音,引起了感情上的共振。 张爱玲用一般的乐声表现人生的悲凉,她用戏曲的声音表现的却是人生的悲怆。

37 参考资料 张爱玲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137.htm
胡兰成_百度百科 刘锋杰 薛雯 黄玉蓉《张爱玲的意象世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3 王光东主编《解读张爱玲经典》,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 张盛寅《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北京,东方出版社, 淳子《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8 BYE-BYE !~


Download ppt "张爱玲 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 主要作品:《流言》、 《张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