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项目十一 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秀富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2
※学习目标: 1、了解牛常见传染病的病原种类及流行特点 2、熟悉牛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 3、掌握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4、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预防计划
3
I、理论知识 一、口蹄疫疾病 二、结核病 三、巴氏杆菌病 四、布鲁氏菌病 五、炭疽 六、气肿疽
4
Ⅱ、技术操作 实训一 牛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和程序 实训二 牛传染病免疫接种技术训练 实训三 牛传染病防治方案的制定 实训四 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试验操作训练
5
一、口蹄疫疾病 定义:牛的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类别:A类动物疫病之首
(一)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RNA病毒
6
(二)流行病学 1、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偶蹄兽。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 2、病死率很低,为1-3%
3、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4、冬、春季易发生大流行。
7
(三)症状 1、潜伏期平均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
2、病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 3、病牛全身虚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
8
(四)病变 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9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六)防治
实验室诊断:可选用补休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乳鼠中和试验、交叉免疫试验等方法确定毒型。 (六)防治 1、预防:做好引种、圈舍消毒、免疫措施 2、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1)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2)用碘甘油或冰硼散涂擦患处;(3)用3%来苏儿洗涤蹄部;(4)注射高免血清治疗
10
二、结核病 定义: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一)病原:结核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分支杆菌,分为牛型、禽型和人型三型。
11
(二)流行病学 1、多种动物易感,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
2、病人和患病畜禽是主要传染源 3、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12
(三)症状 1、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2、易疲劳,常发生短而干的痛苦咳嗽,病畜日渐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
3、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 4、生殖器官结核,可见性机能紊乱;发情频繁,性欲亢进,慕雄狂与不孕。
13
(四)病变 在器官组织发生增生或渗出性炎症,在肺脏或其他器官见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状,称所谓的“珍珠病”。
14
(五)诊断 1、根据渐进性消瘦、咳嗽和肺部听诊啰音,体表淋巴结肿大,剖检发现结核性结节可确诊。
2、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试验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可对病畜、疑似病畜、隐性病畜确诊。
15
(六)防制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 (2)定期检疫,每年1-2次。 (3)定期预防接种。 2、治疗
(1)链霉素肌注,或用卡那霉素、异烟肼等敏感药物治疗。
16
三 、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 各种畜禽和人类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 (一)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两极短杆菌。
17
(二)流行病学 1、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 ( 家畜、野兽、禽类 ) 和人均有致病性。
2、畜群中发生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一般认为家畜在发病前已经带菌。 3、一般情况下,不同畜、禽间不易互相感染。 4、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
18
(三)症状 潜伏期2-5天。 (1)败血型病初高温, 达41-42℃,随之出现全身症状 (2)浮肿型在颈部、咽喉部及胸前有炎性水肿。
(3)肺炎型主要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19
(四)病变 败血型 内脏器官出血,在黏膜、浆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都有出血点。脾脏无变化,或有小出血点。肝脏和肾脏实质变性。淋巴结显著水肿。胸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
20
(五)诊断 (六)防治 (1)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用细菌学检查发现巴氏杆菌,即可确诊。 1、预防
(1) 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消毒。 (2)增强畜禽机体的抗病力 (3)预防接种。 2、 治疗 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氟哌酸或磺胺嘧啶药肌肉注射。或内服氟哌酸粉和磺胺嘧啶。
21
四、 布鲁氏菌病 (一)病原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狗布鲁氏菌。
22
(二)流 学 1、主要宿主是牛,而羊、猪、马及人也有一定易感性。 2、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包括野生动物)。
3、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创伤、皮肤和吸血昆虫等传播本病。 4、动物的易感性似是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
23
(三)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公牛有时可见阴茎潮红肿胀,更常见的是睾丸炎及附睾炎。
24
(四)病变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内可能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可能有炎性坏死和化脓灶。
25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发病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靠实验室诊断。采用血清凝集试验、补休结合反应试验等,判定为阳性者,即可确诊。 (六)防制 1、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2)坚持非疫区引进牛、羊;(3)对健康畜群要定期检疫和免疫接种。 2、治疗 (1)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2%呋喃西林溶液冲洗阴道,每天两次,至无分泌物为止。 (2)可选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肌注
27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五、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病 原 (1)炭疽杆菌为两端平直的G+大杆菌
28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牛、马、羊、骆驼等,猪感受性较低,家禽一般不感染 2、传染源:病畜及病畜尸体
3、传播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吸血昆虫叮咬以及呼吸道 4、本病在夏秋多雨季节多发
29
(三)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1~5天,最长14天 最急性型 放牧或使役中突然倒毙,无典型症状
急性型 最常见,T40℃ ~42℃,腹泻,濒死期呼吸困难,天然孔流血,一般1~2天死亡
30
(四)诊 断 1、初步诊断要点: (1)天然孔有煤焦油样出血,凝固不良 (2)黏膜、浆膜多发生出血 (3)败血脾及出血性淋巴结炎 2、确诊
(1)细菌学诊断:A染色镜检;B细菌培养 (2)动物感染试验 :小鼠、豚鼠及家兔 (3)炭疽沉淀反应阳性
31
(五)防治 1.预防措施 (1)对疫点内家畜进行检疫 ,定期免疫接种 (2) 发现疫情立即上报 , 封锁、扑灭
(3) 病死尸体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 (4) 对病畜污染的环境作无害化处理 2、治疗 (1) 可用青霉素或磺胶类药物进行治疗 (2) 抗炭疽血清皮下注射
32
六、气肿疽 一、病原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发热性非接触性传染病。
气肿疽梭菌,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严格厌氧、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33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是黄牛,其次是乳牛、牦牛,人对此病有抵抗力。 2、传染源:主要是病畜。 3、传播途径:主要是土壤。
4、本病多见于潮湿的山谷牧场及低湿的沼泽地区。 5、本病多见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
34
三、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3~5d。随即跛行,体温41~42℃ 。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患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一般病程1~3d。
35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采取肿胀部位的肌肉、肝、脾及水肿液,作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36
五、防制 1. 加强家畜饲养管理,免受创伤 3.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主要有气肿疽、巴氏杆菌病二联疫苗,对两种病的免疫期各为1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