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配子发生及调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配子发生及调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配子发生及调控

2 第一节 原生殖细胞 动物的生殖细胞从那里来的,大体上有两类意见:
第一节 原生殖细胞 动物的生殖细胞从那里来的,大体上有两类意见: 第一,在胚胎发育后期在外界的诱发因素作用下,由局部的细胞分化而成的,这种情况见于海绵、腔肠、扁虫和苔藓等动物; 第二,生殖细胞从卵裂时就已分出,出现在胚胎发育早期的特定部位,细胞内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质。即在胚胎发生一开始就与体细胞分开。

3 原生殖细胞概念 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的细胞内含有生殖质(germ plasm)的分裂球称为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s). 可称为生殖干细胞(PSC)。

4 原生殖细胞特点 原生殖细胞需要在生殖腺中发育成成熟的配子,但两者的形成地往往不同,所以存在着原生殖细胞向生殖嵴迁移过程。
原生殖细胞诱发生殖腺的发育和参与性别决定。 不同物种原生殖细胞决定和迁移过程不同。 原生殖细胞含有生殖质。

5 生殖质 又称极质或极颗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可用蛋白抗体染色法显示,发现10种以上的基因或产物,但目前只搞清3种成分。
含有germ cell less(gel)基因的mRNA 是卵巢中滋养细胞的基因转录产物,经过滋养细胞和卵细胞的通道转运到卵细胞质中。Gel mRNA进入卵细胞后迁移定位在未来发生原生殖细胞的地方,开始翻译产生蛋白质。敲掉Gel ,雌性个体可以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能产生原生殖细胞,即不育。

6 Nanos mRNA 影响果蝇腹部分化的基因,缺失造成原生殖细胞向生殖嵴迁移的失败。 线粒体大核糖体RNA 对极细胞(原生殖细胞)形成有作用。

7 1、线虫原生殖细胞 在线虫胚胎发生过程中发生染色体(质)消减(chromatin or chromosome diminution),即在卵裂过程中有部分染色质(体)消失于细胞质中,因此不能保持原来数目的染色体组。凡是发生消减的分裂球发育为体细胞;不发生这种消减现象的分裂球(P细胞系列)则形成原生殖细胞。位于受精卵植物极的细胞质中含有生殖质。

8 2、果蝇原生殖细胞 中黄卵,表面卵裂,细胞核边分裂边迁移到卵子周围,形成合胞体。经过9次分裂后,有5个细胞核迁移到未来胚胎的末端,形成极细胞,即原生殖细胞。 原生殖细胞从后端经中肠向生殖腺迁移。

9 3、两栖类原生殖细胞 生殖质位于受精卵的植物极。
原生殖细胞首先在幼体胚胎的后肠中聚集,当腹腔形成时,他们继续沿肠背侧经结缔组织向腹壁迁移,期间分裂3次,有30个细胞。

10 4、爬行类和鸟类的原生殖细胞 原生殖细胞通过血液输送到生殖嵴。 问题:原生殖细胞对生殖嵴的识别?
可能:生殖嵴释放某种成分或两者之间存在特异的表面识别机制。

11 5、原生殖细胞与生殖腺的形成 生殖腺生成以生殖原基(中胚层)为基点。 原生殖细胞的迁入和诱导对于性腺发育很重要。
性腺发育成熟后,对于配子的持续发生和功能维持非常重要(间质细胞)。 生殖上皮是什么?

12 第二节 生殖细胞的一般发生过程 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为单倍,使得合子为双倍的染色体基因组; 配子的分化与成熟,保证受精的特异性和唯一性;
建立和储备子代发育的信息和营养成分; 与亲本性成熟和生理活动的协调。

13 第二节 生殖细胞的一般发生过程 增殖期 生长期 成熟期 变态期(精子)

14 第三节 精子的发生 1、精子的结构 2、环境因素对精子的影响 3、精子发生 4、参与精子发生的蛋白 5、贝类精子的超微结构特点
第三节 精子的发生 1、精子的结构 2、环境因素对精子的影响 3、精子发生 4、参与精子发生的蛋白 5、贝类精子的超微结构特点 6、刺参精子发生

15 1、精子的结构 头部 颈部 尾部(中段、主段、尾段)

16 头部 包括顶体和核。 顶体是单位膜包被囊状结构,位于核的前端。顶体内含有各种水解酶。顶体下腔内含有不定形的肌动蛋白。
核由DNA和蛋白质结合,精蛋白(乌贼)、组蛋白(海胆)和特异性蛋白(哺乳类),构成一致密体。

17 颈部 短,近端中心粒到远端中心粒。呈漏斗状。

18 尾部 中段、主段、尾段。 中段包括线粒体、轴丝。线粒体形态各异,是精子运动的动力。 主段有轴丝和原生质鞘,负责精子的运动。
尾段是裸露的轴丝。

19 非鞭毛型精子 线虫纲、甲壳纲的种类。 没有鞭毛,不能主动运动。

20 精子运动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 运动速度:很快,无法跟踪 精子寿命:体内受精的种类20-40小时,体外受精几小时。 能运动不一定有受精能力。
精巢内精子是不运动的。 对精子质量的判断没有明确的指标(需建立评价体系)。

21 论文1: 精子质量评价体系(哺乳动物、水生生物)

22 2、环境因素对精子的影响 温度——精子超低温保存 光照和辐射——雌核发育 pH——酸性条件下,精子代谢受抑制
渗透压 ——具有自我调整能力,但耗能

23 3、精子发生 核的变化 顶体的形成 鞭毛的形成 胞质的变化 线粒体的变化

24 核的变化 染色质高度浓缩,呈颗粒状、纤维状和片层状,核体积缩小; 核形态发生改变,因核外微管形态改变造成的。

25 顶体形成 高尔基体分泌前顶体颗粒,颗粒融合为前顶体囊,最后移至核顶部发育为顶体。 大多在精子发生期形成,也有在精原细胞形成,称为早熟现象。

26 中心粒的发育 两个中心粒移至核的后方,核的后端表面形成一个凹陷,前中心粒位于凹陷中,轴丝由远端中心粒发出。

27 胞质的变化 细胞质向尾部移动,仅留下一薄层包围在顶体和核以及精子的中段。

28 线粒体 聚集,数量增加,连成一定的形态或相互融合,体积增大,数量减少。

29 4、参与精子发生的蛋白 微管蛋白:参与减数分裂的纺锤体、鞭毛的轴丝和细胞器移动的一些微管的合成。
结合蛋白:在精子发生的晚期形成。在顶体囊泡中积累,具有特异性。 储存性的mRNA:供胚胎发育所需。如乳酸脱氢酶mRNA 。 鱼精蛋白:取代核中的组蛋白,使染色质高度浓缩,转录活动下降。

30 5、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在减数分裂期、单倍体精子细胞期、精子分化期都发现基因表达的产物。
如定位在人类Y染色体上的DAZ基因,以后人们在小鼠和果蝇中发现和人同源的DAZ基因,在果蝇中称为boule基因,认为该基因功能的丧失可造成精原细胞退化或者不能进入减数分裂阶段。(少精症)

31 5、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如BF98B表达在精原细胞中,当它在细胞中达到一定的量,细胞向精子细胞方向分化,如果抑制表达,分化不发生,精子不会形成。

32 6、贝类精子的超微结构特点 精子头部形态 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泡状结构 线粒体的数量

33

34 7、刺参精子发生 顶体下腔 线粒体的数量

35

36

37 第四节 卵子 1、卵的结构 2、卵子的发生 3、卵子成熟的调控

38 1、卵的结构 卵膜 卵质 卵核(生发泡)

39 卵膜(卵膜+质膜) 初级卵膜 次级卵膜 三级卵膜

40 卵膜 初级卵膜:由卵细胞分泌,薄。 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有粘性。 三级卵膜:由输卵管附属腺体分泌,厚,形态各异,有保护性。

41 卵质 皮层与皮层颗粒 卵黄颗粒 线粒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多泡小体

42 卵核 核膜 刷状染色体 核仁 核质

43 卵质中储备的物质

44 蛋白质:多数物种,由肝脏合成大量卵黄蛋白,经血液运输到卵子中,以卵黄的形式储存。
核糖体和tRNA:在发育过程中储存大量的核糖体和tRNA,以准备受精后不久的一个蛋白质合成高峰。 两栖类卵子在减数分裂阶段有1012个核糖体。

45 mRNA,受精后卵子发育所需要的mRNA全部是母源性的,卵裂12-13次,才转录自身的mRNA。
形态形成因子:指导细胞分化的因子,定位在卵子的不同区域,在卵裂过程中分离到不同的细胞中。 保护性化学物质:具有紫外线滤波器和DNA修复酶,以防止太阳的伤害,有些卵子含有抗体等。

46 2、卵子的发生 发生特点 发生分期 与卵黄发生有关的细胞器的变化

47 发生特点 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卵母细胞生长,体积长到最大,相关基因扩增几百倍。 问题: 卵原细胞如何从有丝分裂转为减数分裂?
卵母细胞中的RNA是如何转录和储备的? 卵母细胞的生长如何调控?

48 发生分期 增殖期 生长期 成熟期

49 与卵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的变化 线粒体形成卵黄 高尔基体液泡形成卵黄 内质网形成卵黄 吞饮小泡形成卵黄

50 线粒体形成卵黄 线粒体嵴退化、消失,中央出现颗粒物质的沉积,电子密度由低到高。外膜呈波浪形。 在卵黄合成期间,正常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

51 高尔基体液泡形成卵黄 囊泡外出现核糖体,囊泡内出现低电子密度的颗粒,最后形成高电子密度颗粒。

52 内质网形成卵黄 主要是糙面内质网,以环层片状的形式出现,卵黄颗粒在中央形成。

53 吞饮小泡形成卵黄 在卵黄合成早期,细胞质中会出现大量的吞饮小泡,小泡外有核糖体,内部出现沉淀即为卵黄颗粒。

54 刺参卵黄发生

55

56

57

58

59 3、卵子成熟的调控 卵母细胞的成熟 减数分裂的阻断和继续 卵母细胞基因转录

60 卵母细胞的成熟 形态学成熟:核膜破裂,染色体聚集,纺锤体形成和第一极体排出,停顿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哺乳类)
卵母细胞的成熟  形态学成熟:核膜破裂,染色体聚集,纺锤体形成和第一极体排出,停顿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哺乳类) 分子水平:卵母细胞内环化腺甘酸(cAMP)浓度下降,Ca2+浓度上升,蛋白质合成增加,蛋白质去磷酸化或磷酸化,促成熟因子(MPF)等活性物质出现。

61 减数分裂的阻断和继续 诱导减数分裂的物质 海星:1-甲基腺嘌呤 两栖类:孕酮 鱼类:17α,20β-二羟-4-孕烯-3-酮

62 孕酮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滤泡细胞,滤泡产生类固醇激素即孕酮。孕酮作用卵细胞表面,促进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作用6小时后,核膜破裂,核仁消失。

63 Ca2+ Ca2+浓度和成熟有关。浓度降低,卵母细胞的成熟被抑制。 Ca2+和一种蛋白结合,成为钙调节素。

64 环化腺甘酸cAMP 影响激素的第二信使。能激活蛋白激酶,后者使蛋白磷酸化。浓度高,抑制卵母细胞成熟,而孕酮能降低cAMP的水平。

65 促成熟因子MPF 催化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磷酸化,是减数分裂的中心调控物质。存在在所有真核生物中,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如作用于微管蛋白,控制细胞周期中微管的动力学变化。在G2期的晚期开始出现活性,在M期活性最强,在G1期的早期活性消失。孕酮可催化该物质的转录。

66 细胞生长抑制因子(CSF) 是苏氨酸和丝氨酸的复合。活性随卵母细胞受精而消失。

67 PP39mos PP39mos是翻译的蛋白合成产物,促进成熟分裂,受精后立即降解。
在卵母细胞中储存着母源c-mos mRNA,经外源信号刺激, c-mos mRNA加poly(A)尾,由此翻译出相对分子质量3.9*104的磷蛋白PP39mos。

68 卵母细胞的基因转录 到减数分裂的双线期,所有胚胎发育所需要的rRNA,tRNA,mRNA全部转录完成。可经历几个月。
没有变化---两栖类。

69 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因子对生殖细胞发生影响 卵黄形成及影响因子 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基因调控 精子发生

70


Download ppt "第二章 配子发生及调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