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文房四寶--筆 《物原》:「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
成公綏《棄故筆賦》:「倉頡之奇生,列四目而並明,乃發慮於書契。采秋毫之類芒,加膠漆之綢繆,結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元管,屬象齒於鐵鋒。」 《淮南子.本經訓》:「蒼頡作書,鬼夜哭。」高誘注:「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 《博物志》:「蒙恬造筆。」《初學記》則謂:「秦之前已有筆矣!恬更為之損益耳。」 晚近於磁山文化(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鎮)及大地灣文化(甘肅省秦安縣)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中,已有類似以毛筆繪製的紋飾。顯然可以推測在新石器時代即已有毛筆。 商代遺留的甲骨,亦有僅以墨書寫而未鐫刻者。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是用朱或墨寫了未刻的文字,筆順起迄,筆鋒收斂,十分清楚,因而可以斷定,殷代寫字確是用精良的毛筆。」 1
2
筆的種類 有關毛筆的考古實物,湖南長沙戰國楚墓曾出土竹桿毛筆一支,其形製與東漢蔡邕《筆賦》所言:「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近似。此約略可證至少在戰國時已有毛筆。 秦漢以後,製筆技術有長足之進步,此可於睡虎地第十一號秦墓及內蒙古居延澤所發現之毛筆看出。 居延漢筆可以更換筆頭,據說隋唐時期,智永因臨書《千字文》甚勤,寫了近八百本,更換筆頭超過五石,取而瘞之,號「退筆冢」。 常見的毛筆,依筆毛的軟硬,可分為「軟毫」、「硬毫」及「兼毫」等三種。 若以製毛的原料分,則在中國古代,幾乎任何動物的毫毛都可以做成毛筆。但較常見的則有如下幾種: 一、兔毫(紫毫):王羲之《筆經》云:「中山兔肥毫長,故可用。」一般兔毛分
3
三種,最上等即為「紫毫」,唐.白居易詩云:「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又:「宣城石上有老兔,食竹飲泉生紫毫。」其次則為「白毫」、「花毫」。 一般兔毫以秋季所採最佳。
二、羊毫:屬「軟毫」類,一般以山羊毛為之。清人梁同書《筆史》云:「天下獨出嘉興,硤石為第一。」 三、羊鬚:以山羊胡鬚為之,筆鋒較長,毫亦較硬。《天中記》:「陶隱居用羊鬚筆。」 四、鼠鬚筆:即黃鼠狼鬍鬚製成。《法書錄要》:「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鬚筆。」 五、豹狼毫:以微量豹毛摻黃鼠狼毛製成。狼毫一般以冬季所採最佳,故習稱「冬狼毫」。 其他常見者還有「雉毫」、「鹿毫」及「雞毫」等,但皆不似前述幾種常見。 至於筆管的作料,泰半以竹管為之。但亦有其他材料製成者,如象牙、美玉、琉璃及金屬等,不一而足。 從外形粗分,則筆可分為「管筆」與「斗筆」二種。前者直接將筆頭接入筆管中,一般小型筆皆屬此。後者則在筆管前端先置入以獸角製成的斗型管,再黏上筆頭,這種作法一般用在大筆的製作上。 古代製筆最發達的地方有宣州、湖州二地。宣筆以紫毫聞名,北宋以前可謂中國製筆中心。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云:「筆出於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治平嘉祐前,得諸葛筆者,率皆以為珍玩。熙寧後,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可見在神宗以前,宣筆是筆中主流。南宋偏安以後,則逐漸為浙江的湖州所取代,明清以降,湖州善璉成為中國製筆中心,湖筆則主要以羊毫為最有名。
4
筆之四德 《妮古錄》:「筆有四德:銳、齊、圓、健。」 《考槃餘事》:「製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
所謂尖,指筆鋒要尖銳;齊,指筆毫壓平展開時呈整齊之貌;圓,指筆肚要圓;健則指筆毫要有彈性。 柳公權與人書中提及:「出鋒太短,傷於勁硬。所要優柔,出鋒須長,擇豪須細。管不在大,副切須齊,副齊則波掣有憑,管小則運動省力,毛細則點畫無失,鋒長則洪潤自由。」 蘇軾:「近日都下筆皆圓熟少鋒,雖輭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輒衰,蓋製毫太熟使然。」
5
執筆訣 執筆訣:指頭緊、掌心空、前三指,為前鋒;後二指,為附從,當如此,力必雄。
執筆要領:常言:「指實掌虛」。唐人張希聲曾立「五字訣」,即「擫」-以大拇指用力按住筆管;「押」-以食指在大拇指相對位置押住筆管;「鈎」-以中指第一節向內鈎住筆管;「格」-以無名指第一節靠近中指一側抵住筆管;「抵」-以小指頂住無名指。 執筆方式:一般常見為「單鈎法」及「雙鈎法」。遇寫大字時,則有「握管法」及「撮管法」。 至於執筆書寫,則有「懸腕」、「懸肘」、「提腕」、「枕腕」等方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