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理念:“变”与“不变” ■实践:“教”与“会教” ■现实:“考”与“不考” 河北省唐山市教研室 邵英

2 时代的发展 理念的转变

3 理念:“变”与“不变” 坚持“不变”的是什么? “变”的突出体现在哪些方面?

4 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 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涉及上亿学生的学习,是一件大事。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举措,一经确定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可、实施,就不应轻易推翻,必须坚持、巩固和深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就是秉承这样的思路开展的——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6 坚持“几个不变” 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坚持“选择认识区域的 方案”不变; 坚持构建“有用”“开放”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不变。

7 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内部的内容结构、体例结构也基本保持不变。(只是 “实施建议”部分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四、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进行了互换。)

8 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第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地球与地图等4大块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建议

9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四大块组成。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框图稍作调整,使之更加清晰、醒目(框图的位置也由“内容标准”移至“设计思路”部分)。

10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地球与地图 世 界 地 理 中 国 地 理 概 况 认识区域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概 况 认识区域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地域发展差异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地域差异 认识大洲 认识地区 认识国家 位置与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乡 土 地 理

11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
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作进一步的修饰(对照实验区的意见,逐条审核所有“内容标准”)。

12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一)地球和地球仪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13 修订内容的侧重点 提升“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代性、前瞻性 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
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性

14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15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了必要的修饰。 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16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17 导入语 改革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价值功能

18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兼文兼理” “基础性”——必修

19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感知地域空间 认识区域特征

20 案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一、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比较俄罗斯、加拿大、巴西、中国四国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比较日本、蒙古、中国三个国家的海陆位置。

21 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整体把握地理特征 综合分析地理环境诸要素作用 全面分析地理问题

22 案例: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学习 高(平均海拔>4000米) ↓ 空气稀薄(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一半) ↙ ↘ ↓ 低压 低温
↙ ↘ ↓ 低压 低温 低温永冻层→交通不便……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高寒草原 河谷农业 日温差大→藏袍…… 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 高压锅煮面条 糌粑……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拉萨有“日光城”的美誉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低温,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空气稀薄,缺氧 日温差大 高寒草原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藏袍、酥油、糌粑 交通不便,青藏铁路……

23 “课程性质”部分原先主要着力表述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地域性(差异性),实际上阐述的是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而对基础教育的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性质的阐述相对薄弱。
“学科”与“科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虽然取材于“科学”,但学科区别于科学在于两个特点:一是基础性,二是教育性。

24 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25 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关注生活 关注生产

26 案例:在生活中学用地图 在旅游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观项目 确定它们的方位,设计合理的旅行路线 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行走距离及所需时间

27 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案例:制作简易地球仪

28 课程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29 有用的地理 对生活有用 对终身发展有用 开放的地理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30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31 “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降低了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础规律和趋势 。(P5课程目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P7新增) 对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删去或调整了一些较难操作的活动建议 第三种情况是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不好理解把握(容易出现偏差)的内容标准进行了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

32 修订后的内容标准与现行的内容标准比较 10条 7条 11条 5条 47条 25条 43条 9条 8条 105条 40条 20条 6条 2条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10条 7条 11条 5条 47条 25条 43条 9条 8条 105条 40条 20条 6条 2条 100条 58条 24条 合 计

33 “活动建议”变动较大(调整与归并) 减少了活动数量,突出了活动方式与活动主题。
修订前共有 58条活动建议,修订后改变了表述方式,只宏观地建议采用: 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 “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 “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 “地理调查”等等。 具体的活动建议举例减少到了 24条

34 理解与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很重要 行为主体为学生 行为程度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行为条件 倾斜状况(海拔变化趋势)
(方法限定) (行为动词) (主题与结论的限定) 行为主体为学生 倾斜状况(海拔变化趋势) 起伏状况 地形类型构成 地形分布状况 认识某区域 地势、地形 地势 海拔 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地形图,从中获取的信息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头脑中是否有条理、有顺序的认知结构,是否能够完整和准确地概括主要特征。

35 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等完成要求的约占70%. 举例或结合实例等约占30% “分析”、“归纳”、“记住” “描述”、“说明”、“比较”
行为动词与能力结构 举例或结合实例等约占30% 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等完成要求的约占70%. “说出” 约占48% (知道、指出、说出) “分析”、“归纳”、“记住” “描述”、“说明”、“比较” “绘制”、“概括”、“评价” 等等,合占 52%

36 实践:“教”与“会教” 明确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强化地理教学的目标意识 重视地理学科的工具使用

37 明确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 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 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 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 在日常生活方面
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

38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 落后于时代的教学观 教学方法重演绎、轻归纳

39 强化地理教学的目标意识 什么是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怎样落实课程目标

40 总目标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1 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

42 三方面表述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学什么 过程与方法:过程性目标 ——怎么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性目标 ——为什么

43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44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45 过程 ——学生体验地理科学探究的过程。 方法 ——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46 案例:纬线和纬度 纬线 1.读图(或看PPT,或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观察,得出纬线的特点。
2.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47 案例:纬线和纬度 纬度 1.读图(或看PPT,或展示地球仪),观察赤道,得出赤道的意义。 2.纬度的划分
重要的纬线;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4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49 案例: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正方:多的好处,少的不好 反方:少的好处,多的不好 →过多过少都不好→科学的人口观→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与基本国策的宣传。

50 试验稿: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修订后为: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把握当前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

51 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 教师素养 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

52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 ——行为目标陈述 A行为主体(学习者)+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行为内容+ E行为程度

53 行为目标陈述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 ——知识与技能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4 案例:世界的人口 知识与技能 1.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2.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建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情中领会知识,获得真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辩证观。

55 重视地理学科工具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等各种能力的重要工具。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 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

56 随时随处,多读多看,熟能生巧,逐步培养空间概念
重视教师的示范性 注意读图用图指导 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57 案例 活动建议 实验稿:“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修订后:删除了这一建议,降低了要求,改为地图的运用,如查找地名、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等。

58 地理图像教学的三个层次 基本层次 知识点识记→空间概念落实 ——文字到图像空间分布的迁移 上升层次 图像信息归纳→地理规律分析
——从学会使用工具到明理转变 最高层次 从现实素材采集→地理图像设计 ——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59 现实:“考”与“不考” 怎么考 考什么 关注多种评价方式

60 纸笔测验评价方法的运用 纸笔测验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全班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运用纸笔测验方法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试题的质量至为关键,命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注意: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地理知识。应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不出偏题、怪题。 (2)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对学生整体观念、空间观念、地理视角、地理学科能力等的形成状况进行考查。 (3)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 例如,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可以设计填图、填充、选择类试题;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读图、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可以设计开放性试题。

61 关于自然资源概念及分类的学案设计(一) 1.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自然资源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4.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对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要注意____________。

62 关于自然资源概念及分类的学案设计(二)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和理解,列举你身边的各种“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上述“资源”按天然与非天然进行分类。 3.将上述“资源”根据目前人类能否利用进行分类。 4.通过上面的活动,总结自然资源的特征。 5.将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分类。 ………………

63 从教学策略来看,这是由学生身边的事情,从学生熟悉的事情,从学生已知的地理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从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最终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一个个特殊的地理事物中提炼出一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 关于探究性学习:探究的是知识,体验的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探究教材。 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在提醒学生,提醒我们自己,要关注我们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与技能。

64 图导思维------(1) 该示意图在示意什么? 图中要素有哪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结论: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关系。 图与意

65 关于德干高原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高东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南高北低 D.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图与意

66 与德干高原的地形特点相符是( ) A.西高东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南高北低 D.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图与意

67 下图为印度半岛河流分布图,读图回答。 1.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
2.印度半岛上A高原地势起伏的大致特点是_____________。 A 图与意

68 图导思维------(2) 景观图片的运用 (1)认知:通往旅游地的道路和路牌 (3)探究:巨石的形成与变化 地与理
(2)推断:巨石景观的分布地与自然环境 (3)探究:巨石的形成与变化 地与理

69 图导思维------(3) (1)同一地方的四季 (2)树与叶的变化 (3)为什么变化? (4)该地分布在哪里? 时与空

70 图导思维------(4) 聚落与环境 (1)分布位置与环境 (2)空间形态与环境 (3)民居特点与环境 人与地

71 “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 要呈现给学生足够的背景资料,使其能够在答题的过程中,体验、重现学习的过程。

72 谢谢 敬请指正!


Download ppt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