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炭疽病 概述:由炭疽杆菌(G+)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畜共患。 流行病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炭疽病 概述:由炭疽杆菌(G+)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畜共患。 流行病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炭疽病 概述:由炭疽杆菌(G+)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畜共患。 流行病学:
A、传染来源:病畜和死亡的尸体。如怀疑是该病者,严禁剖解! B、传播途径:a、消化道;b、呼吸道;c、皮肤(吸血昆虫) C、易感动物:人畜共患。以草食动物最敏感,自然条件下,鸡不感染。 D、流行季节:四季均发,以夏秋最多。

2 炭疽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1-5天。(以牛为例) 最急性型:发病急,死亡快,无明显症状。 急性型:1、病初体温升高41-42°C,稽留热;
2、有腹痛表现(不断回头看腹部等); 3、有胃肠炎。表现为:食欲废绝,瘤胃臌气,肛门突出、先便秘后腹泻,便中带血。 4、出现水肿:在头、颈、胸腹、会阴部等地方,初硬,热痛,后为面团状。 5、天然孔出血。流出泡沫样带血的液体。 6、可视粘膜发绀,有小出血点。 附:猪的一般呈慢性经过。

3 炭疽病 尸体外观: 1、尸体迅速腐败,急剧臌气,肛门突出; 2、天然孔流出黑色且凝固不良的血液;
3、可视粘膜发绀,呈蓝紫色,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4、尸僵不全或完全不尸僵。 严禁剖解!!!Why?

4 炭疽病 病理变化: 1、皮下、肌肉、浆膜、肾周围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浸润和出血; 2、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变。切面呈红褐色或砖红色,且水肿;
3、败血脾。肿胀为原来的5倍左右; 4、胃肠道有出血性肠炎,以小肠为最。

5 炭疽病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涂片镜检,美兰染色) a、病料涂片:有荚膜,呈竹节状,单个或双链存在;
b、培养物涂片:无荚膜,有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呈长链存在。 2、血清学诊断:Ascoli’s反应

6 巴氏杆菌病 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 牛:牛出败;猪:猪肺疫;禽:禽霍乱。
流行病学:1、传染 来源:a、内源性的(条件病原体);b、外源性的:病畜。 2、易感动物:多种,但以猪最敏感 3、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 4、流行季节:4季均发,我省以6-9月多发

7 巴氏杆菌病 临床症状:以猪为例 1、最急性型: a、突然死亡,体温升高41-42°C,有全身症状; b、咽喉部急剧肿胀,有热感;
d、多有肠炎,便稀带血。 2、急性型:除咽喉部无肿胀外,其余的相同,另有短而干的咳嗽。 3、慢性型:有慢性肺炎、慢性肠炎、慢性关节炎

8 巴氏杆菌病 病理变化: 1、全身皮肤、皮下组织、浆膜粘膜等处有出血点; 2、特征性病变:咽喉部及周围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浸润; 3、肺急性水肿;
4、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耳处最严重; 5、脾出血但不肿大; 6、胃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 7、浆膜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 8、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

9 巴氏杆菌病 实验室诊断: (美兰染色)可以见到两端浓染的球杆菌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2、做好免疫接种
3、药物预防:土霉素、磺胺类都可以

10 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我国目前只发生O型口蹄疫,又叫安全口蹄疫,只发生于猪。还有A、C、Asia-1、SAT1(南非1型)、SAT2、SAT3等共7型 临床特征: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等地方的皮肤发生水疱。

11 口蹄疫 发病机理: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 引起原发性水泡 -3天后病毒进入血液 引起毒血症(体温升高、口腔流涎、全身症状等),病毒经3个途径发展 : 1、通过唾液、粪尿、乳排出 2、逐渐消失、减少 3、进入嗜好部位(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等部位皮肤),形成继发性水泡 破裂后形成溃疡,体温下降,转良好,少数死亡。

12 口蹄疫 流行病学: 传染来源:病畜、带毒动物、康复后带毒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 易感动物:偶蹄兽
流行季节:原来是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现在是四季均发,冬春严重,夏秋轻微。 流行形式:流行性或大流行

13 口蹄疫 临床症状:以猪为例 1、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2、在蹄冠、蹄叉、蹄踵、副蹄、吻突、口腔、乳房等处的皮肤上有水泡或溃疡。
3、出现破行 病理变化: 1、相关部位有水泡或溃疡 2、心肌炎-虎斑心 3、胃、小肠、大肠有出血斑点

14 口蹄疫 防制措施: 1、免疫接种: 目前只有兰州兽医研究所的有关苗(普通苗和浓缩苗,都是O型的)。国外有O/A/C三价和O/A/C/Asia-1四价苗。 2、建议免疫程序:a、种猪:每3个月一次 ,浓缩苗2ml ;b、肥育猪:40-45天首免,浓缩苗1ml,100-105天二免,1.5ml,均为肌注 3、发病时,发病动物全面扑杀;用2-3%的NaOH全面消毒;紧急免疫;封锁并上报有关部门;全面控制后报有关部门,经同意后解除封锁。

15 结核病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近几年发展很快,据报道,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
特征:渐进性消瘦;组织器官内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灶。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畜的粪、尿、乳、支气管分泌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也可以通过胎盘 易感动物:结核杆菌有三型:牛型、禽型、人型。牛型禽不感染;人型、禽型都感染;

16 结核病 临床症状:一般呈慢性经过。 A、肺结核: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咳嗽,在清晨、运动时最明显。
B、乳房结核:在乳房上有淋巴结肿胀,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硬结节,泌乳减少或停止。 C、肠结核: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或持续性下痢。 病变:病灶单位为结核结节。 如果在胸膜和腹膜上形成结节,则如珍珠状,故又叫珍珠病。

17 钩端螺旋体病 由钩端螺旋体引起。 临床特点: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粘膜坏死、水肿。 流行病学:
传染来源:病畜和带虫动物,特别是鼠类。 传播途径:皮肤粘膜,消化道,生殖道 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和人。

18 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症状(猪): 1、怀孕母猪流产 2、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并可见摩擦出血迹象 3、可视粘膜黄疸 4、出现蛋白尿、血尿

19 钩端螺旋体病 病理变化: 1、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和黄疸 2、浆膜腔内积有黄色液体,膀胱内积有红色尿液 3、肾表面有灰色坏死灶(间质性肾炎)
4、肝肿大,泛黄 5、有的全身体表和胃壁等处水肿

20 钩端螺旋体病 防: 1、灭鼠,消毒 2、免疫接种 治: 1、青、链霉素,四环素类,土霉素类等有效 2、可配伍Vc,葡萄糖,强心利尿药
3、可用板蓝根10g,丝瓜络10g,忍冬藤10g,陈皮10g,煎水后冲石膏粉10g,分三次喂。(一头份剂量)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又叫日本乙型脑炎,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特征:中枢神经机能紊乱,发热,可视粘膜黄染。 流行病学:
1、传染来源:病畜和带毒动物 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经皮肤感染,胎盘感染。 3、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和人 4、流行季节:有蚊虫的季节,我省以夏秋为主。

22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症状: A、急性型(神经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0-41ºC,稽留热;精神异常,狂燥不安,角弓反张,四肢麻痹,共济失调;粪干呈球状。 B、慢性型(流产型): 1、流产:多发生在预定分娩前,有轻微全身症状,流产后恢复正常;流产特点是在同一窝流产仔猪中,个体大小和病变差异很大,有的早已死亡,有的健壮。 2、公猪睾丸炎:先肿大,后萎缩、一般多为单侧肿大。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2、灭蚊 3、免疫接种:我省一般在3月中下旬进行。有灭活苗和弱毒苗。
治: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放血,使用脱水药 2、调整大脑机能:氯苯嗪镇静 3、解毒:高渗葡萄糖液(50%),樟脑或安钠咖 4、防止继发感染:抗生素-青链霉素 5、板蓝根注射液20ml/头,肌注,2次/天,共5天

24 细小病毒病 是由细小病毒(PPV)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特点:初产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病猪、带毒的猪(特别是公猪)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胎盘及交配感染。 易感动物:猪和野猪

25 细小病毒病 临床症状:一般呈亚临床症状。 母猪:表现为繁殖障碍。本身一般不表现出症状,而胎儿的症状因感染时期不同而不同:在怀孕早期感染的胎儿死亡并被母体吸收,母猪则表现出返情;怀孕30-50天感染的,为木乃伊胎;50-60天感染的,为死胎;60-70天感染的,为流产;70天以后感染的为正产,但仔猪带毒 公猪:无明显症状,但带毒,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26 细小病毒病 防制: 1、免疫接种:有国产苗和进口苗(灭活苗)。初产母猪怀孕前2个月初免,1个月后二免,以后每年免疫一次或每胎产前2个月免疫一次。公猪每年一次。 2、注意引种,不引带毒的种猪。引种后至少要隔离半个月以上,并做好血检,阴性的才能用。

27 细小病毒病 防制: 3、母猪的配种在9月龄后才进行。目的是让其产生好主动免疫,避免仔猪的感染。 4、做好监测工作,定期做血检。
5、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28 狂犬病 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接触性的人畜共患病。 特征:病畜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高度兴奋,意识扰乱或丧失,最后麻痹而死。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季较多

29 狂犬病 流行病学: 传染来源:病畜和带毒的动物,主要是犬科动物,还有猫、老鼠等 传播途径:皮肤、粘膜、呼吸道(都是伤口)
易感动物:所有温血动物和人 季节:四季均发,但春秋多发

30 狂犬病 发病机理:狂犬病病毒 咬伤 由唾液进入机体 在伤口周围的细胞内初步繁殖 进入伤口部位神经 沿向心神经上升 (3mm/h) 进入脊髓 到达神经中枢(脑干) 病毒大量繁殖 初期神经兴奋性增高,后期麻痹; 沿传出神经传出 到达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唾液腺 引起呼吸困难,大量流涎 。

31 狂犬病 临床诊断:潜伏期2-8周,最短的为8天左右,最长的可达几十年。以犬为例,临床症状分为三期: 一、前驱期(又叫沉郁期)
1、神态异常:表现为失去活性,喜躲阴暗处,不听叫唤 2、有异食现象:吃不可食的东西,可食的不吃 3、应激性增高:表现为轻刺激强反应,高度恐慌,对生人、光、声异常敏感

32 狂犬病 二、兴奋期(狂暴期) 1、非常喜欢外窜,表现出拱背、夹尾、眼直视,不回头观望 2、恐水症:因饮水造成其肠痉挛所致
3、开始出现麻痹:下颌下垂,口腔流涎,夹尾,直行

33 狂犬病 三、麻痹期 表现为感觉迟钝,下颌下垂,口合不拢,舌脱于口外,大量流涎 病理变化: 无特异性病变,可见神经组织充血。

34 狂犬病 防治: 1、饲养狗、猫须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2、被狗、猫、老鼠等动物咬伤要及时处理,先用20%肥皂水或1%新洁尔灭、碘制剂消毒液进行伤口清洗30分钟,再用75%酒精或3%碘酊进行涂搽;24小时内到卫生防疫站进行血清和疫苗注射。

35 布氏杆菌病 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特点:主要侵害生殖系统,表现为:怀孕母畜流产、关节炎;公猪睾丸炎。一般为隐性感染。人感染后表现为:波浪热、关节炎、睾丸炎。

36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情况: 传染来源:病畜和带菌的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羊水、胎盘分泌物、饮水、生殖道、皮肤粘膜 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及人

37 布氏杆菌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2周--半年 母畜:主要表现为流产,牛多发生在怀孕6-8个月,羊多发生在怀孕后3-4个月。流产前表现有分娩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乳房肿大并有乳汁挤出,阴门流出灰黄色或灰白色分泌物。流产时多为死胎或不久后死亡,伴有胎衣不下。 公畜:睾丸炎、附睾炎 公母都有的:关节炎,多发生于腕关节、膝关节

38 布氏杆菌病 猪流产发生在35-50天或80-110天,流产后母猪自愈,只流产一次。
病理变化:1、母畜有化脓性或卡他性阴道炎,子宫内膜深层有灰黄色小结节;2、流产的胎盘黄色胶样浸润;3、流产胎儿呈败血症状;4、公畜睾丸炎、附睾炎 诊断:需要实验室才能确诊—凝集反应、变态反应

39 破伤风 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致病源是其释放出来的毒素。
特征:病畜全身肌肉或某些肌群呈现持续性的痉挛;对外界刺激反射性兴奋性增高。

40 破伤风 传染来源:大自然环境(环境常在菌) 传播途径:伤口(深而小的伤口,需要无氧环境) 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和人
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僵直,对光、声敏感,有的不能采食,流涎 病猪一般由阉割发生 预防和治疗: 原则:消除病原,中和毒素,镇静解痉,加强护理

41 破伤风 特异性治疗:“破伤风抗毒素”皮下或静脉注射40-60万u 镇静—氯丙嗪;解痉—25%硫酸镁
除病原:伤口扩创,用3%双氧水或2%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5-10%碘酊消毒,伤口上再撒上碘仿磺胺粉(1:9) 青、链霉素 万u肌肉注射,连续一周。 中药:追风散或天麻散或防风散加减

42

43


Download ppt "炭疽病 概述:由炭疽杆菌(G+)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畜共患。 流行病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