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2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56个民族组成。

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55个少数民族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思考: 为什么把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55个少数民族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5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人数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壮族 珞巴族 壮、满、回、苗、维吾尔、
彝、土家、蒙古、藏

6 少数民族的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7 想一想 是不是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8 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点击图片可进入民族介绍 主 页 汉 蒙古 回 藏 维吾尔 苗 彝 壮 京 塔塔尔 独龙 鄂伦春 布依
朝鲜 土家 哈尼 赫哲 门巴 珞巴 基诺 哈萨克 傈傈 高山 拉枯 塔吉克 乌孜别克 俄罗斯 东乡 纳西 景颇 科尔克孜 达斡尔 仫佬 鄂温克 德昂 保安 裕固 布朗 撒拉 毛南 乞佬 锡伯 阿昌 普米 点击图片可进入民族介绍 主 页

9 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10 阿昌族 阿昌族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字,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分别信仰原始宗教、小乘佛教等。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是一个富有手工工艺传统的民族,他们惯于在手工制品上加上各种装饰展现他们的技艺,不论项圈、耳环、刀鞘、神龛都被他们装饰得轻巧华丽、和谐雅致。阿昌族人善于锻铁,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此道,他们打制的户撒刀(或称阿昌刀)是阿昌族的一大绝技。“对歌”是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十分喜欢的活动。 返 回

11 白族 白族信仰佛教,崇拜相当于村社 神的“本主”。早在公元1世纪白族 人民就分布在洱海周围。在漫长 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雪 白对襟衣,套黑坎肩,下着深色 长裤。女人大多穿白上衣、红坎 肩,或着浅蓝色上衣、黑坎肩, 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 脚穿绣花“百节鞋”。 “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白族 的盛大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 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苍 山脚下举行,最初带有宗教色彩 ,如今成为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 文艺大会。 (白族三月街) 返 回

12 保安族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 伊斯兰教。主要生活在积石 山麓和黄河两岸,他们一般 都选择山腰或沿川一带平坦 而向阳的地方安家落户,多 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 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 ,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 称为“庄廓”。 保安族在族源上与元代的蒙古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服饰一直保留着包头的习俗。后来他们改信仰伊斯兰教,服饰也发生了变化。保安族男子喜欢戴表示清洁无染的圆顶无沿小白帽,穿对襟白衫,外套青色坎肩。保安族女子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妇女一样,喜欢戴盖头,穿大襟、宽袖、长过膝盖的深色长衫。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上以小麦、玉米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严禁食用猪肉和自死的动物。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得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返 回

13 布朗族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西 双版纳的布朗人普遍信仰 小乘佛教。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木 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 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返 回

14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素 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 的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已相 当发达。
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 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 特色。一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 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长 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返 回

15 藏族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 酥油茶及肉食、奶制品。藏袍是 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体长身、 大襟广袖。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 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 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 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 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 结实耐用。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谐” 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 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 成圈,边唱边舞。跳锅庄舞、踢踏舞。 藏族人信仰佛教,有臧药、藏医。 藏北农牧民的赛马节 返 回

16 朝鲜族 朝鲜族自17世纪末开始从朝鲜 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主要从事 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 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 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 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 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 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朝 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 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 是男人们的运动。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 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 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 (制作打糕) 返 回

17 达斡尔族 “达斡尔”的意思是“开拓者”。 达斡尔族的生产以农业为主, 兼营牧业和狩猎。
达斡尔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 山傍水,风景秀丽。他们的 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 齐。他们的风俗是不管谁家建房都全屯动员、大家动手。 达斡尔族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是“阿聂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达斡尔族人都在自家门前点燃牛马粪,祈求来年吉祥兴旺。 达斡尔族人以善于造车而闻名,被称为“草上飞”的北国名车——大轱辘车即出自达斡尔族人之后。由于冬季漫长寒冷,达斡尔族人民对被称之为“波依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相似)的体育运动情有独钟。 返 回

18 傣族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 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 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 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 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 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 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 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 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 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 相互祝愿。 返 回

19 德昂族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 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 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还擅 长编织竹器,文化上多受傣族影响。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多与佛教有关, 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 要用“水龙”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 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德昂族的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 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坠等 首饰,别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德 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德昂族信仰佛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佛教有密切关系。一般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除少数人升为佛爷外,大多数人几年后便可还俗。 返 回

20 东乡族 东乡族是由14世纪后半叶居住在东乡一 带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构成其 族源的成分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 人和蒙古人。
东乡族居住的院落被称为“庄廓”,屋外 是3米多高的土墙,内有空地。房屋除 了门窗及梁檩、椽外,都由泥土制成, 其中最好的“上房”给老人住。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非常重视伊斯兰 教的尔代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过 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东乡族的饮食中,最负盛名的是“拉 拾哈”(即“刀削面”)、“尕鸡娃”和手抓肉。“尕鸡娃”是招待贵宾的一种菜肴,吃时将鸡的各个部分按等级分为13个部分,分别给身分不同的人享用。其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要给最受尊重的贵宾和最年长的老人享用。 返 回

21 侗族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 业。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 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 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 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 吊角楼。 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返 回

22 独龙族 独龙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但保 留着渔猎的传统。讲究信用、 遵守诺言是他们的道德传统, 历史上,独龙族被誉为不用锁 门的民族,他们始终保持着“路 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而纯 朴的社会风尚。 独龙族人居住的竹楼建在陡峻的 山坡上,称之为“长竹楼”。“长竹楼”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作“皆杷”,意为父亲的房屋;另一种称为“皆木玛”,意为母亲的房屋。 独龙毯作为装饰品在独龙族人家里随处可见。这种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的工艺品,既可美化生活,又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独龙毯是独龙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白天当披风,夜晚当被,同时又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信物,还可缝成口袋运粮盛物。 独龙族传统节日称作“卡雀哇”,是在每年最后一个月由各村寨的长老们择吉日而定的。 返 回

23 俄罗斯族 中国俄罗斯族是自18世纪起陆续从 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的,大多信仰 东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俄罗斯族人的住房多为土木建筑, 屋顶用麦秸覆盖;城市的住房里都 安有直通屋顶的铁皮大壁炉,农村 则是上圆下方的大烤箱。 俄罗斯族人不仅善于经营农业,而且心灵手巧, 很多人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俄罗斯族人 性情开朗幽默,待人接客讲究礼节。问候、接 吻是他们最普遍的礼节;他们最隆重的礼节是 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 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方可进屋,这种礼节多用于迎接新娘和尊贵的客人,象征友谊和善意。 返 回

24 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过着漂泊不 定、到处迁徙的生活。从50年代起开始定居 下来,过着养猎并举、多种经营的生活。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 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他们 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称为“仙人柱”, 意为 “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 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 庐帐住所,容易拆盖,很适合于游猎生活。 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 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 己独特的风格。 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 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 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返 回

25 鄂温克族 由于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人生产、 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从 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还有的 从事狩猎。
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 族民间传统节日,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 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 作为记号。 鄂温克族的服饰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 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兽皮、兽毛制成, 冬天的服装更选择皮厚毛长的兽皮作原料。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返 回

26 高山族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 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喜欢 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 子的集体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 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 离开。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苎麻自织的“番布”。 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成年男子 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而臼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 返 回

27 哈尼族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 第一个属虎日(或属龙日)为初一, 节期历时13天。十月年中最具特色的 活动是“街心宴”,它以村寨为单位, 轮流坐庄渴酒。到了下午,还在寨中 摆“簸箕宴”,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长达数十米,谁家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六月年的节期为3至6天,哈尼语称六月年为“苦扎扎”,意为度过青黄不接的岁月,驱赶瘟神,确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过此节时,要举行歌舞、荡秋千、摔跤等活动。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家庭聚居而成。传统住房是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人囤粮,上层堆放瓜菜杂物。 返 回

28 哈萨克族 人称“阿肯”的哈萨克族民间歌手不 仅能演唱民歌,还能熟练地演奏“ 冬不拉”(一种双弦弹拨乐器)。 每年夏、秋时节,草原上都要举行 “阿肯弹唱会”,时间长达七八天或 半个月。 刁羊是哈萨克传统的马上娱乐活动,有分组、双人和群刁之分。被刁之羊放置场中,骑手们随号令争先恐后地冲出抢羊,谁抢到羊并将其放到目的地,谁就是获胜者。刁羊十分动人地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机智勇敢和娴熟的马上功夫,是一场力量和勇气的较量。 返 回

29 汉族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 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 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 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 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 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返 回

30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 生、用狗拉雪撬的民族。在长期的 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 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 赫哲人还创造了当冰封江面时的干 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 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 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 赫哲族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穿 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 皮制成的。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 妇女的一大特长。 返 回

31 回族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的聚居 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 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 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根据《古兰 经》规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驼 等反刍类偶蹄动物,不吃马、驴、骡、狗肉 ,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 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 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妇一般戴“盖头”, 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 回族的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返 回

32 基诺族 基诺族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习俗、 祭祀礼仪和节日。比如每个基诺 族少年长到15岁左右就要举行成 年礼,并要改装易服穿戴成年人 的衣饰。举行成年仪式时,父母 要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的衣 饰,女孩子还要梳成年人的发式。仪式上, 寨子里的长老带领大家歌唱史诗,讲述传 统的道德规范,讲述劳动和生活艰辛。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这是基诺 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 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 返 回

33 京族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 过去的房屋全是竹木 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 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 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 饭。现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 三层楼。 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哈”就 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 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 返 回

34 景颇族 景颇族最大的传统节 日是“目脑纵歌”。它 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 月十五、十六日举行。届时场地中央高高竖 立四块“目脑”图腾纹柱,上面绘有太阳、山 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以表示景颇族是传说 中太阳神的子孙,来自遥远的青藏高原。歌 舞时,在被称为“脑双”的领舞人的带领下,男子边舞边挥动长刀,妇女抖动彩帕、彩扇。舞步刚健明快,队形变化多端,场面恢宏壮观。 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待新房落成,主人鸣枪报喜,全村人便涌向房主家,载歌载舞,向主人表示祝贺。 返 回

35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属游牧民族,住的是用红 柳、毛毡做成的帐篷。男子和姑娘常 年戴灯芯绒制的圆形小帽,冬天也戴 一种边缘往上卷、左右两边开口的“卡 尔帕克”白毡帽。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好客重礼的民族。相互见面, 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以手抚胸躬身问候。凡有 来客,不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都要热情款待, 如对客招待不周,会受到舆论的指责。 柯尔克孜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 圣纪节、诺鲁孜节等。诺鲁孜节时间为3月22日, 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这一天,是作为新年来 庆祝的。这一天,家家都要做一种叫作“阔确”的粥,这种粥是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煮成的,相当于汉族的腊八粥,喝这种粥,预示着一年五谷丰收。 返 回

36 拉祜族 拉祜族以黑为美。传统女服为大襟 黑布长袍,长及脚面,在领口、盘 肩、衣袖及衩沿镶红、白蓝三色几 何纹布条,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 的特点;男装上身为圆领或对襟黑 布短衫,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黑布长 裤,头缠黑布包头或戴无檐黑布小圆帽。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 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 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 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返 回

37 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 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 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 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 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 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入夜,篝火燃 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天快亮时, 恋爱中的男女依依异别,互送定情信 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 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 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返 回

38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 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 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 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 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 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 谓之刀杆。傈僳族汉子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 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返 回

39 珞巴族 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 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 装的主要原料。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 带装饰品。他们颈上的串珠,是用一 种青蓝色的石料磨制而成的,每个成 年人都有几串,盛装时可佩戴几十串。 藤网桥是珞巴族人用特有的技术,以 藤索为材料编织而成的。西藏自治区 墨脱县德兴区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 网桥是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 多年。远远望去,这座藤网桥好像一条 在空中飞腾的蛟龙。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返 回

40 满族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延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 返 回

41 毛南族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 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 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 近欢”。此外,还流行“毛南戏”。 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的禁忌: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返 回

42 门巴族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 的人。门巴族有自已的 语言,无文字。多通晓 藏语,通用藏文。信奉 喇嘛教,在一些地区信奉原始巫教。
门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携酒到村口 为客人洗尘,并做好米饭、炖肉款待。宴请 客人时,主妇要站立一旁,为客人斟酒,并 保证客人的酒杯总是满的。如客人酒醉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自己的真诚为客人所接受。客人离别时主家要执酒送到村外。 门巴族人喜爱用羊毛织品氆氇为原料。男子多穿氆氇袍和绛红色的长袍。妇女习惯在背上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不论男女都系一条约2米长的红氆氇腰带,男子们腰间都挂一把砍刀。 返 回

43 蒙古族 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长 宽大,右衽,高领长袖,在骑马放牧 时能护膝防寒,晚上能当被盖;长长 的袖筒冬天可护手持缰,夏天可防蚊 叮咬;宽宽的腰带在骑马时可保持腰 板的挺直和稳定。 蒙古族能歌善舞。舞蹈节奏欢快,动 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 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 情、粗犷的气质。传统的舞蹈有“马刀 舞”、“筷子舞”、“安代舞”等。 每年7、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 返 回

44 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 色彩艳丽。苗族妇女 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 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 最。较有代表性的传 统“盛装”,仅插在发 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返 回

45 仫佬族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 富多彩,有三月三的 婆王节(又称花婆节) 、四月八的牛神节、五 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 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 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 庆的“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 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返 回

46 纳西族 纳西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尝新节、 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 特色的要数棒棒会,又称老会。每 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 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 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 歌舞表演。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 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 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 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 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 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返 回

47 怒族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 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 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 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 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 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 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 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 也称为“鲜花节”)。节日当天,全村寨人 聚在一起前往当地的钟乳洞,接洞中钟乳 石滴下的水,这水被称之为“仙奶”。回家 后,“仙奶”被洒入种子中,以祈愿来年的 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把“仙奶”倒入醋、酒 中的,以求得身体安康无病。 返 回

48 普米族 普米族热情好客,每有亲友、客人 来访必请上坐,奉上酥油茶、炒面、 水果,主人要频频向客人敬酒,客 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四色礼”,即 一支鸡腿、一块猪膘肉、一瓶茶叶、 一瓶苏里玛酒,这是普米人赠给贵客最好的 礼物。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 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 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 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 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能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返 回

49 羌族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 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 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 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 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 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 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 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 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 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 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 返 回

50 撒拉族 撒拉族人在服饰上与回族人大致相同。 成年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女 子头戴盖头。另外,撒拉族妇女还喜 欢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物。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 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 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 肉,油炸蛋糕、做“比利买海”、“木丝日”等。按 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 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过去撒拉族人多以驴、马、骡等牲畜作陆上的交 通工具,靠羊皮筏子或木筏摆渡,现在仍能看见 勇敢的撒拉族人驾驭着羊皮筏子乘风破浪,往返 于滚滚的黄河之中。 返 回

51 畲族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 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 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节日 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 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 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 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 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 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 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 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返 回

52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 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 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 (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 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 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 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端节主要活动为 祭祀和赛马。 水族民间有尊老习俗,凡遇老人生日, 晚辈儿女要特意缝制自制白布长衫和白 布头帕敬献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人死实行土葬。死者系妇女,要由娘家验看后才能人殓合棺。停枢期间设堂开祭,请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返 回

53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重礼节,热情好客。进餐时 注重传统礼仪,长辈和客人坐上座, 其他人围坐一圈。对来访的宾客或要 求投宿的过路人,不论相识与否,都 热情欢迎,竭诚款待。通常是要选一 只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满 意,才牵出去宰杀、烹煮。用餐时主人首 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而客人割一 块肉吃,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 塔吉克族人的服饰有着鲜明的高原特色。 男子服饰较为朴素,一般内穿衬衣、外套 袷袢,袷袢是一种长袍,与维吾尔族的袷袢相似;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装饰中最为别致的是她们头上的小花帽,上面有用各色丝线绣的漂亮花纹,其特别之处是带有可上下翻动的帽沿,两侧有可以翻起的帽翅,很适合高原气候冷热骤变的特点。 返 回

54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人能歌善舞。舞曲在民间歌 曲中占重要的地位,流传很广。在新 疆,不管哪个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 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 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人们称塔塔尔 族人是新疆兄弟民族喜庆日子和文艺活动中的明星。 塔塔尔族的饮食风味独特。用大米、奶酪、杏干做 砀烤饼“古邦底埃”和用南瓜、大米、肉做成的烤饼“ 伊特白里西”是最受青睐的风味食品。在节日或宴请 宾客时,塔塔尔族人还善于做种各色味俱全的欧式 点心。塔塔尔族人吃饭不用手抓,也很少用筷子, 他们的习惯是用勺子。如果去参加维吾尔、哈萨克 族的宴请,他们都要随身带一把小勺。 返 回

55 土家族 社巴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届时,男女老少唱起“摆手歌”,跳 起模仿农事活动、卫国征战的“摆手 舞”,祭祀祖先,祈祝新手。土家族 还有赶年节,那天是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 春节提前一天。 土家族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 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 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 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傩戏是集戏剧、说唱、诗词、音乐、舞蹈为 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其舞蹈造型夸张,唱词通俗风趣。它与土家族“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傩文化现象,至今还存活在湘西许多偏远山乡,被人文学界与史学界誉为“活化石”。 返 回

56 土族 热情好客是土族自古以来的风尚, 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 出的表现。主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就 拿着酒壶、酒杯在大门口等待,待 客人下马或下车,先敬“下马三杯酒”;客人进 门时又敬“进门三杯酒”;待客人脱鞋上炕、盘 腿坐下时再敬“吉祥如意三杯酒”;当客人离去 时还要喝“出门三杯酒”和“上马三杯酒”。 土族人每家都有一个庭院,土语叫“日麻”,方 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为平顶,院 子当中有一圆槽中间高竖“玛尼旗杆”,其顶端 是一个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如今圆槽大多已成为种植花草的花坛。 返 回

57 佤族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 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 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 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 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 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 主人不敬。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木鼓是佤族人民神圣的器物,现已成为民 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木鼓舞”粗犷 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质朴的民风。 返 回

58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穿被称为“袷袢” 的长袍。妇女多穿连衣裙,外套 对襟背心,未出嫁的女子梳数十 根发辫,出门时以花彩帕或白布 蒙头,再用网巾遮面,加戴帽子。 维吾尔族人喜欢戴一种叫“多帕”的小花帽,花 帽的种类依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而 有所不同,花帽的图案姿态各异,色彩绚丽。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赛乃姆”是人们 喜爱的舞蹈,通常是一人独舞或两人对舞,其 他人围坐在四周后天手喝彩,场面热烈欢快。 维吾尔族舞蹈轻盈优美,通常以旋转、快速、 多变著称。 返 回

59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音 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古典套曲等许 多种;歌必有舞,乌孜别 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多旋转动 作,舞姿舒展,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 乌孜别克族对养育子女特别重视,孩子出 生时,除了举行隆重仪式,请知识渊博有名望的长者起名,并在孩子出生第11天大宴宾客以示祝福外,还要在出生40天时举行“洗礼”。这一天,他们把孩子放在由清真寺取来的装有一把土、一枚金首饰的大澡盆里,让亲友、邻居家请来的40个小孩儿陪着他,用木勺舀水淋在头上,边淋边祝福孩子健康幸福、前程似锦,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返 回

60 锡伯族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 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 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 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 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上 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 穗病,保证丰收。 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 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 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 返 回

61 瑶族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 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 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 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 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 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 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 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 腿又美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那一天,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唱歌跳舞,共同欢度达努节。盘王节是纪念盘王诞辰,日期是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除祭祀盘王,男子青年还要聚集对歌、交友,俗称“耍歌堂”。 返 回

62 彝族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 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 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 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 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 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 以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 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飘 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则被 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隆重的火把节。 这天,人们手执火把围绕住宅的麦田游行,然后 燃起篝火,唱歌跳舞,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返 回

63 仡佬族 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 月三的仡佬年。农历三月,春雨融 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 传统的仡佬年。祭神树是仡佬年最 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 的自然崇拜。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 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 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有风味的 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 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下着无褶长筒裙。男子的服装多为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返 回

64 裕固族 以游牧为生的裕固族,对马 有着特别的情感。一匹好马, 对于一个裕固族男子来说, 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裕固族 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赛马会, 在充满节日气氛的草原上,赛马吸引了四 面八方的观众。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 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紫红色或蓝 色腰带,戴白毡帽,穿高筒皮靴。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的习惯,帽子顶部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像一只倒扣的喇叭,非常独特。 返 回

65 壮族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 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 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 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 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 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 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 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返 回

66 1、中国共有 个民族。 2、少数民族人数虽少,但分布很广,主要 分布在 、 和东北等地。 3、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 。 4、蒙古族主要分布在 ,被称为 。 5、藏族主要分布在 ,被称为 。

67 将下列少数民族与他们的传统节日连线: A、蒙古族 B、彝族、白族 C、傣族 D、壮族 E、回族、维吾尔族 F、苗族、侗族 1、火把节
2、那达慕大会 3、开斋节 4、泼水节 5、芦笙节 6、三月三


Download ppt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