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2   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有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终极;有人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有人说哲学是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物质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更有人说哲学的定义本身就是哲学。

3 哲学是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使没有了哲学,人生又值得什么?     ——西塞罗

4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开口,说:“老师,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5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坐在谷地上,等待哲学家,可哲学家始终没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试想那些学生们的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 

6 两个乡下人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时,两人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吃,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有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呢。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也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也没有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的点心也可以白尝。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没见过泥土而又爱种花的上海人兜售。每天他在城郊间往返6次,净赚50元钱。一年后,“花盆土”竟然让他在大上海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7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去上海的人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却不干净,一打听才知清洁公司只负责洗楼面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南京和杭州。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他刚要下车,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讨要一只空啤酒瓶子。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楞了,因为5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火车票。 上述事例说明的问题很多,但有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如何,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影响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人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不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8 观虫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 ‘ 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啊!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了;可是它就是不反省,不肯看一看。咳——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9 哲学家过河 有则故事讲,一个船夫划船送一位哲学家过河,上船时哲学家问,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你生命的一半没有了。船划了一段后又问,你懂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你生命一半的一半没有了。划到河中间时一阵大风刮来,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你整个生命没有了。

10 推销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其负责人对三个应聘者:甲、乙、丙提出了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以10日为限,想办法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
10天后,负责人问甲:“卖了多少把?” 答:“1把。” “怎么卖的?” 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被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时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了一把。

11 负责人问乙:“卖了多少?” 答:“10把。” “怎么卖的?”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了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当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木梳,供善男善女梳理头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座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了10把木梳。

12 负责人问丙:“卖了多少把?” 答:“1000把。” 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
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香者,都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鼓励其多做善事,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了1000把木梳。 ----生活处处有哲学

13 这是马克思晚年在写给女儿信中讲的一个故事,是在说明思想理论与现实经验的差异。什么是经验?我理解,经验是实践的升华,是现实的感悟,是自我否定的积累,是付出一定代价后的重新认识。
原始的不一定是落后的,理性的不一定是现实的,直觉的不一定是肤浅的,有趣的不一定是有效的,荒诞的不一定是有益的,失败的不一定是消极的,模糊的不一定是混乱的,精细的不一定是高明的,传统的不一定是保守的,玄妙的不一定是深刻的,全靠你用脑子去思辨,去选择。学好哲学吧!

14 人生充满着哲理 哲理是生活的原色 平庸的人,无视于生活的原色 浅薄的人,漠视于生活的原色
只有热烈地投身于生活,并力求成为生活的主人的人,才能透过生活的多重色彩,窥视到生活的原色

15 走进哲学 ----生活处处有哲学

16 雅典奥运

17

18   万众瞩目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设计者用前卫、现代的表现形式来阐释古老、传统,古希腊的哲思渗透在从文艺表演到火炬点燃的每一个瞬间,带着奥林匹亚的远古气息,演绎着爱琴海的浪漫;表现出了绚烂的古代文明。他们抓住了希腊文明的本质——以人为本,人的主题贯穿整个开幕式表演,这是对希腊文明不断探索人和人与自然界关系这种精神的最好继承,也是对希腊文明最好的解释,仿佛有希腊从历史上脱壳而出的意味。 其实,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文化习俗,细心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总是能找到哲学的影子。

19 问辩人生 ----知识、科学与哲学

20 探究 1、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 3、自然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
4、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5、为什么马克思的话对他影响如此深刻? 6、“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什么?

21 田忌赛马 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田忌赛马   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原文: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第64篇。) 

22 译文: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请他当作老师。

23 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 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24 哲学启示:“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 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通过写孙膑为田忌设谋,使田忌在与齐王的赛马中取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小中见大,写出了人物特点包含简明的运筹学原理。 哲学启示:“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25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26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哲学启示:说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说明看问题要分清真象和假象。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

27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28 【探源】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29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3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释义塞翁:边塞的老头儿。失马:丢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儿呢?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 故事:以前在北边的边塞地方有一个人很会养马,大家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马从马厩里逃跑了,越过边境一路跑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慰问塞翁不要太难过,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这匹马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跟来了一匹胡地的骏马,邻居们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塞翁这回反而皱起眉头对大家说:“白白得来这匹骏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喔!”塞翁有个儿子很喜欢骑马,他有一天就骑着这匹胡地来的骏马出外游玩,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知道了这件意外又赶来塞翁家,慰问塞翁,劝他不要太伤心,没想到塞翁并不怎么太难过、伤心,反而淡淡的对大家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是说不定是件好事呢!”邻居每个人都莫名 其妙,他们认为塞翁肯定是伤心过头,脑筋都糊涂了。过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徵调去当兵,但是胡人非常的剽悍,所以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这个时候邻居们才体悟到,当初塞翁所说的那些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

31 哲学启示:说明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古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i四声,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靠近边塞的人,有个善于方术的人。(他家的)马无原无故跑到胡人那去了,大家都安慰他。那家的父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祝贺他。那家的父  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那家的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来安慰他,那家的父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人(壮年男人),死去的人有百分之九十,这家就是因为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英文释义:1.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哲学启示:说明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2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出 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3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注 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音气,动词,雕刻。5.是--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寓 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词性】贬义词

34 郑人买履 【导读】郑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买不到鞋子的后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意】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说明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从本本主义出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点击】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35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示例】(1)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否则会闹笑话的!(2)《郑人买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育。(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性格要不得,人不能太迂腐,要学会灵活应变。

36 【近义词】生搬硬套 死板(搬)教条 刻舟求剑 墨守陈规
【反义词】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灯 谜】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 【典故】此文言文为 【寓言】 【白话文典故】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中心思想】《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37 【课文版】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且——将要,打算。置——放。 【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38 邯郸学步slavish imitation of others and loss of one's own individuality
【解 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步:步伐。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出 处】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 ①昔(xī)——从前,过去。步——行走,走路。邯郸(Hán dān)—— 战国时赵国都城。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仿佛——大略、大概。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④匍匐(pú fú)——爬行。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 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1回:“盛希瑗道:'是~,失其故步幺?'” 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寿陵失步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从

39 【故事新编】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提 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40 拔苗助长 解释: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示例:《文汇报》 :“不少教练员~,随意调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反义词:循序渐进 哲学启示: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41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②长——生长③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④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⑤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⑥趋——快走。往——去,到..去。⑦槁(gǎo)——草木干枯。 [提示]“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42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累得精疲力尽,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马上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即揠苗助长,嫌禾苗长得慢而用手向上提,以助其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搞坏。

43 典 故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44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45 1、这些故事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围魏救赵”的故事说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要分清真象和假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故事说明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刻舟求剑”的故事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郑人买履”的故事说明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从本本主义出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邯郸学步”的故事说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46 2、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
这些哲理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和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7 3、自然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 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实践来看,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以归纳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革,能够焕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为科学发展制造舆论,扫清前进的障碍,成为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哲学为人们领导和管理科学研究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哲学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科学研究指引方向,这是哲学对科学指导作用的最根本的方面。 第四,哲学还给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第五,哲学通过给科学家提供理论观点帮助他们总结研究经验和论证科学成果。

48 4、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让保尔拉法格“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并且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表面上如此矛盾的共同的物质原因”,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于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把握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具有的伟大意义。

49 5、为什么马克思的话对他影响如此深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变革现实,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和理论指导。

50 6、“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什么?
“四个同样重要”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两个不可替代”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51 《天问》 ——屈原 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 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 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52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 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 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 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 孰初作之?

53 《天对》 ——柳宗元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 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 而何为焉,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 交错而功。无营以成。沓阳而九。转稞浑沦, 蒙以圜号。冥凝玄厘,无功而成。 无极着极,漭弥非根。 无中声旁,乌际乎天则。 无隈无隅,曷懵厥列。 东南西北,其极无方。 夫何鸿洞,而课校长? 茫乎不准,孰衍孰穷!

54 关于天地形成以前的渺茫情况,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那些乱七八糟的神灵事迹,有什么可讲的呢?昼夜交替,万物从浑沌中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哪里是谁造成的呢?阴阳的结合和变化,也是元气的作用:元气缓慢得吹动,天气就炎热,元气迅疾地吹动,天气就寒冷,如此反复地交替而发生作用。所谓天有九重,并非谁经营创造,而是由于阳气的无限积聚。天并非圆形,因为构成天的阳气,像车轮般地旋转不息,使人产生天园的幻觉,所以被加上“圜” 的称号。由于元气的变化发展创造了天地,这一切全都出于自然,又有谁为此建过功绩,做过劳作。

55 对哲学的作用的理解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那么哲学就是社会科学的皇冠。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那么哲学就是社会科学的皇冠。   “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可尊敬的东西。”             ——黑格尔

56 什么是哲学,从古到今众说纷纭。下面介绍一些观点。
对哲学的作用的理解  什么是哲学,从古到今众说纷纭。下面介绍一些观点。 (1) 哲学是“爱智之学”。这是关于哲学本性最古老的说法。“哲学是爱智之学”与“哲学是智学”有重大的区别。 (2) 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许多学者都试图从“真、善、美”统一论的角度建构哲学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3)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灵光”。黑格尔曾形象的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4) 哲学是追求“形而上”的学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法则、规律是无形的,故称为“形而上”;“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用之物是有形的,故称为“形而下”。具体科学研究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形而下”,从“形而下”的层次“问到底”。哲学固然不能脱离“形而下”的基础,但它必须作出超感觉经验的“形而上”的思考,从“形而上”的层次“问到底”。

57 (5) 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6)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 (8)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规范。 (9) 哲学就是人学。 这是近年来一些学者非常强调的观点。他们认为,“哲学是探索人及其相关存在的奥秘的人的学问、人的理论、人的学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10) 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58 哲理与人生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59 朱镕基总理访日遭刁难 舌战群猪体现大国风范
(一个年青的日本女子问) “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 你对这件事怎幺看?” 答:南桔北枳﹕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中华民族是知书达理的民族,人民勤劳、善良,在华夏大地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贵国的先民早在唐朝就曾经拜谒过中华帝国,学习过礼仪和文化。但我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以后,贵国在礼仪上已经遗忘了许多,以至于生长于礼仪之帮的中国人民,来到贵国就有可能迷失本心。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齐国人可以在故园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贵国人民忘记廉耻。

60 (一日本老头问) “我们很多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你对这件事怎幺看”
答:掩耳盗铃﹕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您的逻辑是错误的。历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不是贵国人民,无论多少认为没有发生就没有发生。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任何掩耳盗铃的企图都是徒然的。如果我说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日本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日本民族起源于我过秦王朝一个方士携三千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事件,我想贵国政府、贵国人民,和您本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当然我作为中国总理,也觉得这件事情不能接受,因为在心理上我不能容忍中华民族的后裔数典忘祖。

61 (一自称日本渔民的年轻人问)“我来自长崎,我们那的水受到了很大的污染,这是由与跟中国靠得比较近的缘故,你对这件事怎幺看?”
答:疑邻偷斧﹕您来自长崎,我感到非常的遗憾,为了您失去的亲人,为了遇难死去的长崎居民,为了那些在二战中受到法西斯迫害的民众而哀悼。战争是残酷的,是军国主义者用来满足贪欲的工具,作为爱好和平的人民一份子,我们都应当加以警觉。我在国内的时候也听我国的一些渔民反应过,现在东海打鱼越来越少,他们把原因归为贵国对海水的污染,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何地,今天您的提醒使我明了——原来是长崎。当时我就对那些渔民说,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并且愚蠢,不仔细的反思自己的行为,而将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原因,是在推卸责任,是非常卑劣和无耻的。古时我国有个预言故事叫"疑邻偷斧”,非常有教育意义,我希望您能在闲暇期间仔细通读,如果有所启发,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斧头,我们再交流看法。

62 (一观众提问)“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你们霸权欺压?”
居心叵测﹕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感觉回答起来很容易。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这个不肖子,却吃惯了软饭,有奶就是娘,回头就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这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想喝可乐,想要烧饼。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回答当然是给他一巴掌。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 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强奸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63 类似的话层出不穷。这样的座谈是很刁钻的,安排日本普通民众和朱总理会谈,问很多尖锐的问题来试探中国政府对反日的决心,以一国的总理的身份当然不便当场和这些人搞僵,否则有失风度。不当场给他们清醒的警钟,日本的反华势力又会嚣张,并由此进一步鼓动或迷惑其它人,他们会说﹕“你们看,中国总理都不敢当面指责我们日本军人当年的行为,这就充分说明南京大屠杀纯粹是中国政府的谎言”并且这些民众的来源又很值得怀疑 。但是朱总理的回答是很见水平的。他是我们的好总理。在回答“你们中国人何时才会停止反复要求我们日本人就战争问题向中国道歉?”这个问题时朱总理毫不妥协,说道:“日本从未在正式的文件中向中国人民道歉,而不是我们反复要求日本人道歉。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历史的,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这背叛。”

64 整个实况转播都很压抑,总理一个人受到众多充满敌意的提问。一直到一个日本年轻女性提问气氛才有所缓和,这位女士提问“总理最喜欢的歌是什幺,能不能给我们演唱?”总理说﹕“我最喜欢的是国歌,如果我唱你们都得起立。”当然没有人起立,总理也没演唱。

65 明辩 1、哲学思想的产生与时代课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2、应该如何理解理论思维与解决实践课题的关系?
3、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对哲学的和自然科学关系的看法?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的理解。

66 1、哲学思想的产生与时代课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对时代课题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2、应该如何理解理论思维与解决实践课题的关系? (1)理论思维和解决实践课题是统一的。理论思维是在解决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思维对解决实践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真正的哲学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最一般和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还能提供分析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 (2)我们要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

67 3、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对哲学的和自然科学关系的看法?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就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物理学史的研究,提出了“三阶段论”的方法论,认为人类认识自然是通过现象论、实体论与本质论三个阶段实现的。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或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关系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68 联系: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总和”,哲学与自然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哲学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另一方面,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能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9 4、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70 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个文明”整体发展,必须探索“三个文明”自身发展规律、三者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规律,必须探索“三个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之间的关系。而只有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从规律的层面把握“三个文明”的整体发展,才能使之保持可持续地协调发展,避免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

71   走进哲学你会发现,她绝不是枯燥无味和玄妙无用。在若大的辩论场上,哲学学科背景下的逻辑思维和学理优势成就着人文辩手的梦;万众瞩目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古希腊的哲思渗透在从文艺表演到火炬点燃的每一个瞬间,演绎着爱琴海的浪漫;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文化习俗,细心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总是能找到哲学的影子。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带给我们思想的碰撞,精神的抚慰,心灵的启迪。哲学在时刻开发着大脑这一人类不竭的宝藏,不断的认识和开发自我,并反思自身及周遭。

72   学通哲学的人,能在个体和整体之间自由穿梭,更能将自己放在历史和时代的浪潮中去把握,他们所看到的是人群中的自己,看到长远,看到永恒,山高水长,心高路远!
 选择了哲学,就是在选择超越的同时,也注定将艰难收入囊中。难在高深的理论,难在抽象的表述,难在严密的逻辑。但是,有梦便有未来!在哲学的智慧里,让我们做一个永远的寻梦者,因为,人生最美的境界永远在前方!

73 结论 一、哲学的功能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7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75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76 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77 哲学与生活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教材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78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主题的确立)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主题的确立)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我们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79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0 哲学概念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从字义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概念 1、从字义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1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基本问题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从生活实践看: 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 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82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根本观点 三种形态 根本观点 两种形态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 局限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83 (1)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 (2) 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84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 阶级基础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然科学基础 产生条件 直接理论来源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统一于
实 践 为基础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基本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 国 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Download ppt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