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仔猪腹泻病防控经验谈 闫恒普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 河北省畜牧业协会副会长 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邮 手机号:
2
腹泻病的发病情况: 2009-今。 全国范围、不同程度的发生。 表现形势有所改变,季节性不明显。 哺乳仔猪损失严重。 治疗效果不尽理想。
3
临床表现形势: 母猪临床发生或不表现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发生严重且病死率高。 病情呈持续性,反复发生。 肥育猪表现较轻。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危害严重! 注:所发生哺乳仔猪流行性腹泻猪场,在哺乳仔猪发病前,母猪群或肥育群的猪只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腹泻。
4
发病病源: 病毒性—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 细菌性—大肠杆菌(仔猪黄 、白痢)。 营养性—母乳营养结构、霉菌毒素。
寄生虫—球虫病。
5
实验室诊断结果: 2009年10月份—2012年3月份,四个省、27个规模化养猪场、2042个样本,其中棉签927个,仔猪1115头。
猪流行性腹泻 % 猪传染性胃肠炎 % 大肠杆菌 % 轮状病毒、健康猪、发病猪 100% 单纯饲料原因,9个场占场数 30%
6
根据临床调查和实验室诊断,近几年发生的猪腹泻病病源为:
小结: 根据临床调查和实验室诊断,近几年发生的猪腹泻病病源为: 猪流行性腹泻为主。 混合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病”。 长期添加抗生素。 饲料发霉变质、营养结构不合理、偏面追求营养或替代品。 新的病毒?
7
猪流行性腹泻病 病原: 1971年首先在英格兰肥育猪急性腹泻中发现该病。病毒一型、流行性病毒性腹泻(EVD)。
1976年各年龄猪只急性腹泻(疑似TGE)。此病称之为EVD²。 1978年发现1型和2型腹泻的暴发均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故就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V)适用至今。 根据遗传和抗原特征,PED病毒(PEDV)与TGEV、猫冠状病毒、犬胃肠炎病毒和人冠状病毒ZZPE同属。
8
流行病学: 1982年以来在欧洲、亚洲国家均有发生。 在北美和南美洲还未发生此病流行。
欧洲和亚洲发生形势不同。欧洲主要是母猪和肥育猪发生,而亚洲是每个阶段都有发生,尤以最近几年在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以哺乳仔猪严重且死亡率及高。 此病称地方性流行。
9
传播途径: 粪便、口腔传播。 猪只销售、引种、人员、车辆、衣服、其它物品。 4-5d内暴发流行、以后转为慢性、间歇发生。
有报导母猪乳汁带毒传给仔猪?
10
发病机理: 仔猪经口感染后22-36h发病。经观察证明(DeBouck等2001)病毒在整段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中复制,最早可在接毒后12-18小时可见到受感染上皮细胞,于24-36小时达到高峰。至细胞变性、绒毛长度与隐藏深度比由正常的7:1缩小为3:1。 2-12周龄接种PED野毒的SPF猪具有日龄依赖抗性,只有2-7日龄的猪只出现死亡(Shibata等2000年)。
11
临床症状: 1、母猪突然排草绿色、灰色水样稀便、食欲减退、不愿活动、有腹痛的表现,一般呈一过性,七天后自行恢复,很少死亡,一般不引起流产。
2、初生仔猪开始呕吐(最快发生8小时),然后拉黄色、灰色水样稀粪、仔猪迅速消瘦、衰竭死亡,3日龄以内病死率一般50-100%,5-7日龄病死率5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加而病死率下降。 3、保育和生长肥育猪同母猪。
18
病理现象: 病理病变局限在小肠,其内充满大量的黄色液体、肠管变薄、黏膜脱落。镜检发现接种后24h小肠绒毛上的肠细胞开始脱落(和腹泻发生时间完全吻合),然后绒毛迅速变短、酶活性降低。
19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 该病可分为三类: 1、新生仔猪腹泻(黄痢) 出生后1-5天发生。 2、仔猪腹泻(白痢) 7日龄-断奶。
1、新生仔猪腹泻(黄痢) 出生后1-5天发生。 2、仔猪腹泻(白痢) 日龄-断奶。 3、仔猪断奶后腹泻(断奶后大肠杆菌性腹泻及水肿病)
20
病原: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多发生在0-5日龄(黄痢),致病菌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这种菌称之为肠毒素大肠杆菌,利用一种或多种菌毛黏附素吸附在新生仔猪小肠黏膜上。f4(k88)、f5(k99)、f6(987P)发生一断奶主要为f4(k88)引起仔猪腹泻。 仔猪血痢是由魏氏梭菌引起。
21
流行病学及发病原因: 1、初生仔猪接触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母体和产床、以及器 械、垫料等。 2、母猪乳头、乳汁不足、不能及时吃上初乳。
1、初生仔猪接触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母体和产床、以及器 械、垫料等。 2、母猪乳头、乳汁不足、不能及时吃上初乳。 3、弱仔及受伤仔猪。 4、环境卫生差、寒冷潮湿、闷热潮湿是引起该病的主要 原因。 5、母乳质量、叫槽料的质量。 6、母源抗体不够。
22
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0-5日龄腹泻症状较重、拉黄色粥状稀粪,最快出生后2-3h就发生、快速脱水、消瘦、病死率约50%,7日龄以后拉白色粥状稀粪、死亡率比较低、2-10%。
23
仔猪黄痢
26
仔猪白痢
30
正常
33
伪狂犬
36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组织脱水。 胃扩张、胃大弯部静脉梗死。 小肠壁充血、小肠扩张。 病程长者呈现肠黏膜脱落。
37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 哺乳仔猪发生后24小时内(最早8小时)首出现呕吐(吐奶)、1-4小时出现拉稀、呈水样腹泻、顺肛门自留或喷射状,颜色呈黄色或绿色、没有恶臭味。几乎全窝发病、迅速脱谁、消瘦、衰竭死亡。 流行性腹泻较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及预后很难区别。
38
2、黄痢、白痢 哺乳仔猪发生后24小时以内发病,有的呕吐,主要是拉黄色稀粥状粪便、有粘性、2-3天后传遍全窝、脱水死亡。病程稍缓,死亡率低于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
39
3、母乳营养结构: 母猪表现乳房发育不良或乳房肿胀,仔猪表现呕吐、熟蛋清样或豆腐脑块状物,然后拉水样腹泻,典型的临床发现、弱仔发病轻或不发病而且病死率低。 4、快速鉴别法: 可用PH值试纸,根据粪便的酸碱度初步判定病毒还是细菌。PH值小于7偏酸性,一般为病毒感染;大于7多为细菌感染。
44
母乳 正常
46
乳腺炎
48
缺乳
50
过肥
52
炎症
55
遗传缺陷
57
发育亢进
58
无乳
59
环境类
61
防控措施: 发病特点: 发病原因呈多样性; 多病原混合感染; 发病急、日龄小且临床不好分辨; 采取综合防治、因场因猪施治;
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62
综合控制方案: 隔离、消毒、环境控制。 调整母猪营养结构。 保证和提高母源抗体。 应急措施。 药物防控。
63
隔离: 1、规范猪群管理,真正做到全进全出。 2、规范人员管理,控制人员流动、定员定岗、不准穿插操作。 3、所有工具不准混用。
4、员工下班后不准混住。 5、所有辅助工不准穿插工作。 6、拉猪车辆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进场装猪,装猪人员装车前后一定换衣服洗澡。
64
消毒: 1、员工出入生产区必须更换衣服、鞋子、门口必须踏消毒盆。 2、母猪上床前,产床及所有设备、器械彻底清洗消毒。
3、母猪上床前必须彻底清洗其身体、消毒后上床、上床后每天清洗、消毒一次、连续3天、产前12小时每隔3个小时乳房消毒一次。 4、所有器械每个产仔舍独立清洗消毒。、 5、所有垃圾、垫料使用后焚烧、无害化处理。
65
环境控制: 1、各阶段猪只饲养环境一定达到标准、做到干净、干燥、暖和、通风换气。 2、产仔舍环境温度保持22-25℃.
1-7日龄仔猪环境温度30-32℃. 3、保育猪转入后1-7天温度保持在28-30℃. 4、相对湿度在65-75%。
66
做好免疫注射。 调整母乳营养结构。 合理使用药物。
67
母猪防控: 1、免疫: 母猪每3个月全群普免一次,“TP二联”灭活疫苗。 母猪产前40天、产前15天各免疫一次“大肠杆菌三价苗”1头份。
68
2、调整母乳营养结构: 母猪产前21天至产后21天,饲料内添加“奥来可”(河北威远公司) 克/吨。 饲料发霉变质可用VC300g+碳酸氢钠1000g+葡萄糖粉1000g/吨、每月用7天,也可在产前7天至产后21天饲料内添加。
69
3、药物防控: 母猪肌肉注射“得米先”10ml(体重100kg以上)产后注射隔天一次,连用3次。
70
仔猪防控: 1、病毒性:可用“传、腹、轮三联弱毒疫苗”做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首先口服一头份,待90分钟后吃初乳。
2、大肠杆菌:3天以内发病,仔猪出生后首先口服庆大霉素4万单位,然后吃初乳,同时母猪口服复方新诺明片5片+苏打片10片,产后第二天口服,每天2次,连用5天。 3、7天以后补料拉稀,可按白痢治疗,同时加一些助消化药。 4、哺乳仔猪出现拉鸡蛋清样稀便、有粘胶性或有的呈现神经症状,可能是伪狂犬,可用“伪狂犬弱毒苗”滴鼻。 5、强心、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和酸中毒,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手段。
7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对大肠杆菌的敏感药物(推荐) 抗生素 敏感率 阿米卡星 100% 恩诺沙星 100% 头孢噻呋 92% 庆大霉素 63%
抗生素 敏感率 阿米卡星 % 恩诺沙星 % 头孢噻呋 % 庆大霉素 % 复方新诺明 % 先锋霉素 %
72
应急措施: 强化感染返饲: 1、一般育肥猪先发病,将其粪便收集起来撒入母猪舍,让其快速感染,以达产前产生母源抗体保护初生仔猪。
2、如已发病,可用发病10小时以内仔猪的小肠研磨加纯净水稀释,产前15天以上的母猪饲喂,强化感染。每头仔猪的病料喂三头母猪,连用3天。 此种方法临床效果比较理想,但容易污染,造成猪群反复发生,采用此方法同时要配合综合防控措施。
73
体会: 随着猪只品种遗传改良、环境控制、饲养模式的改变以及营养优化,将其视为生产商品来对待,一些措施向极端发展。至此疫病的表现方式和发病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给人们一个错觉,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旦出现问题就向极端考虑。历年的临床经验证明,该病通过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是能够有效防制,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74
回肠炎(细胞内罗松菌) √4-12月龄的猪只易感,后备母猪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血便、排沥青样血便,突然死亡,皮肤苍白。
√慢性变现:精神不振、少食,粪便颜色红黑,有的混有血液。 √亚临床不易引起注意,只是排软便,生长滞缓。
80
病理现象: 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为特征,有的肠平滑肌肿大。 发病原因 √转、并群 √天气炎热 √亚临床猪只 √后备母猪混群
81
防治: √妙立素(河北威远)或支原净100g/吨饲料,每月用14-21天,连用3个月。
√后备母猪入群后“替米考星”饮水或饲料内添加7-14天。 √止血敏、VK-3等对症治疗。 √2.5%恩诺沙星500g(海纳川)+20%吉他霉素500g/吨饲料。连用7天,隔7天再加7天,连用三个疗程。
82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