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医院 白莲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医院 白莲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医院 白莲萍

2 意外伤害的概念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和意料不到的对人体的伤害,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及地震等。

3 2008年5·12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4624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

4 分布特征 人群分布:男>女; 15-19岁>1-4岁>10-14岁 场所分布:
儿童青少年:家庭>校内>上学途中>其它公共场所

5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二十万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即每三位死亡儿童中就有一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意外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006年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天约有45名学生因意外伤害而死亡,也就是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在全国各类安全事故中,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 有关专家指出,通过教育和学习,8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6 意外伤害急救原则 1、不惊慌,要镇静。 2、不进食,不先搬。 4、急呼救,不留员。 5、大灾难,多报告。 6、边分类,边抢救。
7、先救命,原地施。 8、伤情稳,就近送。 9、统一令,不自行。 1、不惊慌,要镇静,维现场。 2、不危及生命条件下,一般不要轻易随便搬动伤员 3、暂不要给伤病员喝任何饮料和进食。 4、如发生意外,而现场无人时,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来人帮助或设法联系有关部门,不要单独留下伤病员无人照管。 5、遇到严重事故、灾害或中毒时,除急救呼叫外,还应立即向有关政府、卫生、防疫、公安、新闻媒介等部门报告,现场在什么地方、病伤员有多少、伤情如何、都做过什么处理等 6、根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7、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从速置头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畅通,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原地抢救。 8、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 9、现场抢救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一指挥,不可各自为政。

7 第一节 气道异物梗塞 呼吸梗阻常见于婴糼儿,但近年来资料发现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气管异物明显多于儿童
第一节 气道异物梗塞 呼吸梗阻常见于婴糼儿,但近年来资料发现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气管异物明显多于儿童 食物团块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 美国每年约有4000多人因噎食猝死,占猝死病因第六位。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噎食病人被误诊为“餐馆冠心病”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常因进食时说话吞咽过猛以致食物被卡在喉部造成呼吸道阻塞窒息。 阻塞气管的食物常见的有肉类、芋艿、地瓜、汤圆、包子、豆子、花生、瓜子、纽扣等。  

8 气道梗塞表现 突然刺激性咳嗽,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特殊表现:“V”字手势,苦不堪言;
气道不完全阻塞:剧咳,咳嗽间隙有哮鸣音;喘气,呼吸困难,面色青紫; 气道完全阻塞:面色灰暗,不能说话、咳嗽、呼吸,失去知觉,窒息。  

9 气道梗塞的现场急救 (一)现场诊断 一个意识清楚的人,尤其在进食时,突然强力咳嗽,呼吸困难,或无法说话和咳嗽,出现痛苦的表情和用手掐住自己的颈部。 亲眼目睹异物被吸入者。 凡昏迷患者在呼吸道被打开后,仍无法将空气吹入肺内时。 病人突然面色发绀,意识不清,呼吸停止,易误认为心脏病发作。

10 (二)现场急救—自救法 咳嗽:自主咳嗽所产生的气流压力比人工咳嗽高4--8倍,排除呼吸道异物的效果较好。 腹部手拳冲击法:患者一手握空心拳,拇指侧置腹部脐上两横指、剑突下处,另一手紧握该拳,用力向内、向上冲击5次,重复至异物排出。 上腹部倾压椅背:患者将上腹部迅速倾压于椅背、桌角、铁杆和其他硬物上,连续向内、向上冲击5次,以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呼吸道异物。 异物仅造成不完全性呼吸道阻塞,患者尚能发音、说话、有呼吸和咳嗽时,应鼓励患者自行咳嗽和尽力呼吸,不应干扰患者自己力急排出异物的任何动作。

11 (二)现场急救--互救法 1。拍背法 (1)意识尚清楚的患者:在患者肩胛区脊柱上给予6--8次连续急促拍击。患者头部要保持在胸部水平或低于胸部水平,充分利用重力使异物驱出体外。 (2)意识不清的患者:应使患者屈膝蜷身,面向急救者侧卧,头低于胸部水平,急救者以膝和大腿抵住患者胸部,然后迅速、用力地拍背6--8次

12 海姆立克急救法(海氏急救法) Hemilich maneuver 对病人冲击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驱除。 也称“余气冲击法”

13 立位腹部冲击法(意识清醒) 救护者双臂环抱腰部令患者弯腰,头底张口; 一手握空心拳以拇指侧顶住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处,剑突下;
另一手紧握该拳,快速向内、向上冲击5次; 有节奏、有力地重复操作; 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异物。

14 仰卧腹部冲击法(意识不清) 仰卧位,头后仰,开放气道。 救护者骑跨在患者两大腿外侧;
用一手的掌根置于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不触及剑突,另一手置其上; 两手合力向上、向内冲击5次; 检查口腔,若异物冲出,速用手取出; 检查呼吸心跳,若无即CPR。

15 立位胸部冲击法(意识清醒) 不宜用腹部冲击法者: 如:肥胖者或妊娠后期 救护者站于患者背后,双臂经患者腋下环抱其胸部
一手握空心拳,拇指侧置患者胸骨中部,避肋骨缘与剑突; 另一手紧握该拳,向内、向上冲击5次; 重复操作,检查异物排出。

16 仰卧位胸部冲击法(意识不清) 救护者骑跨在患者两大腿外侧; 定位与胸外心脏按压部位相同; 两手掌根重叠,快速冲击5次,冲击均匀,间隔清楚;
重复至异物排出; CPR

17 婴幼儿气道梗塞急救 不要惊慌或立即抱送医院! 应在高声呼救的同时,开始急救!

18 婴儿气道异物梗塞急救法 救护者将婴儿身体骑跨在左前臂上,用左手掌固定头颈,头低脚高; 用右手固定婴儿下颌角,头后仰打开气道;
两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呈俯卧位; 手掌根叩击背部肩胛区4次; 两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呈仰卧位; 两指冲击性按压两乳连线下一横指4次; 查口腔,若异物咯出,小手指取出; 若异物未能咯出,重复背部叩击和胸部冲击。

19 背部叩击+胸部冲击

20

21 第二节 溺水 溺水(drowning),又称淹溺,指人淹没水中,由于呼吸道被外物堵塞(湿溺水70-80%),或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干溺水10-20%)而引起窒息和缺氧,甚至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分为溺死(心脏不跳了)(drowning)和近乎溺死(near drowning )(心脏还在跳啊跳)。 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可引起皮肤和粘膜损害及全身中毒。

22 流行病学 据报道,美国每年因溺水而亡者近9000人,是意外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男性溺死是女性的5倍,男性溺死的高峰年龄段在15~19岁,女性溺死在学龄前的1~4岁。成人溺死者中约45%伴有酒精中毒。美国每年发生近乎溺死者约8万。 意外溺水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死因。10个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有近6个是因为溺水身亡的。 在中国,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2000~2005年,我国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所致的平均死亡率为20.1/10万人,占0~14儿童总死亡的19%。平均每年近50,000名儿童,平均每天有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 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救治溺水者共400人,其中院前死亡175人,院前死亡率为43.75%。淹溺以7、8、9发生率最高。 淹溺以7、8、9三个月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15.23%、13.25%和12.50%。

23 儿童意外伤害(溺死)在中国 2000~2005年中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死亡统计数据(性别与城乡是2007年现场调查)
性别和城乡比较是现场调查资料 2000~2005年中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死亡统计数据(性别与城乡是2007年现场调查)

24 溺水致死的原因 大量水、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惊恐、寒冷使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而窒息。

25 溺水急救—自救 不要心慌意乱,应保持头脑清醒。 采用仰面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呼气宜浅,吸气宜深,身体浮于水面,以待他人抢救。
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举手反而易使人下沉。

26 溺水急救—自救 会游泳者,若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淹溺,应息心静气,及时呼救,同时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趾翘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也就停止。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再发痉挛,所以对疼痛部位应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亦应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若手腕肌肉痉挛,自己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用仰面位,以双足游泳。 小腿腓肠肌痉挛自救方法

27 溺水急救—他救 急救者应游到溺水者后方,用左手从其左臂和上半身中间握对方的右手,或拖住溺水者的头,用仰泳方式将其拖到岸边
急救者防溺水者抱住不放,影响急救 急救者应松手下沉,先与溺者脱离,然后再救 向后推溺水者的脸,紧捏其鼻,使其松手,接着再救。

28 对精疲力尽的淹溺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对神志清醒的淹溺者, 救护者需从背后接近。

29 溺水急救—他救 急救者不会水时应立即用绳索,竹杆、木板或救生圈,使溺水者握住后拖上岸来 现场无任何救生材料,应即时高声呼叫他人

30 溺水急救—岸上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水 CPR

31 溺水急救—岸上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泥沙,呕吐物等 松解衣领、钮扣、乳罩、内衣,腰带、背带等,但注意保暖
必要时将舌头用手巾、纱布包裹拉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溺水急救—岸上救护 控水(倒水) 急救者一腿跪在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横放在其大腿上,使其头下垂,接着按压其背部,使胃内积水倒出
急救者从后抱起溺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头向下,也能使水倒出来

33 溺水急救—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经短期抢救,呼吸、心跳不恢复者不可轻易放弃,至少应坚持3-4小时,转院途中也应继续进行抢救。
2、溺水者在现场很快抢救成功,也要送往医院,以防肺部感染和其它并发症。 3、抢救同时注意保暖,减少并发症发生。

34 溺水预防 注意切莫太疲劳 游泳前活动身体 避免突然接触冷水

35 第三节 触电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电击伤致死1200人,电击致伤残者约为死亡人数的30倍。我国农村每年因电击死亡约5000人。上海市每年院前救治电击伤450余例,以7、8月最多。

36 2008年6月25日下午,江西省一位叫涂志贤的学生被高压变压器吸附过去,造成其右臂截肢,左臂残疾,腹腔肠子外露,生命垂危。

37 概 述 触电又称电伤,是指一定电流及电能(静电)通过人体,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概 述 触电又称电伤,是指一定电流及电能(静电)通过人体,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触电对人致命的伤害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骤停,因而心脏除颤、心肺复苏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8 触电的原因 不懂安全用电常识,自行安装电器,家用电器漏电而手接触开关、灯头、播头
因大风雪、火灾、地震、房屋倒塌等使高压线断后在地,10米内都有触电危险 在房檐下或大树下避雷雨,衣帽被雨淋更容易被雷击 在电线上晒湿衣物 救护时直接用手拉触电者

39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流强度 2MA以下电流,手指接触产生麻刺感觉;

40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压 电压越高,损害越重;低电压强电流造成局部烧伤;一般(干燥)情况下,36V是安全电; 220V电流,可造成室颤而致死;
高电压可使脑组织点状出血、水肿软化。

41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阻 也直接影响后果(V=IR,I=V/R); 潮湿条件下:接触12V电流也有危险,20-40V电流作用于心脏也可致死;
冬季及皮肤干燥时,皮肤电阻可达 欧姆;皮肤裂开或破损时,电阻可降至 欧姆;

42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接触时间 延时0.03”的1000MA电流和延时3”的100MA电流均可引起室颤;
人体不引起室颤的最大电流116/t½MA(t=电击持续时间); 若t=1”,则安全电流是116MA; 若t=4”,则安全电流为58MA; 通电<0.025”,不致造成电击伤;

43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人体线路 电流由一手进入,另一手或一足通出,电流通过心脏,即可立即引起室颤;
电流自一足进入经另一足通出,不通过心脏,仅造成局部烧伤,对全身影响较轻。

44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对人体的伤害 电流伤(触电)
电流通过心脏,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纤维性颤动(心室纤颤),从而导致心脏无法排出血液,血循环中断,很快心脏骤停。 电流对延髓中枢的损害,可造成呼吸中枢的抑制、麻痹,导致呼吸衰竭,呼吸停止。 电烧伤 多见于高压(1000伏特以上)电器设备,烧伤程度根据电压及接触部位而不同,轻者仅为局部皮肤的损伤,严重者伤害面积大,可深达肌肉、骨骼。

45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 少量电流短暂作用于人体时,一般仅有发麻感,局部不留痕迹;低压电流所致伤口小,伤口焦黄,较干燥 (似烤糊状)。
高压电流或闪电烧伤,表面可有烧伤烙印闪电纹,给人感觉烧伤并不严重,但实际烧伤面积大,伤口深,重者可伤及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 主要是进出口和通电路线上的组织电烧伤,常有2个以上伤面。 1、随着病程进展,由于肌肉、神经或血管的凝固或断裂,可在一周或数周后,逐渐表现出坏死、感染、出血等。 2、血管内膜受损,常可形成血栓,有继发组织坏死和出血,甚至肢体广泛坏死。

46 临床表现—全身表现 轻者有惊吓、发麻、心悸、头晕、乏力,一般可自行恢复
重者出现强直性肌肉收缩、昏迷、休克,心室纤颤为主,低压电流造成持续数分钟后心跳骤停。高压电流主要伤害呼吸中枢,呼吸麻痹为主要死因 1、轻度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脸色苍白,口唇发绀,惊慌和四肢软弱,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肌肉疼痛,甚至有短暂的抽搐。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与休克症状或昏迷不省人事。 2、由低电压电流引起室颤,开始时尚有呼吸,数分钟后呼吸即停止,进入“假死”状态;高电压电流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时,病人呼吸停止,但心搏仍存在,如不施行人工呼吸,可于10分钟左右死亡。心脏与呼吸中枢同时受累,多立即死亡。 3、由于肢体急剧抽搐可引起骨折。

47 临床表现—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可有失明或耳聋。 少数可出现短期精神失常。
电流损伤脊髓可致肢体瘫痪,血管损伤可致继发性出血或血供障碍,局部组织灼伤可致继发性感染。 触电而从高处跌下,可伴有脑外伤、胸腹部外伤或肢体骨折。

48 现场急救—脱离电源 关闭电源 挑开电线:干木棍、竹竿等 斩断电路
“拉开”触电者:在浴室或潮湿处救护人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

49 禁忌: 电源不明时,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这样自己也会立即触电而伤,再有人拉这位触电者也会同样触电

50 立即现场急救—CPR半时以上 轻型触电者,应就地休息1-2小时,以减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如立即走动,可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导致死亡。
重型触电者,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脏除颤、心肺复苏。不要轻易放弃,一般应进行半小时以上。有条件尽早在现场使用AED仪器 紧急呼救,启动EMS系统 电击伤患者不管症状轻重均需送医院留观; 肌注呼吸兴奋剂;

51

52 触电的预防 (一)制定安全用电的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用电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维修电器设备,对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应立即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及时检修。
(二)大力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教育 遵守用电规定,不能乱拉接电线,不能在通电的电线上晒衣物,不能接触断落的电线;禁止在潮湿的地板上修电器。发现有“霹雳”的火花声时,立即关闭电源,预防触电;教育儿童不玩开关、插头;

53 触电的预防 (三)雷雨天不要站在树木下、电杆旁或天线附近。 狂风暴雨后,不要拣拾地上的电线, 不要走到距电线10米以内的地方,
不要到高压电线的地方玩耍.

54 第四节 车祸 交通事故是全球意外伤害中最常见的,其中以公路交通事故——车祸为最常发生
第四节 车祸 交通事故是全球意外伤害中最常见的,其中以公路交通事故——车祸为最常发生 美国每年死于车祸一项,即超过整个侵朝战争死亡人数。最近统计1000次汽车车祸,有1678名伤员,15~24岁者为最多 目前我国车祸逐年增多,死亡、致残率在直线上升

55

56 一、概 述 车祸是指机动车辆和自行车在运行中因各种原因致伤人体的意外伤害,称交通事故,轻则擦伤、碰伤,重则常引起多器官受损的复合伤,现场急救不及时残废死亡率很高。 群死群伤的公路交通事故伤亡及经济损失均较严重,常需政府、公安、急救、医疗部门多系统联合救护。

57 公路交通事故伤情的特点 暴力大、伤情严重; 多脏器损伤多见; 脊柱骨折、脱位、截瘫多见; 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多见; 开放性骨折多见;
致残、死亡率高。

58 二、交通事故五大杀手 超 载 酒 后 无 证 疲 劳 超 速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三、车祸对人类的危害 当今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为25-30万人,受伤3000万人,永久性伤残者300万人。
车祸主要危害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 车祸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从全世界来看,车祸平均耗费国民总产值的1%。 车祸所致的过早死亡、劳动时间损失和劳动能力丧失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车祸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70 四、现场救护原则 顺序:紧急呼救 保护现场 转运伤员; 切勿立即移动伤者,除非处境危及生命; 将失事车辆引擎关闭,手掣或石头固定车轮;
顺序:紧急呼救 保护现场 转运伤员; 切勿立即移动伤者,除非处境危及生命; 将失事车辆引擎关闭,手掣或石头固定车轮; 根据分类,分轻重缓急进行救护; 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恶性交通事故,统一领导,有组织抢救; 保护现场,报告交通管理执法部门; 伤员量大时按伤情分类转送。 呼救同时,现场人员 1、查看伤病人的病情,伤病人从车内救出的过程应根据伤情区别进行,脊柱损伤病人不能拖、拽、抱,应使用颈托固定颈部或使用脊柱固定板,避免脊髓受损或损伤加重导致截瘫 2、迅速用手帕、手指清除伤员口鼻中泥沙、呕吐物、假牙、血块等,患部向上,以免受压;若伤者昏迷一定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询问其伤在何处(疼痛、出血、何处活动受限),立刻检查患处,进行对症处理,疑有骨折应尽量简单固定后再进行搬运 4、呼吸心跳停止:及时对伤者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进行简单的心脏按摩;出血:可以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片,对出血的伤口进行局部加压止血;骨折:现场可以找块小夹板、树枝等物,对患肢进行包扎固定 5、头部创伤:把伤者的头偏向一边,不要仰着,这样会引起呕吐,使胃内容物引起呼吸道堵塞,造成伤者窒息 6、腹部创伤:应把内脏尽量在原来的部位拿一个容器扣在腹壁上,不要把内脏放入腹腔内,以免造成腹腔感染 7、事故发生后应尽可能对现场进行保护,以便给事故责任划分提供可靠证据,并采用最快的方式向交通管理执法部门报告 8、恶性交通事故时,当大量外援到达后在抢险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抢救、分类转送伤员等工作 9、简单包扎伤口、固定肢体骨折以及做好其他有关处理后,应用车平稳快速地运送伤员至最近的医院及时进行抢救 10、在运送伤员时,应尽量让伤员保持平卧姿势;伤员的头位应朝向车尾,足向车头,以免车辆行驶时因受加速度影响而脑血流灌注

71

72 自 救 斜坐; 发生险情的瞬间:双手紧紧握住前面的扶手或椅背,同时双腿微弯,双足向前蹬地,这时,即使身体有被碰撞的可能,亦能缓解前冲速度,从而减轻受伤的程度; 车祸意外发生,来不及做缓冲动作时,亦应迅速抱住头部、胸部,以免受到致命的撞击。

73 四、车祸的预防对策 (一)制定和执行交通安全法规 美国科学会建议:年满8岁儿童也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允许骑车上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县,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要求儿童和成人骑车时必须戴头盔。

74 四、车祸的预防对策 (二)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在学校健康教育课中,需设置一定量的交通安全教育课程。
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重视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操作能力,以利于减少伤亡事故。 车辆符合运行安全技术标准,处良好状态。

75 四、车祸的预防对策 (三)加强交通管理,改善交通条件 配备交通管理人员,增设交通管理设施,标记、信号、监控等均应逐步走向自动化、现代化。
设置护栏、修建自行车专用道,或采取其他设施将骑车人与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来。 道路符合工程技术标准,保持路面坚实、路面平整和设施完好。 交警严格执法:对违章者,进行惩罚。

76 第五节 常见急性中毒 中毒死亡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12.7%。 发生高峰年龄为幼儿和学龄儿童。
第五节 常见急性中毒 中毒死亡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12.7%。 发生高峰年龄为幼儿和学龄儿童。 中毒原因的先后顺序是:误服有毒物品;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服药自杀。

77 (一)中毒的原因 1、误食或过量吃药; 2、农药中毒; 3、有毒植物中毒; 4、食物中毒; 5、有毒气体中毒。

78 (二)中毒的途径 1、消化道中毒 食入有毒食物,经过消化道而中毒。 2、呼吸道中毒 通过呼吸道吸入有毒气体而中毒。
3、皮肤、黏膜中毒 农村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造成皮肤、黏膜沾染有毒物质而中毒。

79 (三)急救处理 1、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若发现儿童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或过量服入药物,应及早从胃中排出,以免吸收或减少吸收。
对口服中毒者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 对气体中毒者,要尽快将病人抬离中毒现场,放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2、防止毒物吸收 皮肤、黏膜沾染了毒物要用清水冲洗,切忌用热水,使用拮抗剂使之直接与毒物发生作用。 3、对症治疗

80 食物中毒 凡是由于经口进食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毒物以及动植物天然毒素食物而引起,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不包括:已知传染病、食物过敏 、 暴饮暴食所致的急性胃肠炎;也不包括食品污染引起的慢性的、潜在性的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然而在监督实践中遇到的误食造成的食物中毒,一直是一个争议要点,法律界认为误食的物质不是食品,就不应包括在食物中毒的概念中。

81 食物中毒的的定义 1994年卫生部新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标准中首次从技术上和法律上明确了食物中毒的的定义: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把误食列为食物中毒的范围,使概念更完善、确切。

82 食物中毒的特征 ①潜伏期短,一般由几分钟到几小时; ②病人临床表现相似,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③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 ④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⑤有明显的季节性。 1、食入“有毒食物”后于短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一批病人,来势凶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发流行; 2、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一种“有毒食物”,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 4、发病曲线呈骤升骤降的趋势,没有传染病流行时发病曲线的余波; 5、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83 食物中毒的分类 ● 细菌性: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 非细菌性: 有毒化学物质中毒
● 细菌性: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 非细菌性: 有毒化学物质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

84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①原料选择不严格,食品本身有毒或被污染,变质;
②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不注意卫生、生熟不分,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热处理; ③食品保藏不当,致使马铃薯发芽、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粮食霉变等都可造成食物中毒; ④加工烹调不当,如肉块太大,细菌未被杀死; ⑤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带菌,个人卫生不好; ⑥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中并达到中毒剂量。

85 两种致病原因食物中毒的比较 特点 微生物性 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 1、潜伏期 较长(几小时) 较短(几分钟至3小时)
特点 微生物性 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 1、潜伏期 较长(几小时) 较短(几分钟至3小时) ( 细菌需繁殖) (毒素进入血液) 2、原料识别 感官上易识别 较难识别 (色香味变质 ) (感官一般无异常) 3、症状特征 肠胃道紊乱为主,症状 神经、精神、呼吸 较轻微,发热较多(除肉 系统 毒外)很少有NS症状 4、煮熟煮透 一般可防止 未能防止 5、 防治 抗菌素、输液 催吐、输液(有特效药者) 6、季节性 夏秋季为主 季节性不明显 7、死亡率   较低         较高 8、中毒食品  多为动物性食品  有毒动植物、化学物污食品

86 发生食物中毒后的紧急救护 呼救(120):告知中毒人数、病情等。 催吐:但要避免呕吐误吸而发生窒息。 妥善处理可疑食物:保存送检。
对可疑有毒的食物,禁止再食用,呕吐物、排泄物及血尿送到医院做毒物分析。 防止脱水:轻症中毒者应多饮盐开水、茶水或姜糖水、稀米汤等。重症中毒者要禁食8—12小时,可静脉输液,待病情好转后,再进些米汤、稀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及时向所在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87 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对食品生产人员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工作要求12个字:分工负责+人人负责+互相监督
(例如:采购—保管—烹调—分餐-上桌等环节) 技术要求12个字:原料鲜活+煮熟煮透+趁热食用 在家里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严禁食用病死畜禽; 肉类食物要煮熟、煮透;剩余食物吃前应加热; 对不熟悉、不认识的动物不随意采捕食用;

88 食物中毒的报告 报告目的:及时掌握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控制 食物中毒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便于确定中毒原因,分析发生的规律,采取防制措施,调查取证,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有效地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报告人:发生中毒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医院(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这些属法定报告人(责任报告人)。个人也是报告人但不是法定报告人(一般报告人)

89 食物中毒报告的时限 ●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死亡1人应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死亡1人应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中毒人数超过30人要求在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90 一氧化碳中毒 (一)概述 凡是有明火燃烧场所,如密闭或通风极差,可因燃烧不完全而使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大幅度增加,人们吸入后短时间就会发生急性CO中毒。 (一)中毒机制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 倍,造成组织缺氧。 主要表现为大脑缺氧而昏迷。头晕、头痛、嗜睡、无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

91 CO中毒症状 程度 症 状 轻度中毒 头痛、头晕、耳鸣、全身无力、恶心呕吐 中度中毒 以上症状 +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躁动不安 重度中毒
症 状 轻度中毒 头痛、头晕、耳鸣、全身无力、恶心呕吐 中度中毒 以上症状 +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躁动不安 重度中毒 +面色呈樱桃红色、昏迷

92 CO中毒现场急救 2、呼救; 3、轻者注意保暖,喝含糖茶热饮;
1、脱离环境:开窗通风、将患者转移到新鲜空气中使其吸入大量的氧气; 2、呼救; 3、轻者注意保暖,喝含糖茶热饮; 4、有条件可吸氧;深度昏迷者直接送有高压氧舱的医院,高压氧是治疗急性CO中毒的最佳特效疗法。

93 CO中毒现场急救 5、CPR:若曾呕吐,人工呼吸前清除口中呕吐物;人工呼吸应坚持2h; 6、救护者要自身防护,关闭煤气总闸,禁止明火;
7、急呼煤气公司排除故障。

94 CO中毒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与卫生宣传教育 2、室内安装通风设施

95 复习思考题 气道异物如何排出? 如何对溺水者实施急救? 触电现场急救和预防? 车祸的预防对策有哪些? 食物中毒的特征、预防措施有哪些?


Download ppt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医院 白莲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