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学习主题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和日本投降 课堂小结 关店一中:张金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学习主题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和日本投降 课堂小结 关店一中:张金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学习主题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和日本投降 课堂小结 关店一中:张金花

2 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苏军转入反攻) 1943年5月 北非德意军向英美盟军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导入 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苏军转入反攻) 1943年5月 北非德意军向英美盟军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1943年9月3日 意大利无条件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1943年春 太平洋战场美军转入全面进攻(日军节节败退) 1943年 中国解放区度过严重困难时期(大部分解放区恢复)   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减少,物资供应十分困难,一些地区军民甚至以野菜、树皮充饥。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调整土地政策,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还提出“发展生产,保险供给”的方针,领导军民掀起大生产运动(八路军359旅王震在南泥湾开荒)。   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英美盟军的战车抢滩登陆,苏联红军的进攻所向披靡,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瓮中之鳖。随着日本法西斯发出“本土决战”的狂吠,苏军对日宣战,美军重拳出击,中国抗日武装展开了全面反攻。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 苏军攻克柏林

3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4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5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与宋美龄在埃及开罗会议期间合影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宋美龄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与宋美龄在埃及开罗会议期间合影   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为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合作事宜。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Cairo)进行二战期间的首次会晤。会上签署《开罗宣言》,两天后带到德黑兰征求来参加德黑兰会议的斯大林的意见后于12月1日公开发表。

6 中心议题 商讨对日作战问题 1895年4月17日 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7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德黑兰会议期间合影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德黑兰会议期间合影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德黑兰(Tehran)举行战时首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于1944年5月1日前在欧洲(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12月6日发表《德黑兰宣言》。

8 中心议题 主要议题 商讨对德作战问题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问题 (第一战场 苏德战场)
(第一战场 苏德战场) 中心议题 商讨对德作战问题 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问题   苏、美、英三国已经议定关于消灭德军的计划,并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一致的协议;号召所有国家积极参加对德作战,并欢迎它们参加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会议还通过苏、美、英《关于伊朗的宣言》。宣言承认伊朗在对德战争中所做贡献,同意给予经济援助,并赞成伊朗维持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对于加速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的作用。

9 诺曼底登陆

10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1 Dwightd David Eisenhower
诺曼底登陆战役 日 期:1944年6月6日6时30分~1944年8月25日 地 点:法国北部诺曼底半岛 参战方: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     纳粹德国 指挥官:     盟军: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盟军总司令)、伯纳德·劳·蒙哥马利(陆军)、伯特伦·拉姆齐(海军)、特拉福德·雷·马洛里(空军)、奥马尔·布拉德利(美国第1集团军)、米利·邓普赛(英国第2集团军)、邓肯·格雷尼姆(加拿大第1集团军)     德军: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约翰尼斯·埃尔温·尤金·隆美尔(B集团军)、弗雷德里希·多尔曼(第7集团军) 兵 力:     盟军: (7月25日)     德军: (7月23日) 伤 亡:盟军(12.2万) 德军(11.4万)     美国:29000人阵亡, 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11000人阵亡,54000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5000人阵亡,13000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12200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67060人受伤        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德克萨斯州丹尼森市,逝世于堪萨斯州葛底斯堡弗农山农场,安葬在堪萨斯州阿比林城。1911年,考取美国海军学院,却因超龄而未被录取,后经该州参议员推荐,考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欧洲盟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美国第34届总统( ~ 、 ~ )、陆军五星上将(Gemeral Of the Army)。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其夫人:玛丽·吉瓦尼·杜德。   五星上将:美国特有军衔。正式设立于1944年12月,由美国国会批准,美国国会规定,美军的五星上将军衔只在战时授予。是美国军队的最高军衔,肩章上镶有五颗星徽,相当于西方其它国家的元帅军衔。美国第一次授予五星上将军衔是在1919年,最后一次是1950年。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Dwightd David Eisenhower 美国第34任总统 陆军五星上将

12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海报   二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率领的美军士兵深入敌区,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其三名兄长在此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小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13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登陆的场景
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障碍气球:用于阻挠德军飞机,保护盟国舰队的安全。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登陆的场景   1944年6月6日拂晓,大批英美盟军从英国南部海岸启航,横渡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英美盟军第21集团军群的美国第1集团军第5军的士兵跳下登陆艇,冲向奥马哈海滩。在整个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争夺奥马哈海滩的战争尤为惨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情节)。

14   入侵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乘滑翔机降落、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海军军舰炮击,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2个多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示意图   德国地处中欧,最忌两线作战(一战因此败北),二战时希特勒一直尽力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与苏德第一战场相呼应,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5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等重返巴黎并接受德国军队投降书的情景
  1945年9月,法国全民公决,屏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11月,戴高乐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1946年1月,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1958年,阿尔及尔暴动。国民议会被迫授予戴高乐将军全权,并委托其制定新宪法。戴高乐接管了议会、总统和政府的全部权力。9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12月,当选共和国总统。1959年9月,宣布阿尔及利亚人享有自决权。12月,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等重返巴黎并接受德国军队投降书的情景   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自西向东推进,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1944年8月25日,在法国国内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巴黎解放,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9月中旬,法国基本解放,法国光复。

16 雅尔塔会议

17 1945年4月25日美军士兵与苏联红军战士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会师
  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德国法西斯陷入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困境。1945年1月,苏联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步步向德国逼近,西线盟军击退德军反扑,进抵莱茵河。4月25日,美苏军队在托尔高会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出现胜利曙光、纳粹政权即将覆灭的著名象征性事件。

18 雅尔塔(Yalta)会议“三巨头”(1945年2月4日至11日)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雅尔塔(Yalta)会议“三巨头”(1945年2月4日至11日)   为协商解决大国之间在关于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存在着的较大分歧,尽快结束战争,规划战后世界秩序。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即雅尔塔会议(克里米亚会议),签订《雅尔塔协定》。

19 雅尔塔会议

20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会议的作用 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 处置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
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 战后成立联合国(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 苏联有条件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的丑恶表现)。 雅尔塔会议的作用 协调盟国行动;   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协定还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须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问题,将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加速战争进程。 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系   实质是美苏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 确立了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

21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现有192个会员国,其工作语言为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7个主要机构。 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   雅尔塔会议决定将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提议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United Nations)。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22 德国和日本投降

23

24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25 苏军及盟军在柏林附近集结了63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945年1月12日~2月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右翼配合下,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粉碎了盘踞波兰的德军,强渡了奥得河,在西岸夺取了一些登陆场。军事行动已转移到德国腹地,苏军已进至距其首都柏林60公里的地区。战役中,德军25个师被击溃,35个师遭全歼。据苏军统计,此次战役中,俘德军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 苏军及盟军在柏林附近集结了63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雅尔塔会议后,向德国发动最后攻击的时机已成熟,苏军和英美盟军分东西两线进逼德国柏林。希特勒负隅顽抗,死守柏林。1945年1月12日,苏军在东线发动对德全面进攻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4月25日,美苏在易北河会师,联结东西两线,把德分割成南北两部,同时完成对柏林包围。

26 希特勒自杀的消息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 苏联朱可夫元帅在德国国会大厦 攻克柏林的胜利旗帜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 ~ ,苏联军事家,1943年1月18日,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他获得过四次苏联英雄称号( 、 、 、 ),这在苏联历史上仅有两人(另一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时也是获得两次胜利勋章的三个人之一(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除此之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但他还获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粗暴长官”。   1945年4月26日,苏军开始强攻柏林。经过激烈战斗,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下午苏军战士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15时30分,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里用手枪绝望自杀,情妇爱娃·勃劳恩服毒自杀,标志着纳粹时代的结束。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4日,苏军占领整个柏林。

27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签字)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 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法) 卡尔· ·史巴兹(美) 威廉·凯特尔(德) A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签字)   1945年5月8日深夜,在柏林城郊卡尔斯霍斯特苏军司令部,纳粹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9日零时,德军无条件投降书开始生效,欧洲人民6年多灾难、苦痛和忍耐的日子正式终结。

28 1945年5月9日探照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投射出V形光线庆祝卫国战争胜利
  卫国战争: 凌晨4时~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苏德战争:二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一般来说,苏联卫国战争还包括苏联对日本作战部分。 1945年5月9日探照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投射出V形光线庆祝卫国战争胜利

29 太平洋战场的胜利

30 波茨坦(Potsdam)会议上的美英苏三国首脑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 哈利· ·杜鲁门 S 哈利·S·杜鲁门(Harry S. Truman): ~ ,美国第34任副总统(1945),随后接替因病逝世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成为了第33任美国总统( ~ )。 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 ~ ,英国首相。 波茨坦(Potsdam)会议上的美英苏三国首脑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会议后期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波茨坦塞西林宫举行二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31 波茨坦会议

32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同意。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波茨坦会议现场   1945年7月26日,以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名义联合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依据。

33 “本土决战”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 铃木贯太郎
铃木贯太郎第42任首相任期: ~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 铃木贯太郎 Suzuki Kantar 日本第42任首相 海军大将   日本法西斯拒绝投降,叫嚣要“本土决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各国军民展开了大反攻。

34 日本长崎、广岛遭美国原子弹轰炸

35 保罗·迪贝茨上校与美国B-2轰炸机“埃诺拉·盖伊”的签名合影照
1945年8月6日广岛“小男孩”核爆炸 1945年8月9日长崎“胖子”核爆炸 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升起高达18公里的蘑菇云。   为了加速日本投降,在外交上扩大政治影响,进行核讹诈,美国于8月6日用美军B29轰炸机,在保罗·迪贝茨上校指挥下,将原子弹投在日本广岛。9日,美国又对长崎进行核打击。原子弹震慑了日本法西斯极端势力,同时也造成20多万和平居民的死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

36 1945年8月10日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裕仁:谥号昭和天皇( ~ ),日本第124代天皇( ~1989)。 1945年8月10日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0日,日本皇宫的防空洞内,御前会议从9日夜里开到10日凌晨。44岁的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6时,日本政府分别电请瑞典、瑞士,将投降之意转达中、美、英、苏四国,“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3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无条件投降昭书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以盟军总司令的名义,率领美国第八军开始占领日本。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这一天向全球发出电文:“最惨烈的死亡与毁灭的汇集,今天随着日本投降而告终”。16日,日本天皇向日军发出停战令。

38 日本投降仪式

39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签字仪式 梅津美治郎 重光葵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 ,美国著名军事将领,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军衔高至五星上将,一般均尊称他为“麦帅”。获得美国荣誉勋章。1945年8月12日,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1950年7月8日,出任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总司令。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由外相重光葵和大将梅津美治郎带领日本投降代表团来到“密苏里”号甲板上。仪式由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主持,美、中、英、苏、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同盟国参加。

40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代表盟军最高统帅签字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 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政府签字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代表盟军最高统帅签字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重光葵(Mamoru Shigemitsu):1887~ ,二战结束时的日本外务大臣。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战犯,七年有期徒刑。1950年假释,且再一次任职为外务大臣(1954~1956)。   梅津美治郎: ~ ,日本陆军上将,二战甲级战犯。历任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总参谋长,日本驻德国、丹麦使馆武官,参谋本部总务部长等职。1938年5月任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率日军侵占山西,进行所谓“治安肃整作战”,残酷“扫荡”,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作战”。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 ~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军事家。曾指挥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等二战著名战役。   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军队将领签署投降书。接着,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代表盟军最高统帅签字,随后,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代表美国政府签字,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政府签字。9时18分仪式结束。

41 1939.9.1 德国进攻波兰 1945.9.2 “密苏里”号签字仪式 标 志 着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 投降书封面
 德国进攻波兰  “密苏里”号签字仪式 投降书封面 投降书正文

42 欧洲人民欢呼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口(占世界4/5),地跨欧亚非三洲。战争双方共动员军队1亿多人,战争过程中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战争导致苏联经济倒退10年。

43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在南京向中方代表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名单(28人):荒木贞夫、板垣(yuán)征四郎、梅津美治郎、大川周明、大岛浩、冈敬纯、贺屋兴宣、木戸(hù)幸一、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佐藤贤了、重光葵、嶋(dǎo)田繁太郎、白鸟敏夫、铃木贞一、东郷(xiàng)茂德、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永野修身、桥本欣五郎、畑(tián)俊六、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星野直树、松井石根、松冈洋右、南次郎、武藤章。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在南京向中方代表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仪式由国民政府总参谋长萧毅主持。10时,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进入礼堂。中国战区代表何应钦接受由冈村宁次签字,小林浅三郎递交的投降书。

44 苏德战场 中日战场 死亡人数统计 苏联承担抗击80%德军 丧失2700万人 《东京审判》剧照 德国:650万 日本:250万
日期: ~ (6年零1天) 地点:欧洲、亚洲太平洋、北非、东南亚、中东、    地中海 结果:同盟国胜利、美苏冷战 起因:欧洲战区:波兰战役( )    亚洲战区:卢沟桥事变( )    非洲战区:埃塞俄比亚抗义战争( ) 参   战   方 同 盟 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中国   法国 轴 心 国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指   挥   官   斯大林   富兰克林·D·罗斯福   温斯顿·丘吉尔   蒋中正   夏尔·戴高乐   阿道夫·希特勒   东条英机   墨索里尼 伤       亡 士兵死亡: 平民死亡: 合计死亡: 士兵死亡: 平民死亡: 合计死亡: 苏德战场 苏联承担抗击80%德军 丧失2700万人 中日战场 中国抗击和牵制日陆军总兵力2/3以上 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歼灭日军150余万(占日二战70%) 死亡人数统计 德国:650万 日本:250万 美国:40.5万 英国:37.5万 法国:60余万 波兰:600余万(占全国22%) 南斯拉夫:170余万(占全国1/9)   二战影视作品:《偷自行车的人》《辛特勒的名单》《钢琴师》《兵临城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线平魔》《虎!虎!虎!》《沙漠之狐》《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生死大逃亡》《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中途岛》《巴顿将军》《桥》《兄弟连》《东京审判》《桂河大桥》《帝国的毁灭》《终极降落》《终极降落》…… 《东京审判》剧照

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
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   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协定还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须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问题,将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6   加入同盟国时间:波兰:1939年9月1日;英国:1939年9月3日;澳大利亚:1939年9月3日;新西兰:1939年9月3日;法国:1939年9月3日;尼泊尔:1939年9月4日;纽芬兰:1939年9月4日;汤加:1939年9月4日;南非:1939年9月6日;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丹麦:1940年4月9日;挪威:1940年4月9日;比利时:1940年5月10日;卢森堡:1940年5月10日;荷兰:1940年5月10日;自由法国:1940年6月18日;希腊:1940年10月28日;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苏联:1941年6月22日;图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巴拿马:1941年12月7日;菲律宾:1941年12月7日;哥斯达黎加:1941年12月8日;多米尼加共和国:1941年12月8日;萨尔瓦多:1941年12月8日;海地:1941年12月8日;洪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美国:1941年12月8日;中华民国:1941年12月9日;危地马拉:1941年12月9日;古巴:1941年12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巴西:1942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亚:1942年12月14日;伊拉克1943年:1月17日;玻利维亚:1943年4月7日;伊朗1943年:9月9日;意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脱离轴心国);哥伦比亚:1943年11月26日;利比里亚:1944年1月27日;罗马尼亚:1944年8月25日(脱离轴心国);芬兰:1944年9月4日(脱离轴心国);保加利亚:1944年9月8日(脱离轴心国);圣马利诺:1944年9月21日;阿尔巴尼亚:1944年10月26日;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脱离轴心国);巴哈瓦尔布尔:1945年2月2日;厄瓜多尔:1945年2月2日;巴拉圭:1945年2月7日;秘鲁:1945年2月12日;乌拉圭:1945年2月15日;委内瑞拉:1945年2月15日;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9日。   轴心国成员:大德意志帝国: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5月8日投降;意大利王国: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3年9月3日退出;日本帝国: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8月15日投降;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罗马尼亚:1940年11月23日加入,1944年8月23日退出;斯洛伐克: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权);保加利亚:1941年3月1日加入,1944年9月5日退出;南斯拉夫:1941年3月25日加入,1941年3月27日退出;克罗地亚:1941年6月15日加入(傀儡政权)。   轴心国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汪精卫政权(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斯洛伐克(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克罗地亚(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塞尔维亚;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   轴心国的合作国:芬兰(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西班牙(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泰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维希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启示录

47 开罗会议和 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和日本投降 1.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参加国 2.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开罗会议和 德黑兰会议 1.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参加国 2.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3.两次会议的积极作用 1.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2.诺曼底登陆成功的意义 3.1944年8月,巴黎解放,法国光复 诺曼底登陆 1.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2.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 3.雅尔塔会议的重要决议 4.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 1.苏军和英美盟军分东西两线进逼柏林 2.苏军攻克柏林 3.德国正式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4.波茨坦公告 5.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德国和日本投降

48 学习与探究

49 雅尔塔(Yalta)会议“三巨头”(1945年2月4日至11日)
学习活动 编演历史短剧:雅尔塔会议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雅尔塔(Yalta)会议“三巨头”(1945年2月4日至11日)

50 B D D B 意大利:1943年9月3日 德 国:1945年5月8日 日 本:1945年9月2日
学习测评 B 1.三个法西斯国家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德、意、日 B.意、德、日 C.日、德、意 D.意、日、德 2.使德军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重要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B.阿拉曼战役 C.柏林战役  D.诺曼底登陆 3.下列各项不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  A.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苏联答应有条件对日作战  D.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  A.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D.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D 意大利:1943年9月3日 德 国:1945年5月8日 日 本:1945年9月2日 D B

51 B C B D 雅尔塔会议:1945.2.4~1945.2.11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7~1943.2.2
5.二战后,德国分成东西两部分长达近半个世纪,历史上与德国分裂  关系最大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慕尼黑会议 6.决定成立联合国是在(   )。  A.一战前   B.一战期间  C.二战期间  D.二战后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军参战和投下原子弹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德意日分散作战      D.意大利过早投降 8.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雅尔塔会议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诺曼底登陆战役      ④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雅尔塔会议: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诺曼底登陆战役: ~ 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B C B D

52 根本原因 9.你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0.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影响以及胜利的意义。
答:①反法西斯各国和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根本原因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③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英勇奋战。 答:性质: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意义:①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②奠定了世界和 平的基础;③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 步。

53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史海拾贝 日本投降仪式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54 结 束


Download ppt "第三学习主题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和日本投降 课堂小结 关店一中:张金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